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於絕版影像館展出的「地核、地殼與月球」,為西班牙攝影師克里斯蒂娜・德・米德爾(Christina de Middel)於臺灣的首次個展,現場展出德.米德爾橫跨近十年(2012年至2021年)之系列創作,觸及1960年代非洲、西方太空競賽、巴西自然環境與墨西哥邊境移民議題。
「地核、地殼與月球」以2012年德.米德爾的「非洲航天員」(The Afronauts)系列展開,在此系列中她嘗試重現50年前的「尚比亞登月計畫」。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曾如此評價:「透過重演晦澀難懂的故事,『非洲航天員』探索1960年代尚比亞失敗的太空計畫歷史,並挑戰人們對非洲大陸的既定印象。」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01.jpg)
1960年代,當美國與蘇聯兩國的太空競賽如火如荼展開之際,一名尚比亞共和國(Zambia)的小學科學老師愛德華.穆庫卡.恩科洛索(Edward Mukuka Nkoloso)也向世界宣布了他的「登月計畫」,並向聯合國申請七億英鎊的資金。他計劃發射一枚鋁製火箭,將一批尚比亞太空人送上月球,接著前往火星。在受訓的太空人中,包含一名17歲女孩瑪莎.姆萬巴(Matha Mwamba)、一名傳教士與兩隻貓。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0.png)
長久以來,在西方殖民主義的敘事之下,非洲大陸往往被形塑為「一個與文明社會脫節的世界」,作為曾令歐洲探險者著迷不已的傳奇之地。在《非洲見聞錄》中,荷蘭作家奧爾弗.達佩爾(Olfert Dapper)以昆蟲學家般嚴謹剖析整塊非洲大陸;法國先鋒詩人、小說家雷蒙.魯賽爾(Raymond Roussel)的《非洲印象》(Impressions d’Afrique),則深受眾多超現實主義者推崇,甚至啟發了杜尚日後的創作。儘管如此,達佩爾與魯賽爾兩人皆未曾踏足非洲,前者的非洲經驗來自於旅人的轉述;後者則對未知大陸加以超現實、小說語言的虛構想像。
在《返鄉筆記》(Cahier d’un retour au pays natal)裡,黑人政治與文化解放運動先驅艾梅・塞澤爾(Aimé Césaire)曾感慨道,那裡的人「既未發明火藥或指南針,也未曾馴服蒸氣或電力,從未探索過海洋或天空。」表面上是對歷史的陳述,實則反諷控訴了殖民話語如何選擇性地塑造非洲形象,掩蓋了非洲大陸自身的歷史與成就。
而「尚比亞登月計畫」在全球太空競賽最為激烈時被提出,接著,毫無疑問地淪為一個異想天開的國際笑柄。儘管在恩科沃索提出的計畫當中,許多內容荒誕到令人感覺近乎反諷,但鮮少有人繼續深究。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安德烈·拉夫雷-André-Raffray,“馬塞爾·杜尚、加布里埃爾·畢卡比亞和弗朗西斯·畢卡比亞以及紀堯姆·阿波利奈爾在雷蒙·魯塞爾的戲劇《非洲印象》舞台上,巴黎安托萬劇院”,1977-年.jpg)
1969年,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阿波羅11號任務中,成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類,他的名言:「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伴隨踏在月球表面上的腳印、月球上飄揚的美國國旗等一張張影像,在往後為全人類創造了一種對月球的既定想像。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指出,影像的曖昧性在於,一張照片既能為事件的存在提供證據,也能構成某種假設:「一張照片——任何照片——與看得見的現實之間的關係,似乎比其他摹仿性作品更純粹,因此也更確切。」(註)
儘管大多數人此生無法親身踏上太空,對於月球卻早有豐富想像,甚至自童年開始便以此作為夢想;而多年以來,透過諸多攝影師的視角——如凱文.卡特(Kevin Carter)鏡頭下那隻飢腸轆轆的禿鷹——,非洲往往被定格為一塊落後、蠻荒與飢餓的大陸,難以與發展出「上太空」的進步科技聯繫在一起。
非洲航天員
在「非洲航天員」系列中,德.米德爾透過原始史料與重製材料的交錯運用,為「尚比亞登月計畫」這段異想天開、近乎被遺忘的歷史軼事,創造出虛實交織的視覺語境。而時至今日,它似乎仍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攝影的紀實與概念、歷史的真實與虛構之間,影像的作用是什麼?」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24-1.jpg)
