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後余德耀時代-台灣女兒余至柔銜命接任美術館長

後余德耀時代-台灣女兒余至柔銜命接任美術館長

The Post-Budi Tek Era– His “Taiwanese Daughter” Justine Alexandria Tek to Direct Yuz Museum

「余德耀美術館」的創辦人余德耀,於去年(2022)3月18日因胰腺癌在香港辭世,享壽65歲,藝術界同感惋惜。5個月後,余家長女余至柔銜哀接下館長職務,帶領「余德耀美術館」團隊,希望完成收藏家父親藝術推廣的遺願,走出新局。

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新任館長余至柔(1987-),是道地台灣人,今年農曆過年,她特別返台,陪外婆過年。

「余德耀美術館」的創辦人余德耀,於去年(2022)3月18日因胰腺癌在香港辭世,享壽65歲,藝術界同感惋惜。5個月後,余家長女余至柔銜哀接下館長職務,帶領「余德耀美術館」團隊,希望完成收藏家父親藝術推廣的遺願,走出新局。

上海余德耀美術館。(本刊編輯室)

「優商而藏,愛藝成痴」開啟興建美術館之路

大家對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耳熟能詳,評價也很高,當知道接班人是「台灣女兒」時,更有分親切感,彷彿也是「台灣之光」。

余德耀(1957-2022)致詞。(© 余德耀美術館)

說起余德耀(1957-2022)的一生,頗具傳奇性。1957年出生於印尼雅加達,父母是經商華僑。幼年就經歷了1960年代嚴重的印尼排華情緒,接連發生「印大屠殺」和「930事件」,父母心繫子女的安危,直接送他到新加坡念書,直到1970年代末新加坡公教中學畢業,1980年輾轉赴美留學,等到整個學習告一段落,才返回印尼創業。

余德耀才思敏捷,對企業經營很有興趣。在印尼,他接手與改造一家在當地經營不善的農業公司,皇天不負苦心人,該家公司在他的勵精圖志下,卓然有成。1993年余德耀改造後的健康公司,在印尼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功對外募集資,打下他的事業基礎,也賺得他人生的第一筆財富。

雖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黑色五月暴動,整個大環境很不友善,都曾讓余德耀的事業陷入低谷,但他的志趣,已經多元發展,悄然開發了藝術收藏的嶄新領域,尤其當代藝術。他從2004年開始介入藝術收藏。由於起步早,當時中國當代藝術還在混沌之中,價格也不高,余德耀眼光獨到,可以從容購藏好作品,因為針對中國當代藝術有系統的收藏,讓他很快就擠身亞洲重要收藏家之列。尤其,余德耀廣結善緣,十分禮遇學術界的研究學者、策展人,以史觀作出發點,讓收藏更具脈絡。2007年成立「余德耀基金會」,中國當代藝術作全面爬梳探討、結集成書,分享雅好。為了專心投入藝術收藏事業,余德耀出清印尼全部事業,在上海打造專屬的當代美術館。

當代美術館接軌國際策略

座落上海徐匯區的「余德耀美術館」,由原上海龍華機場的機庫改造而來,建築面積達9千平方米,禮聘日本知名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1971-)擔綱設計,2014年5月17日落成啓用,開幕當天,冠蓋雲集,成為耀眼的當代藝術私人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除了擁有1500件重要收藏外,該美術館主要策展人是國際知名學者巫鴻(1945-,註1)。在巫鴻的引領下,館方在選件策展、學術論述、講座出版上,兼具學術含量與社會關注度,推出的各檔展覽,擲地有聲,照亮上海「西岸文化走廊」,在國際當代藝術界,懿名遠播,讓「余德耀美術館」很快就成為主流美術館。

