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未完的藝術尋索之旅,漢雅軒於ART TAIPEI 2022映照生活感知

未完的藝術尋索之旅,漢雅軒於ART TAIPEI 2022映照生活感知

An Ongoing Journey of Exploring Art, Hanart TZ Gallery Reflects on Life in ART TAIPEI 2022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將於此次「ART TAIPEI 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呈現藝術家葉世強、葉偉立以及林其蔚的作品。今年再度續寫葉世強以及葉偉立跨越時空的藝術尋索,透過本次展出的葉世強之作窺見其曠達高遠的心性,以及葉偉立如何以影像追溯與重現其生平與精神樣貌,並藉由《星移:葉世強/葉偉立》畫冊匯集現階段的梳理與研究成果。而藝術家林其蔚的平面創作取材於近年疫情生活的感知,亦使觀者產生高度共感。

在即將揭幕的ART TAIPEI 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ART TAIPEI 2022),香港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延續去年呈現藝術家葉世強及葉偉立跨越時空侷限、共同尋索的藝術核心價值。這趟卓然非凡的藝術旅程仍在進行,ART TAIPEI 2022依然由當代藝術家葉偉立帶領與考掘,呈現台灣隱世前輩藝術家葉世強的傳奇生活與作品。除此之外,漢雅軒在ART TAIPEI 2022也將展出林其蔚首度公開的平面創作系列,呈現這位以聲響創作揚名國際藝壇的旅法藝術家,如何將生活所感知的節奏予以視覺化。

葉世強,《滿天花點支燭火》,彩墨、紙本,104×280 cm,約2008。(漢雅軒提供)

本次展出的葉世強作品均選於2000年之後,其中的《滿天花點支燭火》約於2008年所作之彩墨作品,已逾八十高齡的藝術家由此展現氣度恢弘的曠達心境。長年遺世獨居,蠟燭正是他最熱衷的題材之一,畢生學禪的葉世強本不應著眼於燭火飄搖所象徵的晚年隱喻,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以留白喻夜黑,漫天墜花喻所見所思,呈現出撩亂而盈滿、一致而紛呈的畫面。

葉世強,《教堂》,油彩、畫布、葉偉立手製木框,93×71 cm,2006。(漢雅軒提供)

1926年生於廣東韶關的葉世強,曾師從嶺南畫派高劍父於廣州藝專,少年因大時代的流連轉徙自此與家人分隔兩岸。在戰後,他既不願尾隨西方新潮運動,又不願囿於民族傳統框架,尤其避忌冷戰兩方的意識型態困局。最終他以藝術的永恆意境為依歸,以強烈的個性和深邃的精神境界打破常規。葉世強曾於復興美工與台大美術社任教,教學風格與言行身教深受學生緬懷。於此期間,他亦隨孫毓芹先生習古琴、從南懷瑾先生禪修,長期以斲製古琴營生,在台灣琴界以音色蒼古鬆透著名;至於書畫創作僅與少數交心者分享而不隨意示人。

葉世強,《⽩傘》,油彩、畫布,66×104 cm,2007。(漢雅軒提供)
葉世強,《多少樓台煙雨中》,油彩、畫布、葉偉立手製木框,143×301 cm,2001。(漢雅軒提供)

葉世強創立出一套流利而純粹的繪畫風格,意境悠遠而氣息浩蕩,保有文人畫的特質,並擅長經營留白空間與畫中物件的協調關係,以孤絕而熾熱的筆墨融貫水墨與油彩等媒材,如:《教堂》、《白傘》和《紅白珊瑚》等作,皆以大面積的色塊為底,綴以極簡的元素點出畫題。而從近乎空無的畫面中,更能看到他對留白的處理和布局都有深刻的演繹,以畫中純淨的空間與精神,來傳達內在心境的空靈與純粹,如:《多少樓台煙雨中》所營造的飄渺之感,更藉由錯落房舍所形成的空間遠近來開拓二維畫布的侷限。葉世強在離群索居的生命歷練中,從根植於日常的創作實踐推向美學極致,將藝術作為精神淬煉與身心修為的方法,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者而言相當具參照價值。

葉偉立,《葉世強的燭臺,葉世強灣潭故居》,藝術微噴、康頌棉質鋇基相紙、藝術家手工礦物染鐵木框,90×110×5 cm(含框),2015。(漢雅軒提供)

2015年,香港藝術中心精心策劃的「入勝」一展,為葉世強首個大型個展,在此檔展覽中,藝術家葉偉立也以「涉事」作為大眾初步認識葉世強數十年藝術歷程的契機。然而,在受到漢雅軒邀請而參與這項創作計畫之前,葉偉立對於葉世強其人其畫並不知悉,在透過深入地研究與整理,葉偉立對於葉世強的想像與建構,和自身的藝術創作是並行的,在本次ART TAIPEI 2022將展出六幅攝影作品,皆取景於葉世強位於灣潭與水湳洞兩地的故居。

葉偉立,《古琴,葉世強⽔湳洞故居》,藝術微噴、康頌棉質鋇基相紙、藝術家手工礦物染鐵木框,90×110×5 cm(含框),2017。(漢雅軒提供)