步入展場,「尚比亞登月計畫」的故事由一封與政府部門的通信展開,上面寫道:
「根據尚比亞國家太空研究學院主任愛德華.穆庫卡.恩科洛索的說法,美國和俄羅斯可能會輸掉登月競賽。而恩科洛索培訓的十名尚比亞太空人以及一名17歲的非洲少女已經準備進入倒數。」
接著,如同一本工作日誌般,德.米德爾一步步向觀眾揭開恩科洛索的太空計畫。本身亦從事書籍獨立出版的德.米德爾,在敘事節奏掌控上展現出收束自如的編排能力,使觀眾觀展時猶如閱讀一本精心策劃的攝影書,影像與史料在展場中有機排列、相互銜接。
若仔細看,可以發現裝裱中的影像四端皆為圓角,彷彿過往被嵌於家庭相簿中的照片,種種模糊紀實與概念邊界的安排,經常能使觀眾在觀看影像時不禁感到既似真又似假。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05.jpg)
影像中的太空人在如月球表面,實為非洲大陸上的岩石上跳躍,佩戴半透明的黑色頭盔,身著紅白相間的領巾與一套由非洲傳統拼布製成的連身褲裝。而一張裝備詳解的圖說中,可見其他裝備有椰子儲水罐、傳動腰帶、護腕與一雙五指手套。在提及訓練計畫的史料文件中,有關恩科洛索的訓練方法,如此記錄道:
「我正讓他們適應太空旅行,每天讓他們坐進我的太空艙——一個 40 加侖的油桶——然後讓他們從山丘上滾下來,這樣可以體驗衝向太空的感覺。我還讓他們從長繩的末端盪鞦韆,當他們達到最高點時,我割斷繩索——這樣可以產生自由落體的感覺。」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12.jpg)
陽春的裝備、近乎荒誕的訓練方式與簡單的訓練設施,結合長久以來構成外界對非洲大陸刻板印象的元素,如野生動物、非洲傳統部落裝飾,幾乎符合了「無法上太空」的既定印象。在構圖上,一位「非洲太空人」與一隻「大象」的親密合影無疑是突兀的,而正是透過種種的不和諧,德.米德爾進一步向觀眾揭示了一種預設立場——為何「非洲」與「太空」在視覺上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10.jpg)
攝影自誕生以來,便具有提供「客觀事實」的權威性,德.米德爾在「非洲航天員」的編排上,如一場視覺上的干預,刻意擾動觀眾對攝影作為歷史證據的信任,進而意識到攝影並非單純地「捕捉」真實,而是一種持續參與的現實塑造與建構。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16.jpg)
透過視覺上的不協調,「非洲航天員」要求觀眾重新審視那些已然內化的美學比喻與歷史敘事,同時不忘提醒自己「創造現實」正是攝影的魔力。當在一張照片裡,事實與觀點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彼此滲透、交織時,攝影便開始超越單純的記錄工具,進而成為一種主動的詮釋,即影像既能創造現實,也能顛覆對於現實的理解。
晚安,人民
一種「超越純粹紀錄」的觀展體驗,貫穿了「地核、地殼與月球」一展。曾在西班牙本地報社、紅十字會與無國界醫生等組織擔任攝影記者近十年,德.米德爾報導過敘利亞、海地與孟加拉等戰爭、飢餓頻繁的地區,她熟稔於精確、客觀地掌握影像的紀實性。而後轉為自由攝影師的她,同樣關注於社會議題,在視覺上則開始嘗試重新思考攝影在紀實與概念上的表現方式。
長居於巴西的她,與伴侶、藝術家布魯諾.莫雷斯(Bruno Morais)於2019年共同創作「晚安,人民」(Boa Noite Povo)系列,聚焦巴伊亞的動植物、生態與家園生活。德.米爾常以一鏡捕捉瞬間,透過構圖、光影與日常物的介入,在元素之間創造出可供想像的空隙。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27.jpg)
有時是透過光影,讓活物(家貓)與標本(玻璃罐中的蝴蝶)如靜物畫般同框;有時則在由濃密叢林與靜謐溪流構築而成的原始意境中,以違和的人造物打破自然和諧。當斑駁陽光滲透葉隙灑於水面與植被之上,使時間彷彿停止凝滯,懸掛於畫面中央的鮮紅色球體,卻如來自另一個維度,既不屬於景致,卻又佔據核心位置,形成一種超現實的視覺效果。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28.jpg)
