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特展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特展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水滴展,展出126件朝鮮王朝時代的水滴作品,如此規模的水滴展約已睽違30年。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訂在今年夏天至秋天舉辦「朝鮮王朝時代水滴—優遊文人世界」水滴展,展出126件朝鮮王朝時代的水滴作品,如此規模的水滴展約已睽違30年。水滴是將水注於硯台的文房用具,在中國多稱為硯滴、水滴、水盂,在韓國則習慣稱之為硯滴,韓國的水滴幾乎都是無把手的型態。接下來將介紹幾件作品,並且大略描述朝鮮王朝時代水滴的發展。
過去中國盛行在清靜的書齋之中賞玩各種文房用具,稱為「文房清玩」。書齋是自宋代開始被稱為文房,賞玩文房用具的休閒興趣也從宋代開始發展,並在明代(1368~1644)末期達到全盛期。在朝鮮半島,文房清玩的休閒活動則是從曾與宋朝交流的高麗王朝中期的貴族與文人階層開始,但是一直到進入朝鮮王朝時代之後才達到全盛。朝鮮王朝時代的文人們,在名為「舍廊房」(亦稱為「文房」)的書齋之中鑽研學問、賞析詩詞書畫、沉吟思索,有時也和來客一同議論政治、學問以及興趣。這個空間是由兩個概念而構成的,一為朝鮮王朝時代的國家指導理念──儒教,文人和統治階層皆致力於實踐儒教的思想和德目;一為有意識地將自身定位為「雅」,用以區隔一般庶民的「俗」。文人畫家李夏坤(1677~1724)喜愛在清幽的書齋中與知心好友談聊山水、品論書畫,甚至讚頌其為「人生第一至樂」(引自〈題一源爛芳焦光帖〉)。
在舍廊房中,除了書畫和屏風等,也會擺設質樸雅緻的家具、文房用具以及室內用品。主人的座位設置於房間的中心,前方擺著讀書用的書桌(書案),書桌一旁是收納著硯台、水滴和墨等用具的硯床,另一邊則是煙管和煙草盒;紙壁前設有文匣(收納小型文具等用品的家具),文匣上擺著筆筒、裝著紙卷的紙筒、筆洗,以及裝著水果的盤子等。除此之外,還備有讀書架、書櫃、書架、燭台和火盆等用品。舍廊房中使用的文具以及周遭的器皿多為陶瓷所製,可說是朝鮮王朝時代的特色之一。既是文人及統治階層的「雅」的表現,隨著經濟發展,也漸漸被視為富裕的中層階級之地位象徵。
圖1 15世紀朝鮮王朝時代〈粉青印花繩簾紋寶珠型水滴〉,高9.6公分、長寬10.8×8.9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朝鮮王朝以儒教為國家政治以及倫理的中心,因此重視禁慾節制,在朝鮮王朝前期(15~16世紀),對於器物的執著被認為是「玩物喪志」,而成為批判的對象。水滴的遺品甚少,在粉青作品上可以發現,當時流行在把手與出水孔上裝飾龍頭及龍尾,可說是受高麗青瓷水滴影響而留下的型式,出水孔突出為圓筒狀是其特徵(圖1)。
圖2 16~17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石榴紋圓型水滴〉,高4.6公分、徑8.5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坂本和子氏捐贈)。
圖3 16~17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草花紋長方形水滴〉,高3.6公分、長寬7.6×4.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坂本和子氏捐贈)。
1460年代在京畿道的廣州設置了皇室專用的官窯,從樊川里9號窯址(出土嘉靖壬子〔1522〕銘)所產的白瓷圓形水滴片以及〈青花梅花紋水滴〉(萬曆年製〔1573~1620〕,以同時出土的銘盤斷代)上,可以看到由粉青轉為白瓷及青花的過程,以及造型上漸漸轉向偏好精緻凜冽的變遷。其中,〈青花石榴紋圓型水滴〉有著平緩而內斂的圓形造型,以細緻線條所描繪的石榴紋甚為纖細,略呈青色的釉發色極為鮮豔,滿溢著前期水滴特有的氣品和雅趣(圖2)。〈青花草花紋長方形水滴〉(圖3)的上面繪有貌似桂花(金木犀)的花紋,側邊四面則分別繪有野菊紋、蘭紋和梅紋。「桂」在漢語中音同「貴」,同時也是生長於不老不死月世界中的樹木,折取桂枝(折桂)還有科舉及第之意。此外,同屬16世紀作品的另一件白瓷水滴上也寫著「滴汝清水,淬吾筆鋒,折桂他日,是爾之功」(「以你滴下的清澈水滴浸潤我的筆尖,來日若是折桂及第,那便是你的功勞」),由此可知在水滴上描繪折桂之原由。
