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文化如何接軌國際時尚?2023臺北時裝周秀進南投工藝設計館「民藝.時尚」特展

臺灣文化如何接軌國際時尚?2023臺北時裝周秀進南投工藝設計館「民藝.時尚」特展

How to Connect Taiwanese Culture with International Fashion: 2023 Taipei Fashion Week Presents “Folk Art & Fashion” at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延續臺北時裝週的火花,近日國立工藝研究中心在文化部支持下,選在南投工藝設計館打造全新視覺「民藝.時尚-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時尚跨界展」,由前《ELLE》資深總編輯盧淑芬擔任策展人,依七大主題從7組設計師創作的70套秀服中,每組從10套中挑選4套具代表性的服飾靜態展示。展覽內容豐富,展件包含跨界共創的設計手稿、可觸摸的工藝材料、實驗模型及影音紀錄等。

「能夠稱為『匠人』的人,必然精於某種技藝,但真正把匠人做出區分的,乃是他是否對自己做的事情抱有持之以恆的熱情。」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1889–1961)《熱愛點什麼,才能與世界相愛》

2023上半年結束的「臺北時裝週AW23」,以廟宇文化為核心,開啟主題「敬藝:傳統表演藝術及傳統工藝跨界時尚」,時裝週雖以「臺北」為名,實為文化部每年斥資逾千萬扶持的台灣時尚盛會。今年3月登場的開幕秀斥資超過6千萬,首度移師臺南「南鯤鯓代天府」表演,邀請臺灣傳統工藝師、表演藝師與服裝設計師一同跨域合創。藉由廟宇彩繪、漆藝、繩結、紙雕工藝師,以及傳統什家將、皮影戲、歌仔戲表演藝師,7種台灣的經典民藝,結合當代新銳設計師的轉譯,展現既傳統又時髦的文化美學。

2023年3月「臺北時裝週AW23」影片。(攝影/朱佑霖)

延續臺北時裝週的火花,近日(8月)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在文化部支持下,選在南投工藝設計館打造全新視覺「民藝.時尚──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時尚跨界展」,由前《ELLE》資深總編輯盧淑芬擔任策展人,依七大主題從7組設計師創作的70套秀服中,每組從10套中挑選4套具代表性的服飾靜態展示。展覽內容豐富,展件包含跨界共創的設計手稿、可觸摸的工藝材料、實驗模型及影音紀錄等。

傳統文化如何成為時裝設計繆思?

民藝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一種美學,更是一種人人追求卻很難達到的人生態度。這次跨界合作,不僅對於傳統工藝師與表演者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對設計師而言如何以服飾結合自身美感演繹民藝,說出動人的故事,更是一大挑戰。 深受西化影響的現代生活方式,使傳統工藝日益式微,但因「廟宇」的存在,這些民藝有了保存與展現的機會。來到展場入口,木造結構設計廟宇屋頂的意象,暗示觀眾即將進入廟宇氣氛的空間。

2023年「民藝.時尚」特展,展場入口處廟的屋宇意象。(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展廳空間內七大主題依序呈現,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為廟宇慶典前,開場表演的什家將,接著在廟宇前看到彩繪門神,中間安排漆藝、繩結、紙雕等神尊或鑾轎裝飾工藝。廟會結束後通常會有酬謝神明的歌仔戲或皮影戲表演,以此作為展覽結尾。

奪魄勾魂什家將

鎮狩宮吳敬堂藝陣社 × 簡國彥
臺灣廟會陣頭「什家將」的「什」為多數之意,是五福大帝出巡時的隨駕部將。服裝設計師簡國彥深入考究「家將文化」的歷史背景、人物角色、步伐陣式、服裝刺繡、臉譜、神冠、法器後,抽取臉譜與什家將角色特徵轉換為時裝特色。例如,以黑白服飾象徵七爺八爺,八爺身矮陰森,以黑袍形象最為常見。

左為《八爺》,右為《夏季神》,由簡國彥設計。。(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作品《八爺/范將軍》一襲黑色禮服,以鋪棉的厚重大外套表現穩重氣質,搭配斜肩不對稱的誇張翻領及大量流蘇,在行走間,勾勒出陰間使者若即若離的鬼魅面目。《夏季神》代表南方朱雀,紅色西裝正面以夏季神臉譜「蓮花面」解構後的線條,剪裁層層疊疊印花展現獨特造型。現場也展示了原創設計手稿,並貼上素材和布樣,讓人一窺設計師腦中靈感的誕生地。

簡國彥服裝設計手稿。(攝影/朱佑霖)

廟宇彩繪神起少年

莊武男×周裕穎
傳統建築彩繪大師莊武男,從事傳統建築彩繪逾60年,是被國家認證的「人間國寶」。現場可以看到莊武男的彩繪作品雙龍門神《翻天覆地》,主角雙龍以工筆細密的傳統「披麻捉灰」技法(註1),描繪其翻天覆地奔騰於浪花之間的神態,一展深厚繪畫功力。

