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歲木皆兒,30歲陽台人,40歲林書楷——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

20歲木皆兒,30歲陽台人,40歲林書楷——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

林書楷創作中的藝術性,是透過種種的勞動行為,來體會文明、體會歷史的。在這些創作過程中,面對家族過去、思考城市文明的狀態,也讓他成為一位獨具代表性的臺南當代藝術家。

編按:「林書楷個展|乘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有著別具意義的里程碑,除了是林書楷少數有機會在新成立的藝術品牌DH Neology挑高的中型展覽空間中,整理《陽台文明城市》系列創作脈絡的一次個展。對代理林書楷長達十五年的臺南德鴻畫廊來說,更有紀念成立三十週年的意義。

DH Neology主理人陳奕凱(Calvin Chen)說,DH Neology,將會是跳脫畫廊思維的新創藝術品牌。這個品牌在藝術國際化和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上,將以開放與專業的態度,策劃更多元的當代藝術新可能。

作為木皆兒的林書楷

時間拉回到去年,當整個大臺南緊鑼密鼓地迎接建城400年之際,林書楷身處的「小」臺南,正遭逢巨變。

「當保護我的那個場域又再度消失的時候,我還能回應什麼?怎麼回應?」

藝術家林書楷。(攝影/陳晞)
「乘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林書楷作品於展場一隅。(DH Neology提供)

當父親的華慶鑄物廠在去年正式被拆除之後,林書楷十幾年來持續創作的《陽台文明城市》系列創作,也因此來到了章節的尾聲。十幾年前家裏因都市更新而被拆的震撼經驗,二次上演。但這次,考驗著他將過去內化、迎接新階段的能力。

將那些被時代淘汰的鑄物廠模具,畫上圖樣與漸層色,並堆成一棟棟房子、堆成一座城市,是林書楷在《陽台文明城市》系列裝置中經常使用的裝置手法。藝術家透過這種方式,曾經把模具帶到世界各地、也曾在亞洲藝術雙年展中,以這樣的裝置手法呈現出一座城市。

歷史上有一些傑出的藝術家,也曾經以拾得物來再現某個場所,像是墨西哥藝術家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知名的編導式攝影《島中之島》(Isla en la Isla (Island within an Island),藝術家用垃圾排列了一座與遠方的紐約曼哈頓相互輝映的臨時雕塑,藉由都是路邊的垃圾再現的城市模型,讓人們在眺望曼哈頓的時候,產生不同的觀看與思考。

若我們以這樣的裝置手法,作為《陽台文明城市》系列裝置的其中一種觀看方式,那我們便不難與藝術家產生共情——模具即是林書楷思考家、城市與文明如何在建構與拆解中更迭的最小單位。而在每一個最小單位裡,都包含著他對於家族與過去的情念。

或許也因為模具,林書楷對於物件養成了一種異於常人的觀看方式。例如在這次展場中,他將無糖綠茶寶特瓶疊成一條直達天花板的臨時棟樑,看似搖搖欲墜,下面再頂著磅秤,呈現出這根棟樑承載的重量。這樣的手法,自今年林書楷在「Voices」的展覽時首次出現,夾帶著許多以日常生活物組裝成的裝置,一起創造了許多人對他的疑惑。

林書楷解釋,那些模具大部分是用來製作生活用品的壓克力包裝與塑膠模,其中也包括像是寶特瓶這般的物件結構。寶特瓶是在模具的鑄造下誕生的,一如他是在家庭環境的養成下成為林書楷的。寶特瓶雖突兀,卻像是折射自己境遇的塑像。

「乘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有著別具意義的里程碑,除了是林書楷少數有機會在新成立的藝術品牌DH Neology挑高的中型展覽空間中,整理《陽台文明城市》系列創作脈絡的一次個展。(DH Neology提供)

在許多時候,《陽台文明城市》系列裝置總會與林書楷以獨特的「楷書」所繪製的平面作品一同展出。林書楷說,這個以模具詮釋的裝置,與繪畫作品之間,有著像是草稿與藍圖般的存在——立體裝置是前者,平面繪畫是後者。他的繪畫在當代有著極高的識別度,那用代針筆畫出像毛刺一般生長出來的城市圖景,有時背景鋪上了色彩如夕陽西下時的魔幻時刻,許多觀眾只要看到,便能識別出那是林書楷的作品,更熟是林書楷的行家也許會說,那是林書楷還是「木皆兒」的時候就誕生的畫法。

木皆兒是林書楷在考取北藝大美術系之後,逐漸誕生的一個創作身份。木皆兒本來喜歡書畫,但因為當時的當代藝術創作環境,學院裡的創作環境尚未從書畫的刻板印象中解放,他將喜歡書畫的心藏了起來,轉化到圖文並茂的圖繪創作中。隨後,木皆兒感受到純粹繪畫創作裡、恣意揮灑的原生能量,與童趣的繪畫態度,他形容為一種如同「秒拉腦」的宣洩快感。

木皆兒本來是只畫油畫的,然而大學畢業之後,創作才逐步地從媒材視野中擴張、解放。隨著當兵環境的受限,他開始使用有限的材料創作——0.2、0.3的原子筆與紙本,逐漸開始享受到以這些媒材創作的樂趣。在研究所階段,又參與李俊賢等藝術家組織的新台灣壁畫隊,再一次打開他的創作尺幅與媒材範圍,用色也逐漸豐富,而依舊不減童趣。他至今最大的繪畫作品,長達八公尺。

