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4)年74歲的英國知名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1950-)於北京常青畫廊的「棲息之所」(Resting Place)個展在日前開展,令人十分驚艷。132件真人大小的人體雕塑,透過黏土燒磗,堆壘而成,探討休憩狀態下的人體,作為人類主要居所的存在。從走廊二樓和三樓的平台向下俯瞰,穿行的觀眾,與水平陳列的黏土人體,彼此互動,製造出一個動態的場域,進而催生出諸般因人而異的主觀體驗。
此為繼2009年「另一個奇異」、2016年「屯蒙」之後,安東尼.葛姆雷再次於北京798藝術園區展出。延續其大半生人體與空間的創作語彙,同時他也以黏土燒磗,近似堆積木的方式,傳達他的核心思想與價值。
為了近距離觀察安東尼.葛姆雷的新創作,我特別前往北京常青畫廊,在其中聆聽藝術家本人的創作心聲,體驗他所處的藝術場域,別有一番敬意在心頭。132件真人大小的人體雕塑,究竟需要多少黏土燒磗,耗去多少人力組裝?足足花費八位專業人士、以六個佈展工作天,按電腦圖像排列組合,煞費苦心。
身著鋪棉黑外套、卡其褲,脖子裹上灰色格子圍巾。安東尼.葛姆雷像個老頑童,期待以他的新作品系列與觀眾結緣。當觀眾穿梭在作品之間,會有什麼互動或回應,他十分好奇,並持以開放態度。冗長的佈展、查驗與解說,安東尼.葛姆雷略有疲態,好不容易坐下來,他剝著香蕉、鮮棗,也品嚐了臺灣寶島的芒果乾。
話匣子一開,葛姆雷彷佛回到課堂上,傳達他的藝術信仰與創作理念。在延續與創新中,他不斷覓尋不同媒材、想法,挑戰自己。「棲息之所」是一次針對人類物種生存現狀的詰問。葛姆雷通過他的雕塑作品,希望提供一種診斷工具,用以審視我們當下的狀況。
曾經在鄉間,以農夫、農婦的雙手,揑製大批泥人,讓成堆的小泥子,傳達他的藝術信念。這回他動起老祖宗建材磚塊,透過電腦計算出數十種尺寸不一的磚塊,有長有方、有厚有薄,琳琅滿目。在人類活動日益囿於高樓大廈環抱中的當下,「棲息之所」針對人類與建成環境的關係,安東尼.葛姆雷正式提出詰問。
在葛姆雷眼中,磚塊是古老中國的傳統建材,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實體化的像素形式」。於是在創作中,安東尼.葛姆雷讓那些磗塊盡情揮灑,有的彼此垂直,感覺上搖搖欲墜,堆壘出迴然不同的各種人體形態;有的四肢舒展、輕鬆自在。甚至有些如胚胎般,蜷縮自保。
「棲息之所」作為安東尼.葛姆雷近年創作的集大成,放眼整個展場,由燒制黏士磚堆壘而成的真人大小的磚塊人型,作為探討休憩狀態下的人體,反映人類主要居所的存在。而展覽的核心作品《休憩之所》,呈現出一片如迷宮般、縱橫交錯的領域,邀請觀眾進入其中,並自行尋找路徑,藝術家則等待觀眾的體驗與回應。根據安東尼.葛姆雷的解釋,《休憩之所》探討了人體與大地(即地球表面)的關係,並指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放棄:
其一,人在放鬆狀態下,對身體控制的放棄。例如,在沙灘上我們會徹底放鬆,回歸童稚的玩耍。
其二,遷徙者被迫或自主選擇放棄故士,尋找新的家園。一眼看去,整件作品彷彿是一堆散亂擺放的建築材料;逐漸地,它們演變成一個城市的模型,進而邀請觀眾去共同想象,作為內在居所的身體,有的讓人感覺放鬆自足,另一些則呈現退卻防禦之態。
除《休憩之所》外,展覽中亦展出了《環線》(Circut)、《同盟》(Alb)等一系列鑄鐵雕塑作品,皆探討了城市基礎設施(包括道路、電路、地下管線等)與人類關係之間的共通之處。其中,《環線》將那些城市網絡,轉化為兩個人體之間共享的循環系統;用巨型鑄鐵塊堆疊而成的《同盟》,則有意讓兩具身軀共享重心,以探索人與人之間,如何找到互為支撐的平衡點。
透過上述對親密關係的探索,這兩件作品進一步提出追問城市環境,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並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環線》的兩側,分別擺放著《短暫》(Short)與《羞澀》(Shame)兩作,則把身體視作獨立的能量場,且都呈現出偏離重心的形態,從而有意遠離了權力雕像所代表的穩定性。其中,《羞恥》使用數個鐵線糾纏的結點,勾勒出身體內部格外緊張的部位,腳踝、膝蓋、骨盆、頭和手。與此同時,由貫通身體內外的鐵線所構成的《短暫》,則擺脫了皮膚作為人體邊界的限定。
在畫廊頂層,《規則II》(Rule III)與《支撐》(Buttress)則把身體空間轉化為當代高層建築中常見的骨架結構。通過此種方式,它們具象化地呈現了人造世界對於人類的反向塑造。該兩具生滿鐵鏽的軀體,被擺放成倚牆的姿態,一方面暗示出作品的建築背景,另一方面則提醒觀眾,關注自身與建成環境的關係。
除了雕塑作品外,同時也展出了安東尼.葛姆雷的系列繪畫作品。《奇點X》(Singularity X)與《事件VI》(Event VID)不自主地讓人聯想起星際物質誕生時的光芒。分層繪畫作品「光明」系列,則描繪了從自內而外的視角,所能看到的光圈或光源。另一部分的繪畫作品則使用墨汁,外加碳粉和酪蛋白繪制而成,探討了位於身體內部,以及兩個身體接近時所能體驗到的黑暗。
觀賞了安東尼.葛姆雷多件雕塑,以及繪畫作品,感受強烈,通過他對黏士和鑄鐵兩種建成世界中,常見材料的運用,更有驚艶美感,藝術家希望在當前狀況下重新思考並感受身體,如此的用心與巧思,值得肯定。
創立於1990年的義大利常青畫廊,總部在義大利文明古城聖吉米那諾,由三位好朋友合力經營,分別是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洛倫佐.飛亞斯其(Lorenzo Fiaschi)、莫瑞希歐.瑞哥羅(Maurizio Rigillo),除了在北京798園區成立畫廊外,也非常用力在亞洲廣結善緣,年年參加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並期待把藝術介紹、推廣到亞洲國家與地區。
今年五月,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利用參加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便,已經投石問路,專程走訪臺灣各大美術館,首先希望促成安東尼.葛姆雷在臺灣舉辦大型展覧。安東尼.葛姆雷目前創作已採用黏土燒磗,他特別詢問臺灣磚窰產業,有意以臺灣在地磚塊,作為他未來的新創作媒材,一圓在臺灣舉辦個展的夢想。
「棲息之所」—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個展
展期|2024.11.13 – 2025.4.14
地點|北京常青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