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位置而言,台灣位居歐亞大陸的邊陲,然而由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促使海洋中的台灣躍上了世界舞台。攤開商業貿易的歷史紀錄,17世紀以來,不只來自中國及日本的商人以台灣為貿易基地,以天主教(舊教)為代表的西班牙及基督教(新教)為代表的荷蘭亦交會於此。
為了說明這段歐亞交流所發生的精彩故事,「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特別借重日本神戶市立博物館的精品,另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及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荷蘭台夫特博物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的收藏,透過不同文物的匯集與組合,呈現出有別以往歐亞交流展的新視野,為觀眾講述一段16至19世紀歐亞藝術的奇遇與交融。以下在展覽五大單元中,各擇一件精采展品為代表介紹。
啟航!前往新世界:〈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
江戶時代18世紀前期(傳)小原慶山作〈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六曲一雙紙本設色,各面163.8×362.8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上圖為非州、亞洲,下圖為歐洲、美洲。(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雙屏風的創作靈感來自荷蘭雕版師和製圖家法爾克(Gerard Valck,1650-1726)作,幾乎同尺寸的銅版作品〈四大陸圖〉。這件作品在本展亦有展出。根據長崎荷蘭商館的貿易文件和荷蘭商館長的日記,1690年赴長崎的荷蘭船上就載有五張一組的世界圖、四大陸圖——那極可能就是法爾克的作品。這些地圖在荷蘭商館長的居室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直至1718年1月,德川幕府八代將軍吉宗(1684-1751)抵擋不住對海外的好奇,令長崎奉行向荷蘭商館長提出出借、臨摹地圖的要求。十分巧合地是,當時在長崎奉行底下負責鑑定、臨摹進口畫作的唐繪目利小原慶山(?-1733),就是負責繪製此作的核心畫師。本件作品很可能即是在將軍要求之下,由小原慶山等畫家綜合參考法爾克的世界圖、四大陸圖而製作的。
六曲一雙的畫面中一共描繪了歐、美、亞、非四塊大陸,一隻屏風繪製兩個陸塊。屏風上方則繪有長卷形制的人物活動。在非洲、亞洲陸塊的屏風上方,由右而左依是耕織圖(水稻耕作與蠶桑作業的情景),黃帝、神農、伏羲三位古代中國君主,以及狩獵圖。
〈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而歐洲、美洲圖上方則是海外的珍奇異獸,飛天仙女和海戰圖。其中的異獸有大象、獅子、老虎、鸚鵡等,有頭犀牛還和〈坤輿全圖〉裡的犀牛長得特別相似,也有學者認為飛天或許是從天使之類的圖像改繪而成,而畫面左側的海戰圖則取材於1666年英荷之間的戰爭。從這些圖像中隱隱然可見當時人對歐亞大陸「產業」、「神話」和「武力」的想像,本作將這些對照和差異保存起來。
〈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除了屏風上方較具敘事性的描繪,每個大陸的左右和下方還各配置了12組人物圖,且多為男女成對。根據賴毓芝的研究,這種具在地景觀描繪、又有穿插民族誌圖譜的地圖,最早可以於彼得.基爾(Pieter van den Keere,1571-1646)在1607年改訂荷蘭製圖家威廉.布勞(Willem J. Blaeu,1571-1638)所作的世界地圖中見到。威廉.布勞所作的地圖四周裝飾有十王侯、28個城市,以及10對男女。
