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丹功×食療×導引術 古人抗疫寶典大集合!中國明清日用類書「醫學門」文獻選介

丹功×食療×導引術 古人抗疫寶典大集合!中國明清日用類書「醫學門」文獻選介

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將醫學之書別劃為一類,如《漢書.藝文志》謂「方伎」,又可細分為「醫經」、「藥劑經方」、「房中」、「神仙養生之道」等類。此分類完整體現了古人對於健康長壽、生生不息的永恆渴望,也折射出不同時代、時期的社會現象,以及人們對於醫療、疾病與生命的見解。
中國古代圖書分類將醫學之書別劃為一類,如《漢書.藝文志》謂之「方伎」,《隋書.經籍志》稱為「醫方」。其中方伎又細分為四,一為論述人體生理和醫療理論的醫經,二為各種治療藥劑的經方,三是教導男女性生活與技巧的房中,四為探索養生之道的神仙。此分類完整體現了古人的醫療與生命觀,反映了人們對於健康長壽、生生不息的永恆渴望,而歷代各種醫書、經方,不僅折射出不同時代、時期的社會現象,也反映人們對於醫療、疾病與生命的見解與看法。
值此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全球疫情蔓延之時刻,本文特別選介明清時期醫學門日用類書,尤其是附有各式插圖以及與疫病相關的醫書,冀能按圖索驥、設身處地,以見古人各種醫療養生、因應疫病之道,亦得藉此反思與當今吾人切身相關的醫療與生命價值觀。

傳明代尹真人《性命圭旨》
眾所周知,道教的內丹修煉和中國傳統醫藥學,特別是養生理論有密切的關係。而在眾多古代修煉內丹典籍中,傳為尹真人口述,由其弟子編撰記錄的《性命圭旨》一書,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書,也是道教典籍的傳世之作。此書共四卷,分元、亨、利、貞四集,主要介紹道教內丹煉氣導引之術。此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吳之鶴刊本,由著名的新安版刻匠黃伯符刻版。
道教認為世界是一大宇宙,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以天人感應,而把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是性命的載體。內丹方術將人體比喻為爐鼎,精、氣為藥物,以神運精氣,通過意念修煉而結丹藥;認為人必須通過修煉,煉化陰質,增加陽氣。使人體保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此修煉過程中由元神主導,通過元神轉化為真意,使「丹」(精、氣、神的結合物)逐漸壯大,使後天的精、氣、神返回先天的精、氣、神,保持人體活力,達到全精、全氣、全神,永保生命長存。 由於古代丹經隱語連篇,對一般讀者來說,猶如有看沒有懂的天書。《性命圭旨》則採用通俗化的方式,用字遣詞直白,並以繪圖立論的方式,將以往被神祕化的「丹功」融入日常生活,使修煉者易於理解、學習。舉例而言,書中用「時照圖」表現人體的任督二脈,以及「元氣」在人體內順時運行的途徑,具象化地描繪一具「丹爐」,以表述「在下丹田安爐設鼎」之意;「內照圖」則是描繪人體器官、經絡與臟器的分布,形象化地表述道家「內丹修煉」的經旨、方法與技術,提供了按圖索驥的捷徑。有趣的是,清初流傳至今的著名《內經圖》,顯然是受到《性命圭旨》影響,但其圖示更加形象和藝術化,將道家丹道修煉的祕訣隱喻在一幅由人體轉化而成的「山水風景」中。
傳明尹真人口述《性命圭旨》,黃伯符刻版,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吳之鶴刊本。圖版取自書格網站。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
古人養生延壽之道,除了食療、藥膳,還有導引術。「導引術」是透過肢體伸展、呼吸吐納等動作,來幫助運氣修煉,達到延年益壽目的一種養生術。著名的「八段錦」融合了中醫和道教內丹修煉的五運六氣學說、經絡原理等,是匯集古代流傳、散見於各種書籍的多種導引術,將其連貫成套而成。最晚在宋代,這套導引術已基本成形。
