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風起,「蘆葦叢中美術館」夢可真?修補,新北市藝文搖籃,責任重!

風起,「蘆葦叢中美術館」夢可真?修補,新北市藝文搖籃,責任重!

Can the Dream of “A Museum of Art Among the Reeds” Come True? Making Amends and New Taipei City Museum of Art’s Heavy Responsibility as a Cradle of Culture

耗資達21億元、位於新北市鶯歌區的「新北市美術館」,主體建築工程可望於今(2022)年7月完工。「蘆葦叢中美術館」究竟是創意好,還是噱頭好,抑或真正好看又具功能的理想美術館建築,隨著工程的尾聲,各界都睜大眼睛作檢視。

前言

耗資達21億元、位於新北市鶯歌區的「新北市美術館」,主體建築工程可望於今(2022)年7月完工,等待新工處移撥後,將由文化局美術館籌備處接手,進行室內裝修工程。

該美術館,承載了自蘇貞昌當縣長以來的藝術夢想,經過周錫瑋、朱立倫,以及現任市長侯友宜,跨越黨派、政治色彩,有志一同以藝術文化,滋潤老城,提升創意與精神含量。

該美術館的建築設計,係由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帶領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有如電影作品般,以「蘆葦叢中美術館」作為創意發想。建築設計很有戲,順利擊敗國際建築名家,但苦了台灣營造工程與室內設計群,以及負責未來美術館營運的籌備團隊。理想與現實的糾葛掙扎,戲外加戲,未啟用先轟動。

新北市美術館示意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新北市長侯友宜上任以來,全力為新北市大環境改善,投注心力,希望以藝文帶動周邊發展。截至目前,投入建設經費,超過新台幣550億元,全面作好基礎設施,包括興建美術館、特色公園,改善行人交通動線,設置三鶯線車站、轉運站,提升交通運輸品質等等,紮實誠懇,寄望新北市在華麗轉身的同時,基礎建設健全。

新北市政府規劃遠景。(© 新北市政府)

侯友宜公開定調新北市美術館為「全民美術館」,廣泛與民眾生活作連結,包括美術館附屬的兒童美術館,作為強化教育推廣與親子關係。地下一樓藝術街坊,更要讓新北市民,聯手推動新北市的蛻變轉型,迎接「老城區新建設」的起飛。

為了凸顯新北市美術館的藝文樞紐角色,市府團隊針對開館首展,希望以當代藝術手法,爬梳新北市歷史脈絡,整理散置新北市各隅角的藝術主題,作深度多元呈現,讓新北市民同感驕傲與光榮。

尤其,新北市文化局的「鶯歌.藝術城」專案計畫,已悄然上路,將結合三鶯之心、空間藝術特區、三鶯藝術村、鶯歌陶博館、鶯歌老街⋯等等,打造出新北市深刻豐富的城市風采。

新北市美術館從發想到完工,逐夢時間實在拉得很長,相隔了20年,尤其國際藝術發展,日新月異,美術館型態也快速轉變。民選市長侯友宜耳提面命,要讓新北美術館成為「全民美術館」,立意極佳,但美術館籌備小組,倍感壓力。目前除了等待主體建築移交,作室內裝修準備,更全面待命,希望整合與補強許多沈浸式新媒體空間,並預作軟體規劃,還有籌備未來行政法人,全力以赴。

新北市美術館是幢地下3層,地上8層的建築物。建築劃分3個區塊,即主體建築,地下一樓的兒童教育美術館,以及戶外的藝術工坊。今年9月戶外藝術工坊,先行開幕,以回應地方父老的殷切期盼,至於那些棘手問題,只能見招拆招,一步一步來。

新北美術館外觀以蘆葦為發想。(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蘆葦叢中美術館

「蘆葦叢中美術館」,是新北市美術館在國際建築標案中,脫穎而出的鮮明意象,建築師姚仁喜率領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以浪漫策略,異軍突起,雀屏中選。

在新北市(舊台北縣)蓋美術館,醞釀已久,據說,喜歡陪太座欣賞畫作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早在擔任台北縣長(1997-2004)就動念過;斜槓人生當過畫家的前縣長周錫瑋(2005-2010)也蠢蠢欲動,升格直轄市掌政的時任市長朱立倫(2010-2018),更勢在必得。朱立倫留學紐約多年,接觸西方美術館群,迫不及待在新北市蓋一座能彰顯人文價值的在地美術館。而「朱規侯隨」下的侯友宜市長,打造新北市成為國際都會大城的企圖心,更為旺盛,把資源加注到新北市美術館所在的三鶯地區,所謂「樂藝文.樂生活」,心誠意堅,使命必達。由於新北市已有不少館博機構,如十三行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世界宗教博物館、黃金博物館等。只是看來看去,欠缺一座像紐約MoMA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一樣的當代美術館。也就是說,新北市目前最迫切需要更當代的、更前衛的、跨域跨界、沉浸體驗、聲響刺激的場館,非傳統的賞畫看雕塑而已。所以完成於21世紀的新北市美術館,集藝術界熱切期盼,絕對是任重而道遠。再者考量北台灣缺乏一座適合兒童的專業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正希望捕這方面的不足,整合兒童美術教育資源,設計為親子共遊的展館。

