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諸海各島 交相串連的菲律賓當代藝術面貌

諸海各島 交相串連的菲律賓當代藝術面貌

安卓藝術的年度大展「諸海各島:菲律賓藝術聯展」,邀請到菲律賓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派屈克(Patrick D. Fl…
安卓藝術的年度大展「諸海各島:菲律賓藝術聯展」,邀請到菲律賓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派屈克(Patrick D. Flores)擔任策展人,大有來頭的派屈克,曾經負責過菲律賓在51年後重回「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策展重任,故而由其帶來台灣的菲律賓當代藝術面貌,便不可能落入尋常或是我們熟知的藝術家名單與論述方向,他在接受訪談中便曾幽默地提到:「這次挑選的藝術家刻意不要太有名、曾經有名但已被遺忘,或是還未被人們認識的,與外界從拍賣市場看到那些屢創新高、具有強勢價格的藝術家截然不同。」
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派屈克試圖給出一條觀看與認知的嶄新途徑,讓觀者理解到菲律賓的所在地並非在世界之外,「南方並非僅是鬆散地聚集在感知邊界的周圍,這種組織世界的方式令人陷入兩極對立的狀態(…)而將孤立的『南』和『東』重新組合為『東南』,可能是一種創造性的雙重否定:它非北非西,是對中心的二次否定。」派屈克希望避免「地區-全球」這樣二元性論述方式,採以「我們透過我們的地區性,共同創造著全球」的觀點。而實踐在「諸海各島」一展中,活躍於20世紀的Jess Ayco故而成為展覽的核心,透過藝術家神祕且充滿奇幻異想的攝影與抽象畫作,與其他11 組菲律賓當代藝術家展開對話,進一步更由菲律賓語中具有許多含義的「banwa」進行作品之間的串連形塑(可以是「山峰」、「鄉間」、「領域」、「氣候」、「家鄉故土」、「森林」、「腹地」與「諸海各島」,甚至具有呼吸的意義:既指涉大氣,亦有淨化之意。出自策展論述。)當中作品個別的共鳴與迴響,即體現了由意識轉渡至具體化實存的過程,也是一種重新聯結時間與地點、事物與意義的方式。
展場一隅,右為克魯斯(Marina Cruz)《呼吸的圖樣》一作,左為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以數位印刷與天鵝絨材質完成的作品《初生之石》。(安卓藝術提供)
展覽一開始,最初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流星劃過天際的攝影,影像的空間及色調趨向於無限感。作品有著「朦朧與清晰之間的拿捏、大膽用色,與媒材使用與技巧上自由」美譽的Ayco,多數題材像是超乎塵世之外的他度空間;另一方面,他也是多產的劇場導演與設計師,亦曾經在建築學院裡教授素描,對於許多領域的藝術工作者留下了深遠的影響。Ayco的創作涉及多元媒材,藝術表現寬廣且充滿啓發性,多重奏般的氣質因而正能多所呼應的扮演著本展當中提綱挈領之靈魂角色。
為提供給觀光客或是移居他國、但對於菲律賓風土景色懷抱著思念鄉愁的漂泊者,該地也有成熟的猶如台灣外銷畫的繪畫系統,描繪的皆是當地知名的經典風景,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的創作便是取得這些商業畫作,而後局部裁剪,使之變異為片段甚至是抽象的曖昧,改變了人們認知中的景色樣貌,同時也創造了關於「作品」的嶄新詮釋。
展場一隅,右為Isabel & Alfredo Aquilizan的作品《風景:馬比尼藝術計畫1》。(安卓藝術提供)
由外祖母為母親與阿姨縫製的舊衣裳成為創作起點的克魯斯(Marina Cruz),作品沿著家族留下的老屋、舊物而開展,從這些承戴著歷史、故事質地的物件中,花色、剪裁、線條與色彩等元素,串起了對於舊日時光的回憶與凝望。此次展出的作品仍以外婆的衣物為對象,短衫的質地、桃子般的顏色,以及上頭的孔洞讓藝術家聯想起肺,或是引伸的呼吸行為與姿態,故而克魯斯便以繡線在畫面上刻畫出佈滿脈管的想像性肺臟圖樣。
Kidlat de Guia提到當他一開始接觸攝影時,多半都是拍攝黑白底片,每次結束一卷膠卷,他便在毯子下的陰暗處用舊毛衣抽出底片,重複交替注入水、顯影劑與定影劑,從中選出36張影像曬乾成像,而後,仍是一個人獨自處理相紙,讓影像得以轉印到相紙上。透過這樣的過程,人們真實的觸碰到了影像,藝術家為了重拾影像的觸覺感受,因而發展出將不同影像的相紙交錯編織之創作方式,當中,不但可以藉由隨機混合產生出抽象的圖樣,也可以在多張相片裡不斷的聚合影像,找尋新的敘事,而傳統精確的攝影印刷則會在編織照片的平面上,與粗糙的邊界產生質地上的反差。Kidlat此次帶來的作品,是從「諸海各島」詞彙所喚起的「空氣與淨化」字眼,以及腦海中浮現曾於2013年重創菲律賓的海燕風災景像所得出的綜合靈感,「颱風是帶來改變的風,清理了它所經之處的一切。最終的作品像是本地的草蓆,而天空與海洋的藍,以及災後殘骸的大地色系則互相交織於其中。」
高子衿( 9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