到了明代,八段錦的圖像出現在不同的養生書之中,其中又以總結歷代日常生活體驗與養生學之大成,可稱為文人養生聖經的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最為著名。在〈四時調攝箋〉和〈延年卻病箋〉兩篇中,高濂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了八段錦導引法。八段錦分為八個動作,主要是在練習導引及練氣,加強對於心、肝、脾、肺、腎的鍛鍊,由於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因此廣為流傳。例如「搖天柱圖勢」,「天柱」即天柱穴,穴位在頸項部大筋外緣之後的髮際凹陷中,此勢是藉由左右扭頸以按摩天柱穴,據說有明目、提神醒腦以及舒緩肩頸痠痛等功效。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八段錦,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八段錦,明萬曆十九年(1591)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及後世傳本
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是集16世紀以前中國本草藥學大成的鉅著,對於後世醫藥學和博物學的研究影響深遠。該書係於李時珍去世三年後,即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由金陵書商「金陵後學胡承龍梓行」,因首刻於金陵(今南京市),故世稱「金陵本」。全書共52卷,附插圖2卷,收載藥物1892種,為提供辨識植物藥草之需,附藥圖千餘幅。書中將植物分為草、穀、菜、果與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糾正許多前人錯誤,並加入許多新發現的藥物。但畢竟為見聞與時代所囿,《本草綱目》仍有許多錯誤和不足之處。
《本草綱目》原刻本上卷題銜「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則為李建木圖,可知插圖是李時珍之子李建元和李建木所繪。由於他們並非專業畫家,因此插圖難免失真。以「柰林禽(檎)」的圖像為例,光看插圖而不對照文字,其實很難知道這究竟是何物。「林檎」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蘋果,《本草綱目》載:「時珍曰:案洪玉父云此果味甘,能來眾禽於林,故有林檎、來禽之名。」因林檎成熟之後會散發芳香,吸引林中的禽鳥,所以又叫來禽。「柰」(讀音同「奈」)則是蘋果的古名。柰、林檎雖然都是蘋果,但林檎的果實比柰小而圓。《本草綱目》載,蘋果有諸多療效,特別是有益於腸胃消化道健康。「柰」可補中焦諸不足氣,和脾。治猝食飽氣壅不通者,搗汁服,益心氣,耐飢;「林檎」主治下氣消痰,治霍亂肚痛。消渴者,宜食之。療水穀痢(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泄精與小兒閃癖(頭髮豎立、發黃、全身瘦弱)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金陵胡承龍刻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圖版取自書格網站。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之「柰林檎」、「檳榔」、「椰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後世其他本草的插圖版本,多有增益。如晚明才女文俶(1595-1634)《金石昆蟲草木狀》,以工筆彩繪寫實手法,將柰和林檎分開描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本草綱目》則以白描畫出,兩者的果實枝葉比例均較為合理。有趣的是,四庫全書本的繪者似乎特別注重圖像提供辨識的作用,從其「檳榔」、「椰子」呈現完整的樹形,但同時將果實放大的畫法,可見一斑。
明文俶繪《金石昆蟲草木狀》,「柰」、「林禽」,明萬曆四十五至四十八年(1617-1620)彩繪本,國家圖書館藏。圖版取自書格網站。
明吳有性《瘟疫論》
晚明吳有性(1582-1652)《瘟疫論》,崇禎十五年(1642)初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針對治療急性傳染病的系統性著作,共有二卷,補遺一卷。上卷載論文50篇,闡述瘟疫之病因、病機、證候、治療等,並由多方面論述溫疫與傷寒的不同之處。下卷載文36篇,著重論述瘟疫的兼證。《瘟疫論》創造性地提出溫疫不同於傷寒的獨特見解,更啟發了有清一代的溫病學派。