新北市美術館是在朱立倫擔任市長,侯友宜當副市長時,完成建築設計圖國際招標、營建工程發包。只是,新北市文化局人事的異動頗多,在工程進行中,沒有組織合適的先期營運團隊供作諮詢,讓工程進行,很難和未來使用者的需求劃上等號。縱使現任的文化局局長龔雅雯,擁有台師大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的高學歷,她從2011年進入新北市政府任職以來,大都在教育領域,博物館行政及藝術策展等領域,對她來說,還是陌生的,很難對她作苛求。

至於興建地點,從整個大新北市中,圈選出鶯歌,主要考慮到鶯歌地區的翻身,讓陶瓷老鎮更新,而鶯歌陶瓷博物館就座落於附近,更能滙集人流熱氣與市場買氣,讓鶯歌絕地逢生,逐步走向繁榮。

新北市美術館預定地,就在大漢溪旁的三鶯新生地,面積約2公頃。該館址既有好山好水環繞,又能配合交通建設新動線,十分被看好,可望吸納人潮,在舉辦大型活動時,也有足夠的交通網絡,可作配套措施。

新北市美術館基地位於大漢溪旁。(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市府團隊一開始就拉高了期待值,更慎重其事地規劃建築國際標,廣邀全世界最優秀的建築師,為老城鎮打造藝術新亮點。2014年公告招標,果然吸引不少重要建築團隊,與台灣在地建築團隊合作,各組人馬竭盡所能,兼具創意與在地連結,作了不同樣貌的建築設計圖,參與競標。

市府團隊於2015年,先組織了國際評審團,慎重開標,最後由台灣建築師姚仁喜率領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勝出,當時引發高度關注。

為什麼是姚仁喜?

姚仁喜。(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攝影/廖志添)

姚仁喜是台灣建築師,1951 年出生台北市。建國中學畢業後,分數可以進台大,但他卻選擇東海建築系,當時開明的父母,沒有反對。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的自由與信任,成就了「姚家建築三傑」。1975年姚仁喜於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再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1978年取得建築碩士學位,於1985年成立建築師事務所,在台北和上海執業。

姚仁喜廣結善緣,建築作品散置在大中華地區,也在美國、歐洲與南亞等地留下設計專案,涵蓋文化、企業、商業、旅館、音樂廳與劇院、交通、教育、住宅、宗教及都市設計等類型,其中,包括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蘭陽博物館等。

同時,姚仁喜獲獎無數,1997年獲選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2002年以「NEXT EXIT」個展,代表台灣參加第八屆義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5年獲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傑出校友、,2007年獲東海大學傑出校友,2007年為第11屆國家文藝奬建築類得奬人,2011年獲得國土建設特別貢獻奬 ,2014年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頒發榮譽院士,甚受好評。尤其,2016年姚仁喜以傑出當代建築師,受邀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內境.外象」個人展,舉足輕重。

簡秀枝訪問姚仁喜。(簡秀枝提供)

當時間回到2015年,姚仁喜對打造藝文場所,他情有獨鍾,對新北市美術館的興建,非常認真看待。

姚仁喜曾回憶說,初次走訪鶯歌,勘查新北市美術館場址,馬上發現,該區段非常特殊,大山大水「很有戲」。姚仁喜曾經在50歲時,躲到紐約念電影,拍了4部實驗短片。在他認知裡,建築跟電影很像,都是把最複雜的內在,用最簡單的方法呈現,必須學會畫龍點睛。

大漢溪河床上地表龜裂,新生地上綠草叢生,成排的蘆葦搖曳,不但有戲,也有聲。轉譯到他的建築語彙中,就成為「蘆葦叢中的美術館」。

果然,以「蘆葦叢中美術館」作為訴求,充滿林野荒漠的浪漫氣息,一下子被舞動起來,在煙囪林立的鶯歌窯場,加添浪漫氣息。大自然地景下的蘆葦翻風,彷彿在礦窯沒落的歷史紋理中,找到新生契機。附近高山峻嶺,縱橫捭闔,溪流生態,映照著歷史興衰,畫中有話,因此感動了中外評審,拿下首奬。最後姚仁喜以獨樹一格的創意,勾繪出新北市美術館的藍圖,為鶯歌老鎮的翻身,添加不同色彩與話題。