〈世界四大洲、四十八國人物圖屏風〉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乾隆謝遂〈職貢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平台提供)
各國各民族、男女成對的圖像,在日本最早可追溯至1645年長崎地區所印製的西洋式世界地圖〈萬國總圖〉,1718年小原慶山繪〈西洋東洋人物圖卷〉、1720年長崎學者西川如見出版《四十二國人物圖說》,其中圖樣多來自〈萬國總圖〉,其影響一直到乾隆朝謝遂〈職貢圖〉仍可以見到。
長崎,交會的人與物:〈來禽圖卷〉
江戶時代18世紀初期小原慶山作〈來禽圖卷〉絹本設色,30.8×588.9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據高津孝的研究,江戶時期的養鳥風氣極盛,不僅幕府、大名喜愛購買珍鳥,普通民眾也風靡養鳥,隨處可見專門經營鳥類的商店「飼鳥屋」。
那時主要通過長崎來輸入珍鳥。《唐蘭船持渡鳥獸之圖》記載,輸入地包含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南亞、美洲、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以及非洲。長崎的薩摩藩藏屋敷更備有「鳥繪圖」,輸入長崎的鳥類都要比較過繪圖後,再決定是否購買,然後才送往江戶的島津重豪處。薩摩藩「御鳥方」比野勘六所著《鳥賞案子》共三卷。上卷記載飼養方法,中卷《唐紅毛渡鳥集》即介紹105種由外地輸入的鳥類,下卷則收錄本地鳥類。當時異種、變異種的鳥類,也都是眾人競逐的目標。在《薩摩鳥類圖卷》中出現「替」字的即表示為變異種,如「雉子 替」、「岩雀 替」等。「掛合」則是異種交配,如「雉子 山鳥掛合」。
薩摩藩「御鳥方」比野勘六所著《鳥賞案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可以想見,本卷即是在賞玩異國鳥禽的風氣底下所創作出的作品。打開卷軸,會看到日本少見的鳥一隻接著一隻出現,孔雀、食火雞、天堂鳥、紅色吸蜜鸚鵡、白鷴、文鳥、綬帶、南方鶴鴕等56隻姿態各異,色彩鮮豔的禽鳥躍然紙上,令人目不暇給。畫家通過實物寫生,觀察入微、描繪細緻,而不見墨線的手法更讓禽鳥栩栩如生。卷末描繪鳥停留在垂直生長的樹木上,並鈐上「慶山」的白文方印。
〈來禽圖卷〉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小原慶山(?-1733)自京都移居至江戶,師從狩野益信(1625-1694)學習狩野派。後移居至長崎,師從蘭溪若芝(1638-1707)學習唐畫。元祿年間,成為長崎奉行的御用繪師兼唐繪目利;寶永年間,亦擔任唐繪目利。他是少數在沈南蘋(1682-?)赴長崎時二三年間,曾於唐館與其會面的日本畫家。當時的幕府將軍德川吉宗不僅對西洋事物十分關心,也很熟悉南宋牧谿、玉澗、陳容等中國畫家。享保十年(1725),他曾命長崎奉行負責臨摹明代以前著名畫家的作品。享保十六年(1731),更令南京商船的船長費贊侯邀請深諳宋代院體花鳥風格的沈南蘋赴日,為長崎帶來清宮之外的工筆畫風。
黃檗及南蘋的中國畫風:〈群仙星祭圖〉
江戶時代寬文九年(1669)蘭溪若芝作〈群仙星祭圖〉,絹本設色,116.0×60.2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北宋〈緙絲八仙拱壽圖軸〉,本幅 41.3×23.8公分、全幅 51.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本作描繪16名仙人望見乘鶴而來的壽老人,或仰望、或手指壽老人,甚至合十表達歡喜之情,仙人們推推攘攘擠成一團,畫面十分喧鬧。而仰望的姿勢讓神仙們的容貌變形,配合著誇張的表情,恰好給人骨相清奇,俱非凡品的感覺。壽老雙手抱在胸前,遙向那些長袍人頻頻回禮,是祝賀長壽的傳統主題。16位仙人中,有的手中拿著或身上帶著拐杖、拍板、掃帚、蓮蓬、紅葫蘆、口袋、琴、玉等,像是發源於室町時代末期,盛行於江戶時代中後期的七福神信仰圖像,也像是中國傳統的八仙,如雙手握住青蛙的蛤蟆仙人、面如死灰的李鐵拐、手持掃帚的寒山等。畫面右下有「寬文九己酉季廣寒朔旦 烟霞野僧若芝薫沐敬寫」的落款與「若芝」(朱文方印)、「普馨」(白文方印)、「琴棋書畫○樂而不淫」(朱文方印)等印章。
