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 第六單元「傳承與創新」

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 第六單元「傳承與創新」

高橋由一的寫實畫風被評論家稱為「幕末洋畫工最後一人,明治洋畫家第一人」,其最著名的作品〈鮭〉(圖1,非本次展覽…
高橋由一的寫實畫風被評論家稱為「幕末洋畫工最後一人,明治洋畫家第一人」,其最著名的作品〈鮭〉(圖1,非本次展覽展品)被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藏於東京藝術大學,在類似立軸的窄長畫幅上以油彩描繪出實物大小的新卷鮭。新卷鮭為日本常見的新年禮物,畫中整隻鮭魚以草繩懸吊著,上半部剖開而露出魚肉切面、魚骨,以西洋寫實技法表現日本風物的造型與質感。
圖2 高橋由一明治十四年~十五年(1881~1882)作〈醋川上的常盤橋〉,油畫,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次展出的高橋由一作品為風景油畫〈醋川上的常盤橋〉(圖2)。明治十四至十七年,高橋由一在日本東北各地創作了一批寫生風景畫,記錄東北的市區街景、建築、橋、隧道等地方景觀,往後被翻製成石版畫集。高橋由一著力於描繪真實質感,然而在遠近空間上卻經常呈現一種曖昧不明感,加上柔和的色彩配置和穩定的構圖,使他的風景畫透著一種古今交錯的獨特時代感。此畫將常盤橋的欄杆畫得比實際還要大一些,細緻描繪橋的造型與質感,橋上的行人車馬則較不明顯,突顯了畫中常盤橋明星般的存在感。
淺井忠
舊派洋畫大老
淺井忠為日本工部美術學校第一屆學生,受教於義大利畫家馮塔內希,可視為明治西洋畫的第一代。爾後受到岡倉天心復興日本傳統美術之影響,西洋畫在日本受到排擠,淺井忠和小山正太郎等人成立了明治美術會與之抗衡。該會為日本第一個成立的洋畫團體,畫風多為西歐寫實傳統的陰鬱風格,被稱為舊派;之後與黑田清輝所帶領的新派相互對立,舊派逐漸式微。明治三十一年,淺井忠受聘為東京美術學校教授,兩年後前往法國巴黎留學,歸國後引領關西洋畫壇;明治三十九年創立關西美術院,名家安井曾太郎、梅原龍三郎等人都是他的高徒。
圖3 淺井忠明治二十一年(1888)作〈春畝〉,油畫,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淺井忠受到歐洲巴比松畫派的影響,擅長表現明亮的鄉村風景,此次來展的〈春畝〉(圖3)一圖為赴法之前所作,為其早期作品,深受馮塔內希自然主義的畫風所影響,展現樸實的農村風情。前景為農人在一大片綠油油的早春麥田裡忙碌著,觀者彷彿站立於田裡鬆軟的泥土上向前望去,農田後方為日本早期農村中常見的葺屋頂,此畫被譽為飄著新鮮土壤氣息的農村風景畫,於第一回明治美術會展出,相當具有代表性。
富岡鐵齋
逆流行舟,日本最後一位文人大家
富岡鐵齋(1836~1924)為日本明治至大正時期的南畫家,南畫即日本文人畫,沿襲中國晚明文人畫理論的「南宗畫」之名,受中國明清時期自由瀟灑的水墨畫風影響,為江戶中晚期相當重要的繪畫流派之一,流行於17~19世紀中葉,畫家包括許多熟讀中國經典的文人儒士,自學水墨繪畫,融會出新而成一家。明治維新後,南畫在西洋畫和日本傳統美術復興的夾攻下逐漸式微,然而在京都畫壇的傳統勢力下仍持續了一段時間。京都府畫學校創始人田能村即為一位南畫家,他於1891年創立南宗畫學校,1897年成立日本南畫協會。富岡鐵齋則是20世紀日本南畫的集大成者,他在1917年獲任藝術家最高榮譽「帝室技藝員」,1919年任帝國美術院會員。
圖4 富岡鐵齋1916年作〈大江捕魚圖〉,水墨畫,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富岡鐵齋被譽為日本最後一位文人大家,他飽讀詩書,儒釋道學養深厚,精通漢詩文,繪畫兼學各派,爾後專注於南畫創作。江戶末期曾投入政治活動,1881年起遁居京都,曾任教於京都美術學校。中國宋代大文學家及書畫家蘇軾是他最崇拜的儒士學者,因此經常以蘇軾自比,富岡鐵齋巾冠長袍、持杖的白鬚道人形象,亦具有濃厚的中國古代文人氣質。他的儒士風範自處於時代潮流之外,既不追隨明治時期的歐化主義,亦無涉當時濃厚的日本民族意識,堅持南畫創作,以粗獷率意的筆墨獨樹一格,意境清逸脫俗,被稱為是日本封建時代最後一位文人畫家。本次展出之〈大江捕魚圖〉(圖4)為其80歲之作,正是他的創作巔峰,其以大膽奇趣的視角,充滿動感的筆墨線條,生動刻畫出文人心中理想的隱居生活。
明治時期的工藝美術包括雕刻、金工、陶瓷、漆器、七寶等項目,在材料和技法上雖受到西方影響,卻仍保留濃厚的日本情調,其細膩超絕的作品在萬國博覽會上大放異彩,掀起西方的日本熱潮,相當受到西方收藏家的青睞。
圖5 高村光雲明治二十六年(1893)作〈老猿〉,木雕,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高村光雲
堅守木雕藝術,超然卓越
