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大手牽小手,來看故宮動物園!

大手牽小手,來看故宮動物園!

帶小孩看博物館,向來是「大魔王」等級的挑戰。一來是孩子專注力有限,容易在欣賞作品時失去耐心;二來是博物館大多將觀眾設定為成人,導致展覽內容艱澀困難,兒童無法獲得共鳴。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讓博物館永續發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今夏與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故宮書畫處策展團隊不僅挑選多幅動物繪畫展出,更搭配標本、獸皮和布偶,打造出老少咸宜的「故宮動物園特展」。
帶小孩看博物館,向來是「大魔王」等級的挑戰。一來是孩子專注力有限,容易在欣賞作品時失去耐心;二來是博物館大多將觀眾設定為成人,導致展覽內容艱澀困難,兒童無法獲得共鳴。然而當博物館失去了孩童的聲音,是否也失去了未來客群的心?
「故宮動物園特展」在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支援下,策展團隊改變思維,為親子量身打造新的展覽型態。(攝影/張筠)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讓博物館永續發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今夏與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故宮書畫處策展團隊不僅挑選多幅動物繪畫展出,更搭配標本、獸皮和布偶,打造出老少咸宜的「故宮動物園特展」。展覽共有三個單元,分別為「十二生肖」、「珍禽異獸」及「水族悠遊」。
十二生肖
根據考古發現,中原民族早在秦代開始,就把12種動物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兩搭配,作為計算時間、表示生辰命理的方式。公元1世紀左右,中國形成今日琅琅上口的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及豬。有趣的是,這十二生肖傳入日本、泰國、越南等東亞地區,因為和中國的自然生態不同,所以各國認識的生肖動物出現了「因地制宜」的改變。十二生肖傳到日本,日本人不像中國有圈養家豬的習慣,於是他們認知的十二生肖中,豬變成山間奔馳、鬃毛粗硬的山豬。而生肖傳到越南,兔子則被貓取代,有人認為是由於兔年對應「卯年」,越南人聽讀成「貓年」,所以陰錯陽差地用貓取代了兔子;另有人推測是越南沒有兔子,於是他們用生活常見的貓取代兔。
這回「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策展團隊精心湊出十二生肖的組合,有宋代錢選〈蓮實三鼠〉、明人〈畫雞〉、民國王震〈月桂雙兔〉等。歷代畫家觀察動物,用畫筆記錄下牠們迥異的姿態習性,如鼠輩性喜東啃西咬、蛇總是盤據在地、馬則愛奔馳長嘯。但清代金廷標〈眠犬〉格外特別,這幅繪畫並未描繪狗活潑好動、忠實警醒的一面,反而是畫出狗兒趴地熟睡的模樣。
宋代錢選〈蓮實三鼠〉,28.2×24.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眠犬〉出自金廷標《倣女史陳書畫冊》,是宮廷畫家金廷標仿自朝臣陳群之母、亦是清初少見的女畫家陳書之作品。在畫幅上方,乾隆皇帝題了御製詩:「一團烏玉臥婆娑,似解黑恬樂趣多。如此宴眠不吠盜,主人畜爾意如何?」皇帝先稱許狗的毛色黑潤亮麗、酣睡姿態可掬,但末段則玩笑警告這隻小狗若愛睡又無法盡到看守的責任,就要小心主人對你的評價看法囉!然而看看畫家筆下的狗兒,牠縮著尾巴和前足,看起來就像顆柔軟的毛球,沉睡表情又如此呆萌無辜,身為觀眾的你是否忍心叫牠起床?
