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再解「故宮台灣化」,專訪故宮院長陳其南

再解「故宮台灣化」,專訪故宮院長陳其南

國立故宮南院。(本刊資料室) 陳其南:簡單來說我的核心想法,就是要讓台灣人認同故宮,讓台灣人喜歡故宮。其實我說…
國立故宮南院。(本刊資料室)
陳其南:簡單來說我的核心想法,就是要讓台灣人認同故宮,讓台灣人喜歡故宮。其實我說的就是台灣人要像英國人或是德國人那樣,像看待希臘、雅典、埃及文物那樣子來喜歡故宮的文物,這其中當然就有很多的意涵。若我僅是這樣說明是很難去辯駁的,便無法深入探討、就沒有文章可以做。可是當大家一聽到「台灣化」,立場就馬上拉開。其實我覺得這樣也好,能夠帶動社會上的討論。
在二次大戰前、19世紀末的德國,他們發展藝術與哲學,深知雅典時代希臘文明的文化地位重要性,彰顯出歐洲人對於希臘文明的重視態度。所以,歐洲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全部都是從希臘時代開始論述,更包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蘇格拉底(Socrates)這些代表性人物。但關照現在的希臘所處困局,雖然希臘文明是一流的,但這個文明並不是血緣的繼承者,而是看是由誰繼承,從文明和審美的觀念能理解、承襲。所以我所謂的:「台灣人可以繼承故宮的文化,但是不需要為此,就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這個文明不一定是中國人所獨佔,或者是說只有他們才能夠繼承的。」我採取的是西方的思考方式,沒有人覺得說自己必須要先變成亞里斯多德、先成為希臘人,才能承襲該文化。沒有這個道裡,而且希臘文明現在發展最好的並不是在希臘,而是在這些西方的幾個大國中。
我們要比古典的中國人更古典,其實日本人也有這樣的思考過程。日本人在明清時代,就覺得中國的文明已然衰弱,它已經變成夷狄的文明了,因為清朝就是夷狄。那時候的明末清初黃宗羲就有「華夷之辨」,江戶時代林春勝編纂有《華夷變態》,就是說華和夷顛倒過來了,那原來他們是崇尚明朝的,所以中世紀就發展出室町文化,包括京都的建築都是那時候學過去的,然後明朝是漢人的,所以日本從那時候開始接觸中國時,就大量學習,這個是比較近代的。可是到了明朝末年,就被北方的滿清侵入,最後滿清政府就佔據了北京,入主紫禁城。明朝的北京,到了清朝的首都北京,已經變成關外草原民族的統治中心,中華文明在中國已經被夷狄斷掉了,日本人就很震驚,他們從沒想到中華文明會是這種下場。
後來,日本也是延續黃宗羲的想法,中國已經華夷顛倒了,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比較輕視中國了,所以覺得自身才是華,而中國已經是夷了。明朝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已經消失,他們相信中華文明在日本卻被延續下來。因為「華」字有一個華麗的意思,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時他們的貴族叫「華族」,它是文明的形容詞,意指比較高的文明叫「華」,比較低的叫「夷」,所以「華夷變態」是日本從清代以後就看輕中國的表徵,覺得自身的文明比清朝以後的中國好,還要優美。我談此論點之於台灣,台灣當然也可以這樣子,我們也是可以比現在的中國還擁有更好的中華文明。
國立故宮南院。(本刊資料室)
另外,我所論及的整個脈絡裡從來沒有要把台灣的民俗放到故宮裡面,也沒有要貶低故宮的現存文物,從頭到尾都沒有。甚至我說,即便你主張台獨也要愛惜和保護故宮文物。但他們聽到「台灣化」這三個字就開始大做文章了。
我所指稱的「故宮台灣化」還有一個意涵:就是我們要去擁有它,而要如何擁有,不能像我講的「飛地」(文物飛來,卻沒有歸屬感)狀態,仍就與台灣自身無關。所謂藝術品的擁有,不是指物件的擁有,而是能夠欣賞、了解它,甚至更進一步的與之對話,然後它就變成是你自身的養分。所以除了物的擁有之外,我想說明的是真正在知識、審美面向上的深厚認識。