姚仁喜常以軟性訴求,作為溝通利器,屢見成效。詩意,成為姚仁喜某些設計案上屢試不爽的成功開門鎖。當他介紹新北市美術館建築時,影片一打開,映入眼簾的就是蘆葦迎風搖曳,有如瓊瑤經典電影中,滿溢清新脫俗氛圍,鏡頭才慢慢挪移到後面的青山綠水,然後,讓帶仙味的白色建築,巍巍矗立在虛無飄渺的地氣嵐影之中。

為了呼應蘆葦意象,姚仁喜團隊讓新北市美術館主體建築外觀,以鋁管模擬,高低不同排列,垂直管狀構成,白色鋁管成為建築皮層,當人工蘆葦建築,與大漢溪畔的蘆葦景觀一對照,韻味無窮。

新北市美術館施工現場。(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再者,該團隊把鋁管的內層,使用陶管,刻意減少熱吸收,此舉也被視為創意所在,不但附和鶯歌地區豐富的「陶瓷」文化印象,同時,也符合節能減碳的綠建築概念,利用金屬材質與管狀結構,在日夜照明差異下,彰顯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叩接新北市民作息日常,成為與時俱進的共同記憶。姚仁喜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強調的是永續理念,而新北市「蘆葦叢中美術館」的意象,何嘗不是矢志永續發展。

既融合大漢溪畔的地景與社會文化,塑造外觀有如隨風搖曳的蘆葦,讓建築量體聳立在蒼茫中,若有若無,瞬息萬變。好山好水獨特地景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攫取大自然生態元素,加注台灣本土文化,以及鶯歌在地特色的作法,非常具備說服力。

姚仁喜團隊設計過蘭陽博物館,也參與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設計,經驗相對豐富。他熟悉台灣文化生態,也對轉型中的新北市,有獨到觀察,設計新北市美術館時,不只是敘述懷舊情愫,更昇華了環境意境。

當時的新北市副市長高宗正,在標案揭曉的記者會上,就公開讚美姚仁喜在該競圖設計中,是「超越、揚棄封閉式的美術館建築,把新北市與台灣文化,融入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設計核心概念,打破了人與展品之間的隔閡,創造人與美術館的新接觸方式,讓藝術與人、空間、都市的關係,更加緊密相連。」足見當時評價之高。

該設計圖並與名列前茅的其他作品,一起公開展出,接受各界的品評,凸顯了當時市府團隊自認為客觀公正,經得起考驗的。

不過,多年的時間飛逝之後,事過境遷,高宗正副市長那時候的認知,很明顯没有把新北市美術館視為當代、前衛美術館,也沒有為目前最夯的科技新媒體藝術,或沉浸式創作空間,預作準備。

新北市美術館示意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作為新北市第一座公立的美術館,侯友宜市長善意解讀姚仁喜的設計圖,並一再強調,新北市美術館是以「全民美術館」作為宗旨,導入了「開放式美術館」概念設計,尤其讓新北市美術館,最底層作為開放式空間,讓所有民眾作為休閒、充電的去處。

侯友宜更期待,未來民眾走入美術館內,除了能欣賞館方規劃的展覽外,還可以從大面積落地窗,向外眺望,把鶯歌地區的山河景色,盡收眼底。而美術館的外牆,以層層的蘆葦概念,銀白線管,環繞四面,模擬了蘆葦隨風搖曳的意象,在光影照射下,展現獨有的風情與姿色。

總之,初時姚仁喜自己對於新北市美術館建築設計,非常滿意,他歸納三項內心的感懷:

1、是新北市第一座公立的美術館,以「全民美術館」為宗旨,更是鶯歌藝術城的核心,攸關了新北市藝術廊道發展,陶瓷產業老城鎭轉型成敗的契機。

2、打破封閉式設計,非白盒子美術館。利用新北鶯歌與三峽兩座老城,透過藝術街坊與戶外雕塑空間,仿造剝裂河床造型,在主建築物的皮層上,以白色管狀結構,形塑外觀,高低錯落,大片玻璃帷幕相襯,內外視覺流通,為新美術館提供了樣本。

3、 營建量體親山涉水,邀攬大自然同在,來自地景,親切感十足。美術館不再是高冷衙門,結合在地風情,以當代美學詮䆁山河,注入時尚風。

姚仁喜帶領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團隊勝選,搶盡風頭,當年參與該案競標的對象,包括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團紀彥、甚至遠自法國、美國等國際建築團隊。姚仁喜本人於3月17日採訪時,直接了當地表達了他「贏得很開心」。他強調,那個「贏」,不只是他與團隊參與了自己土地上的重要文化公共工程,因為他們的建築設計圖被採納,讓他們的創意與想望,催生了嶄新的新北市美術館,更重要的是,他要證明給全世界看,台灣建築師團隊,足堪挑起公共工程大樑,展現對在地文化歷史的熟稔度,呈現獨一無二的美術館特色。

