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 第三單元「貴族的世界」

東京、九州國立博物館精品展 第三單元「貴族的世界」

漢字→假名 小野道風〈唐詩斷簡〉→《萬葉集》、《古今和歌集》 在日本平假名、片假名尚未誕生…
漢字→假名
小野道風〈唐詩斷簡〉→《萬葉集》、《古今和歌集》
在日本平假名、片假名尚未誕生前,漢字被日本人視為正規的文字,有「真名」之稱。寫在平紋絲綢上的小野道風〈唐詩斷簡〉(圖1)反映了該時代特色,當時的貴族們熟悉唐風,小野道風(894~966)以漢字寫中國唐詩,帶有著王羲之的書法風格,而筆致豐潤柔軟;惜流傳過程中絲綢受損,文字筆劃有所缺失,後世補寫隨處可見,然其墨跡神采猶可推見,並與書法家藤原佐理(944~998)、藤原行成(972~1027)的墨跡,譽稱為「三跡」。此掛軸為日本橋古美術商壺中居的創始人廣田松繁氏(1897~1973)生前心愛之物,以精美的錦緞裝裱,可見其推重珍視。
圖2 平安時代11世紀寫本《萬葉集》高松宮本第一卷/第十九卷(元曆校本),25×17公分,日本國寶,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詩歌領域的和風化,可推及第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該書約成書於759年,收錄4世紀到8世紀,上至天皇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社會各階層共約4500首和歌,猶如中國的《詩經》,而當時假名尚未成熟,日人以漢字表音的方式來書寫,稱為「萬葉假名」。現存平安時代的《萬葉集》手抄本中,「元曆校本」與「桂本」、「藍紙本」、「金澤本」及「天治本」,並譽為「五大萬葉集」。所謂「元曆校本」(圖2),係因卷二十末尾有元曆元年(1184)校勘完成時所題的跋款,故而名之。上述諸抄本中,以「元曆校本」所保存的和歌篇數最多,且是集十數位書法名家合作而成,因此特別受到重視,卷一向來傳為藤原行成之筆,他亦被視為完成和樣化書法的關鍵書家。抄本用紙,乃紙張剛漉成之際、特別加入紫色和藍色纖維,表現出如雲朵般裝飾花紋的「鳥子紙」,柔美抒情,在細緻的淡墨界欄間以萬葉假名及假名抄寫。
圖3 平安時代11世紀寫本《古今和歌集》第十九卷斷簡(高野切),26.3×59公分,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萬葉集》後,漢詩盛行數十年,和歌一度式微,甚至無一位當時的歌人留名於世。公元905年,紀貫之等人奉天皇命敕撰《古今和歌集》,這是日本文學史上第一部敕撰的和歌集,提升並確立了和歌的地位及正統性。全書共20卷,主要為四季、愛情、別離等主題,收錄1100首和歌,有別於《萬葉集》的質樸,更傾向於纖細優美的貴族品味。無論歡喜或悲戚,只要是表達心意,當時的貴族們皆吟詠和歌,正如《古今和歌集》真名序:「夫和歌者,託其根於心地,發其華於詞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無為,思慮易遷,哀樂相變。感生於志,詠形於言。」在《古今和歌集》問世後,和歌的歌詠與書寫蔚為潮流,其抄本成為風靡一時的餽贈佳品,為當時最奢侈且最具誠意的禮品,分為書本狀和卷軸狀,抄寫用紙有由中國進口的紙張或具漂亮裝飾的和紙,再請名家書寫,十分講究。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書寫於11世紀的《古今和歌集》「高野切」(圖3),乃現存最古老的抄本,閃閃發光的雲母粉散布其間,成為代表傑作。
和歌書寫與平假名的發展密切相關,透過簡化省略漢字筆劃的漸變,日本在11世紀表音系統的假名文字趨於成熟。片假名從中文楷書演變,用於公文、佛經抄寫或印刷;平假名來自中文的草書,適於誦讀、歌詠,用於私人書信、短歌俳句、日記小說,更能自由地表達情感。《古今和歌集》「高野切」其字體成為現今平假名的原型,完成時代為平假名的黃金時代,假名書法的美達到至高點。原作由三人合作而成,該斷簡書法以細筆中鋒寫成,勾勒出尖細漂亮的字型,隨著連筆線條,圓潤滑細的表音文字相連,洋溢著明快流動之美,墨色濃淡、筆畫粗細的微妙變化,產生一種優雅舒暢的節奏感,據推測此書乃出自三人中最年輕的書法家。原作應為卷軸形式,或因方便鑑賞不知何時被裁分為大小不一的各段。16世紀末期,權傾天下的豐臣秀吉得到其中一段,並將此送給高野山寺院裡的僧侶,因而被稱為「高野切」,同一套的斷簡也就被稱為高野切。《古今和歌集》的影響力穿透整個上流社會。因聯姻取得權勢的氏族政治實況,貴族對女兒的教養極度重視,「首先妳要學習書法,第二是樂器要彈奏比任何人都好,最後是要能背誦《古今和歌集》的所有詩歌。」展件裡後伏見天皇(1288~1336)手抄《古今和歌集》亦說明了該書的重要性。