延伸閱讀|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國際大展的 登「陸」碼頭

國際當代藝術界的肯定與回饋,給了余德耀極大鼓舞,在堅持「好要更好」的精神下,他希望擴大影響力,增加話語權。因此希望透過國際館博界的合作,互補需要,也互墊高度。「多地點展覽」策略,因應而生,讓「余德耀美術館」加速與國際接軌,成為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當代美術館。於是,上海「余德耀美術館」首先與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以及中東國家卡達博物館群,成立三方夥伴關係,聯合開發和共用展覽項目。合縱連橫策略是亞洲國家迎接國際化潮流趨勢,讓三座各自在文化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城市之間,任由藝術和思想交流。各館都擁有豐富收藏品、獨特的研究、策劃專長、以及長年經營的觀眾群,把地位撐得更高,擠身國際重要館博之林。同時,為了乘勝追擊,余德耀在2018年宣佈和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共同成立基金會。針對當代中國藝術的購藏與研究,協助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被收藏,一起邁向國際,這也是強強聯手的傑出範例,深受矚目。余德耀獨到投資眼光、具效率的收藏過程,快速打造的美術館形象,以及1500件跨越世紀的當代藝術收藏,如今仍令人嘖嘖稱奇,成為當代藝術圈美談。

生命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厚度。余德耀從發現癌症直到過世,前後約6年的時間,家人心境的轉折,刻骨銘心。長女余至柔一方面強迫自己成長,努力熟悉基金會與美術館運作,另方面,虔誠禱告上蒼,祈求父親早日康復,繼續領航藝術志業。事與願違,余德耀病逝香港,綿綿不絕的悲悽,讓她必須學習與哀傷共處,並堅毅勇敢地扛下父親的遺願,繼續向前邁進。

余德耀生前常掛在口中的一句話,藝術收藏不但不會「玩物喪志」,反而讓他「玩物明志」,滋生昂揚戰鬥力,透過藝術收藏與美術館的宣揚,表達對藝術家的支持,更逼著國際社會,認真了解中國。

 二代銜命接班,走出余德耀傳奇

余德耀膝下共有6名子女,長女余至柔被認為最適合接班。今年36歲的余至柔,母親是台灣人,不僅身上有一半的台灣血統,襁褓時期也是在台灣渡過。她念完台灣的中學後,才赴美留學。她經常返台探視外婆、陪外婆過年,割捨不掉的臍帶關係,童年的美好記憶,是余至柔情感的避風港,彌足珍貴。

今年趁著農曆春節,余至柔回到台北過年,陪伴年邁的外婆,看看童年熟悉的景物與美食,享受親情慰藉。雖然她還有兄長,但哥哥經商抽不開身,而余至柔較早進入美術館,陪伴父親多年,對余德耀的藝術理想,了解最深刻且最全面,她的接班,可說水到渠成。談接班,其實很沈重,對於主修農經學系的余至柔來說,些許吃力,不過,並不全然陌生。從小受到父親影響,她一直很關注藝術,也常陪伴父親,參與各種藝術活動,走訪各地藝術殿堂,逐漸產生對藝術的興趣,以及審美眼光。余德耀遺願未了,余至柔捨我其誰,從她積極參加2022年底首爾藝術博覽會,到今年(2023)初新加坡的藝博會,形單影隻,但馬不停蹄。余至柔從接下余德耀美術館的行政CEO,到成為「余德耀基金會」總監,她始終以父親為榮,也希望扛下父親未竟的藝術夢想,化整為零,逐一落實父親遺願。

2015年11月,「余德耀美術館」開幕啓用年餘,余至柔正式加入美術館團隊,那是非常特殊的時機。2013年英國藝術團體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創作的大型互動作品《雨屋(Rain Room)》,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一度轟動藝壇,展期吸引6.5萬名觀眾參與,平均每人得排3小時隊才能參觀。2015年《雨屋》首次造訪亞洲,落腳在上海余耀德美術館開展,展場每次限制20人進場,每次參觀僅只10分鐘。「雨屋,淋一場不會被雨淋濕的大雨」,從宣傳口號,到實境體驗,大受歡迎。

2013年曾在紐約MoMA造成萬人排隊的《雨屋》(Rain Room)。(有蘭登國際提供)

「看到《雨屋》,人們也許會思考,自然中沒有雨會怎樣」蘭登國際藝術家佛羅裡安‧奧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說明,在《雨屋》裡有點像動物園,動物園為了瀕臨滅絕的動物所建。雨屋也像動物園一般,人在雨裡看似自然,但實際《雨屋》的一切,全是經過精密計算的人工環境。

