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立茲克獎得主倫.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建築師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共同領導的 OMA 團隊,在奮鬥 12 年之後,於今年為台北市增添了一件世界級的地標建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PAC);自試營運以來吸引了藝文界以及參觀者的熱烈討論,有的朋友叫好,有的卻是給了無情嚴厲的批判。
所有叫好或是遭到批判的設計常都指向幾個設計內容:例如令人驚豔的圓球劇場,號稱世界第一座,許多人莫不找機會一窺其驚人面貌,並讚嘆它的創意及和諧美;然而卻有一批朋友們不假辭色的批判其尺度錯誤,視角不佳,聲音效果令人失望。此外入口大廳蜿蜒而上的動線產生美麗的韻律,將過去表演劇場空間的嚴肅性,解構得像是一座戶外野餐公園;另一群朋友則抱怨這樣的設計造成了上下樓層的困難,容易導致公安疑慮。至於接待大廳的空間感呈現一股親民性,但許多朋友則失望於這國家級設施竟然毫無「恢弘」氣勢,宛如第三世界的建築。而最被討論的莫過於為位在主入口旁的橘色洞口,它以誘惑、神秘之姿招喚參訪者進入參觀。
這一條被稱為「參觀回路」(publiclooooop) 的參觀動線已經伴隨 TPAC 的試營運開放,成為討論的焦點。目前最常被提上檯面討論的議題包含:「參觀回路」是否應該收費?導覽者或導覽工具與參觀者關係為何?導覽的內容為何?以及,動線中可窺看劇場內部的窗口是否應該被封閉等等。
「參觀回路」引發的抱怨看起來都是技術性的「小問題」,但是由這一條動線牽引的是全面時代觀點的差異性,甚至就是「現代 vs. 過去」辯證中陰魂未散的鬼魂,牽引一種對於過去劇場空間經營的顛覆。傳統管理思維來自於對空間中一種正反關係的辨認,並擬定其管制的方式及手段,例如「前場 vs.後台」、「購票 vs. 非購票」、「內 vs. 外」、「私密 vs. 公共」,當這一個關係在空間中被指認後,管理的本質才成立。但面對 OMA 在這棟建築中所提供的「參觀回路」—— 一個難以理解其為內部還是外部的「中介空間」,這對營運者產生了管理的困惑及挑戰。
TPAC 出現的許多特殊設計絕非憑空而生,也非是為了創造一個酷炫的空間,而是其背後具有一個時代的論述。首先,庫哈斯是一位積極的現代主義者,他相信當代文化、科技、社會及經濟的運作,會主導建築的空間計畫;同時他樂觀的相信建築能夠反映現代人類的需求及慾望,並有機會引導人們進行生活及活動的進化。當面對 1990 年代之後的全球化現象以及加劇的階級問題,庫哈斯相信一棟好的公共建築應該可以提供差異階級間對話的機會,並透過公共空間的營造提供交流及學習的可能。
這頗具烏托邦感的論述,在 2004 年揭幕的西雅圖中央圖書館中得到了實踐的機會。這棟被所有評論者讚譽的建築,體現了一個「去文化階級」的圖書館。它的外貌頗似百貨公司,沒有厚重的石造立面,也沒有任何雕像圍繞。其核心是一個超大尺度被稱作「西雅圖客廳」的大廳,它舒適地邀請大家在其中閱讀、喝咖啡、甚至聽各種免費的講座。在大廳中央立著一支奇異超長的黃色大扶梯,它貫穿挑高樓層扶搖直上,在上升過程中有一個洞口能讓人窺看這座圖書館的設備層,同時電梯旁一個奇異蛋型的藝術品和人們不期而遇。
TPAC 的「參觀回路」就是承接了 OMA 的 DNA,也代表庫哈斯的堅持對於傳統嚴肅、絕對性空間的再定義。一方面新的公共空間必須好玩、能吸引大家進入;另一方面它也能引領人們有機會接觸閉鎖在深處、原本必須購票才可看到的空間景致。「參觀回路」的模糊性,給營運團隊造成了營運管理的困難,而最終被定位為一個收費路線。這決策一方面衝突了原來 OMA 設計中擴大公共性的積極企圖,也產生了公共資源是否應該以一個不成比例的收費標準,以致「阻礙」(deter)了大眾學習的機會。
9 月 21 日,TPAC 在接收社群媒體上的「抗議」訊息一天後,迅速地宣布一個兩個月的免費參觀方案,在特定的時間及限量的人數將開放免費參觀。雖然這決策的迅速值得稱讚,但問題並不會因為這措施的實施而完全消失,它還是會像鬼魅般不時困擾營運單位。原因是這座建築就是一座新世代的公共建築,要駕馭它不僅需要新世代的經營理念及思維,還需要願意嘗試的膽識及精確的準備。光這一條「參觀回路」未來可能延伸出的議題也還不少,例如是否應該專為建築、劇院、燈光音響專業客製化導覽行程?是否應提供國際觀光客的外語定導?以及導覽員(docent)的專業訓練及導覽內容為何?當然,瞥視窗口的私密性及營業機密問題如何處理,也會是一個不容易逃避的問題。
OMA 設計的 TPAC 所提供的是一個革命性的劇院經驗,一方面它有著超越當下的空間經驗;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經營管理無數的新機會。如果要以資本主義的精神面對它,它可以成為一座處處賺錢的金雞母;但若要以偏左思維面對它,它的公共性足以成就一座「類市民公園」,並以此成為市民藝術教育的公共平台。「向右走、向左走?」這兩個方向聽起來都不太對勁,或是兩個方向走來都可怡然自得。
對於總是為這建築物煩心的營運團隊,或許可以打從心裡好好地理解這一棟設計的原點,由庫哈斯這四十年思想的論述中,的確可以提煉出無數經營的思想及想像。他的建築都不會是一座硬體物件,而是一個「引領」。我們可以無視這一些理想,無視一場望向未來、望向改變的機會;或是可以面對它、超越它,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莎士比亞劇中的哈姆雷特王子面對困難選擇時說:「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而這一幕的第一句就是人人熟知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延伸閱讀|「試一下,更好」: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公布首波展演節目,將於3月啟動試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