1971年生於台北,11歲便移居美國的葉偉立,於羅德島設計學院取得攝影藝術碩士學位,在攻讀學位期間的返台經歷也激發他以移民身分,產生關於位移、同化、文化差異以及種族政治等思考。在2002年返台定居,葉偉立逐步以藝術家、策展人、教學者以及發起者等身分活躍於藝壇。葉偉立的攝影和文本創作持續探索集體實踐中的個人動力,以及關注個人和自身居住城市之間的社會政治關係。而自2015年迄今,他藉由作品、影像、文物件的建檔及研究、出版品,以及策劃展覽與空間修復,專注於重探及活化已故藝術家葉世強的創作及生命。葉偉立正在進行的計畫是在兩間獨立建築物及其外部環境的修復和重建中尋找設計定位,其將作為前輩藝術家故居紀念館和檔案中心。

葉偉立,《鐵鎚,葉世強⽔湳洞故居》,藝術微噴、康頌棉質鋇基相紙、藝術家手工礦物染鐵木框,90×110×5 cm(含框),2016。(漢雅軒提供)
葉偉立,《畫冊 #1,葉世強⽔湳洞故居》,藝術微噴、康頌棉質鋇基相紙、藝術家手工礦物染鐵木框,90×110×5 cm(含框),2019。(漢雅軒提供)

長年致力於聲音創作的藝術家林其蔚,早在2016年曾於漢雅軒舉辦繪畫和聲音藝術展覽「轔轔兩儀」。本次將於ART TAIPEI 2022呈現一系列紙上新作,同樣透過可視的圖像符號來傳遞旋律的躍動;然而,異於前次以宗教意涵所帶入的強烈元素指涉與雜沓律動,此次展出的系列則趨向於單純的反覆組合。始自林其蔚於2019年歷經巴黎因疫情而封城的生活狀態,規律而封閉的作息啟發他以特殊規格、渲染力低的方形竹紙為畫紙,呈現不自然感與「片段取樣」,而反覆的圖樣如波浪般在紙上遞次展開而形成一種旋律、節奏,甚至一種古怪的音樂感。傳統繪畫只有在局部使用重複性元素,重複性被認為是裝飾藝術的專利。傳統繪畫構圖的主題性對於藝術家而言,「是過多的文學史與視覺史,走向聲音的反面。」藝術家這麼說道:「我的畫面上出現了『重複性』,某種內在需要;不斷反覆同一形象的需求。這是在避免自己落入自己生活和生命的災難? 如果不走此路還有什麼路?真的有某種叫作『無可言名的混沌』之路嗎?(在學生時期暑假時間多的時候,我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完全當下,現在想作什麼就去做什麼,絕不照表操課』的生活,幾個星期生活就崩潰了,基本不可能持續,如此Merzbow(日本噪音團)音樂式的生活,沒有節拍,沒有重複和回返的音樂或生活,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維持的,它就是持續的與死亡共舞的狀態。那麼,唯有重複,而且在重複之中尋求變化,才是人生和音樂的正道嗎?」這些創作儘管發自於極為個人的省察,卻也是疫情籠覆全球之下,世人共同懷揣的議題。

林其蔚,《工廠》,複合媒材(壓克力彩、水性彩色筆、⾦箔、銀箔、簽字筆)於哈內姆勒⽔彩⽵紙,70.2×78.9 cm(含框),2020。(漢雅軒提供)
林其蔚,《火樹與火井》,複合媒材(壓克力彩、水性彩色筆、簽字筆)於哈內姆勒⽔彩⽵紙,67.7×74.4 cm(含框),2021。(漢雅軒提供)

《工廠》為此系列的首件創作,《火樹與火井》也採類似的構圖,同樣封閉與自足,增加毀滅與救贖的意旨。《血脈》則呈現出有點執迷的圖像,每個波谷都是河流的源起,河流流向平行的波峰、信仰與路標,錨定著波峰和波谷,而其黃綠紅用色也帶出下一個小系列的開始;《感染》則如同《血脈》,以另一種時空感講述現在的狀態。

林其蔚,《血脈》,複合媒材(壓克力彩、水性彩色筆、簽字筆)於哈內姆勒⽔彩⽵紙,70.2×77.2 cm(含框),2021。(漢雅軒提供)

1971年生於台北,林其蔚曾研讀法國文學、台灣傳統藝術以及新媒體藝術創作。他曾參與噪音實驗團體「零與聲音解放組織」,並在1990年代擔任各種地下噪音節目策劃,自2004年以降,林其蔚展開一系列稱之為「聲音模組」的跨媒體實驗,從人類傳播技術史尋找靈感,以人體為機械元件,組合成集體聲音機器,同步運作並構成音場,20多年來,其聲音創作發表於世界各地逾200餘場。

林其蔚,《血脈》,⽔彩、哈內姆勒⽔彩⽵紙,36.8×54.2 cm(含框),2020。(漢雅軒提供)

漢雅軒也將在ART TAIPEI 2022現場率先發佈《星移:葉世強/葉偉立》大型專書,反映出兩位不同世代且從未謀面的藝術家,因緣際會之下在生命與創作旅程中產生的相遇與交會。2015年迄始,葉偉立出入葉世強生前位於灣潭與水湳洞的故居,緩慢細緻地整理遺物、檔案與文件,重新想像與架構葉世強的生活、空間與藝術。本書收錄兩位藝術家約百幀精美作品圖版,以及彙聚知名藝評家鮑里斯.葛羅伊(Boris Groys)、策展人張頌仁、攝影家兼藝評家陳傳興、藝評家曾少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等知名藝術評論家與學者的參與及貢獻,作為對這位傳奇藝術家的最深致意。

《星移:葉世強/葉偉立》大型專書將於2022年10月出版。(漢雅軒提供)
《星移:葉世強/葉偉立》大型專書將於2022年10月出版。(漢雅軒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56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