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投票率的2022年九合一選舉,在台灣首次修憲公民複決「18歲公民權」案沒能通過,而在六都選舉中,台北市長由蔣萬安當選、桃園市長由張善政當選、其於的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皆由第一任期的市長連任等結果下落幕。然而令人詫異的現實,是我們團隊籌備六都藝文政策時遇到的冷漠。
2022年9月開始,典藏ARTouch團隊在選舉前,開始籌組地方藝文政策專題,詢問候選人跟諮詢地方藝文團體的意見。我們以有限的人力,規劃部分選前、部分選後的分工合作。在工作過程中感受到一個令人詫異的現象:也許是社群網站的演算法影響,又或者是年底拚結案報告而無暇關注時事已成為藝術工作者常態,藝術圈普遍沒有像以前那樣關心藝文政策。
首先在台北市長候選人的部分,因為出現了政治圈俗稱的「三角督」局面,團隊兵分多路,聯絡三位候選人,得兩位回覆受訪時間,並由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主訪陳時中與黃珊珊,吳牧青與我側寫,而後牧青更以「建設Demo化的文化生產」為題,除了總評各候選人提出的文化政策,也談論文化界是如何失去社會影響力的;新北市方面則由長期關注台灣美術史與古美術議題的編輯李孟學主筆,從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北市美術館為題引,探討美術館與新北市境內的博物館群等機構,如何交織出將來的文化藝術樣貌。除此之外,亦訪問到侯友宜與文化局規劃的「文化5C」策略,以及林佳龍提出的「文化大復興」。
典藏ARTouch總編輯張玉音所主筆的桃園市方面,是近年來許多青年「北漂」的首選城市,然而這個城市的民間藝文資源卻極為有限。因此她一方面探討著地方藝文空間的複合經營模式,也諮詢了地方藝文團體「桃托邦藝文聯盟」,藉著由下而上的視角,探討官方與民間的藝文資源之關係網絡;台中市的部分,則邀請曾具有政策比較經驗的藝評人陳韋艦主筆,他看見的是監督聲音的消逝,以及時過多年仍然未變的遲滯生態。
南部的兩座城市,則由關注南部與東部藝文生態的編輯陳思宇與我合力採訪。在高雄市歷經了近年來豐沛的藝術與設計節慶資源之後,她採訪了地方藝文工作者與兩位高雄市長候選人陳其邁與柯志恩,談到文化城市品牌、藝文發展與藝文教育制度的想像;而台南市亦有相近的策略,但不同之處在於,這座即將建城400年的城市,藝文類別豐富多元,要照顧的面向與其他縣市多有不同,而我們也將以當代藝術的視角,來看待這種必然的小眾處境,在美術館、蕭壠文化園區與台南生活美學館等地方與中央聯結的資源效應。
藝文政策對候選人們來說,也不是前幾個重要的東西。彼此不關心的結果,剩下的就成了選舉前後罵給同溫層看、並摸摸鼻子說這次「智力測驗」結果怎麼這樣。藝術圈沒有正視如今的自己跟公民政治之間的距離。
身為高雄人,這次回高雄投票,我一貫地去了幾個地方晃晃,這次最大看到的改變,是高雄第一公有市場的優化整修。而承接鹽埕「黑白切」的新興另類空間品牌「正白」跟「一坪書室」這樣的藝術空間,雖然不是政府標案之下的「美學同路人」,也不拿補助,然而他們融入這裡的時間跟心力卻不容小覷,也用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地方。這讓我想起在此之前,「正白」的李杰恩也曾和我細數這裡的生活日常。他不是做給國藝會或文化局的甲方看,而是真的做給來到這裡的人、在這裡生活的人們看。
這讓我很嚮往,因為我沒有這樣的能力與決心。這幾個不申請補助、另謀他路生存的新興另類空間,其實都比我們這些在台北工作、然後用網路資訊推測地方政治實況的人都要清楚:至少在藝文環境中,地方政治並不真的是用藍綠區分,而是階級跟地域派系。政黨色彩相比之下,可能是排到比較後面的考量之一了,而這也就是我們在藝文政策專題報導裡,面臨到的挑戰。

※專題企劃:陳晞
專題文章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ARTouch》企劃編輯以及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近年嘗試以另類的協作者身分參與展覽製作。目前關注後媒介情境與資訊時代下的視覺文化、繪畫性以及抽象化命題,亦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方法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