姚仁喜更認為,該團隊為台灣建築界吐了一口氣,證明台灣建築團隊,完成不輸給國際建築師,台灣可以終結過去盲目崇拜國際名牌建築師的歪風,及時回頭信任台灣建築師,並給予台灣建築界,更多公平公正的競爭機會。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曾大量邀請國際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到中國大陸鋪天蓋地興建地標性建築。台灣近年也受到類似的風氣影響,許多公共工程都心照不宣地作球給國際建築團隊,迷信洋兵洋將,獨厚國際建築明星,引發了本地建築界的強烈反彈與厲聲撻伐。

「是到了台灣朝野增強自信心、擺脫盲從於國際名牌,虛容心作祟時候了,大家真的可以大聲自信地說出:台灣不必依靠國際建築明星,因為台灣建築師,一樣優秀,而且在水親土親、熟悉在地歷史紋理、土地風情的優勢下,更能打造出符合民眾需求的標的!」

新北市美術館模型。(簡秀枝提供)

姚仁喜把自信全寫在臉上,更把在國際競標中勝出的「蘆葦叢中美術館」模型,矗立在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的大門口,高調示人。

如果讓時光倒流,或可看出蜘絲馬跡:根據資料,2015年新北市美術館設計競圖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團隊參與,不乏赫赫有名的國際團隊,例如,日本隈研吾、改造桃園機場一航站的團紀彥(Norihito Dan)、佐藤綜合計畫(AXS),還有法國Baldacci Architect等,最後十組進入決標。評審採兩階段進行。

當時新北市政府已經嗅聞出火藥味,對於該設計競圖案的評審團,格外慎重,完全採取跨國際的,而且提高優勝者獎金。第二名獎金新台幣250萬元,第三名奬金150萬元,3名優勝者各新台幣100萬元,明顯比其他公共工程標案的獎金高出許多。

至於該案評審團成員,4位是邀自國內相關領學者專家,另3位則是定居海外的國際建築名家。國內評審,包括前行政院政委黃光男教授,交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黃世昌,監察委員林盛豐建築師,中華民國大地技師公會理事長陳江淮等學者。國外評審則為:美國籍建築師理查德.格魯克曼(Richard Gluckman)、荷蘭籍建築師Felix Claus,以及日本籍建築教授遠藤秀平。據描述,當時在評審會議上,可說競爭激烈,在攻防運作,盡是刀光劍影,最後輸贏分數也非常接近。

經評審小組公布的前三名分別為:

1、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

2、翁祖模建築師事務所+日本隈研吾建築都市計劃事務所。

3 、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法國Baldacci Architect。

佳作共三名,分別是:

1、蘇懋彬建築師事務所+日本團紀彥(Norihito Dan)建築設計事務所。

2、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3、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美國Dilworth Eliot Studio Inc.

台北市敦化北路上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辦公室大門口,就矗立著新北市美術館的白色模型,成為那年勝出與豐收的鐵證,姚仁喜珍惜該項光榮戰役。

創意噱頭?功能是否到位?

「蘆葦叢中美術館」究竟是創意好,還是噱頭好,抑或真正好看又具功能的理想美術館建築,隨著工程的尾聲,各界都睜大眼睛作檢視。

姚仁喜曾在北美館舉辦的建築座談會上,有感而發,提出了兩個感慨。一、台灣業主普遍我執很重,建築設計,往往一邊進行設計(或工程中),一邊在修改,導致計畫扭曲變形,那是令人頭痛難堪的老問題,但建築師迫於生態,只好忍痛更改,漸漸地積非成是、積重難返,反而成了生態陋規。二是在台灣興建公立美術館(博物館),主事者一直在換人,建築師團隊沒換,讓他有種悲壯感。一路上逆來順受,守著專業,按步就班,把建築做完,再接受沒有使用者諮詢的批評,例如,不夠精準,不好使用。

遠眺新北市美術館施工基地。(簡秀枝提供)

新北市美術館,從發想迄今前後逾20年,經過四位首長(蘇貞昌、周錫偉、朱立倫與侯友宜)。縣市首長因選舉更替,最嚴重的是,新北市文化局長也一直在更換,從蘇貞昌時期的潘文忠、林泊佑,到周錫瑋時期的朱惠良、卿敏良,再到朱立倫時期的林登贊、林倩綺,以及現任侯友宜時期的蔡佳芬、龔雅雯等,底下的美術館籌備處異動更大,不停更換人選的結果是,沒有一個對象,是可以讓建築設計與營造工程,在興建過程中,可以長相左右,或拍板定案,或對未來使用的需要,作深入的諮詢與討論,相當不公平。