朝鮮時代中期(17~18世紀前半),禁慾節制的價值觀開始動搖,明末的文人文化漸漸廣泛發展,水滴的製作亦隨之增加。從仙東里2-2號窯址(1644~1648)出土的〈鐵砂草花紋竹節型水滴〉和〈白瓷柿型水滴〉上,我們可以發現,17世紀以後由於鈷藍顏料不足,鐵繪(鐵砂)取而代之成為裝飾的主流,形狀和紋樣也變得更加多樣。不僅如此,前期精緻的紋樣表現也漸漸變得大膽且適於配合立體造型。〈鐵砂草葉紋寶珠型水滴〉呈寶珠型,在其側面開有小小的出水孔,腹部描繪三葉草從出水孔伸出枝莖,向三方延展之後再向左右分開,末梢各長了三片葉。配合水滴造型做出如此大膽的紋樣設計,即使是在現代也相當嶄新(圖4)。
圖4 17~18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鐵砂草葉紋寶珠型水滴〉,高13公分、徑13.5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18世紀前半,廣州金沙里窯(1721~1751)重新開始生產正統的青花瓷,在乳白色的美麗釉胎上繪製淡雅簡素的草花紋、詩文、山水紋和四君子,製作了許多文人趣味更加濃厚的作品。在山水紋之中,尤以北宋時代出現的「瀟湘八景圖」特別受到文人的喜愛,瀟湘八景圖在高麗時代被引進朝鮮半島,並在朝鮮王朝時代大為流行。〈青花山水紋長方形水滴〉的出水孔有著小巧的青蛙裝飾,同一面上寫著「洞庭 秋月」,面積較大的側面一面繪有瀟湘八景之一的「洞庭秋月」,另一面則以青花題上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中的一節「張翰江東去,定(正)值秋風時,情天(天清)一雁遠,海闊孤帆呈(遲)」,詩銘和畫題相互映襯,是為代表朝鮮王朝文人趣味的逸品之一(圖5)。
圖5 18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山水紋長方型水滴〉,高8.9公分、長寬18.6×9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圖6 1783年朝鮮王朝時代〈青花鐵砂葡萄山水紋八角型水滴〉,「癸卯六月日分院」銘,高13.1公分、長寬19.4×16.6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到了朝鮮後期(18世紀後半~19世紀),隨著經濟成長以及都市文化的繁盛,中產階級日漸成長,文人趣味從士大夫階層擴展至中間階層,進而達到全盛,水滴也因應這個變化而發展出更多樣式。最後的官窯──廣州分院里窯址(1752~1883)大量生產了鯉型及其他多種造型的水滴,並在其上繪製圖案化的福壽紋等豐富多彩的吉祥紋樣,如實地反映了朝鮮後期傾向將現世幸福的希冀寄託於水滴。
〈青花鐵砂葡萄山水紋八角型水滴〉的器底有著「癸卯六月日分院」的銘文,由此確知作品是於癸卯年(1783)由分院窯製造,相當寶貴。整體呈八角柱型,側邊各面都巧妙地配置了「瀟湘八景圖」,上面則生動地描繪了受文人喜愛的葡萄圖,並且在出水孔和把手上裝飾「海駝」(譯註:獬豸),以鐵繪提高其裝飾性。海駝是傳說中的神獸,被崇敬為守護正義並防止火災和災難的神,其形象常被用於宮殿等建築物以及和水相關的水滴。本作品的大小以水滴來說,是驚人地大,但是其紋樣表現以及整體作工都相當細緻,是朝鮮水滴的代表作之一(圖6)。
在風景相關的作品之中,也有以巍峨名山為題材的水滴。18世紀前半,不同以往多以中國山河為題,改為描繪朝鮮山河風景的「真景山水畫」開始盛行,而名山金剛山尤屬最受青睞的畫題。隨著其風行,屬於民畫的真景山水畫,經過圖案化而成為陶瓷器的圖樣,還出現了以金剛山為原型的水滴、筆架以及筆洗等(圖7)。在金剛山的山腹有座小巧的樓閣,或許象徵著對於遠離俗世的高人隱者之憧憬。即使是文人,也並非完全一面倒地尊崇儒教,水滴所投射的是文人們自身的思想以及其心中的理想世界。
圖7 18~19世紀朝鮮王朝時代〈青花山型水滴〉,高22.4公分、長寬11.8×12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圖8 19世紀(1825年或1887年)朝鮮王朝時代〈青花福壽紋方型水滴〉,「丁亥新製」銘,高7.4公分、長寬9.6×8.4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藏。
另一方面,帶著祈求家族繁榮、平安以及驅魔等吉祥意涵的設計也可見於韓國,並非中國工藝獨有。每個韓國家庭都重視敬祖,並且會進行祭祖的儀式,能夠繼承祭祀和家系的直系男丁的出生更是眾人所盼。〈青花福壽紋方型水滴〉的底部以青花寫著「丁亥新製」(1825年或1887年)的銘文。上面繪有圓形壽字紋,側邊四面各自在圓框中繪有「壽福康寧」的字樣,空白處則以卍字連紋填滿,表現「綿延長久」的意涵(圖8)。從水滴上的吉祥紋可以讀取朝鮮王朝時代人們的各種願望,即使是如此小巧的器物,也能將各個時期的文人們的心情保留並傳達至今,水滴不僅僅是過去的遺品,其精巧可愛必定也能療癒現代人的心靈。敬請光臨本展,在朝鮮王朝時代文人的世界中度過幽靜美好的時光。
鄭銀珍(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