正在閱讀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改建在即,如何看待故宮的文物安全與防災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改建在即,如何看待故宮的文物安全與防災

【Spotlight on Cultural Venue Safety】On the Topics of Safety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of Artifacts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Prior to Its Upcoming Renovation

基於博物館安全,此類機敏資料是不宜對外公開的,但相對的,同樣在博物館安全的防範上,即便是故宮,也希望藉由國外博物館的安全事件當作案例,作為調整改善自身安全防護的參考。

身為全國層級最高、館藏最多,並且擁有大量指定國寶、重要古物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不僅是觀光客到訪台灣的必到景點,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研究與收藏的重鎮。在收藏如此多珍貴文物,又是國內外旅客到訪的著名景點,故宮的防災必然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但由於這些保護措施通常隱身幕後,參觀民眾也少會注意到此,只有新聞發生時,才會偶爾喚醒輿論對於故宮安全的注意。到底故宮是如何處理文物安全,在面對防災的時候又有什麼應對的措施?本刊此次採訪故宮負責文物保存及安全的登錄保存處相關主管人員,希望可以一窺故宮安全這個尋常不為人知的神祕面紗。

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處長岩素芬(中)與相關主管賴建宏(左)、于岳峯(右)接受本刊採訪。(本刊資料室)

文物的安全防護

一般談論博物館安全,多半首重文物保存與防護。登錄保存處處長岩素芬在接受訪問時談到,國際間對於文物的保存維護,若從大的架構來看,多半會分成「十大風險管理」來討論:物理性力量、溫度、相對溼度、空氣汙染、有害生物、防水、防火、內部人員專業管理、外部防盜防竊。而文物保存還可以進一步分作五個不同的階段:1. 避免(Avoid),即在相關環境下避免有損害文物的情況發生;2. 阻絕(Block),當文物存方與展示時隔離過高的溫濕度、蟲害等;3. 偵測(Detect),選用適合的環境監測設備,並確保數值正確;4. 反應(Respond),如果發生狀況,盡速找到原因並進行處理;5. 復原(Recover):恢復原來的環境,以及對文物的善後處理。故宮基本上一直遵循這樣的風險管理,透過院內的分工,並制定出院內的相關規範,盡量去保護文物的完整性。

若進一步提到防災,登錄保存處科長賴建宏提到,大抵而言,防災通常囊括三個面向,包括物的防護(物防)、人的防護(人防)及科技的防護(技防)。就物防部分,故宮建築本體為鋼筋水泥建築,大抵而言比以木頭構造為主的古蹟建築應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故宮區域內會進行防火區劃,並定期巡視以維護區劃的完整,包含防火門、安全控制系統等功能的巡檢,維持正常運作。賴建宏以消防設備為例,所設置的地點會根據不同的區域配置不同的自動滅火設備,除按照現有消防法規的規範外,故宮會再根據場所的重要性,提供更高的配置。

故宮進行安全設備檢測。(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進行設備安全檢測。(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此外,去故宮參觀的民眾也許多少會有類似經驗,在經過展廳安檢時,如果隨身包裹有裝水容器,會被要求取出。這也是為了防範不讓飲食影響展場空間,造成汙損或是引來蟲害。此外,故宮正館內有販賣餐飲的空間,是否會對館藏文物有什麼影響?賴建宏回應,故宮院區內是禁止明火的,相關從業人員在開始營業與結束時也都需要進行通報,由監控中心統一確認,也有監視攝影,基本上與展場內部空間的維安系統採取相同標準,以確保場館的安全。岩素芬也提供了故宮目前對於飲食場所所訂定的規範,包含如何調理食物,以及餐後廢棄物如何處置等,都有明文規定要求廠商配合,在服務民眾之餘,也確保展品文物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

故宮的公安措施

而就安全監控人員部分,賴建宏說明現在院內會分作三四組人,由分組人員作24小時三班制輪班,院內的所有資訊也會回報給監控中心;另還有駐警隊以及外聘的保全人員,並會跟外部的警局與消防隊連繫,形成多層的保護概念。負責管理故宮安全維護人員的于岳峯提到,故宮的駐警單位係正式編制的一部份,其工作基本上與警察勤務差異不大,也會固定安排駐警接受教育訓練,甚至也有警犬隊派駐,負責巡邏院區與偵蒐的工作。