外界常指責硬體建築與美術館經營團隊的需求南轅北轍,造成完工後功能性無法發揮,畢竟修改比新作還要費時費工,想必賓主雙方都不樂見。倘若使用者不好用,或者使用上不開心,那一定是失敗的案例,對做建築的人來說,很是傷害。

姚仁喜在接受訪談時,不只一次表示,對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來說,使用者的滿意度,是他們首要追求的目標,團隊的建築設計,一路上反求諸己,竭盡所能,為使用者的需要與好用著想。

姚仁喜於3月17日下午,在敦化北路的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會議室,接受訪問,分享了上述看法。

純白色的「蘆葦叢中美術館」模型,就聳立在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的辦公室入口處,彷彿成為該事務所的吉祥物。姚仁喜十分滿意該件作品,他在言談中認為,該案不只塾高了新北市的藝術文化形象,更為台灣建築界,狠狠出了一大口氣。更直接來說,他和團隊非常高興參與該建案,並透露該案意味著三層意義:

1、座落在有山有水的天然場域中,是絕無僅有,少見的好地點。

2、這是國內近年大型公共工程中,第一次由台灣建築團隊,獨立取得首獎案例,把國際大牌建築師抛之在後,一新耳目。姚仁喜說,他在建築國際標案中勝出,雖非第一次,但該案落在撥亂反正的關鍵時間點上,意涵不俗。

3、破題成功,為建築設計思維,開闢新捷徑。曠野上蘆葦的詩意,取代灰暗老舊煙囪,建築師讀出大家對老城市蛻變的想望。

姚仁喜意猶未盡,又作了比喻。他說,建築師解讀成就,有兩種,一種是可預期的,怎麼發想,畫圖,與做模型,最後蓋出來,就是那個樣子,只是尺寸不同,因為實體化後的成品,一定比圖稿模型,碩大許多,眼見一座建築,從夢想中慢慢成真,是快樂之一。另一種,是附加其上的神來之筆,是可遇不可求,是從建築設計圖,或型塑模型,表達不出來的,有機發展,或可稱之為神蹟乍現的。

姚仁喜以新北市美術館為例,因為以風中蘆葦作為創意發想,該團隊模擬不同尺幅鋁管,仿效蘆葦枝幹,錯落排列,有如管風琴的空心圓柱,當遇到大漢溪上強烈的東北季風,或仲夏南風吹拂時,帶有速度的風流,會從銅管底部向上鑽爬,不等大小的圓柱,與不同強度風吹碰撞後,必然產生聲響,那是另一種無可預知的曠野天籟,令人神往。

獲獎無數的建築才子姚仁喜,近年熱中打坐,潛心鑽研與翻譯佛學,目前好整以暇,等待嶄新美術館的全面啓用。當仲夏風起,蘆葦搖曳,類管風琴的鋁管牆,究竟會傳奏出怎麼樣的聲響?天光灑落,風起管動,大自然參與其中,果真成為姚仁喜口中,無法計量的唯妙境界,大家秉氣凝神,好奇等待。

對姚仁喜來說,打造藝術場域,在國內國外,都非第一次。蘭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部分院,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烏鎮大劇院、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可說經驗豐富,但隨著年紀增長,他已經不再迷戀年輕氣時,凡事用力、精準,一板一眼式地作建築。現年70歲的他,越來越喜歡那種帶點曖昧、模糊、虛無飄渺的浪漫感覺。

新北市「蘆葦叢中美術館」,映照著周邊的大山大水,是無招之招?

姚仁喜豪氣地說,他透過建築體,只完成新北市美術館的前大半,後面的那一大半,就交給天光,交給風動,交給大自然,更交給未來進出美術館的團隊與老老少少。

新北市美術館示意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為國內建築界揚眉吐氣?

2014年2月,建築權威組織美國建築師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公布了該年榮譽院士得獎名單,台灣建築師姚仁喜,與西班牙建築團隊Cruz y Ortiz Arquitectos 的兩大組合──Antonio Cruz、Antonio Ortiz,以及貫徹西班牙建築風格的Guillermo Vázquez Consuegra等四位資歷豐富建築師。

AIA歷年榮譽院士包括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隈研吾(Kengo Kuma)等多位國際建築明星,和姚仁喜都有不同面向的參與,例如,倫佐.皮亞諾在台北承攬富邦美術館,雷姆.庫哈斯興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姚仁喜都是台灣在地合作的建築師與團隊,隈研吾也在新北市美術館國際競標中,狹路相逢,姚仁喜感受強烈。

