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清乾隆帝〈御筆書畫合璧〉之一。
No.1 清乾隆帝〈御筆書畫合璧〉之二。
No.1 紫檀描金台座。
No.1 人類陶瓷史上之最
11世紀末~12世紀初・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海外首次公開
附屬品:紫檀描金台座、清乾隆帝〈御筆書畫合璧〉海外首次公開
此作是北宋汝窯青瓷的傳世品中,獨一無二的極致名品。汝窯瓷器特有的「天青色」釉藍中帶綠,相當獨特,據知還使用了瑪瑙粉末作為釉藥的原料。在傳世汝窯瓷器中,唯獨此件作品的釉面幾乎沒有開片──亦即「無紋」,在明朝文獻中被歸為汝窯青瓷的最頂級品。在清宮收藏的汝窯青瓷作品之中,乾隆皇帝(1711~1799)特別喜愛賞玩此作,並命人在其底部刻上自己所詠的詩(御製詩)。不僅如此,依據文獻記錄可知,在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間,景德鎮官窯(御窯)曾經仿製此件作品,本次特展也將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其中一件仿製品。另外,乾隆皇帝還特別命人為此作配製了精美的紫檀台座,內藏一冊「書畫合璧」,收錄自己臨摹宋四家的書畫。此件作品乃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自豪的「神品至寶」,本次首次於海外公開展示。
No.2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5.7公分,深3.2公分,口徑23.1×15.2公分,底徑19.7×13.2公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3977/雨-570)。
No.2 紫檀描金台座。
No.2 天青之極
11世紀末~12世紀初・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附屬品:紫檀描金台座 海外首次公開
本作的口沿部鑲有清宮所製的銅釦,盆壁略低,推測應與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藏的青瓷水仙盆相同,是為了掩蓋口沿的缺損,而打磨了整個口沿,並飾以釦邊。此作的底部也刻有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內容與前述的〈青瓷無紋水仙盆〉相同。從乾隆御製詩以及清宮檔案可得知,水仙盆在當時被稱作「猧食盆」(小狗的飼料盆)或「貓食盆」(貓的飼料盆)。在清代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鑲釦水仙盆被作為盆景容器使用的例子,而原本在北宋時代作何用途?則至今仍不得而知。另外,本作也附有乾隆年間所製作的專用台座,以紫檀製成,並繪有描金紋樣。
No.3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6.4公分,深4.0公分,口徑26.4×18.6公分,底徑22.5×14.9公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4019/雨-545)。
No.3 水仙盆的最大尺寸
11世紀末~12世紀初・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日本首次公開
本作的尺寸是汝窯水仙盆器式中最大的尺寸,在傳世品中僅有此一件。四足呈雲頭形的部分推測因有缺損而被磨平,但是依然具有相當的存在感。或許是因為尺寸較大的關係,正面前方的盆壁中段稍有歪斜,略向外側擴張。內側幾乎未見使用痕(因使用而造成的刮傷等),狀態甚為良好。釉色是明亮的天青色,在汝窯天青色中屬於最高等級的色調。其整體的光澤以及獨特的潤澤質感,即使在傳世汝窯之中也是數一數二,是幾近神聖不可侵犯的美麗。釉面較薄的部分則透出汝窯特有的淡粉紅色。變形的器壁與其說是缺陷,不如說是使整個作品更顯得自然。盆內底部中央略微隆起的曲線加上內壁的曲面,幾乎沒有一處是以直線構成,柔和的曲線和曲面組合呈現出柔軟溫潤的獨特造型美。不僅僅是大小,於釉色及造型表現上,皆可稱為汝窯的頂尖作品。
底部和前述故宮藏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汝窯〈青瓷水仙盆〉相同,刻有題為「猧食盆」的乾隆御題詩,然前兩件作品的題詩最後所寫的是「乾隆御題」,本作則刻著「乾隆辛巳孟春御題」──乾隆二十六年一月,標示了具體的日期。三件作品的御製詩各自以不同的書體刻成,尚無法斷定是否是刻意而為。
本作曾經於2008年在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舉辦的「物華天寶─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Imperial Treasures: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Taiwan)」展出,本次則是首次於日本公開展出。
No.4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6.8公分,深3.9公分,口徑23.1×15.8公分,底徑19.4×12.9公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7699╱呂617-9)。
No.4 無銘之王
11世紀末~12世紀初・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海外首次公開
本作為台北故宮所藏水仙盆之中唯一未刻有乾隆御製詩的作例。除了口沿部有一處小缺損,幾乎完美無瑕,能讓人更加完整地體認汝窯水仙盆基本造型之美。只不過,如果從正上方往下看,會發現其形狀有些歪斜,並非完整的橢圓形。水仙盆的器壁部分完全沒有轆轤的痕跡,器面上也有疑似以手指進行調整而造成的細微凹凸,由此可見,此作是以手拉坯的方式完成基本成型。即使器坯經過素燒,立起的器壁部分在燒造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許還是無可避免的。眾所周知,汝窯瓷器的支燒痕多為三或五的奇數,唯有水仙盆是六個,並均等地分布成橢圓形。同時自窯址出土的水仙盆專用橢圓形墊圈以及匣鉢,在探究水仙盆的燒造技術上是極為貴重的材料。本作在燒造過程中或許發生了一點意外,使得其中一支釘完全未接觸器體,因此支痕僅有五個,極為罕見。
