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那天的台南

那天的台南

Tainan On that Day

時間真的過得飛快,夏天就要過完了,從去年底開始花了半年籌備與錄製的一podcast節目「一個人的收藏」,也播完了一季十集。因為平台區域的限制,已經在北京工作的我也只能翻牆才能聽上;因為時空的關係,自己聽著有種遙遠又熟悉的感受,明明都是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播到了第七集「洪通」時聽得莫名感嘆。

時間真的過得飛快,夏天就要過完了,從去年底開始花了半年籌備與錄製的一podcast節目「一個人的收藏」,也播完了一季十集。因為平台區域的限制,已經在北京工作的我也只能翻牆才能聽上;因為時空的關係,自己聽著有種遙遠又熟悉的感受,明明都是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播到了第七集「洪通」時聽得莫名感嘆。那期的資料蒐集得特別不容易,洪通先生是一位素人藝術家,當年意外成名又迅速的消失,無論在藝術性上或個人生平都是眾說紛紜。因為地緣關係,他在我少年時期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選為podcast節目的主題,也趁回台南與父母過年的行程,看了他的回顧展。另外,也給好幾年沒回台南的自己,有個悠長一日,重溫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所熟悉的活動區域。那天下午,除了沒有逛唱片行這個行程,幾乎把青少年最熟悉的日常,逛書店、看展覽、吃小吃等,幾乎全部再重溫了一次。如今沒有了唱片行的台南,卻多了一個美術館。

臺南市美術館「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展出作品。(簡秀枝提供)

在我的收藏裡也有一件洪通的作品,特別不容易才擁有了一件。洪通生前作品十分稀少,大約只有三百多幅作品,相對於其他全職專業藝術家,他在50歲那年才突然宣告自己全身投入藝術創作,雖然很快地被媒體報導而成名,卻也迅速地如網紅般不堪壓力的消失及被遺忘。他的繪畫完全不屬於藝術圈人們所習慣的審美和理解方式的作品,加上他的出身與所受的教育,所以被概稱為「素人藝術家」,似乎也有一點劃入圈外的意思。凡不屬於學術所能歸納與解釋的人,經常都會冠上「素人」之名,若再加上性格與行為又與多數人不同,素人總會添上特立獨行的標籤,更多描述其傳奇人生,較少直視作品的討論。在不似多數人的行為常有其社會背後的原因,以及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原因,這些話題元素似乎在洪通先生身上都可找到對應的地方,但是拋開這些獵奇心態,當你打開純粹以作品的細讀的心,進入到洪通先生的作品世界,那就是一個充滿耐人尋味的美麗迷宮!他的思維邏輯和描述語法都是那麼的純粹、直接和自融成一個獨特的美學,不與大眾潮流標準為標準,如一個心無旁鶩的少年。在他的作品裡呈現出另一個美好世界,我認為洪通先生的作品之所以一直吸引我,可能就是那個美好世界吧!

延伸閱讀|請給洪通一個家:信任基礎薄弱,作品難以翻身

延伸閱讀|【專題】風雲走過——洪通百歲紀念專題

那次展覽中我驚喜地發現,在其短暫的藝術生涯裡,創作中只有幾件構圖密實長條紙板畫作,每一件都可看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後執行的嚴謹創作,邏輯清晰、分層有序、敘述細膩,在滿滿的畫紙上分配每一區塊的用色,再以密密麻麻的人型、字型等專屬於他的語彙漸層敘述。一幅作品就如同一篇文情並茂深刻書寫的文章,可以來回多次閱讀,每次都有新的發現,每回也可看到泉湧不止的靈光,我收藏並長年掛在走廊盡頭的那一件,也是這樣的作品。這類作品極為稀少,更多留於美術館與家屬之中,可能我收藏的這件作品是唯一流傳於外的,與我朝夕相處多年才發現,有種找到組織的歸屬感,也順利的把podcast完成。只是今日在北京聽著上架成品,卻有著不勝噓唏之感,離台這幾個月,台灣人禍不斷,此刻仍深陷染疫風暴裡,我幾乎天天緊盯著台灣疫情新聞,處在不停地與家人、朋友通信的擔憂中。

而那一天,在年前風平浪靜的台南街上近六小時的步行中,耳機裡播著陳小霞剛剛寄給我的新歌demo,心想著洪通畫作裡的許多細節、看著街上行人的身影,雖然許多建築和小路已經換上了不一樣的的外表,當時我還計畫著,若今年世界疫情緩解了,該去哪旅行,那天的台南和洪通的畫作,仍在我的心中重複播放著。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9月號348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更多今藝術&投資最新消息】

Facebook

姚謙( 13篇 )

知名音樂人暨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