在吳有性以前,中醫對於外感病因,多宗「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說,但吳有性認為傷寒與中暑是感天地之「常氣」而發,但瘟疫卻是因為無形之「戾氣」(或稱為異氣、雜氣、癘氣)所造成,「戾氣」從口鼻等入侵人體,再潛伏於半表半裏的「膜原」之間:「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戾氣有多種,各有其特適性,亦即不同戾氣具有侵犯一定臟器的特異性。因此他提出「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有一藥之到病已」的原則;並將戾氣的入侵分為「自天受」(空氣傳染)和「傳染受」(接觸傳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現散發之疫。在17世紀中葉的細菌學說出現之前,這種見解可謂相當先進。
吳有性的《瘟疫論》不僅創造性地提出了「傳染病」的概念,更將以往中醫典籍裡籠統歸為一類的瘟疫病症,劃分為七大類,且每一類都對症下藥。其中又以其獨創的治疫藥物「達原飲」最為知名。「達原飲」由檳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組成,用於避瘟去暑,解熱和止嘔利便等。2003年SARS(非典)疫情肆虐時,這帖「達原飲」對於治療早期病患,發揮了一定的療效。
明吳有性《瘟疫論》之「達原飲」,清乾隆年間天都黃晟校刊醒醫六書本。圖版取自書格網站。
清吳謙、劉裕鐸《御纂醫宗金鑑》
《御纂醫宗金鑑》是清乾隆朝編著的一部大型醫學叢書。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下詔,由供奉內庭太醫、太醫院右判吳謙(1689-1748)與康雍乾三朝御醫、院使劉裕鐸(1686-1757)共同領銜編纂,歷時三年完成,是同類書籍中最為簡賅、完備並具實用價值者。全書共90卷,收醫書15種,並考訂詮解了《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對於辨證、診斷、經絡、脈象、針灸、運氣等學說加以論述,於各科病症並有詳盡解說。是中國傳統醫學基本理論、臨床經驗一次大規模的整理和總結。此書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其兼采眾議,頗具博聞廣識之優,對於闡發仲景傷寒之學不為無功,給予甚高評價。
此書對於內、外、兒、婦、正骨等病症及治療方法俱有詳盡解說。尤其方論大多歸納成訣,加以注釋,便於記憶誦讀。並附有大量插圖,讓讀者心領神會。如「貓眼瘡」,一名寒瘡,如其圖繪所示,係以其瘡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血面得名,是脾經久鬱濕熱,復被外寒凝結而成,現代西醫稱寒冷性多形性紅斑。宜服清肌滲濕湯(蒼朮、柴胡、升麻、白朮、梔子、黃連等),並外敷真君妙貼散。如其方歌云:「清肌滲濕瘡貓眼,脾濕熱鬱外寒纏,平胃柴胡通瀉芷,升麻白朮梔黃連」。如「炙難產穴」圖,係針對婦科難產之症,婦人橫逆難產,子手先出,諸符藥不效者,則對位在右腳小指甲外側的「至陰穴」行針炙,「炙三壯艾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其效如此。
清吳謙、劉裕鐸《御纂醫宗金鑑》之「貓眼瘡」,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吳謙、劉裕鐸《御纂醫宗金鑑》之「炙難產穴」,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葉桂《臨證指南醫案》
乾隆二十九年(1764)《臨證指南醫案》是清代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部中醫醫案專著,原撰者為清代名醫葉天士(1667-1747),由其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而成。該書共十卷。卷一至卷八以內科雜病醫案為主,並附外科及五官科醫案,卷九和卷十分別為婦科與兒科醫案。書中序列89門,述證86種,每門以病證為標目,序列其經治醫案,並有論述該門證治大要的附論一篇,由葉氏門人分別執筆撰成,言簡意賅,切中肯綮,尤其有關溫熱病醫案的記載,多成為後世醫家編寫溫病專著的藍本。
葉天士是溫病學派的奠基者和集成者,其最大的成就在於溫病理論的發展,尤其是確立了「衛氣營血」辨證,也就是溫熱病發展的四個不同階段中四類不同證候的概括。由於葉天士辨證精細,善抓主證,兼以用藥靈活,其治案大多切於臨床實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今人耳熟能詳的「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就宣稱是從葉天士所得之處方,或有謂其託名於葉天士者,然翻查《臨證指南醫案》,可見其卷二記載某醫案:「某(四十)脈弦,胸膈痺痛,咳嗽頭脹,此燥氣上侵,肺氣不宣使然,當用輕藥,以清上焦。枇杷葉,桑葉,川貝,杏仁,冬瓜子,桔梗。」其治咳處方就使用了川貝與枇杷葉,顯見葉天士之深遠影響,而其處方得自葉氏之說亦有所根據矣。