建築彩繪大師莊武男介紹雙龍門神《翻天覆地》。(攝影/朱佑霖)
「廟宇彩繪神起少年」作品。(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從業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周裕穎,得知臺北時裝周的秀場是有10公尺寬的大場地後,開始思考如何創造服裝的份量感,營造強烈的視覺效果。他以獨特的四方型立體結構設計出「天燈風衣」,模特兒行走時隨著空氣灌入,在側面支起宛如天燈的巨大拖尾。現場也以小模型展示天燈風衣被風灌入鼓起的模樣。《夢繚藝境》在黑色的裙襬裝飾滿滿傳統「葫蘆團」紋飾,當設計師知道大師可用葫蘆團寫出任何文字時,便請他寫下「愛」與「夢」,希望召喚更多有愛與夢想的人。

「天燈風衣」示意模型。(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右邊黑色禮服為《夢繚藝境》以傳統「葫蘆團」裝飾。(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漆藝信念

王清霜×簡君嫄
年過百歲的漆藝師王清霜,出生於日治時代,是見證台灣漆藝史的活歷史與開創者,同時也是台灣的「人間國寶」,奉行其「擇一事、執一生」精神信仰,在漆藝領域不斷鑽研。漆藝的基本製作程序是透過一層層塗刷上漆待乾再上漆的漫長過程,每一層漆都是靠時間不斷累積,最後經擦漆推光產生華麗色澤。

「漆藝信念」作品,簡君嫄設計。(攝影/朱佑霖)

設計師簡君嫄取用漆藝技法層疊的概念,並著墨於布料研發,以布料質地和層疊手法,堆疊出作品主體的厚度與高度,同時兼顧色澤和光影的靈動。服裝以金色漆藝為配色靈感,立體起伏的美感造詣,展現高蒔繪與螺鈿藝境。現場也展示大師王清霜以精湛高蒔繪技法創作的曇花《月下美人》,簡君嫄以同名創作一套獵裝型風衣男裝,以印花及刺繡工藝回應漆藝美學。

左側男裝為《月下美人》。(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繩結工藝超靈格

陳夏生×魏子淵
設計師魏子淵過去運用繩結創作,多以西式繩結為主,他希望透過結合東西方繩結藝術產生新的碰撞,因此邀請繩結藝師陳夏生參與共創。現場展示的四套禮服,其中《超靈格造物質化》靈感來自古文明結繩記事的編織敘事源頭。設計師運用保特瓶回收再製的永續圓繩與棉繩,編織成橘白相間的造物,好似真實但也虛無的著衣載體。

左側時裝為《超靈格造物質化》。(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陳夏生過去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是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繩結工藝保存者,為了本次展覽特地新創編結作品《逍遙遊》,以「莊周夢蝶」為發想,以竹編的高立體結掛飾竹傘、漆蝴蝶、瓷枕等的多件繩結作品,組合成複雜且創新的3D繩結造型,加入多種立體技巧,表現繩結工藝的當代性。

「繩結工藝超靈格」現場照。(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陳夏生繩結作品《逍遙遊》。(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紙雕工藝與龍共舞

陳一中×許艷玲
紙雕藝術是一項極富立體與層次感的細膩工藝,現場展示紙雕工藝家陳一中的傑作《紙雕龍》,作品由三本《西遊記》故事書製成,龍身鱗片是將書上的文字一個個挖下做成,應用剪、切、捲、摺、疊、黏等技法,結構成一隻龍,彷彿一尾由書所幻化的紙雕龍躍然飛出,背景以細緻繁複的線條鏤空勾勒出海浪翻騰的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陳一中傑作《紙雕龍》,以三本西遊記故事書紙張製成。(攝影/朱佑霖)

設計師許艷玲以此作為靈感,設計《與龍共舞》服裝,以金色系貫穿,將紙雕紋路轉化成烏干紗的印花,澎裙下若隱若現的裙片,取自紙雕龍麟意象,以廣興紙寮手工樹皮紙刺繡圖案呼應。設計師以多層次材質應用,深淺堆疊出金龍騰雲駕霧的美感。由於紙雕很脆弱易碎,如何應用於服裝設計成為一大難題。現場也提供樹皮紙、蕾絲布料等創作素材供觀眾觸摸體驗。

左為《神鵰俠侶》,右為《與龍共舞》,由許艷玲設計。(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左為許艷玲設計手稿,右為創作素材提供觀眾體驗。(攝影/朱佑霖)

靈感戲曲針織曲線

唐美雲×潘怡良
歌仔戲是臺灣民間生活最熟悉的戲曲之一,以獨特的視覺意象深植人心。在國內素有「針織女王」稱號的設計師潘怡良,以針織具垂墜、伸縮的布料特性,勾勒模特兒的完美曲缐,以此演繹歌仔戲重視角色身段的表演特色。台灣歌仔戲坤生名伶唐美雲,演藝事業涉及電視劇、電影等多個領域。在角色身段之外,設計師也將歌仔戲特有的曲調音律以及色彩圖案等融入時裝,紅、黑主色賦予服裝熱烈但不失莊重典雅氣質。

「靈感戲曲針織曲線」時裝由潘怡良設計。(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皮影戲工藝手感再造

