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藝術載體的建設,西岸的藝術活動也從2012年開始逐年豐富。2013年的「上海西岸建築藝術雙年展」對錄影、聲音、行為與建築的融合做了首次探討。2014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啟動,邀請上海著名藝術家周鐵海擔任總監,以5天博覽會、25天特展的方式將藝博會帶向全新的格局,最終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愈趨國際化的水準。西岸音樂季的舉辦使得該區域的文化活動更為多元化並深入普羅大眾。
今年9月,西岸的藝術示範區也向公眾開放:丁乙、周鐵海工作室、香格納畫廊、收藏家喬志兵的展示空間與五個建築師事務所相繼入駐,為其未來向南拓展至徐浦大橋的發展鋪路。南段計畫也將伴隨交通的發展一步步前進;目前,南段預計規畫成藝術家的創作平台,以將藝術的無窮創造力注入這條文化走廊,滲入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貿區打造上海「藝術之門」
位於外高橋的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在今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經過23年的運作,上海自貿區實現從藝術保稅的通道服務向交易服務的升級,融合了「自貿區+藝術品+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模式。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了自貿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保稅的優勢,區域特點則是在海關圍網範圍之內,海外來的作品可以保稅,即不繳納進入環節的關稅和增值稅。另外一個優勢是在圍網區內的外匯政策:對於區內的企業,它們在區域內既可以開設人民幣帳戶,也可以開設外匯帳戶,外匯帳戶不限幣種,可以全國留存,自由進出,等等類似這些特殊政策都是交易中心的依託。
成立自貿區之後,很多貿易便利化措施得以在上海實施,比如海關的快速通關、檢瘟檢疫的即查即放、海關的藝術品展示與交易等。2013年,上海自貿區內建成藝術保稅倉庫一期,面積5,000平方米,主要滿足前期的運作需求。正在籌建的保稅倉庫二期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品倉庫兼配套服務設施,整體面積約6.8萬平方米,其中庫區5.3萬平方米,將配有全球最大的藝術品專業儲存設施,投資近12億人民幣,兩個區域的總投資近30億,12月20號正式開幕建設,預計在2016年底主體建設完工,2017年上半年開始使用。交易中心的藝術品展示交易專案一期的面積目前達6,000平方米,兼具展示和交易兩大功能,正在建設之中的二期面積達2.3萬平方米。目前,基於首期小規模的展示空間,交易中心主要針對三大類藝術作品:一是瓷器、玉器;二是中國書畫;三是當代藝術,包括當代水墨、油畫等。據上海自貿區國際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環中介紹,截止2015年上半年,保稅倉庫一期的進出庫貨值超過120億元,藝術品庫倉儲體量在2,000到3,000件左右。
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一期倉庫。(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提供)
目前,上海自貿區合作的大型拍賣行有佳士得、邦瀚斯,以及海內外眾多美術館、拍賣行、畫廊、藝術基金會等藝術機構,比如日本的美協、東京中央等等。胡環中介紹說:「自貿區承擔的主要是通道服務的角色,所謂通道服務就是進口、出口作品這塊。比如佳士得在國內需要辦一場預展,他們在徵集作品之後所有的事情即可交付給自貿區管理,作品從海外運到保稅區,以及相關海關過檢一系列手續、文廣局審批、商務委的批文獲得等全程由自貿區承辦,一直到運往拍賣預展的現場。
而從海外過來預展的作品一旦出了保稅區,肯定需要交付對應的進口關稅和增值稅,即便它還產生不了交易利潤。這個時候自貿區可以向海關交付與作品相對應稅額的保證金,以臨時展示的方式出去展覽。10月份,我們為佳士得和邦瀚斯兩家拍賣行交的保證金達五到六億,在這個部分,自貿區為他們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服務。總之,自貿區為合作的藝術機構提供了正規的管道,讓交易流程變得便捷,降低了成本。在這其中,佳士得這些藝術機構只要交付自貿區在這過程中的成本費,即通道費用即可。」