林書楷回想,其實在離開學院之後,當時已經知道藝術沒那麼難,材料也可以隨手取得。他對於「什麼是藝術」這個問題的看法,也不再是取決於所謂「畫得好不好」。

作為陽台人的林書楷

當木皆兒用藝術家的身份回到臺南,思考老家都市更新、家族經營的鑄造廠成為瀕臨拆除的夕陽產業時,木皆兒才成為了陽台人。《陽台文明城市》是在林書楷約莫三十歲後、回到臺南生活之後開始的系列創作。

「取名為陽臺,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會中,都像一座陽臺的大小,然後都會文明也從這樣大小尺幅的身體感中,慢慢去組構而成。也反映著當觀眾看到我的繪畫與裝置時,會看到很多細小物件慢慢這樣去堆疊形成的景象。對我來說,城市生活也是許多人彼此堆疊、溢出的狀態。」

林書楷說:「取名為陽臺人,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會中,都像一座陽臺的大小,然後都會文明也從這樣大小尺幅的身體感中,慢慢去組構而成。」圖為林書楷裝置作品內部特寫。(DH Neology提供)
林書楷《陽台文明城市》繪畫作品於展場。(DH Neology提供)

因為小時候生活的家屋遭逢都市更新,不得已搬遷的林書楷,開始認識家族營運的鑄造場自身的過去,包括父親過往的工作,工廠師傅的勞動狀態,進而越挖越深,思考著一座城市更迭歷史,特別是臺南這麼一座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城市。

面對如此具象且厚重的歷史與現實,木皆兒的林書楷留下的某些技法與方法,成為陽台人的林書楷為工廠現成物賦予新生,藉此思考巨大城市文明的方式。他偶爾為模具畫上他從自己的「楷書」衍生技法的圖騰,畫上斑斕的漸層色彩,把模具如同積木一般拼疊,轉化他所生活的這座具有深厚歷史的城市,成為帶有童趣、原始圖騰感的陽台城市文明圖景。

林書楷特別提到,這時候的繪畫創作,更待有一種「極具朝九晚五般的勞動身體感」,他的繪畫身體並不意在完成具象圖景,而是藉由讓繪畫以呼應鑄造工廠中的那種重複性的勞動方式,讓他繪製的陽台城市慢慢長出有機性。

陽台人的林書楷是如此透過各種勞動行為,來體會、思考過去家族中的生活狀態。他成立了陽台人工作室,在臺南街上騎著腳踏車,車上載著他用模具疊起來的陽台城市,日復一日,幾乎成為了臺南市街坊中的地方奇人。在陽台人的腳踏車上,則貼著他寫的勸世文:

每日為生活
勞碌的您
是否還有夢想

跟我一樣瘋狂一次

林書楷說,會決定騎腳踏車,源自於他的阿公。

「我阿公年輕時在北部拉人力車,因為這個工作,輾轉到鑄模工廠工作,習得了鑄造技術,才回到臺南開鑄造工廠,並由我的父親繼承下來。如今到了我這一代,我想以這些不同的勞動狀態,思考文明與世代的傳承。」

林書楷特別提到,此階段的繪畫創作,更待有一種「極具朝九晚五般的勞動身體感」,他的繪畫身體並不意在完成具象圖景,而是藉由讓繪畫以呼應鑄造工廠中的那種重複性的勞動方式,讓他繪製的陽台城市慢慢長出有機性。圖為「乘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林書楷作品於展場一隅。(DH Neology提供)

作為林書楷的林書楷

我想,林書楷創作中的藝術性,是透過種種的勞動行為,來體會文明、體會歷史的。他知道,模具再怎麼藉由繪畫的手法轉化造型性、或藉由堆疊的方式轉化它既有的功能性,它作為物件所承載的歷史之重量,依舊不會因此而被轉化。

林書楷在這些創作過程中,面對家族過去、思考城市文明的狀態,也讓他成為一位獨具代表性的臺南當代藝術家。相較於臺灣其他城市,身為一位臺南當代藝術家,所面對的過去與歷史是如此厚重,當代藝術往往是以某種輕盈的姿態去面對、包裹、內化。

這令人不禁想起與他同年的另一位藝術家張立人,同樣在40歲之際,在北師美術館舉辦了一個具里程碑意義的個展。他與林書楷一樣,都以某種重複性的勞動手作,集結成一個超過十年的創作系列,並且以當代藝術創作看似輕盈的一面,包裹著巨大而厚重的現實命題。

林書楷說,他們同樣都面對著在不可抗力的影響下,被迫離開原本保護自己的某個場所與狀態。像是被迫分娩那般。

不過,一路上的勞動並非毫無所獲,林書楷將多年來實踐在《陽台文明城市》中的筆法,集結成第一本《陽台文字典》,讓觀眾可以以字典中的筆法,在他所繪製的《陽台文明城市》系列繪畫中尋找字謎。除此之外,林書楷將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

林書楷說,「未境之域」將會是下一個新開始。或許,是四十歲的林書楷作為林書楷的新開始。

「乘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年」林書楷作品於展場一隅。(DH Neology提供)

【承載的重量-這不只是藝術家的三十週年 林書楷個展】

藝術家 Artist|林書楷 Shu-Kai LIN
展期 Duration|2024.6.15 (Sat.) – 2024.7.27 (Sat.)
開幕 Open|2024.6.15 (Sat.) 15:00
地點 Venue|DH Neology(台南市安南區安和路三段190巷71弄17號)No. 17, Aly. 71, Ln. 190, Sec. 3, Anhe Rd., Annan Dist., Tainan City 709029 , Taiwan
營業時間 Business Hours|(Tue.)~(Sat.) 10:00am-17:00pm
座談 Discussion : 2024.07.27(Sat.) 15:00
與談人: 陳孜盈 Tzu-Ying Chen

陳晞(Sid Chen)( 12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