我將擁有的概念分成這二種。所以,文物就是要開放予公眾,不要覺得這是很寶貝的藏品,尤其是那些歷史文獻。以前台灣的學者也是這樣,覺得我擁有那個東西,就不讓人家觸碰、使用和觀賞,因為在太過珍視以及過度保護之下,擁有即成為獨佔,那麼年輕人也沒辦法做研究。文物的意義在於讓人研究、認識,讓知識被挖掘出來,或讓審美的意識能夠擴散。所以,故宮的文物要變成台灣的,就是台灣人要去認識、理解它,這樣才算是擁有。否則的話,光是將文物放在這,在我看來仍不是真正的擁有。
故宮的藏品文獻,我們預計以前瞻計畫加速數位典藏。如當我研究台灣歷史,很多資料都是要使用15、16世紀西方的原版書籍,這些珍貴的資產,現在大多都可以在網路上取得研究,並且是免費的資源。連最珍貴、最古老的西方文獻古籍,現在幾乎都能在網路上取得共享資源。我認為故宮所收藏的大量古籍善本,亦都是可以供開放研究的。但現在故宮還是有一部分人覺得不能這樣做,覺得若在網路上便能獲取資訊,就等同於大家無須再親臨館舍的想法仍然根深柢固。這些都仍需要溝通。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並接觸得到這些珍藏。這是當前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心態,亦是擁有世界文明遺產的態度。
我覺得目前不論是國際上或是台灣,都仍覺得故宮是中國的,因為從它過去的意象及脈絡所傳遞出的訊息如此。所以我的策略,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要先把它從中國這個概念移到台灣,是台灣擁有了代表中華文明的文物菁華典藏。這樣我們才能像大英博物館,把它的希臘、埃及文物視為館內藏品。大英博物館是英國的博物館,不是埃及的博物館,也不是希臘的博物館,這一點是我們故宮需要進化的。
再解「故宮台灣化」,專訪故宮院長陳其南
關於故宮南院,現在我們有一個大的工作計畫。在原來BOT案還沒有結束之前,故宮只需要負責20公頃,而現在解約歸還後,我們則要負責到70公頃的園區。70公頃有多大呢?比東京上野公園還要大,上野公園算起來才50公頃,然後你算一算上野公園有幾個博物館?所以我們還要多蓋博物館建築群,設定故宮南院的園區,在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的定位裡,回到大航海時代的亞洲,在這個時代脈絡下鋪陳展覽、研究與教育機構。
而在大航海時代的亞洲,當時的海域有什麼活動呢?其實就是貿易,就是朝貢、冊封還有倭寇海盜,然後當然就是鄭芝龍、鄭成功,還有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跟北面的琉球、日本,以及一部分的朝鮮等,就是在這一代海域的活動,所以現在於故宮南院展出的伊萬里瓷器其實放到這個架構裡,就會跟台灣有關,與這段時期有關。未來,我們會由故宮南院的展覽發動、甚至跟日本、琉球合作,之後會不斷的有這個時代的展覽,建立起它的招牌。例如日本在這個時期(大航海時代)的文物就很多,例如茶道具。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培養自己館內的策展人才,從故宮的立場規劃展覽。尤其是面對歷史課題,南院的研究人員還年輕,正處於蓄積能量的過程,我會予以支持協助,我也期望讓故宮扮演起培植策展人的角色與責任。
例如,未來故宮南院的博物館群裡,我們可以設立一個展廳,每年編列一定預算,開放給外界的策展人提案。他只要有好的想法,我們就去協助他。受限於法定的員額編制,我們無法大規模擴編研究人員,未來可以適度的引入外部策展力量,讓策展來源多元化,同時培養國內年輕一代的策展人才。
左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與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本刊資料室)
