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雪域神境,梵音悠揚:「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展覽直擊

雪域神境,梵音悠揚:「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展覽直擊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展覽「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 」,彰顯藝術創作對於雪域佛教精神實踐的重要性。在全場千變萬化的戲劇性視覺匯集中,民眾得以理解藏傳佛教徒是如何經由觀看與冥思,進而邁向證悟成佛的心靈道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30期(2020年3月號)展覽單元。
更多古典藝術新知,請追蹤:典藏古美術FB
適逢藏曆新年春節,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辦的展覽「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 (Awaken:A Tibetan Buddhist Journey Toward Enlightenment)」,彰顯藝術創作對於雪域佛教精神實踐的重要性。透過百餘件來自館方與弗吉尼亞美術博物館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收藏的古今精湛作品,策展團隊企圖呈現藏地宗教工藝的豐富景觀及其背後蘊藏的深刻象徵。在全場千變萬化的戲劇性視覺匯集中,民眾得以理解藏傳佛教徒是如何經由觀看與冥思,進而邁向證悟成佛的心靈道路,漸次將存在自身中的覺性顯露出來。
無常死亡:覺醒之路的第一步
展場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件由旅美尼泊爾籍畫家舍林.夏巴 (1968年生)繪製的作品《紊亂》。本畫創作背景源於2015年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大量建築毀損及數千人喪生的不幸事件。畫家在此以示現智慧本尊的大威德金剛為題材,利用16塊小型分割畫板加以解構、重組、再建構原本的神祇形象。當中呈現出來主體的脫序、混亂與消逝,呼應著佛教的核心教義:諸行無常、諸漏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原始佛經中亦曾提及:「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離別,有命咸歸死。」說明世事凡和合者皆屬無常,藉此敦促修行佛法的助緣。若能隨時憶念人生終將經歷生老病死,必會加深求法入道的決斷力,因此念死無常是佛弟子的護戒師,亦是邁向覺醒之路的第一步。
舍林.夏巴2016年作《紊亂》。(©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具出離心:遵行佛陀教導清淨自意
在認識佛教基本見解後,接下來就是遵行佛陀教導的八萬四千法門以清淨自意,否則後續行為是難有成果的。具備穩固的出離心,即為修行者首要之務。《密勒日巴》便是值得學習的模範對象。密勒日巴 (約1040-1123)是藏傳佛教著名的禪修瑜珈大師,他以一介凡夫之身,捨棄世俗慾望追求,透過堅忍不拔的苦行考驗與精進不懈的信念鍛鍊,長期在荒山野地裡修行禪定,終於在現世取得成就,全然通曉佛理而獲致證悟。過程中他創作出許多證道歌,內容講述心性體驗與變化,不僅顯示本身的高度證量,更普惠鼓舞無數眾生。此件造像尊者舉起右手放置右耳旁做聽聞狀,左手則持缽安置腹前,雙足採行自然舒坦坐姿,說明求法弟子聽聞上師口傳教示的重要性。
1375年至1425年《密勒日巴》。(©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三乘修行:漸進修行的學習系統
史載佛陀三轉法輪,詳盡解釋三乘修行法要。所謂的「乘」和「道」為同義詞,是指稱一套漸進修行的學習系統。一般說來,聲聞乘主要遵循巴利語傳統,重視諸惡莫做,以四聖諦 (苦、集、滅、道)為依歸,最終得以獲致阿羅漢果位。菩薩乘是追隨梵文教導,強調眾善奉行,以修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萬行、圓滿自他二利為宗旨。密續乘則認為佛性乃本元俱生明光心,其本質是自性空,以自淨其意為要點。這些乘道的主要區別,是立基於修行者的不同目標發心、禪修對境以及達至果位所需的功德量和時間。展品《大威德金剛》屬於密續神祇,被視為是文殊菩薩的忿怒應化身。此處祂以牛頭卅四臂示現,具有「終結亡神、勝伏死主」意義,為明代宮廷作坊的難得精品。