而對於上海自貿區發展面臨著的最大制約,來自於中國《文物保護法》裡關於外資企業在文物拍賣上的政策。如佳士得、蘇富比這樣的國際拍賣行在境內不被允許拍賣1949年以前的所有作品,包括國外的作品,這對於做為集聚海內外眾多藝術機構在此交易的交易中心來說影響甚大。正是由於這樣政策的限制,導致大陸藏家不得不去國外購買作品。比如今年11月劉益謙在紐約佳士得拍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作品《側躺著的裸女》,拍賣現場出現很多中國藏家;在安思遠專場的現場也有30、40%的中國人,出現這種現象的很大原因就在於買家在國內買不到這些1949年前創作的作品。
2016年中,上海自貿區將籌備一場較具規模的當代藝術大展,也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引進美術館的入駐。在二期的建設中,自貿區為美術館預留了8,750平方米的圓筒狀空間,希望引進二至三家美術館,為自貿區承擔學術支撐的功能,交易中心甚至也可能建立起自己的館藏。
當隨著藝術品慢慢進入保稅區、與大型藝術機構合作的不斷跟進,以及承辦不同類別的展覽、論壇、學術研討會之後,公眾的關注度自然會投向自貿區,並以一個文化藝術園區的定位來衡量它,而不是僅停留在自貿區的保稅優勢。這樣,上海自貿區將會成為上海下一個新的藝術熱點。
西岸文化走廊
在黃浦江以西的往南之處,有一片地區曾經主宰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帶建築材料的生產,承載了上海最早的貨運火車站、水泥廠、機場(龍華機場)以及最大的水陸聯運碼頭。從最初的興盛、衰落到而今轉型後的再次興起,這片位於徐匯濱江的區域已成為中國近現代實現從第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轉變的見證者。自2014年初起,原本荒廢的工業用地被一座座美術館與藝術文化機構取而代之:龍美術館西岸館、余德耀美術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香格納畫廊西岸空間、喬空間、「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西岸音樂季、雙年展等等,在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裡,徐匯濱江蛻變成上海一大新興藝術特區與文化走廊。
整個區域有長達11.4公里的水岸線,9.4平方公里的內陸面積,開放量超過500萬平方米,岸線和腹地面積佔據黃浦江兩岸開發的1/10,開發計畫由上海西岸開發(集團)運行,他們早在2005年就開始啟動這一計畫,借著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改造、重工業廠房的遷移,2010至2012年對公共開放空間的改造和硬體設施的建設,為如今徐匯濱江的形成打下了基礎。在具體項目的架構上,一個是以娛樂傳媒產業為主導,建設東方夢工廠及西岸傳媒港;另一個是有關公共文化藝術設施,也稱為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在這個品牌工程的打造下,美術館、劇場以及各類藝文活動開始相繼在這裡發生。
2012年,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與余德耀共同攜手在徐匯濱江龍騰大道上建起自己的私人美術館;2014年,龍美術館西岸館和余德耀美術館相繼開館。2015年,國內首家專注於攝影藝術並具有美術館規格的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在西岸成立,首展「20世紀攝影經典作品收藏展:靳宏偉先生個人收藏作品展」集結了早期黑白照、彩色照,再到近十年發展突飛猛進的數位攝影,一次性宏觀展望了整個近現代攝影藝術的發展軌跡。西岸在兩大美術館、攝影藝術中心的加持下,宣告了上海又一大藝術據點的興起。
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公園與三美術館即將陸續啟動建設工程。西岸美術館以「經典交流展」為主,如畢卡索(Pablo Picasso)、莫內(Claude Monet)等大師級之作將藉由與其他藝術機構交流借展的方式呈現。油罐藝術公園是與收藏家喬志兵合作,展覽形態著重於公共藝術。三美術館則是以何炬星的收藏為主,將坐落於龍美術館的北邊,由上海最早的貨運火車站月台改造而成。三座美術館預計在2017年相繼落成,也是西岸每三年一次階段性計畫的主要專案。
森蘭國際藝術藝術島效果圖。(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