東華皮影戲團×唐宗謙
傳統皮影戲常於寺廟場域演出酬神戲,酬神亦娛人。東華皮影戲團是台灣皮影戲歷史最悠久的劇團,至今已傳承至第七代。皮影戲團之所以能薪火相傳,有賴於歷代對戲碼、戲偶、戲臺等創新的追求。戲團不但收藏大量經典老劇本,且自編超過300齣劇,展覽亦展示難得一見的百年《西遊記》劇本。設計師唐宗謙從劇本破題,擷取《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劇本台詞,一字一句刺繡在胚布上,胚布為服裝設計最初打樣用的布樣,一如皮影戲源自手寫劇本的戲劇根源。

《西遊記》百年皮影戲劇本,東華皮影戲團珍藏。(攝影/朱佑霖)
《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宗謙設計。(攝影/朱佑霖)

實際上,皮影戲偶是用很硬的牛皮製作,需要演員親自一筆一刀雕刻繪製。一般常見的戲偶多為側顏,本次展出戲偶特製為八分相,神情更為生動。鏤雕人物剪影的牛皮經氧化後的米黃色及紅、綠、黑為主要用色,也被運用到服裝上。設計師結合了數位科技印花以及不對稱手工繡縫,凸顯皮影演出時的人物追逐跳躍的姿態。並且因為皮影戲的透光性質,加入許多具透視感的布料應用。設計師以時裝完美詮釋皮影戲工藝傳承、故事、懷舊、童趣及樸實的形象,巧妙交織傳統與時尚,成就此次卓越的共創。

現場以燈箱展示八分相皮影戲偶。(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2023年「民藝.時尚」特展,「皮影戲工藝手感再造」現場照。(攝影/朱佑霖)

時尚帶路:以時裝扶持傳統文化策略是否奏效?

近年來臺灣工藝文化產業因整體社會經濟環境加上疫情影響,各方面已呈現下滑趨勢,政府因此推動為期四年(112–115)的「臺灣工藝文化產業中長程計畫」,投入經費28.8億元,期以系統性、全面性的作法,全力支持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發展。(註2)工藝中心以保存特有工藝為主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本次展覽的主辦單位。時裝界年資累積超過30年的策展人盧淑芬認為,時裝與民藝的跨界合作有其重要性。尤其台灣的時裝設計師前往海外擴展國際市場時,唯有透過自身文化進入才能確保其獨特性,反而更容易被世界看見。

「皮影戲工藝手感再造」創作素材及創作手稿,可供民眾觸摸體驗。(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臺北時裝周透過官方資源支持台灣的獨立設計師,期待設計師能挾帶臺灣文化進入國際,成為文化傳播的媒介,因此每一屆臺北時裝周開幕秀都會有特殊議題。例如,去年(2022)10月時裝周聚焦在原住民族「人間國寶」原民藝術,首次嘗試傳統工藝與時裝的跨界與跨世代共創。對時裝界而言,這是台灣首次與工藝大型的跨界合作,令人大開眼界,對時裝界造成全新視野的衝擊。

過去台灣傳統工藝跟家飾設計已經有多次跨界合作,也曾赴巴黎參展,但為何在此時傳統工藝需要用時裝秀的方式呈現?策展人認為伸展台時裝秀,是最容易聚集大眾目光焦點的表演形式,大器的舞台加上燈光效果,獲取的社會注意力是非常強大的。因此在2022年人間國寶開幕秀發布後,立刻獲得社會關注,秀場服飾甚至吸引外交部視其為接待使節送禮的考慮選項。同時廠商下單設計師商品,做出產業效益,各式各樣的機會,都透過時裝秀促成,能量持續發酵看得見。本次的民藝時尚的跨界合作,相較於首次原民藝術,觸碰到的藝術類型更加多元,也激盪出更多樣的創新火花。

2023年「民藝.時尚」特展,展場照。(國立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有句話說「越在地,越國際」,想要走向世界,從認識傳統文化開始。清楚了解自我在地文化價值,才能以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質吸引世界。2024年春夏的「臺北時裝週 SS24」暫定將於2023年10月12日至16日舉辦,共16場秀,其中一場主題秀是當代工藝與服飾跨界。期待時裝界能持續與臺灣藝術文化連結,讓世界看到臺灣在地時尚產業豐沛的設計力。

民藝.時尚-傳統工藝與表演藝術時尚跨界展

展期|2023.08.17–2023.10.20
地點|工藝設計館(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註釋

註1 「披麻捉灰」技法:作法是在木料的外表包裹上麻布或紗布,再均勻地塗上灰泥與油漆(即捉灰),以防止木頭裂開並達到使木頭表面平滑且容易上彩繪的一種木料保質方式。因應臺灣海島天氣容易使木料崩裂,因此經常被運用於台灣廟宇彩繪。
註2 出自行政院112年公布之《臺灣工藝文化產業中長程計畫》。(2023.09.07瀏覽)

延伸閱讀|夢幻Dior法式時尚與藝術:從東京現代美術館「夢的設計師:克莉絲汀・迪奧」巡迴展深入解析Dior品牌設計傳奇

朱佑霖(Chu Yu-Lin)( 73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