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向未來報時的製鐘者: 張碩尹個展「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

向未來報時的製鐘者: 張碩尹個展「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

此次於伊日藝術個展現場,藝術家製作了兩個以自鳴鐘形式為藍本的「當代自鳴鐘」,裝飾樣式也從過去自鳴鐘的寫實、具象,改為現代主義後的抽象、幾合樣式,並以當代的數位科技去諧擬過去的鐘錶科技。
向未來報時的製鐘者
東西方的雙向想象,新舊科技的回聲共構
歐洲的自鳴鐘(Automata)曾於明代中葉透過傳教士傳入中國,至清朝康熙、乾隆時期,鐘錶已成宮廷儀式時間依據的必需品。康熙更在內務府創立了「做鐘處」,專門負責仿製御用的歐洲機械鐘。自鳴鐘除了「報時」的功能,更隱含歐洲當時對於科技、工業革命、啟蒙時代等哲學省思,例如歐洲人開始思考何謂人的身體與機械的身體,並將人的身體與機械的功能並行思考,自此之後以機械擬真生命體的動態成為科技思考的重要一環,而自鳴鐘的設計與製作也回應每個時代最先進的科技,在報時的機械上做到對於人物與動物動作的高度擬態。
這些關於自鳴鐘的歷史考究為張碩尹個展「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的前引,他談到17-18世紀歐洲鐘錶工業的發達,和當時的國際貿易有關,歐洲進口很多來自中國的茶、瓷器和絲綢。中國對歐洲有很大的貿易順差,歐洲商人思考什麼樣的產品是吸引東方市場的,他們發現自鳴鐘是一廣受歡迎的產品,當時有許多為了出口到中國的鐘錶,使用許多西方人想像東方生活的元素;然而等到中國也習得製鐘技術,許多中國山寨的西方鐘錶,也在設計中放置許多西方元素,張碩尹考究這段過去自鳴鐘、自由貿易的歷史,看到「西方如何想像東方;而東方如何想像西方」雙向想象的具體實踐,也思考如何用藝術實踐與現代科技,去回應過去科技的存在與形式。
張碩尹|Pierre Jaquet-Droz Singing Bird Cage 1780 現成物、3D列印零件、壓克力、複合媒材 86x53x53cm 2017 伊日藝術提供
敲響當代自鳴鐘
此次於伊日藝術個展現場,藝術家製作了兩個以自鳴鐘形式為藍本的「當代自鳴鐘」,裝飾樣式也從過去自鳴鐘的寫實、具象,改為現代主義後的抽象、幾合樣式,並以當代的數位科技去諧擬過去的鐘錶科技。「我想像我是一位當代的鐘錶匠,出產一個產品到遠方的未知國度,然而我要如何把當代所有的訊息,濃縮在這個自鳴鐘裡。」作品《Pierre Jaquet-Droz Singing Bird Cage 1780》(2017)為以鳥類為主體的自鳴鐘,除了和瑞士擅長製作鳥類自鳴鐘的精品品牌雅克德羅(Jaquet Droz)致敬,也濃縮思考當代數位時代下的問題,鳥類複誦著知名「暗網」(Deep Web)的創辦政治宣言「絲綢之路」(Silk Road),此暗網為類似eBay式的匿名網站,可使用比特幣進行各式軍火、暗殺委託、毒品等市面違禁商品交易。絲綢之路創辦人烏布利希(Ross Ulbricht)以這個仿真的地下經濟體,讓人們體驗沒有系統化權力的世界,企圖以完全的自由經濟理論來抵抗政治的統治。張碩尹刻意請配音的演員以蘇格蘭口音的英語來複誦宣言,起因於多數蘇格蘭人的思想偏左翼,當以此口音來談論非常右翼的自由主義思想,會進一步產生一種文化期待落空後的幽默感。
另一裝置《Jean-Baptise-Andre’ Furet’s African Prince Mantel Clock 1784》則是談論科技時代下的種族歧視問題,此當代自鳴鐘選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甚少選用的黑人外觀,「我們很少看到黑人的擬真機械人,很常看到機器人是白人或是亞洲臉孔,因為人工智慧的研發多數是西方國家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其實這也反映了世界的金錢與權力。」作品風格更參考曾於1970-80年代於美國流行的音樂風格——非洲未來主義(Afrofuturism),具有科幻、太空探索、色彩明亮而迷幻,具有部落的野性和科技文明的金屬感等設定。
張碩尹|Jean-Baptise-Andre’ Furet’s African Prince Mantel Clock 1784 現成物,3D列印零件,LED燈泡,複合媒材 99.5x115x55cm 2018 伊日藝術提供
凝視藝術家對於製鐘過程那對於文化想像凝縮的手勢,此手勢時常重複於創作的思考與製作中,這個提出是一種創作生活的複製,也是一種文學的寓言體,精準地反映從過去到現下,每個創作行動一個必經的投影。環顧展場,作品的設置也同時呼應此種凝結,關於藝術家種種的生涯決定、塗鴉客的政治傾向、面對種族歧視下各種言行現形等實境。
在略顯嚴肅的訪談結束後,張碩尹卸下藝術家的社交語言,回歸到一位焦慮於生存的藝術家兼新手父親身分,我們各自分享育兒的細節、英國與台灣教育環境的現況等,也許藝術的優劣最終還是必須回到共感品味的測量,面對兩座對著未來報時的當代自鳴鐘,處在當下的我們,似乎能感受到未來嗡嗡作響的回聲,這個被藝術家強調的製鐘者咀嚼當下回應未來之視線,也成為生命中無論深刻或輕盈的存在,使抽象的思辯過程演繹為具體的體現。
張碩尹|The Turk 壓克力顏料、墨、水彩、手工紙本 75.5x56cm 2018 伊日藝術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