姚仁喜於2013年9月接到通知獲推薦提名,他寄上作品資料後,經過10名評審的評選,從多名國際建築師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姚仁喜當時曾表示,台灣建築師常自認國際地位「很邊緣」,其實不盡然。他舉出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的例子,作品多位於兩岸,依然有被國際「看見」的機會,像高雄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在2013年的國際競標時,他們團隊便打敗美國建築設計師團隊S.O.M(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取得建造機會。作品完成後,又獲得紐約Architizer A+高層辦公室首獎。姚仁喜認為,只要作品成熟、具備特色,台灣本土建築,也能走上國際舞台。

姚仁喜當時專程飛到美國芝加哥參加AIA年會,領獎並發表演說,講述其建築作品與理念。那年與他一起受奬,清一色是西班牙人,姚仁喜當時觀察指出,西班牙非強國,經濟一向疲軟,但西班牙政府幾乎不辦國際競圖,堅持把國內建築設計機會,留給西班牙本地建築師,培養出他們自己的一批批優秀建築師,還支持他們的建築師,走向國外。反觀台灣,地標建築必辦國際競圖,說是公平透明,但往往是把機會「拱手讓人」。

新北市美術館示意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能不能多留些機會給台灣建築師?」朝野普通祟洋媚外、流露出缺乏自信的集體心態,姚仁喜語重心長,多年來聲嘶力竭,希望力挽狂瀾。在文化上,台灣應該多多鼓勵用自己的建築師,讓本土建築師可以有足夠舞台,一展長才。像日本建築界處處以本地建築師為優先考量,日本建築界輩份明顯,師徒相傳的概念深刻,引西潤東,截長補短,所以日本建築界出現了許多大師,引譽全世界。而一代代師徒相傳,建立很好的實力與倫理。

基於對鄰近日本建築生態的了解,他常舉日本例子說明他們珍惜自己在地建築師的優良傳統,讓他們的建築師有更多國內練兵發展機會,累積出更大的自信心。

再以建築作為吸引國際觀光客的西班牙為例,他們也和日本一樣,非常重視自己的在地建築師,西班牙的建築成就,可說就是累積自他們相信自己的建築師,給自己建築師機會,一代一代傳承,打下堅實基礎。

姚仁喜強調,他在美國AIA榮譽院士的受奬經驗也證實此點。當時有兩位西班牙建築師和他一起受奬,都非一朝一夕竄起,而是長年受他們自己國家重視。國家的支持讓他們越來越有信心做大。經常把國際化掛在嘴邊的台灣人,可以好好參考西班牙與日本的作法,給在地建築師多些機會。

至於技術性的需要,姚仁喜不反對向外探求,甚至可以到全世界去尋找,擷取並引進必要先進技術。姚仁喜建築團隊也曾到倫敦找結構專家幫忙,他們並不排斥國際交流與合作。

姚仁喜認為,台灣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建築能量,而且人才輩出,只是欠缺舞台。要振興建築業,一定要多給本土年輕建築師機會,才能加速建築師茁壯,強化傳承基礎。他強調,開國際標時,應該是以國際的高標準,鼓勵國內建築師。在參與競圖時,不管是評選項目,或評選要求,都要一視同仁,不是從國外執業回來的才是國際人,國內建築師如果能達到標準,就應該鼓勵,才能真正提振士氣,事半功倍。

建築是文化,不只是技術,追求的是「國際水準的建築」,而不只是國際人的長相。是給年輕建築師更多機會的時候了,否則他們很辛苦,台灣建築生態的健全,就有如緣木求魚,永難落實。

新媳婦見老公婆

米已成炊,木也成舟,隨著主建築物的完成,鋁管蘆葦的皮層,以及內部空間,反映兩極。

以姚仁喜為主的建築團隊認為該作品,是姚仁喜的神來之筆。姚仁喜本人也直接表達了內心的欣喜,以及對「蘆葦叢中美術館」啟用後,風吹管動,自然天成的殷切期盼。但美術館籌備處不斷找人諮詢、顧問,在汲取藝文界意見後,愈見問題的嚴重性,簡單地說,建築設計方與未來使用方對該建築的認知,簡直是北轍南轅。不少顧問表示,一個頭兩個大,直言「蘆葦叢中美術館」,意涵浪漫,但不切實際。綜觀大家提出的疑慮,包括:

1、定位過時

由於新北市美術館,從發想到招標,到付諸工程,到完工,拖延了20年,缺乏對空間的想像,也因為沒有與時俱進,忽略了新崛起「當代藝術」的思潮,展演詮釋方式與工具的日新月異。從歷屆首長對新北市美術館的認知,還是停留在「近現代」美術館,即牆上掛畫,地上擺放雕刻等立體作品,但當代藝術特性,已經到了飛天遁地的程度,沉浸式互動、黑盒子規劃,聲響介入,從新媒體科技、跨域跨界,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無所不在。