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圖版取自Universal Library網站。
清劉奎《松峰說疫》
清代劉奎《松峰說疫》為溫病通論著作,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版,全書分為六卷。此書繼晚明吳有性《瘟疫論》之後,首創三疫說,將疫病分為:瘟疫、寒疫、雜疫三類,並總結了歷代醫藥學中的瘟疫預防方法,輯為「避瘟方」一章。首倡瘟疫統治八法(即解毒、針刮、涌吐、熨、助汗、除穢、宜忌、符咒等);不僅闡發了《瘟疫論》之下法,而且對汗、下、清、和、補等五法的臨床應用,均闡明其理、法、方、藥及應用注意事項,突出辨證論治精神,並且所設方藥實用便宜,補本草之所未備,其說獨有見地,遂成一家之言,在瘟疫醫書中具有一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松峰說疫》所開列的65種避瘟方中,共用藥116味,其中又以「蒼朮」使用頻率可謂高居榜首。如卷首所開「避瘟丹」,即含「蒼朮」一味,云燒之能避一切穢惡邪氣,此係引用明代李時珍所云:「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蓋古人以燒蒼朮辟邪除疫之習,由來已久,如遇病疫歲旦之時,或陰霾之處或久無人居之屋,古人多選擇用蒼朮燻燒後才入住。
清劉奎《松峰說疫》卷五「避瘟方」,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圖版取自Universal Library網站。
清《繡像翻症》
《繡像翻症》是描繪痧症病狀與治療法的一部疾病圖譜,不著撰人。瘟疫在明清時期也被稱為「痧」、「翻」或「扎」。在宋代以前,「痧」通常寫作「沙」,人們認為這是一種因沙虱鑽入皮膚所引發的疾病,症狀如皮膚起紅疹如沙粒,治療方式是以刮去蟲子為主,後來成為刮痧的起源。宋代以後,「痧」被認為是一種與瘴氣有關的疾病。到了清代,「痧」改為指涉瘟疫,並逐漸成為疾病的總稱。《繡像翻症》書中有各種「翻圖」,這些「翻圖」是以各種具體的動物形象來為疾病命名,背後反映的是當時人們對於痧症所引發人身疼痛狀態之各種想像,其疼痛部位、程度和痧症的疾病進程都有密切關係。卷末並附有噎隔反胃、勞傷吐血、風火牙疼等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法。
例如此處所引的「蜈蚣翻」,書中載其症狀為「頭出冷汗,擁心吐黃,水脊骨雨,旁有紫筋」,插圖上為蜈蚣蜷伏之狀,下為病人趴伏於地,擁心嘔吐,即形容人生此病,頭冒冷汗,背脊如雨,旁有紫筋,其痛苦程度猶如蜈蚣在地翻滾之狀。其治法為:「用針刺破紫筋,用雄黃點之。」有趣的是,卷末所附對於「勞傷吐血」的治療法竟是:「用自己尿一鍾加香墨二錢,調服即愈。」即現代醫學對之評價兩極的尿療法。
清《繡像翻症》,光緒二十九年(1903)樹德堂刊本,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臺北:三民,2005。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2005。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主編《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05。
明文俶繪、世界書局編纂《金石昆蟲草木狀》,臺北:世界書局,2013。
劉世珣主編《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臺北:三民,2019。
張帆〈頻婆果考─中國蘋果栽培史之一斑〉,《國學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本文節錄於《典藏古美術》331期(2020年4月號)「以藝抗疫──中國古籍、書畫、器物中的醫病觀專題」,原篇名為〈明清日用類書「醫學門」文獻選介 〉。
完整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331期(2020年4月號)

更多古典藝術新知,請追蹤:典藏古美術FB

劉榕峻( 2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