《雨屋》的佳評如潮,對余至柔是震撼教育,了解原來當代美術館不是掛幾張畫讓人欣賞而已,美術館的空間,也可以展現創意,無所不能。《雨屋》展覽一結束,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的大展,正在作最後準備,也是衝刺階段,余至柔加入製作團隊,融入每一個細節,滿滿的戰鬥能量,成為余至柔珍貴的學習經驗。那段時間,她把在美術館看到的工作現況,和父親討論聽取分析,也揣摩體悟父親的評價,在有形的門票收入外,還有那些是父親所追求的,如何讓一間私人美術館的展覽,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成為社會討論話題?余至柔反覆思考咀嚼。

延伸閱讀|《雨屋》登陸余德耀美術館

其實,當代美術館的經營,是很高的專業。藝術行業也是門深不可見底的大學問。父親打下良好人脈基礎,是余至柔最大利機,父執輩的關懷與叮嚀,讓她持續受益,而美術館內的年輕團隊,衝勁十足,也深諳國際連結之道,數據網路滙整,讓余德耀美術館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只是出其不意的疫情,來得又急又猛,超乎余德耀大半生的經驗與想像,疫情熾熱時候,父親的病情也在惡化中,余至柔沒有辦法再從父親那裡學習防疫經驗,以及如何與疫情共存下的美術館經營之道。美術館因為封城封館,所有計劃停擺,惶恐不安的心緒,可想而知。

余德耀美術館舉辦奈良美智大展。(© 余德耀美術館)

自疫情爆發以來,「余德耀美術館」很多項目都延遲,例如,原本要在2020年夏天舉辦的日本藝術紅人奈良美智大展,一直後延到2022年春天。原本預期可以叫好又叫座的奈良美智展覽,開幕沒多久,逢疫情惡化,閉館近4個月,有如人間的黑暗期。後來展覽雖然恢復開放,但市場熱度每況愈下,大家被疫情嚇怕,防護意識提高,變得比較不願意出門,到美術館看展覽的人數,相對減少,門票收入遠不如預期。收入減少,機構大都傳出裁員收編,但余至柔𧫴記父親慈悲為懷,沒有辭退任何員工,她要大家共體時艱,一起度過難關。就在大家苦守寒窯,腦力激盪中,余至柔終究要破繭再出發,醖釀以系列活動,讓「後余德耀時代」,走出新路,也持續被看見。

#1 遷址到文化古都蟠龍

首先,今年(2023)5月,「余德耀美術館」從上海徐𣿬區龍騰大道,遷移到上海虹橋商務區「蟠龍天地」(註2)。蟠龍悠久的歷史和周邊的自然環境,能夠讓搬了家的「余德耀美術館」,有了更不同的流動性。未來「余德耀美術館」位在文化古都裡,有一個主展區,加上多個觸發器,堪稱全新模式。這是「余德耀美術館」與新天地集團的合作案,該集團免費提供美術館用地,包括2千坪室內用地,以及1千坪的半戶外空間,將來除了規劃成為展覽空間,還會有雕塑公園。「余德耀基金會」的收藏中,有個主題是「歷史」,該基金會收藏了從80年代開始的中國當代藝術。那些作品,都將成為未來中國藝術史的重要部分,因此希望借由該系列收藏品的展覽規劃,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史脈絡。讓當代藝術,結合蟠龍歷史、自然風貌,滙聚成生態的流動,讓藝術交疊叩接在現代人的生活裡面。余至柔說,希望活化經營方式,更多跨域跨界合作,讓「余德耀美術館」更能融入時代發展,與民眾生活同在。