1400年至1500年之後《大威德金剛》。(©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雪域傳承:師從以菩薩乘為宗的大師們
公元7世紀時,在藏王松贊干布的主導下,佛教始傳入雪域。在赤松德贊統治期間 (756-800),其邀請印度那瀾陀學院的寂護論師與密續瑜珈士蓮華生入藏,逐漸建立僧團和法教。然而經歷過朗達瑪滅佛運動 (838-842),藏傳佛教呈現出支離破碎的混亂狀態,直到印度僧侶阿底峽 (982-1054)受邀入藏後才有所變化。以此事件為區分,之前發展的傳統派別,遂被稱為寧瑪或舊譯,而11世紀初進入藏地的佛教義理,則成為薩瑪或新譯。在新譯派中又不斷衍生如噶當、噶舉和薩迦等派別,不久噶當亦凝聚成為格魯。這些傳承皆以菩薩乘為宗,遵循佛經和密續論著,除了從事禪修,也積極研習教典和進行辯論。
展品《蓮華生大士》出自18世紀中藏地區,其頭戴蓮花寶冠,象徵超越凡夫垢染;頂上的禿鷹羽飾,則表徵通達大圓滿見解。祂兩眼睜大,直視虛空,象徵隨時覺知究竟本性;身穿三層袍服,說明對三乘教法的嫻熟成就。蓮華生的左手結平等印,握有盛滿甘露的顱器,具足一切功德;右手則持金剛杵,降伏所有障礙。在左側臂彎間,另有一支三叉戢「卡杖嘎」靠在肩上,此為空行母耶喜措嘉和曼達拉娃的祕密身形,代表體性空、自性明與大悲周遍。由於蓮華生在西藏建立佛陀法教,被視為是慈悲與智慧化身,不僅被當地人尊稱為「第二佛」,更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總集精華。蓮師遂成為雪域獨一無二的上師仁波切,受到各派信徒的尊崇供奉。
1700年至1800年《蓮華生大士》。(©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另一件完成於13世紀的祖師唐卡,歸屬噶舉法脈系統。畫中主角為達隆噶舉的創始者扎西佩 (1142-1210),早年學習噶當法教,後來在前藏與噶舉大師帕摩竹巴相遇,便在其法座下學習數年之久。在熟習噶當與噶舉義理後,扎西佩開始雲遊各地傳法講道。不久被迎請至達隆地區,在當地修建寺院與授徒弘法,由於盛名遠播,逐漸形成「達隆噶舉」支系。圖中扎西佩相貌莊嚴,身著紅黃兩色袈裟,雙手持說法印,以金剛跏趺坐姿示眾。上頭顯示其歷代傳承祖師法相,從金剛持、帝洛巴、那洛巴、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至帕摩竹巴,表示源源不斷彷如黃金珠鬘般的珍貴法教。下方則是各種本尊化現,展示不受時空條件限制,無時無處不在而利益眾生引導弟子。
1210年至1273年《喇嘛扎西佩》。(© Asian Art Museum)
在薩迦祖師方面,觀眾可見到一幅17世紀關於果然巴.索南.桑傑 (1429-1489)的唐卡作品 。果然巴出生於西康,曾遊學西藏與印度,師從許多佛教大師。1453年果然巴安居薩迦俄支派寺廟,並依止其該派創始人俄千.貢噶桑波。由於他學識超卓、著述甚豐,在1483年至1486年間,曾擔任俄支派第六任住持,在位期間持續對四方弟子傳授各種顯密教法,特別是道果法。圖中果然巴雙手持說法印,並握持兩枝青蓮花蔓,上頭各自安放寶劍與經書,象徵具有文殊菩薩般的智慧證量。在他的法座周遭,則是出現傳承法脈之祖師肖像,表示敬師重法的虔誠心意。本幅構圖設色鮮豔,筆法細膩出眾,尤其祖師面容栩栩如生和藹可親,宛若真人般出現於弟子面前。透過圖繪方式,藉以幫助修行者對上師進行觀想,進而獲其悲智雙運的無盡加持。
約1600年《果然巴.索南.桑傑》。(©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密修備要:口傳、法器傳承密續
理想層面上,當修行者欲進入密續法道時,必須具備堅實的聲聞乘與菩薩乘基礎,唯有抱持強烈菩提心與空正見的信眾,方能請求上師賜予珍貴密法口傳、灌頂和教授,而弟子亦要嚴格持守相關戒律及誓言。展品《普巴忿怒蓮師》為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作品,描繪普巴忿怒蓮師與明妃雙身像。上部中央為法身無量光佛,其下是報身四臂觀音,左側展現化身蓮華生大師,右側示現伏藏師秋吉.林巴法相。寧瑪派相信於五濁惡世中,出自對後世眾生的廣大悲心,蓮華生大士曾隱藏諸多留待未來取出的獨特法教。透過自身與弟子的投生轉世,這些被稱為「伏藏」的修持法門會在適當時間點由特定人物取出。由於具有近傳承的優點,又不因師徒戒律的破壞以致折損中斷,此類法教全然鮮活又順應時代,能讓求法者即時修持。
約1475年至1525年《普巴忿怒蓮師》。(© Asian Art Museum)