蘭溪若芝(1638-1707)為肥前佐賀戰國大名龍造寺家出身的黃檗僧侶,在長崎向逸然性融學畫,擅長描繪色彩飽和、造型巧妙的佛道教人物。目前看來蘭溪若芝呈現群體的手法與長崎輸入的祝壽緙絲最為有關。台北故宮藏的宋〈緙絲八仙拱壽軸〉和據傳為北宋〈緙絲八仙拱壽圖軸〉都有仙人們聚集在一起,結組成一群體的圖像表現。
左為宋末元初畫家顔輝〈蛤蟆鐵拐圖〉,京都知恩寺藏。(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提供)
而面如死灰的李鐵拐,則與宋末元初畫家顔輝描繪京都知恩寺藏〈蛤蟆鐵拐圖〉很相近。此外,江戶狩野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狩野探幽(1602-74),其筆下的「學古帖」(個人藏)與「問顏輝圖式」亦十分相近。蘭溪若芝很可能就是參考這些傳入日本、具宋元風格的作品或稿本,而繪製了此件作品。
西洋風,中國及荷蘭的影響:眼鏡繪
江戶時代是個庶民的時代,繁華的城下町有著各式攤販、商店,五光十色,此時代表性的藝術品浮世繪,揭示著當時人們視覺上的體驗是極為豐富有趣的。是次展覽展出有一件〈反射式窺視眼鏡〉(optical diagonal machine,反射式覗き眼鏡),造型相當特殊,其實是觀看當時浮世繪中「眼鏡繪」的道具之一。眼鏡繪的畫家需要使用窺視眼鏡來完成作品。
江戶時代〈反射式窺視眼鏡〉,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石田泰弘則認為,眼鏡繪主要是興起於17世紀後半的義大利、德國及荷蘭,傳至英、法等國後,才流行至世界各地。這樣的技法在1760、1770年代間流行於京都,京都畫壇中的翹楚、圓山派的始祖圓山應舉,也拿手於眼鏡繪,往後的圓山四条派畫家也繼承了這樣的繪畫技法。
江戸時代 約享和年間(1801-04)葛飾北齋〈風流人必有七癖:望遠鏡〉,木版彩印,36.8×24.8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左為江戸時代 約享和三年(1803)喜多川歌麿〈婦人相學十體:惹人憐愛相〉,木版彩印,36.3×23.9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右為江戸時代 18 世紀後期窺視機關裝置(附浮繪), 39.7×39.2 公分,鏡箱高26.7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觀看眼鏡繪的窺視機關有二,一種是箱子形構造的直視式窺視眼鏡,鏡頭只有一個。在裝設鏡片、如同相機般的箱子,透過鏡片觀賞設於箱中的繪畫。裝置中的繪畫,藉由透過鏡片窺視的行為,使觀賞者產生「錯視」效果,將「圖畫」看成「真實的風景」;並且,只要改變外部光線,就可以將同一張畫轉換為白天或夜景。
參觀者可以於「交融之美」展場自行操作〈反射式窺視眼鏡〉。(攝影/闕宇彤)
另一種是反射式窺視眼鏡,透過鏡頭以及另一面鏡子,觀者可以看到擴大的影像,觀畫的過程中需要透過鏡子,呈現出來的畫面便是左右相反。因此,畫家們在作畫時,必須以左右顛倒的方式來設計畫面,這樣出來的畫面才是正向的影像。
當時的人們如何使用這種較為複雜的反射式窺視眼鏡,在鈴木春信的浮世繪〈六玉川之內、高野的玉川〉中便可見到。房間的一角擺放著一座反射式窺視眼鏡,被觀看的畫作則平放在機器的下方。雖然眼鏡繪或者觀看眼鏡繪的窺視眼鏡在1750年代左右即出現在日本京都,不過當時應該還是受到了中國製窺視機關的影響,中國製窺視機關中設置的應是採透視法的中國風景畫。
江戸時代 約明和年間(1764-72)鈴木春信〈高野的玉川〉,木版彩印,26.7×20.7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從異國風情走向現代世界:〈近江之國勇婦於兼〉
歌川國芳是江戶浮世繪最大的派別歌川派的其中一名畫師,師承初代歌川豐國,著名作品為〈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是次展覽展出了一件歌川國芳的作品〈近江之國勇婦於兼〉,畫作中的主題出自於《古今著聞集》。當中有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名住在江戶國、喚作「金」的遊女與一名來自東國的武士。武士騎著他的馬來到琵琶湖休息,馬兒卻突然發狂。幾個人試圖拉住牠,馬兒仍不顧眾人阻止、四處衝撞。就在此時,遊女金正好經過,不慌不亂地用穿著木屐的腳踩住馬的韁繩,就這樣拉住了這匹馬兒。據說踩著韁繩的腳連腳踝都陷入了地面。