而故宮南院的園區景觀,我們設定短、中、長期計畫,並同步推動。長期是博物館群的展示空間計畫,中期就是希望將園區內的湖泊與植栽,規劃為戶外博物館,引入亞洲區的特色植物,讓它成為自給自足的植物園。希望不只是靠博物館吸引人潮,也讓外圍園林具有吸引力。而近一兩年的短期籌畫,就會規畫不同的活動,吸引大家到嘉義參訪,或許運用龐大園區的優勢跟農委會來討論如花博或綠博一類的活動等。其實,空間是一個重要的資源,未來北部的館博空間即將面臨整擴建調整,例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部分空間等,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契機。現在我們張開雙臂歡迎,恨不得將故宮南院弄得熱熱鬧鬧的。
我自己也是研究出身,與院內的研究人員有著共同的思維模式,近期就是不斷的溝通討論,從院內資深的研究員,到南院新招聘的年輕研究員,我們一起努力來改變這整個文化,乃至未來的研究方向。因為我們有一個目標,研究是為了展出而準備。那麼故宮要展什麼?又受到我們典藏品的影響,所以這是互相連動的。因為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就比較能進行各種調整,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往前,建立起自身的特色。
我們要從傳統的民族主義走出,不管是台灣或中國,從那種有點過度情感性、講究血緣天生的信念中走出來。其實博物館是開放、自由和理性的思維平台,博物館就是提供這樣的場域。所以我為什麼講「故宮台灣化」,其實有點針對大中國的民族主義,要把這種思考方式調整過來,但我的意思當然也不是要一個新的台灣民族主義,這就是一個解放,讓它從傳統中解放出來,然後變成共享的資源。這個博物館從美學的、知識的、理性的角度出發,我們要提供的,是大家自由思考的環境,而不是要去遵守每個原來定義好的意識形態,這恰也是西方博物館源起的概念之一。大家建立共識,有共同的目標打造故宮的特色,這也是我的職責與興趣所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7月中旬的內閣改組,最佔據新聞版面的,不是苦於解套台大校長拔管案的新任教育部長葉俊榮,而是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他在上任後的第一場面對媒體的記者會,拋出了「故宮台灣化」、「故宮土著化」的說法,引發地震級數的討論。陳其南在民進黨政府內資歷、威望、學術地位崇隆,是文化政策一直以來的幕後制定、推動者之一,而今已處於半退休狀態的他親上火線,一肩挑起國內最重要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要提升國立故宮南院(簡稱故宮南院)的展覽品質及活動能量、參訪者稀缺問題、協調南北院內館藏、國際交流展、申請展的評選展示等,乃至透過故宮的影響力,形塑出陳其南心目中的台灣文化自信,任重道遠。
但「故宮台灣化」此語一出,馬上點燃引信,不只民進黨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馬上po文抨擊,也出現各種對「故宮台灣化」的疑慮,「故宮藏品來源就是清宮舊藏,現在台灣民俗文物也要進入故宮了嗎?」「故宮也要典藏台灣近現代的藏品嗎?」「這是把故宮藏品送還中國的鋪排嗎?」等。從行銷的角度來說,陳其南的重量級發言引來眾人注目,但或許關於「故宮台灣化」的闡述在記者會當日有限的時間內未盡詳實,從而造成連串的後續效應。為此,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率典藏採訪團隊於8月6日拜會陳其南,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故宮台灣化」的真實意涵,乃至陳其南接掌故宮的心中藍圖。
「我們不會把台灣民俗放在故宮裡」;「也沒有說,要貶低故宮的文物,從頭到尾都沒有。即便主張台獨也是要愛惜和保護這些文物!」陳其南一語道破。「現在的台灣人,比中國人更像古典中國人。」在陳其南的思維裡,故宮一直以來,是典藏中華文物菁華最好的博物館,但還必須做到讓典藏文物與自身脈絡產生對話關係,成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陳其南真正背後的思想是什麼?
林亞偉、藍玉琦、張筠(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