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舞台大,磅礴登場
此回展出,為兩巨作的第一次同台競美,也是故宮第一次以此主題聚焦巨幅書畫。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劉芳如為促成此展之推手,且從故宮巨幅書畫說起,「故宮典藏古代巨幅書畫,數量不超過100件。種類上各時代、畫科、織繡、書法條幅、對聯都有。長期以來,一直有設置巨幅書畫展櫃,目的就是利用大展櫃將這些作品展陳出來,現在巨幅書畫的202室展廳,即為2006年林曼麗院長時完成改建,展櫃挑高6米。一幅畫有裱綾、詩堂、畫心,展出時需考慮整體訊息,盡可能完整呈現而非只展出畫心。一般展櫃的有效展高約2米3、2米4,因此原則上立軸畫心超過2米,裱褙之後將近4米者,即可安排在巨幅展櫃中陳列。」
巨幅書畫展櫃,除常設展,也會在特展時被框列運用。如:在2010年「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示一排的宋人繪帝后坐像,繪製精細,人物偉岸;「明四大家特展」時則可以看見文徵明〈書七言律詩〉、沈周〈廬山高〉等,巨幅書畫具獨有的魅力。「山水可有巨碑式的雄壯氣勢或狹長構圖的層巒疊嶂,帝后像則有崇高偉岸的感覺。巨幅可以容納更多的元素和豐富細節,如:傳仇英〈群仙會祝〉每一個人物並不大,八仙、麻姑、鍾馗、和合二仙等神祇都可放入。舞台大了大家都可以站上去。這次國寶展中舊傳燕文貴所作的〈奇峰萬木〉是李唐山水的縮小版,尺寸的變化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而,書畫家為何創作巨幅書畫?「作品大小與陳列空間有絕對的關係。書畫家創作大幅作品,除宮廷畫家是應制,贊助者因素外,應與書畫家的自我挑戰有關。」
自我挑戰 張大千終筆廬山,呂佛庭封筆黃河
「名山大川」展現出畫家壯志不老的自我挑戰。1980年,日本華僑李海天將在橫濱開新旅館,大廳牆面欲掛畫作,故向大千求四屏連幅山水,不料遭大千反問:「為什麼不畫整幅一張呢?」李海天回說:「很大啊,整幅不好畫呀,你老人家已屆高齡,身體不比從前……」在知悉要五尺高、三丈多寬後,大千以堅定語氣說:「好!我就給你畫這張大畫!也讓大家看看我張大千到底老不老!」至於畫什麼呢?大千不願畫常畫可省心少費事的的長江三峽,他選擇了從未親睹遊歷的廬山。他囑子葆蘿為他購廬山誌,唸給他聽,香港沈葦窗更以紅、綠、黑三色筆,註明廬山名勝景點供大千參考;大千也和熟知廬山的江西人劉太希請益。由日本訂製成大絹、大興土木改裝完大畫室,一切的準備功夫就緒後,大千於1981年7月7日在摩耶精舍開筆,並邀約張學良、張群、王新衡及部分家屬到場觀禮。他先將畫絹打濕,站在小凳上用大筆將墨塗布於上,再用大筆淡墨勾勒全畫布局輪廓,這一天整整忙了好幾小時。當時大千已是高齡八四,身體狀況不佳,常住醫院治療,且同時翰墨畫債、藝文應酬也減少不了,因而時畫時輟。又因畫面太大,有時還得被抬上畫桌趴著畫,甚至心臟不適,吃藥休息後再繼續畫,大千說:「我真是在拚老命啊!」而後,歷史博物館徵得大千同意,計畫在1983年1月20日將此畫及其近作聯合展出。展出前最後趕工,從開筆至今近一年半,題有兩首詩,卻未落款鈐印,部分林木、山頭、房舍亦未完成。大千原擬展畢歸還,繼續完成,無奈於3月8日進醫院,4月2日離世。大千遺囑,對各項繼承皆有明白交代,唯獨此幅大畫不在內。1993年,張大千逝世十週年忌辰前一日,於故宮舉行捐贈儀式。院長秦孝儀致詞:「張大千逝世時,張岳公(張群)裁定此一大千先生最後力作,必須歸藏故宮,而張府和原來創意請求張大千先生經營這一巨幅力作的李海天先生,都毫不躊躇的慨然允諾,讓這一巨幅偉構,在十年之後,也就是張岳公升天將近三年的此刻,終於歸藏故宮。」
張大千〈行草書廬山詩三首〉,水墨紙本。同步於「筆墨見真章」中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一張未完成的經典巨構,將時光凝涷在1983年。也正是這年夏季,呂佛庭〈黃河萬里圖〉開筆。此前在1960年代,他已經完成了〈長城萬里圖〉、〈長江萬里圖〉、〈橫貫公路圖〉三大巨卷,其中的〈長江萬里圖〉還是大千為其引首,獲得各界殊榮。呂佛庭雄心壯志未歇,精雕細琢近景,簡化虛淡遠景,以近大、遠小的對比,推移出更為開闊的空間氣象來,氣勢壯健。沿途景色,潼關、龍門、砥柱石、三門山、崤山、長城、河套、大積石山峽谷、炳靈寺石雕大像、黃河濱大盤水車,乃至河上的羊皮筏子也都一一走入筆下。視點較前三卷穩定,細節經營亦更見用心。筆法已無蜿蜒扭曲轉折之強烈速度感,而代之以較為沉緩穩健披麻皴、馬牙皴以及扭曲不太強烈的解索皴,常運用逆鋒搶筆,營造出山石肌理的蒼老和硬度,呈顯出一種更為規矩而沉凝敦厚的特質。他在畫卷上長題:「黃河源出齊老峯,天池水深藏神龍。蜿蜒東注星宿海,萬流輻輳冰雪封。……黃河為我國第二大川,上源藏胞稱馬楚河出青海巴顏咯拉山噶達素齊老峯之天池。東南流至古星宿海……長四千六百七十公里,為吾中華民族及文化發祥之域。