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8「國寶再現」 26件國寶出匣耀光芒:專訪故宮書畫處劉芳如、方令光、鄭淑方

2018「國寶再現」 26件國寶出匣耀光芒:專訪故宮書畫處劉芳如、方令光、鄭淑方

2017年「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展出國寶與重要古物,受到海內外熱烈迴響,影響力廣大。不負眾…
2017年「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展出國寶與重要古物,受到海內外熱烈迴響,影響力廣大。不負眾望,2018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26件全是「國寶」,因其珍貴難得,現場禁止拍照攝影。展中長卷悉數展開,完整披露中國書畫之美。雖然連續二年舉辦書畫國寶展,但別誤以為機會常常有,實則很難「再現」!國立故宮書畫處處長劉芳如說:「像這樣大規模,全部都是重量級的作品一次出來,短期之內是不會再辦了。」
「國寶再現」策展團隊由處長劉芳如、助理研究員方令光與鄭淑方共同擔綱。這些國寶是如何地重量級又蘊藏著多大的寶物能量,本刊特邀三位策展人分享策展緣起、展覽內容及研究成果,為海內外廣大的讀者群眾「再現國寶」。 
宋人〈宋仁宗后坐像〉,172.1×165.3公分。圖為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0年代到今日,國寶難得幾回見
Q:從「國寶的形成」到「國寶再現」,籌辦這兩檔展覽的動機為何?
劉芳如:這二檔國寶展都有個相同的副標題:「書畫菁華特展」。實際上自1980年代開始,故宮就有「書畫菁華特展」。觀眾希望來故宮看到最好的作品,為了符合這樣期待需求,於是在10月份展出。有興趣的觀眾可以每年都來看一次名品,來個幾次也就可以掌握故宮最精品的書法、繪畫。
「書畫菁華」最早是20件「限展作品」,於每年10月份固定展出,書畫處前輩們考慮後,認為必須衡量保存狀況,若每年都出來一次更是傷害,並不妥適。最後「限展作品」增加到70件,每次只展出42天,間隔須達三年以上。然而,有時要規畫專題特展,若想展出那70件東西,會受限於每年都要有的書畫菁華特展,就沒辦法彈性展出。大約自2000年開始,暫停了書畫菁華特展,將這些名件散給各專題特展展出,一年最多20件限展作品,去作總量的控管。
去年「國寶的形成」這個展覽主標的出現,是跟策展人交換意見時迸發出來的。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國寶或重要古物的呈現,而是要把我們經營多年古物分級的概念,透過展覽向多數的參觀群眾介紹,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被訂定為國寶和重要古物之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珍惜它。藉由展出吸引更多的人來看、共同研究,這是主要的動機吧!
這次有件書畫雖然不是限展作品,但我覺得必須限展的,就是〈宋仁宗后坐像〉。它是重彩絹本,在保存的歷史過程中,出現顏料剝落的現象。若按照原來的展出慣例可以展三個月,但考慮到它的狀況不是太穩定,所以這次只在前期展出,後期就由〈宋寧宗后坐像〉登場。
正因如此,我可以說明年不太可能出現同樣等級、品質的國寶展了。雖然故宮依舊都有書畫特展,但這樣品級的國寶展,大概作完這兩年,就得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宋人〈宋寧宗后坐像〉,160.3×11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越是偉大的藝術作品,它跟歷史的聯結就更緊密
Q:「國寶再現」與「國寶的形成」相較有何特色,所呈現出的美學品味?