這股於靜謐中透露出的違和、不安,或許象徵人類對自然的介入,又或隱喻一種人尚未知的存在。在「非洲航天員」中,德.米德爾透過攝影挑戰歷史敘事,而「晚安,人民」則以極簡元素創造強烈象徵,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邏輯,進而思索自然與人造物、現實與想像間的邊界。
前往中心之旅
2021 年,德.米德爾則將目光聚焦於近年美墨邊境的移民議題,「前往中心之旅」系列,命名源自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經典之作《地心歷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德.米德爾的旅程以墨西哥為始,途經與瓜地馬拉(Guatemala)南部邊境接壤的塔帕丘拉(Tapachula),終點為加州的費利斯城(felicity)—此處為帝國郡(Condado de Imperial)官方認定上的「世界中心」。
在宛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構圖方式的影像中,德.米德爾將一張看似如歷史偉人的肖像臉部剪開,透過這道缺口,觀眾可見空洞臉孔後方的山脈與藍天白雲,而這幅肖像實際上為墨西哥歷史上第一位原住民總統貝尼托.華瑞茲(Benito Jurez),透過剪開臉部的手法,德.米德爾試圖揭開其背後的土地與歷史,暗示被忽視的身份與敘事。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46.jpg)
在由墨西哥傳統賓果遊戲紙牌——「Lotería」與親身走訪當地拍攝的人事、景物並列的一系列影像中,德.米德爾嘗試透過兩相對照的手法,重塑視覺敘事。「Lotería」是墨西哥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歷史可追溯至 18 世紀的西班牙,其中的圖案與文字,承載著集體記憶與象徵意義。而當一把長梯(La Escalera)、一名撐竿跳運動員與美墨邊界的高牆相互並置;一朵玫瑰(La Rosa)與一名身著印有川普面容 T 恤的女孩,佇立於高牆之前,其間便創造了某種未留下答案的、需要觀眾進一步思考、主動解讀的——隱喻。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42-1024x768.jpg)
2017年,德・米德爾成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一員,並於2022年開始擔任主席至今。面對資訊爆炸的當今,她亦思考攝影該如何突破人們對於日常新聞與社會議題不停席捲而來,難以避免產生的麻木?
在「前往中心之旅」中,德.米德爾選擇以極具視覺辨識度的元素、色彩,透過拼貼、重構與不尋常的視角,嘗試打破傳統敘事,讓影像超越單純的事件記錄,引起觀眾進一步了解更深層社會現象的意願。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40-1024x768.jpg)
在馬格蘭通訊社的網站中,米德爾如此介紹自己:「對我來說,攝影就是一個完美的藉口。」一個在嚴謹與幽默、紀實與概念、真實和虛構之間游移、探索的完美契機,她也曾說自己正如其名,是個在中間(the middle)的人。
而這趟由月球至地心的探索之旅,最終凝結於一個既魔幻又真實的瞬間——在某一次拍攝中,她來到一處當地居民視為聖地的水域,同時也是觀光客熱衷朝聖的景點。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IMG_5743-1024x768.jpg)
在一個僅限當地人與進行攝影作業的她進入聖地的時刻,當德.米德爾準備對一位走入水中的年長女性按下快門時,相機卻意外故障,迫使她暫停拍攝,轉而與對方展開對話。過程中,德.米德爾意識到,過度專注於拍攝目標,可能反而忽略周遭環境與人物間的關係,進而反思藝術、觀念與紀實攝影的核心——攝影不僅是捕捉畫面,而是與人產生連結。
就構圖而言,這幅影像在人物與景色的安排上,似乎未遵循典型攝影美學,這或許正是德.米德爾的用意——捨棄優美而和諧的構圖,如實呈現了這一真實到彷彿超現實般的時刻。或許,快門恢復運作的一剎那,作為一種驚喜——德.米德爾得以引導觀眾一同走入畫面之中,感受某種出乎意料的莊嚴與寧靜,超越單純的人物與場景。
註 蘇珊.桑塔格,《論攝影》,麥田出版,2022,頁31。
「地核、地殼與月球:克里斯蒂娜.德.米德爾個展」
展期|2024.12.07 – 2025.02.15
地點|絕版影像館(新竹市東區東南街53巷47-1號,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