圖4 鎌倉時代13世紀寫本《榮花物語》第一帖/第二帖,大型本30.6×24.2公分、小型本16.3×14.9公分,日本國寶,九州國立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九州國立博物館
貴族生活全紀錄
《源氏物語》物哀千年
詩歌之外,日本古代散文最早出現的是「物語」此種文學體裁,且於平安時代興盛。「物語」乃將發生的事向人訴說,相當於早期小說的形式。隨著物語文學發展,人們將這些故事圖繪而出,結合日本風情大和繪的敘事長卷圖畫,又稱為「繪卷」。此次展出的「物語」相關作品有:13世紀《榮花物語》現存最古老抄本(圖4)、17世紀〈榮花物語圖〉屏風、13世紀《伊勢物語》斷簡、13世紀〈住吉物語〉繪卷斷簡、17世紀〈源氏物語圖〉屏風。這些故事創作於平安時代,於後世頌讀不絕,成為重要的繪畫題材。此中,以女作家紫式部約1005年成書的《源氏物語》為物語文學高峰,有日本《紅樓夢》之稱。但實際上,它比《紅樓夢》問世早700餘年,是世界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深刻影響日本文學的風格與發展,開啟了「物哀」的時代,成為日本的精神與美學核心之一。(「物哀」難以明確定義,指稱人接觸外部世界,觸發內心深沉的幽微情感。)全書共54帖卷,近百萬字,出現約800首和歌,以藤原道長攝政下的平安王朝貴族社會盛極而衰這段歷史作為背景,故事涉及三代,經歷70餘年,出場人物逾400人,主要角色達二三十人,透過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描寫了當時貴族如何藉由聯姻掌控政權與貴族的日常生活,對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入微,為貴族世界的全景圖,一部平安時代的歷史畫卷,真實地反映了時代面貌,具深層的歷史意義與深邃的文化內涵。
圖5 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柳橋水車圖屏風〉,各面154.8×327.5公分,日本重要美術品,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圖6 傳江戶時代17世紀土佐光起〈源氏物語圖屏風〉,各面85.1×252.1公分,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為〈初音〉。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源氏物語》書成一世紀後,繪卷誕生。繪卷全十卷,近百幅,今僅殘存繪畫19幅、詞書20幅,分藏於德川美術館、五島美術館。畫卷構圖採用鳥瞰式的「吹拔屋台」法,去除屋頂、牆壁,直接透視屋內人物的動態;人物面貌不分男女皆繪以「引目鉤鼻」法,細筆一線的眼睛、「ㄑ」字的鼻形,類型化的面容無法窺視個性,乃藉由場景空間的傾斜或穩定、時序色彩的微妙變化等,襯托表現人物的心境。豔麗的色彩、靜止的畫面,透露著貴族絢爛已去的感傷。此後的鎌倉、室町、安土桃山(圖5)、江戶時代對《源氏物語》依然憧憬,繪畫表現也有著屏風畫、扇面畫、白描畫、色紙畫等多元形式。本展的傳江戶時代17世紀土佐光起作〈源氏物語圖〉六折屏風(圖6),雙面各繪〈初音〉、〈若菜上〉卷。描繪〈初音〉一面,乃源氏在傍晚時分拜訪明石姬之時,擱著古琴的室內不見明石姬的身影,只見綴冊和習字後的紙稿隨意地散落在屋內。「推開內客廳旁邊走廊的門,順風便襲來一股幽香,飄自簾幕,頓覺居所格外幽雅。源氏信步走進室內,卻不見明石姬身影。環顧四周,但見許多筆記稿散置在硯箱旁邊,遂拿起來隨意翻看。旁邊鋪一張中國織錦製茵褥,鑲著華麗花邊,上置一張麗琴。在一個精巧的圓火缽內,濃熏看待從香,其中又混合著衣被香,香氣極為襲人。」土佐光起於畫面布置上,讓觀者隔著竹簾窺見室內的手法,雖在以往的源氏物語繪畫中也有部分作品曾經使用過,然而在這卻是用了更大膽的構思,將屏風整體安排為竹簾,使觀看屏風的人產生一種錯覺,彷若透過竹簾窺探物語的一個場景。這張畫首先描繪了室內的風景,再用綠青色描繪出不及1公厘的細密線條,如同竹簾的竹條般,平行堆疊在風景之上,手法細膩非凡。