No.5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高5.6公分,深2.5公分,口徑22.0×15.5公分,底徑19.6×12.8公分。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藏品/登記編號00564)。
No.5 傳世汝窯青瓷的日本代表
11世紀末~12世紀初・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目前已確知的傳世汝窯青瓷在全世界共有90餘件,其中兩件現位於日本。一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青瓷盤,一為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藏的青瓷水仙盆。前者原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1899~1972)舊藏,於2015年捐贈予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收藏的青瓷水仙盆原為安宅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舊藏,是「安宅藏品」的主要作品之一,由於是汝窯獨有的器形,且極為稀少,因此可說是日本所藏傳世汝窯青瓷的代表。
本作的尺寸是在傳世汝窯青瓷水仙盆中最為常見的大小,和台北故宮所藏、磨平了四足的最大尺寸水仙盆相比,足足小了一圈。其特徵在於鑲有釦邊。傳世水仙盆中鑲有釦邊的作品共有三件,本作除外,台北故宮與吉林省博物院各有一件。推測皆是因口沿部缺損而磨平整個口沿,並以釦邊遮住露出的胎土及缺口。本作的釦邊上方表面為平面,與吉林藏品類似,台北故宮藏品汝窯〈青瓷水仙盆〉則是呈圓弧狀。原本似乎是以明膠等黏著劑固定釦邊,但是現在已經脫離,可將釦邊取下,取下後可看到經過打磨的狀態以及微小的缺損。
原本屬器壁外側中央處、現為口沿下方的部分,可看見有一鐵斑,並有狀如隕石坑的凹洞,應是燒造時胎土中的鐵成分噴發所致。這些對青瓷來說照理都是缺陷,或許因其釉色以及燒成結果甚佳才得以傳世。又或者,是如周煇《清波雜志》中所記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卷五),是在被宮廷退回之後,開放對外販賣的作品。底部以等間距分布著芝麻狀及圓形的支釘痕,中央則是英國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於1960年舉辦的展覽的展出標籤(No. 68)。本作二度於蘇富比倫敦的拍賣會上展出,時間分別是1959年3月27日以及1970年2月24日。在1970年的拍賣會上,英國古董商John Sparks Ltd.以4萬6000英鎊(當時古陶瓷的世界紀錄)得標,之後又由安宅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本作買下,納入「安宅藏品」之一。
No.6 清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官窯〈仿汝釉青瓷水仙盆〉高6.8公分,深4.0公分,口徑23.3×16.8公分,底徑19.6×12.9公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7790/呂-1846-62-1)。
No.6 向汝窯青瓷水仙盆致敬
18世紀・清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官窯〈仿汝釉青瓷水仙盆〉海外首次公開
附屬品:紫檀描金台座、清乾隆帝〈御臨王羲之五帖〉海外首次公開
清朝的御窯廠自雍正年間開始製作北宋汝窯的仿製品,依據〈陶成紀事碑〉(1735)所述,水仙盆的仿製是於雍正六年(1728)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間,在唐英(1682~1756)的監製下進行的。清朝的仿汝釉水仙盆除了台北故宮所藏的此作,尚有一件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仿製過去文物──亦即所謂「仿古」的風潮在宋朝時代也曾經流行,汝窯瓷器中也出現過模仿漢代青銅禮器形狀的製品。清朝雍正乾隆年間,針對宋代文物的仿古相當地頻繁。此風潮並非單純的模仿,而是對宋代的憧憬以及敬意的表現,並且為此毫無保留地將最先端的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本作據推測應是仿效台北故宮的〈青瓷無紋水仙盆〉所製成,這點從其具失透性而呈霧面淺灰青色的釉色亦可推知。然而,北宋汝窯的釉藥相當薄,一般僅有1公厘以下,本作的釉藥則厚上許多。也因為如此,本作的稜角等部分皆較為圓滑,整體造形欠缺鮮明感;釉面亦不若北宋汝窯均勻,整體呈現凹凸的質感;霧面色調甚強,和北宋的作品比起來,有相當明顯的人工感。由此可知,即使是清朝的頂尖技術,也難以再現無紋水仙盆獨特的質感。
底面刻有乾隆御製詩,內容與前述三件宋代青瓷水仙盆相異。支釘痕表面呈黑色,但是胎土是景德鎮瓷器的白色瓷土,推測是為了仿效南宋官窯,而特意將支痕部分製成黑色。從青瓷無紋水仙盆以及本作的乾隆御製詩可得知,乾隆皇帝將這些作品認定為「官窯」製品,此認知與上述黑色支釘痕或有深切關聯。
乾隆同樣命人為本作配製了和〈青瓷無紋水仙盆〉相同的紫檀描金木座,台座的抽屜中收納著乾隆皇帝臨摹王羲之五帖所寫的〈御臨王羲之五帖〉。
No.1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高6.7公分,深4.3公分,口徑23.0×16.4公分,底徑19.3×13.0公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瓷017851/呂-1804-47)。
Tags
小林仁( 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