……」歷時二年四個月,75歲的呂佛庭在1985年中秋節完成這五千多公分的長卷,成為他此生歷時最久、尺寸最大的代表作,凝聚一生功力,其時自稱為封筆之作。長卷的經營和繪製,耗費的時間和心力可觀,呂佛庭以盡覽眾美的全境描繪寄託思鄉情懷和愛國之心,進行著自我挑戰的藝術修行。蘇雪林曾讚譽:「呂佛庭先生是畫長卷高手,他秉性淡泊,又好遊歷,尋幽訪勝,足跡幾遍中國,揭之毫端,盡都詳實可考。其胸中有萬卷書,每一勝跡,皆可與歷史相表裡……他的長卷,可當輿地之書讀,可當歷史之書讀,至藝術之美,更不在話下。」2005年6月30日,呂佛庭在家約見門生江逸子、劉秋存、黃松竹、杜忠誥及黃冬富交待身後事,由地方法院公證人在場見證,囑咐將其畢生創作及收藏的230件作品悉數捐出,其中的〈黃河萬里圖〉、〈抱琴觀流圖(自畫像)〉、〈五老圖〉、〈雪山行旅圖〉、〈龍湖泛舟圖〉、〈臨洛神賦〉、〈楷書蘭亭敘〉、〈臨樂毅論〉、〈節臨褚遂良書千字文〉、〈金剛般若經六冊〉小楷書法及清何紹基對聯等捐贈故宮。呂佛庭於7月24日往生。〈黃河萬里圖〉等捐贈作品於2006年4月入藏故宮,該畫成為故宮典藏書畫最長卷,當時即是由劉芳如親赴台中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受收。
張大千〈廬山圖〉(1981年7月7日-1983年1月),潑墨潑彩紙本,180×1080公分。圖為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名山大川,千古長存
巨幅書畫少見如此聚焦策展,策展人劉芳如說明:「因同時間展出『國寶的形成』,一定要為其他展覽想到亮點。巨幅書畫展覽若一樣從宋元明清古書畫中挑選,高低落差馬上呈現出來,於是拉大時空關係,近代作品視覺感受不同,先是想到張大千〈廬山圖〉,名山對大川,再有呂佛庭〈黃河萬里圖〉連袂展出,可與『國寶的形成』分庭抗禮,凸顯古今藝術的不同表現。」張大千〈廬山圖〉距離上次展出已近十年,一大展櫃就僅一張橫幅大畫,令觀者震撼過癮;呂佛庭〈黃河萬里圖〉是入藏後在故宮的首次展出,五千多公分的長卷開幅達1400公分,因不是全展開,左右兩邊很重,故宮特別訂製托子來保護。此外,同步展出之「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粹」中可見大千〈行草書廬山詩三首〉 。大千為〈廬山圖〉前後作詩三首,上幅〈題畫廬山幛子予故未嘗游茲山也〉為第一首。在歷史博物館展覽前兩日,大千邀請從事新聞工作的莫逆之交樂恕人協助推敲斟酌後二首,本件的下幅即為詩稿。題於〈廬山圖〉時將「坡翁」改為「坡仙」。摩耶精舍張大千紀念館的觀眾,亦將精細複製〈廬山圖〉,於10月展出並作為長期展示。於近現代書畫方面,故宮並規劃於2018年下半年「典藏新紀元-近代繪畫名品展」,展覽與圖錄並重,有系統地整理近現代繪畫的發展脈絡。
呂佛庭日記1976年10月6日記其展覽:「張公(大千)看畫,非常仔細,彼曰:『我看每一幅山水,都覺得很愉快。』」看名山大川,看張大千神遊創境「信知胸次有廬山」,看呂佛庭憶寫造境「黃河孕吾文化根」,看畫家的自我挑戰,藝術生命的拚搏,可非常仔細,也都覺得很愉快。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傅申《張大千的世界》,台北:羲之堂,1998。
2.黃天才《五百年來一大千》,台北:羲之堂,1998。
3.黃冬富《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覧專輯彙編》,台中市:省立美術館,1991。
4.倪朝龍《翰墨.禪心.呂佛庭》,台北:文建會,2011。
2.黃天才《五百年來一大千》,台北:羲之堂,1998。
3.黃冬富《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覧專輯彙編》,台中市:省立美術館,1991。
4.倪朝龍《翰墨.禪心.呂佛庭》,台北:文建會,2011。
「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期:10/1~12/25
展期:10/1~12/25
1933年,張大千、呂佛庭初識於北平中山公園畫展場合,後於四川青城山投緣,在台期間亦往來互動,繪有合作畫。201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名山大川」展,讓兩位藝術大師再度於身後相會。
「名山」:張大千此生最後巨製〈廬山圖〉,潑墨潑彩淋漓,重山深谷,雲霧變幻,磅礴壯麗,格局宏大。「大川」:呂佛庭生平最長巨卷〈黃河萬里圖〉,景致描繪細緻,滔滔江河萬里奔流,十轉九折,氣勢恢宏。這二張畫有著許多共同點,皆是畫家最後代表經典巨作,皆是畢生之最大山水畫,都是巨幅名畫。
呂佛庭〈黃河萬里圖〉(1983年夏-1985年中秋),彩墨絹本,67×5106.7公分。圖為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藍玉琦( 24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