一隻毛髮飄動的壯碩猿猴,彷彿奔跑過後剛坐下來,一隻手緊緊抓著岩石,另一隻手裡握著一只長羽,牠扭身轉頭,炯炯目光投向遠處,露出極度不甘心的表情,觀者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喘息。此件〈老猿〉(圖5)在明治二十六年(1893)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中獲得優等賞,為木雕大師高村光雲的經典名品。高村光雲為幕末至明治初期佛雕大師高村東雲的弟子,明治維新後佛寺需求減少,傳統木雕產業逐漸沒落,許多雕刻家轉而製作受到外國客戶歡迎的牙、角雕,但高村光雲仍堅守木雕工藝。
東京美術學校校長岡倉天心一反當時以西化為目標的盲目追求,戮力提倡日本傳統美術,聘任高村光雲、石川光明等傳統藝匠於東京美術學校教授雕刻,高村光雲亦於同年獲得帝室技藝員殊榮。〈老猿〉是從整棵巨木雕鑿而成,高村光雲雖為傳統佛雕師,卻也受到當時所見西方美術寫實效果的影響,他注意到西方美術對物象外在質感的細膩描繪,開始面對實物進行雕刻。從〈老猿〉毛髮動感的刻畫手法可見其在此方面的努力成果,製作之時也真的借了一隻猿猴來當模特兒呢。
圖6 濤川惣助明治二十六年(1893)作〈畫琺瑯富嶽圖〉,七寶燒,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濤川惣助
無絲七寶發明者,日本風味畫琺瑯
日本稱琺瑯器為「七寶」,即中國之景泰藍,七寶工藝為在金屬胎上以銅線圈圍出圖案輪廓,再填入各色釉料,經多次燒製而成,亦稱為掐絲琺瑯。明治時期,具有日本風情的七寶工藝品深受西方人歡迎,成為熱門的外銷商品。德國化學家華格納(Gottfried Wagener)於明治初年引進西方技法,在東京的外商七寶工廠擔任指導,跟從其學習的濤川惣助(1847~1910)爾後自行研發出「無絲七寶」技法,自成一家。無輪廓線的畫琺瑯可呈現出優美的繪畫效果,本次展出濤川惣助的夢幻經典〈畫琺瑯富嶽圖〉(圖6),此件作品於明治二十六年(1893)於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展出,豔驚西方,濤川惣助則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獲任帝室技藝員。
濤川惣助偏愛製作具有濃厚日本風情的作品,〈畫琺瑯富嶽圖〉即以最經典的日本名勝富士山為主題,採用「無絲七寶」技法製作一幅充滿日本畫風的富嶽山水。白雪覆蓋的富士山頭自大片雲霧間露出,藍色的山體明亮動人,襯著淡紅色的天空,色調柔和優雅,濃淡變化自然,如詩如畫的視覺效果令人感動,亦將七寶工藝從裝飾性質提升至藝術的唯美境界。
日本明治時期(1868~1912)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實行歐化政策,努力汲取西方文明的菁華,此時的藝術發展在東、西兩端之間擺盪,尋求最適切的切入點。明治初期日本政府提倡西洋美術教育,明治九年(1876)成立工部美術學校,為日本最早的美術教育機關;當時學校聘請義大利籍教師教授繪畫與雕刻,教導西洋寫實技法,產生了第一批前往歐洲留學的藝術家。
爾後費諾羅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與岡倉天心開始推行日本傳統美術復興運動,工部美術學校於1883年廢止。東京美術學校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成立,隔年(1890)岡倉天心擔任校長,學校僅教授日本畫與傳統木雕,並延攬日本傳統藝匠至學校授課。該校直至明治二十九年(1896)才開設西洋畫科,1898年,留法回國的黑田清輝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任教,其所主導的外光派(日本印象派)風格蔚為流行,亦深深影響了日治時期台灣的繪畫發展。
高橋由一
日本近代洋畫的開拓者
高橋由一(1828~1894)被譽為日本洋畫開拓者,他活動於幕末至明治初期,在工部美術學校成立之前便開始學習洋畫。原本在日本傳統狩野派門下學習,卻被西洋石版畫中的寫實表現所撼動,決心學習西畫。他先進入當時的西畫研究機構洋書調所畫學局,跟隨川上冬崖學習,當時油畫尚未普及,連繪畫媒材都得親手製作。之後高橋由一前往外國人較多的橫濱,向英國畫家華格曼(Charles Wirgman)學習。明治六年,高橋由一開設私人畫塾「天繪社」。明治九年工部美術學校成立,聘請義大利人馮塔內希(Antonio Fontanesi)教授洋畫,高橋由一經常造訪他,彼此切磋畫藝,兒子高橋源吉也進入該校就讀。
圖1 高橋由一明治十年(1877)作〈鮭〉(非本次展覽展品),油畫,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藝術大學藏。圖╱維基百科。
李如珊( 10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