#2 啓動「流動的美術館」概念

同時,自今(2023)年下半年起,啓動「流動的美術館」(YUZ FLOW)的概念,更多元併進。「流動的美術館」名字的起因,就是因為不希望被局限在一個空間裡面。現在余德耀美術館主要的館所,依然在上海,但未來很多研發的點,不一定是場館形式、永久場地,而是持續流動的概念。余至柔解釋,余德耀生前希望藝術真正融入常民生活,不只是簡單地把藝術項目或展覽作出來,呈現在民眾面前,而是藉由其他路徑,讓藝術項目與展覽,能夠與參觀者互動,激發大家對藝術的「好奇心」,真正瞭解藝術是什麼、藝術家是什麼樣的人、藝術又想表達了什麼,「流動的美術館」可望以「邂逅」(encounter),觸發「靈光」(enlightenment),讓觀眾用更輕鬆方式,了解藝術,進而自行探索,和發展出自己的美學理念。她強調,未來「流動的美術館」將以「學術流動」、「社區流動」、「跨界流動」以及「數字流動」4個方向進行,多元並進。

「學術流動」輸出亞洲藝術家

早在2016年,「余德耀美術館」的學術流動,悄然開始,初期想把國外優質展覽和藝術家,帶到中國來,近幾年則希望把中國、乃至亞洲的優秀藝術家,反推向全世界。「余德耀美術館」收藏和項目,其中一個重點方向,是關注亞洲藝術家和藝術項目,與更多的新興年輕藝術家(emerging artists)合作。余至柔說,「余德耀美術館」希望能為藝術家創造平台,做更多的年輕藝術家的展覽,通過展覽、公共項目和出版等,把年輕藝術家推廣出去。余至柔強調,雖然余德耀美術館,是亞洲的一座私人美術館而已,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該館擁有傲人的收藏與團隊,未來運作,不會僅僅局限在亞洲藝術家,未來希望在土洋之間,做到五五對半的均衡境界。余至柔認為,該館會與更多的在地機構做展覽。舉個例子來說,他們和雅加達美術館已決定合作開發某些項目,也是他們延展的方式之一。然而,不管引進或輸出展覽,學術是最好的潤滑劑。余德耀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群和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LACMA)的三方合作,今年擴大啓動,《余德耀美術館收藏展》在LACMA舉辦過一次,未來還將在「卡塔爾博物館群」展出,希望交流能夠更加頻繁,甚至與更多亞太地區的美術館、藝術機構交流,共同為國際化的議題,作深度探討。

「數字流動」推動藝術與科技結合

因為8年前沈浸式展覽《雨屋》,給了大家很好體驗,充滿「科技感」的感動,「余德耀美術館」現在已經跟現代集團取得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結合藝術與科技的系列項目。科技就是未來,生活離不開科技,現在有很多藝術家已使用科技進行創作,包括NFT、數碼藝術等等。美術館是藝術載體,是藝術史的見證者,記載了時代的變遷,因此當藝術形式轉變,積極「進化」,以虛擬現實為根系,開發線上展廳、互動程序,以及藏品復現,聚合等等數字流動,饒富創意與趣味性。倍讓余至柔感到驕傲的是,「余德耀美術館」團隊都是群熱愛藝術的年輕夥伴,靠著對藝術的信念,從一而終,一路𡚒鬥到現在,過去如此,現在、未來,也都一樣,腳步不斷,努力不懈。

結語

余至柔說,父親開創美術館的想法,非常清晰,也把團隊分為兩塊,一塊專門做學術,比如策展人;另一塊是把美術館,作為一個經營機構去激勵。其實,不管是不是營利機構,經營方法是一模一樣的,若說有區別,就是他們的願景 (visions)。疫情困擾了全世界,也改變了全世界,讓人成長許多,同時發現在哪裡都能工作,也無時無刻都會想到工作。後余德耀時代,思考未來要如何操作和延續、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余德耀美術館」,都是余至柔日思夜想的課業,她一無所懼,勇往直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多少年創藝術人生」余至柔謹記父親的信念。

余至柔與父親余德耀的散步時光。

人在台北,余至柔也對台灣藝術界的人、事、物,都很感興趣,希望「余德耀美術館」未來也有更多機會和台灣合作,促成新可能性,發揮半個台灣女兒的利基。


註1 巫鴻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和策展人。 現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 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中心主任,以及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

註2「蟠龍天地」,屬於青浦蟠龍歷史文化風貌區,前身是蟠龍古鎮,也是上海的千年古鎮,新天地集團在保留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翻新改造,呈現煥然一新的生命力,倍受各方期待。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2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