土佐光起的作品,從傳統的大和繪的繪畫主題,到漢畫系的山水畫或南宋院體畫風的花鳥畫,極具廣度。他的作品風格繼承了父親土佐光則的細緻表現手法,同時也納入了江戶狩野派瀟灑端麗、輕巧的表現手法。另外,也開創了新的繪圖樣式,例如意圖表現隔著竹簾窺視室內的〈源氏物語初音.若菜圖屏風〉(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或者是意圖將櫻花樹及楓樹類比為左右互詠比賽歌人的〈櫻楓短冊圖屏風〉(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藏)等。
400年的平安時代
永恆的日本古典文化
格外引人注目的,平安時代諸多重要文學經典創作者為女性作家,在世界文學舞台上取得璀璨耀眼的成就,以紫式部《源氏物語》和清少納言《枕草子》為「平安雙璧」。她們以假名描寫華麗的宮廷貴族文化,記錄宮廷日常活動、各種禮儀,及宮廷婦女的服裝、容貌、禮節等,除高度的文學價值,並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貴族們對美麗和優雅行為舉止十分敏感,他們將感情修養和美感生活相融合,貴族女性的「十二單」衣著配色,以及詩集、書法、香料、情書信箋的製作,在在表現出纖細情感、精緻品味和色彩藝術的優雅美麗。
綿延超過400年的平安時代,從「唐風」到「國風」、「唐繪」到「大和繪」,形塑了日本的古典文化,創立了屬於日本的美感規範與抒情的視覺形象。平安朝文化以貴族生活的優雅情調為背景,直至後世,仍是浪漫的象徵及藝術創作憧憬的對象。平安貴族纖細優美的審美品味,無一不見於當時的文學作品,留存於世的書法、繪畫、工藝作品等,呈現出高格調的沉靜抒情感,以及對男女情感、人間世相、四季自然深深眷戀的「物哀」。此期的美學傾向被傳承且發揚,成為日本文藝上的重要特色,若要說源遠流長的日本美術史,世人普遍印象的「日本味」情調,平安時代的貴族趣味絕對是起點。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唐月梅編著、葉渭渠主編《日本文學》,上海:上海三聯,2006。
紫式部著、葉渭渠編譯《源氏物語圖典》,台北:八方,2006。
李欽賢《日本美術史話》,台北:雄獅圖書,1993。徐小虎著、許燕貞譯《日本美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
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紫式部:「處身世界中,何憂之有?山櫻花在我眼前燦放,願其永如是……」花宴舞樂,吟詠詩歌,四季榮枯,優雅浮華,萬斛思緒,紛雜的世相,道不盡的物哀。
藤原時期
貴族主政
天皇年幼時的輔佐職為「攝政」,成人後的輔佐職為「關白」,誰能掌握「攝關政治」,就擁有政治實權。平安時代9世紀中葉起,政權實際上落入藤原氏手中,藤原氏運用當時貴族社會中「養育子弟之責任在其母親之父,意即外祖父」的傳統,將女兒嫁入皇室,使其子成為天皇,自己成為外祖父,而天皇也要聽外祖父的話。藉由聯姻,藤原數代為「攝關」,掌握政治大權,在藤原道長(966~1027)掌權時臻於巔峰,他的三個女兒分別嫁給一條天皇、三條天皇、後一條天皇前後三任的天皇,成為史上有名的「一家立三后」,其權勢如日中天,他吟詠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
平安中後期政權為藤原氏主宰,被稱為「藤原時期」(897~1185),主旋律是貴族,他們主導著政治、文學、藝術、文化發展。此期的貴族們雖依然欣賞中國詩、畫,但逐漸顯現出日本獨有的和風美學樣式,從奈良時代的「唐風」轉變為平安後期的「國風」。中國唐代在安史之亂(755~763)後國力日衰,崇高的國際地位瓦解,在「大唐凋敝」的狀況下,公元894年日本廢止遣唐使,大規模的中國文化輸入告一段落,日本獨自風土環境、生活感情的文化內容形式加速發展。日本的「假名」文字提供「和歌」吟詠的源頭;日本的紀事、傳說構成「物語」的活泉;日本的「假名書法」成就達到巔峰;日本的「大和繪」,描繪出本地風情、四季自然的細膩情感。
圖1 平安時代10世紀小野道風〈唐詩斷簡〉,26.1×36.8公分,日本重要文化財,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東京國立博物館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