清代金廷標〈眠犬〉,24.5×32.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除了真實動物,十二生肖中還有「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寫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認為龍是一種如蛇般長滿鱗片的動物、上能登天、下能潛水。古人亦認為龍有降雨的本事,如唐人李復言《續玄怪錄》中,就曾描述唐初名將李靖借住龍家,好心收留李靖的龍夫人意外收到天廷命令,要求其子執行降雨任務,無奈之下拜託李靖出馬,卻意外引起風波的故事。由於相信天氣現象與傳說中的龍息息相關,中國畫家常圖繪龍在雲霧中穿梭,彷彿正為降雨任務忙進忙出,展中宋人〈霖雨圖〉即是此番光景。宋人〈霖雨圖〉中,巨龍頭顱正從畫面中心探出,其蜿蜒身軀占據整個畫面,上爪從雲霧間伸了過來,下爪則踩踏在洶湧浪濤上,向觀眾展現其威猛氣勢;畫幅左下方則有水中蛟龍伸出一爪,抬著頭向巨龍大聲嘶喊,似乎正在和牠溝通對話。畫家以層層疊疊的墨色暈染,營造出大雨將至、烏雲密布的陰暗潮濕氣氛。除此之外,畫家仔細勾勒出龍身鱗片、龍鬚毛髮,種種細節彷彿讓傳說中的龍有了真實生命,透過畫作活生生地現身在世人面前。
宋人〈霖雨圖〉,150.1×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珍禽異獸
自古以來,稀奇罕有的鳥獸出現被視為一種好預兆,像是春秋時期曾出現過麒麟、宋代有百鶴盤桓宮殿,都被世人認為是「王朝再次強大」的預言及象徵。而明清時期隨著船舶商旅的往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愈加頻繁之際,許多中國未有的外來種動物,成為自古以來從未見的「祥瑞動物」,深受皇帝喜愛。
因此當明代鄭和下西洋作外交,吸引遙遠的榜葛剌國慕名前來朝貢、帶來國內的「giri」時,皇帝和朝廷官員好奇極了,期待這「天生瑞物」為國招來好運。這隻龐然大物走進,明代朝廷官員無不目瞪口呆。牠四肢修長、有著如巨蟒般粗長的脖子!除此之外,牠還有著長長的睫毛和水汪汪大眼,神情十分溫順。皇帝見狀,應是龍心大悅,將「giri」以音譯加意譯的方式翻成「麒麟」。這隻「麒麟」究竟是何方神聖?實際上,牠就是動物園人見人愛的明星──長頸鹿。皇帝命人將使者牽著長頸鹿的景象繪入畫中,後世見聞此圖覺得奇妙,也就跟著抄寫傳頌。現存繪畫除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明人〈瑞應圖〉,尚有兩本:一本是明代華亭沈慶臨摹、現藏於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另一本為清代畫家陳璋臨寫,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人〈瑞應圖〉局部,30×686.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收到來自異國的「舶來品」神獸,同樣命畫家將朝貢禮物畫下,如是次展出的郎世寧〈畫交阯果然〉、艾啟蒙〈畫風猩〉。郎世寧,義大利米蘭人,在歐洲學習繪畫並加入耶穌會,1715年來到中國。受到康熙皇帝召見的他,由於精湛畫藝而受重視,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宮廷畫家。〈畫交阯果然〉為乾隆26年(1716)所作,畫中的「果然」為今日所知的環尾狐猴,生長在馬達加斯加一帶,但不知為何乾隆皇帝卻誤以為是從交趾(越南)而來,是否因為這隻狐猴是由越南進貢,才讓皇帝誤會原產地為越南?這問題就待更多考據來證明。郎世寧運用歐洲寫生及著色方式,畫中狐猴的身軀具有立體量感,毛髮更是油亮發光,牠正攀爬在桃樹之上,寫實得宛若攝影照片。與動物畫法截然不同,狐猴就像是跳進了中國古畫世界,背景是中國傳統山水,用水墨運用皴擦暈染去圖繪山石樹木。身後有瀑布潺潺流著,狐猴攀爬的樹上則開滿桃花並結實纍纍。據策展團隊表示,此幅〈畫交阯果然〉為皇帝送給母親崇慶皇太后的七旬萬壽禮物,因此除了圖繪桃子賀壽,畫家甚至調整狐猴尾巴上的黑環數量,刻意減少到七個,作為七旬象徵。
清代郎世寧〈畫交阯果然〉,109.8×84.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艾啟蒙,波西米亞(今屬捷克)人,乾隆十年來到中國。在郎世寧傳授之下,他承襲了西洋寫實風格,畫技日益進步。其作品〈畫風猩〉,描繪兩隻「風猩」在野外活動之景象,一隻風猩在山野間緩緩移動,周遭開滿丹桂、芙蓉、野菊等花卉;左後方疊石而成的洞穴中,另一隻風猩正用雙臂矇住雙眼、蜷伏成團,看似在閉眼躲藏。據專家推測判斷,「風猩」是一種生活在雲南、廣西南部的猴類,又稱蜂猴或懶猴。師從郎世寧的艾啟蒙,亦重視動物身軀四肢的立體量感,採用西洋寫生手法,而在姿態描繪上卻略遜其師一籌,因此風猩動作略顯僵硬。不過艾啟蒙對動物神情的掌握得當,因此郎世寧逝世後,他繼而成為乾隆皇帝喜愛的清宮西洋畫家之一。
清代艾啟蒙〈畫風猩〉,121×9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悠遊水族
談完陸地上的動物們,最後展覽則帶領觀眾前往水底下的自然百態。策展團隊挑選清代畫家聶璜、華喦、民國畫家溥儒、胡克敏、齊白石等人作品,有些繪畫詳細記載魚類特徵,求真程度堪比自然科學圖鑑,如溥儒的《魚蝦冊》;也有繪畫像是宋代劉松年〈海珍圖〉,畫家運用充沛的想像力,創造出超越寫實之外、多彩繽紛的海底奇觀。
民國溥儒《魚蝦冊》之一,28×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海珍圖〉卷高26.8公分,長則達320.7公分,由於畫上題跋寫到「松年此圖,或有所本」,故認定是宋代畫家劉松年所作。卷中羅列各形各色的海底生物,顏色鮮豔綺麗,真實寫生及想像臆測參半,頗有魔幻寫實之感。畫中的「雲毬簇海」以點描球型生物,形狀外觀像是海膽殼體或海底礁球(Reef ball),但絢爛繽紛的牠更類似一顆彩球;「赤管鸚螺」則將沙灘螺殼和鸚鵡姿態作連結,畫家更創意地在殼上添加鳥嘴,讓二者更加神似相像;但也有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生物,像是「蟬蛤龜環」、「尾螺如意」、「石罄珠琳」及「海豬拜月」等,畫家將日常所見的動物,或有如意、罄等具吉祥寓意的物品融合,幻化作海洋世界的一員,即便不符合科學知識,但為觀眾帶來新奇有趣的感受,果真是「海珍」全紀錄!