劉芳如:「國寶的形成」內容多元,每個時代都有,若仔細看完各個作品,可以說是對各時期重要的展品和風格脈絡,囊括出一個系統。「國寶再現」件數較少,把選件對象的時代提早,往上最早從王羲之開始,以宋代為主軸,至元代為止。這次在時代上更為緊縮,希望藉著早期名品來讓參觀者聚焦在特定時代裡的藝術成就。
方令光:若26件書畫展品要找一個主要共相的話,我想多數作品是反映了帝王的品味。七件書法國寶可說是以王羲之為主,王羲之雖說是唐太宗的品味,但從南朝帝王就開始關注,到唐代時推到極致一方面王羲之是書法史的書聖,二方面就是用其書法象徵政權的正統,所以後來唐玄宗、南宋高宗的書風,也都是走這一門。
鄭淑方:文物分級辦法的指定基準,「歷史性」是一再被強調的重點。越是偉大的藝術作品,它跟歷史的聯結就更緊密。歷史性部分是以前較少被提到的,這次我想回歸於此,分幾個架構去談,如:與國際互動、草原民族較有關係的,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金武元直〈赤壁圖〉,還有宋高宗〈賜岳飛手敕〉。另外還有幾個重點,元代文人其實是蠻有趣的一個社群,他們有兩個社群,一是士大夫的社群,另一是隱居文人的社群。他們在參政或不參政的過程裡面,影響他們對後來畫史上的地位,這也是蠻有趣的觀察。
宋代美學放在宋代畫院的制度裡面探討,就是帝王品味帶動社會的氛圍。展出的〈宋太祖坐像〉、〈宋仁宗后坐像〉、〈宋寧宗后坐像〉帝后像是法統的象徵,看權力擁有者如何透過圖像,透過制度、服裝去強調他們在公共領域的重要性。透過的「制度」就是畫院。北宋畫院,舉例為宋易元吉〈猴貓圖〉、宋人〈富貴花狸〉、宋人〈冬日嬰戲圖〉,強調寫生的特質;南宋畫院,舉例為宋人〈卻坐圖〉、〈折檻圖〉,描繪鑑戒故事,其實也是帝王品味的意象。 
金代武元直〈赤壁圖〉,本幅50.8×136.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七件國寶書法,一次看懂「書宗晉唐」
Q:展覽的最大共相為帝王品味,書法七件作品可說以帝王喜愛的王羲之為核心,可否賞覽這次展品中時代最早的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方令光:徐邦達在研究介紹這件作品時,說有筆順鉤不對的情形。因為徐氏是重量級人物,它確實又有一個「餘」的筆順不對──作品名頭大卻出現這種情況,大家印象就會很深,也長期對它有個偏見,認為品質好像不是太好。
看實物論實情,有地方沒鉤好是事實,我們不諱言,但更多地方是鉤得非常好的。我就舉一個非常非常小的例子:這帖後面有南朝人的鑑帖押署,這也是雙鉤磨出來的。寫官銜的字大概就0.5公分,0.5公分的字裡,那個橫畫入筆的角度是不一樣的,雙鉤一樣是將此忠實呈現出。連細如髮絲的橫畫入筆,都可以照顧到,書法家在書寫時的不同變化,都複製出來了!其他筆畫沒有比這個更細,它當然是鉤的很準。早先提的錯誤,那個亂絲沒有鉤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流傳時間既久,本就有殘破,在此情況下,可能鉤摹的匠人就是看不清楚,只好照著他能看到得去鉤。
此前我也是受徐邦達的影響,總認為〈平安何如奉橘帖〉就是比不上〈喪亂帖〉。事實上經過這次重新審看,我認為這是很不錯的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那些鑑賞官款,官款的書法與南朝寫經都可以聯繫得上。現存王羲之傳唐代鉤摹本裡都沒有後面的官款,〈平安何如奉橘帖〉是唯一的一件。
Q:它是唯一帶有鑑帖官款的王羲之鉤摹作品?
方令光:現在王羲之傳世、學者唯一能接受是唐代鉤摹善本,後面有鉤摹出鑑帖人的押署,就只有這件。所以它非常難得。在書法史的學習上,二王就是從〈集王聖教序〉學起。以前為了證明〈平安何如帖〉的重要性,會將它與〈集王聖教序〉直接連結。
這次我特別把〈集王聖教序〉跟〈平安何如奉橘帖〉拿來對,前輩曾說〈平安何如奉橘帖〉有字被用到〈集王聖教序〉裡,但我重新看,覺得這個說法有待商榷。比如「奉」在〈平安何如奉橘帖〉中,上頭三橫不是平行,是第一橫平、第二橫比較斜,第三橫又平。三橫之間筆勢走向有變化,空間布排也不一樣。這二者不是同個「奉」字,因此〈集王聖教序〉並不是集〈平安何如奉橘帖〉的字而來。但它們都有著王羲之書風,這共同特徵是我們覺得是美的特徵,也間接證明〈平安何如奉橘帖〉鉤得很好,而且確實是王字,沒有問題。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本幅24.7×46.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鮮于樞〈書透光古鏡歌〉,30.5×19.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Q:除了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展中其餘書作和王羲之的淵源為何?
方令光:七件書法國寶以王羲之為主,闡述了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一個典範及它影響力的擴散和持續。最早是王羲之,接著唐玄宗、宋高宗,他們都是習〈蘭亭序〉、〈集王聖教序〉,王書的系統一路下來,那中間的米芾,他是學二王,學獻之的;鮮于樞也是「書宗晉唐」。
將這七件排列,會看到不同時代的人怎麼去學王羲之,不太一樣。很有趣的,宮廷系統裡,王羲之然後到唐代的玄宗,到南宋高宗,這些宮廷「帝王級」都以二王為正統,這是好像很清楚,大家固定要怎樣。鮮于樞〈書透光古鏡歌〉是大字行楷,和較早期的唐代書法家如歐陽詢、中晚期的顏真卿、柳公權系統是較有關係。在這七件中很清楚地看到「書宗晉唐」的理論,晉是王羲之,唐就是顏柳、歐陽詢等,他們的影響力在這七件作品中表露無遺,而且都是由一流書家來再現這影響力。
解密!名畫經典的背後故事
Q:剛談到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再細看經典作品,也還是能帶來新的發現認識。除書法外,繪畫名品中是否也有著這樣的作品?