以外觀來說,以21世紀當代美術館的發展趨勢,崇尚低矮通透的造型,多元入口,意味著常民生活同在,藝術就是常民的日常。

大家最常舉出的範例,包括妹島和世(Katsuyo Sejima)設計的「日本21世紀金澤美術館」,或者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操刀「岐阜市媒體中心」,還有「小而美、小而精」的「十合田市現代美術館」。例如日本21世紀金澤美術館,低矮1樓建築,圓形玻璃造型,民眾可以從不同的方位進入美術館,去喝杯咖啡,去買份小藝品,自由進出欣賞藝術展演項目,完全通行無礙。

反觀,新北市美術館地下3層,地上8層,雖有戶外藝術工場,其實還是一幢白盒子,而進出動線,也是壓縮在唯一的入口之門,與藝術界的認知概念,有很大的距離。

2、設備的落差

首先,地板的承載重量不足,最初的需求原為地板承重每平方公尺500公斤,後來運營單位提出800公斤,重新編預算補強,可能是當務之急。其次,貨梯規格,不是使用當代美術館的國際標準,將來藝術品的運送,恐怕出現問題,尤其,該美術館主要展覽空間,在8樓頂層,對於貨梯的依賴程度極高。冷氣空調、庫房規模等,讓籌備團隊,絞盡腦汁,力圖改善。

3、建築皮層的誤導

「蘆葦叢中美術館」讓姚仁喜異軍突起,彷彿成也皮層,敗也皮層。姚仁喜不愧是玩電影的老手,他的創意,天馬行空。「蘆葦叢中美術館」模仿蘆葦,是以金屬處理造型,漆成白色,大小不等的長條管狀,貼附在建築物的皮層上,遠遠望去,有如白色菅芒花開在蘆葦叢中。

這個奇發異想,早在營造工程招標時,就因為要把蘆葦意象作出來,以鋁材打造出管狀,在工法上十分麻煩,困難重重,營造廠裹足不前,因此,連續流標了6次,直到第7次,透過加價減項之後,才順利發包出去,很明顯陳意過高,事與願違。

說是模仿蘆葦,作為整幢建築皮層,鋁管呈現錯落聳峙,反而成為透明化及視野穿透上的大敵。藝術界更認為,金屬管體本冰冷,當錯落掛置建築表面,人從美術館內部外探,視線受到阻隔,阻礙了人與青山綠水的視線交會。

當年為新北市美術館發想、選址時,放棄都會蛋黃區,移送環境遼闊、視線空曠,可以眺望綠色山巒,細品淙淙大漢溪水流的鶯歌新生地,就是希望與綠野為鄰,山水同歌。目前由金屬管呼嘯的穿管聲響,與期待中的視覺意象,與心靈共震感受,大大不同。還有,藝術型式、尺寸無所不在,如果作品非一般正常尺寸,需要穿牆吊掛,但因鋁管皮層,根本沒有缺口,阻礙作業。

新北市美術館示意圖。(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4、建築設計與使用者需求脫鈎

當代美術館的興建,口頭禪是「軟體先行,硬體跟進」,但新北市美術館,恰恰相反。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以台南美術館興建初期為例,她曾參與該館初期籌備工作,與得標的日本建築師坂茂(Shigeru Ban)團隊,至少開過30次會議,每次一開會,就花三天時間,建築團隊從台南,一路回到台北繼續討論。但許多公共藝文建築,都是硬體完成後,才交給營運單位,造成後續使用上的困難。

雖然新北市美術館籌備小組成軍較晚,但還是希望「化腐朽為神奇」,把缺失及時調整補救回來。

5、全民美術館定位的迷思

新北市美術館,基地大小2.5公頃,室內面積約9800坪左右,區分為美術館主體、兒童教育美術館以及藝術街坊等三大區塊。未來要實施法人化,所以公共服務空間,非常重要,隱含著未來必須營利,需要有好的餐廳、咖啡店、禮品書店、親子活動推廣等公共空間。

台灣選舉頻繁,地方上口號式的想望,就是親民與在地性。扣除兒童美術館及戶外藝術街坊,真正的美術館空間並不大。將來美術館要如何定位,要不要接軌國際?要不要納入當代前衛性?專業與學術,要做到什麼程度?新北市有許多優秀藝術家,但也是陶瓷工藝品的原鄉,地方畫會、在地工藝,究竟要如何拿捏,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人人都說國際化就是在地化,與國際美術館接軌交手,要有一定的人脈與連結方式。新北市美術館在有限的編制中,國際交流人才,求之若渴,將來類似人才,應對資源,以及連結管道,都成了個謎。

