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博會以外,可能是香港5月最多人討論的展覽:「藝術有『匙』:開啟SEN孩子的感官宇宙」

藝博會以外,可能是香港5月最多人討論的展覽:「藝術有『匙』:開啟SEN孩子的感官宇宙」

長久以來,香港都是壓抑的城市。「這個不准,那個不讓」,我們的成長經驗充滿否定而缺乏鼓勵。長大後,我們又習以為常地循規蹈矩,其實限制了許多發展的可能性。「藝術有『匙』」正正提供鑰匙,開啟未被發掘的潛能,讓觀眾盡情解放各種表達的欲望。

5月份的香港,因為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開幕,亞洲區內業界的眼光都放在灣仔會展;然而,就在距離會展不遠的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藝術有『匙』:開啟SEN孩子的感官宇宙」(簡稱「藝術有『匙』」)卻可能是同期本地業界討論最多的展覽。在藝博會帶動資本流轉的時候,這場以互動體驗為主調的展覽提醒觀眾藝術的人文價值,呈現香港藝術的另一面。

。在藝博會帶動資本流轉的時候,這場以互動體驗為主調的展覽提醒觀眾藝術的人文價值,呈現香港藝術的另一面。(©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要說這展覽,境外讀者必先遇到何謂「SEN」的疑問。根據香港教育局的定義,「SEN」是「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的簡稱,即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讀寫困難、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乃至於肢體傷殘及智力障礙等。自1990年代以來服務SEN社群的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之下,邀請藝術家白雙全和莊國棟擔任藝術顧問,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藝術有SENse」計劃,嘗試借用視覺藝術作為方法,啟導SEN孩子。

「藝術有SENse」以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的國小及中學生為服務對象。計劃由莊國棟主力做藝術行政和宣傳推廣,而白雙全則集中設計課程。白雙全聯同社工攜手設計「SEN X 藝術」課程,先透過「社工藝術體驗」進行培訓,經過試行及調整課程之後,在機構旗下多個服務單位推展。三年以來,團隊邀請十多名活躍於香港、從事不同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包括:藝術教育家楊秀卓、書法家徐沛之、雕塑家李慧嫻等。他們合力開發多種「SEN藝術工作坊」,例如:陶泥課、書法課等等。

自1990年代以來服務SEN社群的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19年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之下,邀請藝術家白雙全和莊國棟擔任藝術顧問,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藝術有SENse」計劃,嘗試借用視覺藝術作為方法,啟導SEN孩子。(©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在體驗工作坊的過程中,藝術家和社工嘗試帶入彼此角色,協商出適合SEN孩子的課程。惟受疫情的社交距離措施所限,課程無法一如預期進行。面授課暫停,改以網課替代;甚至部分活動因出席學生人數太少而被迫取消。計畫來到終結,疫情還未見到盡頭。「藝術有『匙』」原本是總結成果的展覽平台,因應處境也不得不臨時變陣。團隊將「成品展」搖身一變轉為「試玩會」,把 SEN 課程提煉成26套創意小習作。課程執行指引和材料,直接陳列於展場,讓觀眾親身體驗。

走進「藝術有『匙』」,跟參觀其他展覽的氣氛很不一樣。人頭湧湧,非常熱鬧,像遊樂場。觀眾不是靜態觀看,而是動手參與。入口處牆壁貼滿計畫的「探索地圖」,提供畫筆,觀眾可以填色。頂層展場中央亦放置雕塑「一個關於我們的島」,提供陶土,讓觀眾一起築島。地板鋪開浴簾,歡迎躺下來畫畫;還有五顏六色的膠帶,也歡迎在地上亂貼。展場最底層的書法區,紙墨都已為你預備。即席揮毫吧!平日家裡牆上塗鴉會被罵?來,這裡可以讓你畫個夠。