劉芳如:〈三官出巡圖〉畫家本來被定為馬麟,但實際上和現存馬麟作品比對,絕不是同一人畫的。到底時代是南宋、元代或更晚,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結果。畫中人物精彩到不行,我們詢問一些壁畫研究的專業學者,覺得就算到了晚期明清壁畫遺存中,也都沒看到相同的。因此它的時代可能是宋,但畫中的坡石、植物及苔點等,又有明代之後才出現的筆法和嵌色。是否在流傳過程中被後世補筆、添筆,才出現不同時代風格?我們還要繼續研究,不敢馬上下定論。所以,這次我們請到李豐楙來演講,從他道教研究的角度去分析這件作品。
鄭淑方:如果把中國壁畫發展攤開來看,除了這張畫,幾乎都是水平構圖。它的構圖太特別了。 一般都會前、中、後的水平分配,它卻是上、中、下的垂直分布,是構圖上很獨特的一件,目前找不到可以對比的作品。
這次展覽,我還對金代武元直〈赤壁圖〉有著新的體悟。它是件非常棒的作品,這次細看,發現這件和北宋赤壁圖、南宋赤壁圖的構圖有蠻大的不同,比較去強調地勢險峻和寬闊的遼闊感。還有繪畫用筆、塊狀結體的方式,其實跟傳統很不一樣,我覺得這是比較北方山水的風格和風貌。〈赤壁圖〉可以當成蘇學北行的典範,看金人怎麼操控北宋藝術,去成就他們在北方的正統地位。他們去吹捧北宋受打壓的文人,來批判北宋政權,我覺得那是一種政治操作,蠻有趣的。
Q:海報為展覽的視覺主意象,為何選用〈宋仁宗后坐像〉,這位「看板人物」的重要性?
鄭淑方:〈宋仁宗后坐像〉作品脆弱,我們還願意展出,是因為有其重要性,它補充學界對女性冠服制度的了解。因為考古實物的缺乏,圖像就很重要。仁宗朝處於初步成熟的冠服規範,這件作品剛好呈現這概念,把制度視覺化了。畫中所見的龍鳳冠是女性才有的。後在徽宗朝時將禮冠服制度定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宋仁宗后坐像〉與〈宋寧宗后坐像〉的禮冠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推薦這次展出的兩件皇后像,都是非常精彩的作品,也呼應時代潮流。以前重視帝王研究,后族被忽略,近年來研究越來越多。兩件畫像分別是北宋和南宋,代表著兩種不同背景的后族。宋仁宗后,是武將的家世背景。為什麼娶武將女性,其實是為了控制武官、控制軍隊,這跟宋太祖治國的概念一致。宋寧宗后(楊妹子),她是另一類后族代表,出身較寒微,其實是因宋代以外戚奪權,宋太宗跟後周皇帝都是姻親,所以他們很防外戚。我們之前都想說楊妹子出身不知所以然,為什麼會這樣?唐代后族都是貴族,就是仕宦家族。從楊妹子身上,我們看到宋代皇族對后族的控制,他們喜歡出身寒門的女子,如此后族勢力才不會太大。另外,以前研究都看重楊妹子的藝術才能,可是這次看史料時,發現她也是個非常善謀略的女孩子,在主和、主戰派中間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國寶」的能量來自知識
26件國寶,歷久彌堅的經典名作。它們的藝術魅力深耐品味,不論是對學界或是普羅觀眾,都值得一看再看,並一再帶來新的啟發與發現。「國寶」為《文化資產保護法》所定義公告,是為法律名詞,展覽呈現的當然不止於古物分級制度的成果,正如劉芳如所言:「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珍惜它」,於是在策展上也就並非一味的浪漫情懷,而必須就對文物作最好的保存的大前提下去做選件,如何去觀看「國寶」?10月號的《故宮文物月刊》,方令光〈國寶再現之法書名蹟〉、鄭淑方〈時間的印記-書畫國寶的歷史憶像〉將帶來更多有意思的細節,展覽期間舉辦由劉芳如、方令光、許郭璜、李豐楙、陳階晉所帶來的五場專題演講。策展團隊提及新上任院長陳其南所揭示的,「所謂的國寶,寶物的能量,應該是在知識的能量,就你擁有寶物不是擁有物體本身,而是你對他有一個研究,你能夠獲得、開發這裡面豐富的能量。」承載著豐沛的歷史文化能量的「國寶」,「再現」於外的是物,於內的是一場知識領域的探索與開發。十月故宮的知識美學饗宴,您準備好了嗎?
「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海報,選用〈宋仁宗后坐像〉為主視覺設計。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
展期|2018.10.04-12.2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列室:北部院區 第一展覽 210,212(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ARTouch編輯部( 156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