6、典藏空間不足,方向不明

新北市美術館的硬體建築中,典藏庫房空間非常狹小,沒有未雨稠繆,令人擔憂。有人也許認為,要法人化,將來營運很辛苦,不會有錢買作品,不必留典藏空間。但新北市藝術人才輩出,從前輩畫家楊三郎、李梅樹,到當代的韓湘寧、朱銘、李再鈐、郭維國、楊茂林等,都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出色藝術創作者,很值得作收藏。當代作品,尺幅極大,收藏起來一定需要大空間,預留典藏空間,實屬必要。

近期台灣前輩老畫家,捐畫風氣濃厚,像海外的順天集團、洪瑞麟家屬等,都慷慨把作品捐贈台灣公立美術館,這樣的善行義舉會互相感染,值得預作空間。

7、法人化的陣痛與掙扎

迎接台灣二次美術館時代來臨,「法人化」是必走的道路。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一法三館一團」是始作俑者,高美館「一法三館所」、南美館也採行了行政法人,目前佈局中的北美館,都是預料中的事,桃美館、台中綠美圖,想必會加快跟進腳步。

新北市美術館的法人化,正由文化局團隊草擬規章,將送市議會審議中。

根據經驗,民意機構對法人化,首先存在不信任感,擔心人事權、預算獨立後,為所欲為。其次,要求法人化後的美術館就要立即(或逐年)斷奶,自負盈虧,這是台灣推法人化迷思所在。美術館兼具藝術展演、學術研究、美育推廣,最後才是公共服務與生意平台,如果一味追求利潤,迎合票房,展演品質必然會下降,失去公共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理想性。

讓美術館收支平衡是目標,但不是唯一。政府部門持續編列預算給美術館,才能讓美術館撐起學術大旗,提升城市發展所需的創意與精神力量。民意代表應鞭策美術館團隊把展覽作到位,學術研究有成果,吸引更多民眾入館,讓美術館成為整個城市的地標,市民的驕傲與榮光,才是正途。在全台灣大興土木、興建美術館的此時此刻,藝術行政人才普遍不足,文化事業以人為本,美術館法人化,必須成為未來藝術相關人才培育的搖籃。

新北市美術館施工現場。(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提供)

亡羊補牢,蘆葦翻風傳雜音

新北市美術館的落成啟用,根據新北市長侯友宜在市議會答詢時的說法,可能還要一段時間。今年九月,戶外的藝術工坊,將先行開放使用,可能透過策展方式,讓藝術家與工作團隊進駐。

新北市美術館主體工程已近完工,美術館籌備處正加緊腳步,一方面等候工務部門的移交,準備啓動室內裝潢,另一方面,快馬加鞭作軟件配套措施,迎接明年底美術館正式開幕啟用。

目前美術館籌備處工作重心放在:

1、大新北文化藝術的歷史爬梳、聚落調查,文件史料的整理、研究與出版。

2、美術館再定位的專業諮詢,國內外成功美術館範例的開發、引進、研究,作為文化政策調整的參考與說帖。

3、地方創生的田野調查,在地菁英的探查、整編,文創產業化的媒合、催生。

4、法人化的勢在必行,組織章程編定,法案送審的前置、過程與後續配套措施。

5、人才招募、培訓,與各界連結互動。

早在1980年代,從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始, 公立美術館相繼興建啟用,形塑了第一波美術館時代。現在台灣六都從南到北,都忙於承建新美術館,為台灣帶來第二波美術館風潮,打造各自風格,累積各自藝術收藏品。現在才起步的新北市美術館,要如何加緊追趕腳步,殺出重圍,建立自己的利基,那就需要一套明確的典藏政策與執行策略。在有限的空間與經費下,先要著手典藏那一類型作品,鼓吹那一類捐贈,還有用什麼時間點作斷代?這是新北市美術館未來回應新北市民期許,無可迴避的話題。

回首前塵往事,新北市歷任首長,20年來蓄積的夢想,近五年工程的等待,新北市美術館接近最後倒數計時。這座承載了近400萬人口的院轄市,透過大興土木,廣建各類博物館,急切向隔鄰的台北市看齊。

「當代」是新北市美術館未來的差異化方向,也是扮演城市形象、創意的源頭,精神養分的樞扭,這樣的定位,才能符合時潮。

3月30日專程走訪鶯歌,從鶯歌碧龍宮的至高點向下望,「蘆葦叢中的美術館」已然是聳立在山水沙丘上的白色建築。回到姚仁喜的浪漫心境,就如同他帶著佛教人對緣起的期待,在詩意婆娑的好山好水中,安心築夢,等待雲聚風起,蘆葦搖曳,菅芒花意象下的管子,傳奏出聲響,說不定是教堂管風琴般的聖音,也許是曠原中的婆娑物語,耐人尋味。

然而,套一句侯友宜市長的話,新北市美術館開幕啟用,還需要一點時間。大家不妨一起作準備,迎接未來蘆葦翻風,管音奏樂、人聲合鳴的神奇時刻的到來!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8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