「藝術有『匙』」原本是總結成果的展覽平台,因應處境也不得不臨時變陣。團隊將「成品展」搖身一變轉為「試玩會」,把 SEN 課程提煉成26套創意小習作。課程執行指引和材料,直接陳列於展場,讓觀眾親身體驗。(©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展覽開幕之前,我來過幫忙佈展。那時候,工具和材料靜靜地躺在桌上,乾乾淨淨的。像道具,等待觀眾去激活;展覽最後一天,我再過來看,氣氛已經完全不同。每個角落都佈滿來過的人留下來的痕跡,痕跡堆疊加乘,斑駁而不喧囂。展場充滿人的溫度,創意可以如此澎湃而燦爛,煞是感動。長久以來,香港都是壓抑的城市。「這個不准,那個不讓」,我們的成長經驗充滿否定而缺乏鼓勵。長大後,我們又習以為常地循規蹈矩,其實限制了許多發展的可能性。「藝術有『匙』」正正提供鑰匙,開啟未被發掘的潛能,讓觀眾盡情解放各種表達的欲望。人們用膠帶貼出 emoji,或在浴簾畫下親子時光的速寫。可以推斷,展覽透過藝術激發的創意能量,不限於SEN孩子,更及於每一個到訪的大人和小孩。

開啟創意的鑰匙並不神奇,也不需要甚麼高科技。放在桌面的材料包,不是文具,就是家品。不名貴,也不稀罕。關鍵不在於面前的物件,而是背後的信任和尊重——我給你畫筆,我同時也信任,你會畫到預定的地圖,而不是展場裡的白牆;你獲得畫筆,你也懂得尊重,我會畫在彼此約定的地方,而不會為難對方。簡單物件的背後,不簡單的是人與人相處的默契練習。畫筆有畫到浴簾外的時候,主辦單位還是要出錢出力去還原。展覽最後一天,白雙全更現場邀請孩子們,即興來一場「還完膠紙工作坊」,一起拉出地上的膠帶,滾出七彩紙球的雕塑。大家一邊玩一邊清理,同時學習承擔後果。練習不是沒有成本,但有成本不代表就要反過來否定練習的價值。

展覽最後一天,我再過來看,氣氛已經完全不同。每個角落都佈滿來過的人留下來的痕跡,痕跡堆疊加乘,斑駁而不喧囂。展場充滿人的溫度,創意可以如此澎湃而燦爛,煞是感動。(©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開啟創意的鑰匙並不神奇,也不需要甚麼高科技。放在桌面的材料包,不是文具,就是家品。不名貴,也不稀罕。關鍵不在於面前的物件,而是背後的信任和尊重。(©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共處的默契可貴,在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建立。參與單位理解各自不同立場之後,協調出彼此都舒服的相處方法,再一起走下去。前台,我們見到觀眾與展品互動的美麗;後台,其實需要藝術家和社工的大量溝通、主辦單位與場地提供者的協調諒解,方可成事。正如社會學家桑內特(Richard Sennett)在《Together: The Rituals, Pleasures and Politics of Cooperation》(2013)中提到,與其純粹將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起,不如請他們一起完成任務,更能拉近差異。一路推進「藝術有SENse」計劃絕不容易,但相信所有參與單位都因此而增加彼此了解,各自留下可供日後參考的經驗。 

「藝術有『匙』」展覽獲得大量正面迴響,由藝術界到親子群組都有,背後不無原因。香港社會經歷大變,人與人的相處變得謹慎,甚至猜忌。此時此地,展覽提出重建互信的實驗,尤其動人。這份觸動早已超出特定服務對象,而是遍及不同能力的男女老少。在藝博會盛開之時,展覽帶出藝術的人文價值,成功在資本價值高舉的「藝術5月」,創出別不同的熱話。隨著展覽背後的「藝術有SENse」計畫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第16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推廣及教育獎」,但願熱話不會一閃而逝,可以作為一個例子長留在眾人心裡,待他日緣份到了,再次開花結果。

隨著展覽背後的「藝術有SENse」計畫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第16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推廣及教育獎」,但願熱話不會一閃而逝,可以作為一個例子長留在眾人心裡,待他日緣份到了,再次開花結果。(© 賽馬會藝術有SENse
黎家怡( 3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