在修持密續過程中,所有出現的法器、圖像與儀式,背後都有一套深厚廣博的象徵體系與教理意涵,誠如展場中的一把《金剛橛》所示。金剛橛,藏語稱為普巴(phurba),因而又有普巴杵之名。其外型為三菱前尖利器,手把處通常刻製神祇頭像裝飾,在忿怒本尊形象中經常可見,於密續行者的修持儀軌裡也會出現。此處的金剛橛造型,頂端具有杵型紐結。護法面容呈怖畏狀,濃眉、瞠目、齜牙;其頭戴骷髏冠飾,代表堅不可摧的力量和韌度;下方的三菱刀刃則象徵斷滅三毒:貪、嗔、癡。此類法器旨在遣除一切修法時的違緣障礙,得以淨化壇城穩固基礎。以究竟義而言,「普」字表空性,「巴」字表智慧,普巴密意即為空性與智慧合體。
1600年至1800年《金剛橛》。(©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趨近核心:朝向密續修行的核心
另一件醒目的特殊法器,是一把帶有骷髏頭飾的三叉戟權杖,雖然具體功能尚不清楚,但應該是用於某類儀軌修持過程中,極有可能與閻摩尊像相關。閻摩 (梵文Yama),亦被稱為閻王 (梵文Dharmaraja),是掌管地獄事務、負責審判亡者的神祇。相傳其曾遭受惡魔附身而到處肆虐,後來被文殊菩薩降伏,成為重要的藏密護法之一,主司抵禦外部災難,保護修行人士和寺院道場免受天災人禍。一般可見外觀為藍膚牛頭人身,足踏牛隻,且右手持髑髏杖,左手握套索或靈蛇。在圖繪唐卡作品裡,也可見到閻摩身旁會有一名三眼怒目的藍膚女性,左手捧嘎巴拉碗進行供獻,右手則舉三叉戟,此為閻宓 (梵文Yami),兩人的關係意味著慈悲與智慧相結合的最初階段。
1700年至1800年《骷飾三叉戟權杖》。(©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在密續藝術裡,最著名的圖像主題便是曼陀羅 (梵文Mandala)。如同地圖一般,透過曼陀羅能幫助修行者觀想,迅速進入主尊壇城,直驅無上甚深道。此處陳列的曼陀羅作品 ,製作於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屬於薩迦傳承,與上述提及的果然巴與俄支派寺廟密切相關。儘管以二維平面圖繪,但通篇卻是用鳥瞰與多重觀看角度設計,試圖建立不同的分層元素與複景構造,營造尊像神殿的宏偉建築與複雜裝飾。曼陀羅不僅代表著三世無限時間與宇宙廣闊空間,更是象徵成就證悟者的心靈內在形象。透過法本的文字敘述,配合器物的靈活運用及圖像的象徵再現,弟子得以在密續修行路上,順利朝向核心前進。
1650年至1750年《大威德金剛曼陀羅》。(© Asian Art Museum)
去二元性:佛陀示現不同色身予以施教
由於受到無明障蔽,凡夫無法直接領受法教,佛陀便根據眾生習性,示現不同色身予以施教,因此各種不同的禪修本尊於焉出現,但最終目的仍是要泯除心中的二元概念。在密續乘中,無論是寂靜相或忿怒相,男性本尊象徵方便與慈悲,而女性本尊代表空性與智慧,其雙運之像則為悲智合一或樂空無二,如同展品《普巴金剛與明妃》。此處本尊具有三頭,右頭是文殊菩薩忿怒相之大威德金剛,為諸佛身代表;左頭是觀音菩薩忿怒相之馬頭明王,為諸佛語代表;中間則是大勢至菩薩忿怒相之金剛手,為諸佛意代表。每頭各有三目、具備六手、背生雙翼,且頭戴五骷冠,表示以五智降五毒。普巴金剛是寧瑪與薩迦的主要本尊,為諸佛菩薩事業的化現總集。
1500年至1600年《普巴金剛與明妃》。(©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任運無別:從無明到功德圓滿
心靈覺醒是不斷發展的自我認知過程,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的無明混亂中,逐步摸索與察覺,進而達到清淨、圓滿和成熟。畫家舍林.夏巴的作品《融化》,或能捕捉箇中三昧。在富麗堂皇的泥金背景上,觀眾可見到五彩繽紛的顏料正處於消融化解狀態。若再仔細一看,能約略發現其中包含人頭、綠蛇、虎皮等形象。實際上,這個閃爍無形的漩渦流狀,其原本面貌應是知名護法神祇瑪哈嘎拉 (梵文Mahakala)。創作者在此畫中解構傳統宗教圖像,賦予其當代性,意義又深含佛教密續義理──當修行者的本元俱生明光心,轉化成「道」時,其便能迅速清淨四障 (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和習氣障),圓滿佛陀所有的莊嚴功德。
舍林.夏巴2017年作《融化》。(©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

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 (Awaken:A Tibetan Buddhist Journey Toward Enlightenment)

展期:2020.01.17-05.03
地點: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