宋代劉松年〈海珍圖〉,26.8×320.7公分。圖為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左為〈海珍圖〉的「雲毬簇海」,右為海邊的海膽殼體。(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攝影/Steve Jurvetson,取自維基百科。)
〈海珍圖〉的「赤管鸚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若提及水族寫生,就不得不提箇中翹楚的畫家——華喦。華喦(1682-1756)出生於福建上杭,因而自號新羅山人(上杭古稱「新羅地」)。他年少貧困失學,而後離家和杭州文人交往學習,師友徐逢吉稱其是「文質相兼而又能超出畦畛之外」。華喦畫風受惲壽平、八大山人及石濤等名家影響,創作表現上別有新見,《寫生冊》為一佳例。《寫生冊》上下二冊共有24開,題材多元廣泛,當中的動物寫生尤為引人入勝,這回動物園特展精選〈蛇〉、〈龜〉及〈蛙戰〉三幅展出,後二者圖繪出生動精彩的水族樣貌。
〈龜〉的左上方題跋寫道:「上穹象天,下平法地,一息千春,神靈通祕」,詩句前半將龜殼比擬作天地,認為圓鼓的一面就宛如天之穹,平坦處則像是大地般;後半則形容龜的神力,由於古人相信龜長壽千年,是能通達天地的靈物,因而被認定是「神靈通祕」。而詩中主角的烏龜,正身處題跋的對角線上伸首探看,讓構圖呈現一種完美平衡。不同於一般畫龜的方式,畫家採取由下往上的仰望角度,細心寫生出烏龜悠遊划水的四足及淺色腹甲,十分新穎幽默,恰好與龜側印章題款的「呵呵一笑」相應合。
清代華喦〈龜〉,19.6×25.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華喦的另一幅〈蛙戰〉,擬人化了田間常見的蛙群。在不大的畫幅中,畫家安排了五蛙登場,好不熱鬧!畫中青蛙和褐蛙正在池塘一隅爭執,正以肉搏戰決勝負,伸出長長的足趾相互推擠。雙蛙僵持不下,周遭觀望的小蛙紛紛圍上幫忙,綠蛙身旁便有一蛙幫腔威嚇;一隻幼蛙似乎嚇到,緊縮在褐蛙身下。華喦細筆勾勒形體,而後以濃淡染出蛙身軀的立體感,成就了這幅細膩自然、用色妍雅的雋永小品。
清代華喦〈蛙戰〉,19.6×25.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為孩子辦的展
既往大眾對故宮的印象是秩序森嚴、鑑賞門檻高,即便家長有興致帶小孩前來欣賞文物,卻也不時擔心出現孩童失去耐心的情況。這回「故宮動物園」在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支援下,策展團隊改變思維,為親子量身打造新的展覽型態,搬進動物園中的生態解說牌,讓古畫動物和真實的標本獸皮對照,吸引小朋友注意。除此之外,還有嗅聞動物糞便製的再生紙的體驗。對於這回書畫展的新嘗試,故宮院長吳密察在開展致詞時表示,感謝三園一館熱情提供標本、獸皮、動物圖像及影音檔等展件資料。
易讀好懂的生態解說牌。(攝影/張筠)
「第一次有機會跟故宮博物院來辦動物園的展覽,對我們來說非常榮幸。故宮看起來是歷史文物展出的地方,動物園談的是現生動物保育,這兩個看似沒有相連的東西,在故宮夥伴的創意之下做結合……生命的教育,我想在各個角落都能發聲!」開展記者會上,台北動物園園長金仕謙表達對這次合作的支持,也期許「生態保育」及「動物福利」等議題能獲推廣。而這回的跨領域交流下,也是雙方走出同溫層,激盪不一樣的火花和收穫的好時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陳啟祥分享同仁在參與時之訝異:「古畫對生物的描繪非常準確。也許他們沒親眼看過,但畫出的魚特徵都非常符合科學、甚至是分類學的標準。」
展覽專為孩子而辦,然而當策展團隊面對孩子、學習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作為博物館最高殿堂的故宮展廳似乎少了嚴肅氣氛,更多了幾分熱情及親和力。還在思考炎炎暑日何處去嗎?童心未泯的你不妨走入「故宮動物園」,欣賞古畫動物之活潑趣味。
開幕記者會現場與會貴賓合影。(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故宮動物園

展期:2019.07.05-2019.09.25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張筠(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