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以數位展示優勢加持地方文化力:「藝想獸譜」打開藝術 X 科技X自然維度

故宮以數位展示優勢加持地方文化力:「藝想獸譜」打開藝術 X 科技X自然維度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近年大量與地方政府的文化單位共製展覽企劃。這次與新竹文化局241空間合作「藝想獸譜」,即是將故宮的動物主題藏品,包含珍禽異獸、水族生物和十二生肖等主題,與新竹當地備受注目的觀光與生態教育場所—「新竹市立動物園」裡動物成員,一同譜出古今與虛實交織的數位獸園。
出席「藝想獸譜」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與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以及故宮吉祥物小翠和新竹市立動物園吉祥物樂樂。(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近年大量與地方政府的文化單位共製展覽企劃。這次與新竹市文化局241空間合作「藝想獸譜」,即是將故宮的動物主題藏品,包含珍禽異獸、水族生物和十二生肖等主題,與新竹當地備受注目的觀光與生態教育場所—「新竹市立動物園」裡動物成員,一同譜出古今與虛實交織的數位獸園。
出席「藝想獸譜」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與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X台灣科技首都的新竹加乘意義
出席「藝想獸譜」開幕記者會的故宮院長吳密察表示,他很高興故宮博物院的數位展覽可以來到新竹,故宮的數位展示其實長期在國際的館博界有相當的口碑,並常年獲得許多展示獎項,這當中最核心的內涵當然是故宮的藏品,但也非常仰賴台灣科技產業的高科技產品、技術來支援,故宮的藏品透過數位電腦科技,有了加成的效果,讓故宮的品牌影響力得以擴散到全世界去。
新竹一直是台灣的科技首都,故宮與新竹的合作,更對近年積極推廣數位展示各種可能的故宮,具有指標的意義。吳密察表示沒有透過數位技術的演繹,故宮的文物就只是故宮的文物,透過科技來看待文物具有加乘的效果,更顛覆故宮既有傳統的形象,「過去大家總認為故宮就是老文物,很遙遠、高高在上,因為這些科技結合,把老祖宗的好東西賦予新時代的生命。」
尤其科技和數位展示,並沒有文物出庫房各種困難的限制與風險,但可以透過數位的體驗,讓故宮文物的美得以與民眾距離拉近。
「藝想獸譜」的「海錯奇珍─沉浸式互動劇場」。(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出席「藝想獸譜」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與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疫情下的挑戰
吳密察也有感這一波疫情,讓全世界博物館界共同面臨很大的挑戰,如何透過網路雲端、數位科技,來觀看、傳達、推廣好的博物館文物,將會是接下來不只是台灣與故宮的挑戰,更是全世界博物館都要思考的方向。
但吳密察認為台灣在高科技與網路技術上有先天的優勢,擁有高科技人才與器材支援的台灣博物館界,在這樣的困境上應更有實力來思考與突破。他更提到如果細究「藝想獸譜」展覽,有許多古畫、文物中的生物是繪畫者本身也沒有看過的,但人類可以透過知識傳播、想像力和繪畫技巧發展出這麼豐沛、生動的圖像,這檔展覽充分體現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題材,而他最終的期待是這些展覽都能化為東方文物教育的引流、種子,讓更多民眾接觸後願意前往故宮本院觀看這些文物的真跡。
藝獸與臥遊
「藝想獸譜」主要以「按圖索獸」、「藝獸誕生」、「藝想生態」三大主軸拓展,「按圖索獸」以〈坤輿全圖〉為揭幕,一窺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和動物史知識的傳播與演繹,展出「南懷仁的坤輿世界」擴增實境,以17世紀時代視角的「異獸」,開啟本展序幕;該區特別以新竹市立動物園中的「現代動物」與院藏動物圖像中的「歷史動物」展開創意互動對照。
「藝獸誕生」則帶領觀眾認識故宮的數位「藝獸」如何追古溯源,在新媒體語境下誕生。如展場亦巨獻「古畫動漫投影百駿圖」以〈百駿圖〉開展的動畫光牆,一窺駿馬姿態各異的古畫奇境;「藝想生態」再度拓寬動物圖像的系譜,帶領觀眾踏入想像的生態中─「海錯奇珍─沉浸式互動劇場」展演清人聶璜所繪的〈海錯圖〉,還原古代水族生物的想像,該展區同步巨獻「古水族天幕」,集結清宮〈海怪圖〉的奇異物種及〈海珍圖〉的古水族,更以裝置設備與軟墊營造在古水族的數位幻影中「臥遊」。
「藝想獸譜」中故宮吉祥物小翠與新竹市立動物園吉祥物樂樂與現場學童互動。(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為在地增厚文化底蘊
代表新竹市出席的副市長沈慧虹,也表示很感謝故宮這次與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合作,以科技的補助,讓原本必須前往本院觀看的文物更親民、美好。她也提及新竹市立動物園在改建後,強調更是生態與生命的教育場域,希望述說人與動物的平等性,新竹有很好的科技產業,而高科技應該就是為了輔助生活的美好,透過AR、VR的體驗,讓現代人得以用有趣的方式和古人對話,透過展覽讓增加在地的文化底蘊,再融合新竹的科技與新竹的風,讓整個城市美學更加豐厚。

藝想獸譜─故宮x新竹241新媒體藝術展

展期:2020.08.21-2020.11.08
地點:新竹市241藝術空間
地址:新竹市東區中央路241號6樓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