不過,故宮博物院其實包含南北兩院,特別是南院除了建築體本身之外,外圍的園區與停車場也是故宮維安的範圍,以現有故宮層級的人員員額,是否足以應付這麼大的園區?于岳峯提到,當然就北院與南院加起來的空間,既有的員額勢必會有缺口,因此無論北院或南院,都有另外編列預算雇請外部的保全人員。故宮將安全分為核心區域與一般區域,其中一般區域,如停車場指揮、外部巡邏崗位等,主要由外部保全人員負責,盡可能配置適當的人力。

故宮進行防災演練。(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另于岳峯補充道,故宮安全人員在時間上約可分為兩塊,一塊是開館期間的安全措施,在這段時間若遇到任何災害,需要優先疏散遊客,待館內人員清空之後,必要時進行文物的撤離工作,故宮內部每年都會進行相關的演練。另一塊是閉館之後的夜間部分,配合科技防護,從最外層的建築出入口、展廳、展櫃,每層都有門禁、監視系統等安全防護,閉館時也會注重整個區域的淨空。而在淨空之後,如果有人試圖要侵入館內空間,就會觸發相關的安全設備,通知負責人員來進行處理。

實際上除了名義上的安全人員外,于岳峯提到,其實只要涉及文物保管、運送、展示過程中相關的參與者,都肩負安全的重責。如遇上需要運送藏品的情況,除了車內會安排故宮駐警隨行外,也會請警政署協助,派出「道路安全走廊」,前後都有警車護送,並有紅綠燈管控,確保文物移動時的安全。故宮對於文物安全的措施其實是一環套著一環,層層相連的關係,加上建築內部的科技防護,構築出一個完整的安全系統。

意外災害與人員安全

至於火災等防災安全的問題,故宮每年也會定期進行演練,既是防範於未然,也希望在發生時可以將災害控損到最低。年初時所發生的電箱冒煙事故,雖然新聞報導造成輿論上的關注,對故宮的防災機制投注疑問。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偵煙設備立即感應及氮氣滅火設備啟動發揮功能,該電箱除冒煙的電容設備損壞外並沒有進一步釀成更大的災情或損失,這其實應歸功於平日防災措施到位,負責人員也有足夠的敏銳度得以即時處理。因而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始進行整修工程的故宮北院,除了要擴大既有的展覽空間與調整動線之外,硬體的更新也是此次整修中至為重要的考量。而因應整修工程需求的工地安全人員,也將成為未來故宮安全人力上需要調配的另一考量。

故宮進行防災演練。(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除了文物之外,博物館內參觀的民眾在館內面臨災害發生時採取的措施,也是防災時的一大重點。如前述提到,在開館期間,一旦碰到緊急情況,館內人員要優先疏散民眾,待場地清空後再進行文物搶救。而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碰到個人因素等情況時,則會由展示服務處相關的人員進行處理,包括身體不適到醫務室進行緊急處理,並連繫進一步的救護醫療事宜。賴建宏補充,這類事情也會通報到故宮的監控中心進行記錄,並交給院內長官過目,以掌握民眾參觀時所遭遇的情況。

博物館防災的共識與推廣

由此可知,關於安全設施與防護的機制,故宮與一般國際博物館一樣並無太大的不同。故宮基本上由登錄保存處負責文物與院區內部安全的主要權責單位,但在關乎文物與觀眾的安全事項上,仍會有所分工。岩素芬認為,基本上故宮內部對於安全議題,無論是什麼單位,都相當重視,在安全上也有一定共識。

基於博物館安全,此類機敏資料是不宜對外公開的,但相對的,同樣在博物館安全的防範上,即便是故宮,也希望藉由國外博物館的安全事件當作案例,作為調整改善自身安全防護的參考。一般而言,博物館對於自身的安全防護措施的細節一向保密,如何藉「他山之石」強化館舍自身忽視的細節或是防範於未然,可透過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資訊流通,瞭解目前資通安防科技的最新時勢與應用實績。除此亦可蒐尋許多國際間博物館及其他相關機構所提供的安全資訊(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資產保護手冊(Security at Museum)」等),勢必提升博物館安全觀念的推廣與落實。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國際間許多博物館閉館,對於如何保護博物館藏品的安全,都值得關注與借鏡。

李孟學(Li Meng-Hsueh)( 94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