歌川國芳是江戶浮世繪最大的派別歌川派的其中一名畫師,師承初代歌川豐國,著名作品為〈水滸傳豪傑百八人〉系列。是次展覽展出了一件歌川國芳的作品〈近江之國勇婦於兼〉,畫作中的主題出自於《古今著聞集》。當中有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名住在江戶國、喚作「金」的遊女與一名來自東國的武士。武士騎著他的馬來到琵琶湖休息,馬兒卻突然發狂。幾個人試圖拉住牠,馬兒仍不顧眾人阻止、四處衝撞。就在此時,遊女金正好經過,不慌不亂地用穿著木屐的腳踩住馬的韁繩,就這樣拉住了這匹馬兒。據說踩著韁繩的腳連腳踝都陷入了地面。
江戸時代 1830 年代歌川國芳〈近江國勇婦於兼〉,26.3×36.3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約1810 年法蘭西斯・巴洛畫、巴黎出版〈伊索寓言(法語版〉,銅版畫(插圖),25.5×18.5 公分,神戶市立博物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樣在鄉村口耳相傳的故事,卻在歌川國芳筆下成為了一個極富戲劇張力的畫面。歌川國芳選擇用明暗對比強烈的西洋畫法描繪背景及那匹在暴走邊緣的馬匹,但故事中以一人之力制伏馬匹的遊女金,卻是以浮世繪中常見的美人繪畫法完成,立體感十足的馬匹對上平板的美人,不同的描繪技法呈現出的風格大異其趣,使其組合在一起,微妙及詭異感反而造就了場景的奇幻性。而近年的研究發現,畫作中發了狂的馬匹,其姿勢可能是源自《伊索寓言》銅版插畫〈馬與獅子〉。
《伊索寓言》是假託動物的性格與行動來諷刺與告誡世人的故事集,伊索所說的故事被口耳相傳保留下來,至15世紀起開始被出版發行。展出的這套《伊索寓言》〈馬與獅子〉是英國畫家、雕刻家法蘭西斯.巴洛(Francis Barlow,1626?-1702),是繪本的複製本,正本收藏於天理圖書館及大英博物館。江戶時代後期洋風畫家石川大浪曾收藏有一套法語版的《伊索寓言》,即有可能就是巴洛所製作的此一版本,提示出此一版本的《伊索寓言》或許流行於當時,歌川國芳因緣際會曾經見過、且受其啟發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提供資料。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2),頁1-76。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提供資料。
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2012),頁1-76。
高津孝〈蘭癖大名重豪と博物学〉,收入於鈴木彰、林匡編《島津重豪と薩摩の学問・文化—近世後期博物大名の視野と実践》,東京:勉誠,2015。
板倉聖哲〈來舶(旅日)畫家研究—以乾隆朝為中心〉,《「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1。
李亦梅〈從中國蘇州版畫與日本浮繪、眼鏡繪作品看中、日美術交流〉,《議藝份子》,第14期(2010),頁1-23。
板倉聖哲〈來舶(旅日)畫家研究—以乾隆朝為中心〉,《「宮廷與地方:乾隆時期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1。
李亦梅〈從中國蘇州版畫與日本浮繪、眼鏡繪作品看中、日美術交流〉,《議藝份子》,第14期(2010),頁1-23。
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
展期:2019.06.06-09.08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地址: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備註 第一檔期:2019.06.06-07.21 第二檔期:2019.07.26-09.08
闕宇彤、王怡文(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