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單元.攻克全場
生、老、病、死,如同四季流轉。當胎兒孕育成形,歷經出生與嬰幼時期的成長,既開啟了新的生命旅程,也將遭遇一連串的健康考驗。面對各種疾患病症,不同的醫學傳統、宗教門派乃至文化體系,自有一套詮釋身體運行的思考模式。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演進,為了因應大小疾病災疫,代代淬鍊出多樣且多變的治療技術與藥方。漢民族正是在這樣的智慧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等養生思維,欲藉飲食預防疾病,進而獲致食療補益功效,達到延年長壽之目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事很早便成為歷朝施政的重要環節;醫理、藥理的不斷精進,更帶動整體醫療文化與技術的提昇。
生、老、病、死,如同四季流轉。當胎兒孕育成形,歷經出生與嬰幼時期的成長,既開啟了新的生命旅程,也將遭遇一連串的健康考驗。面對各種疾患病症,不同的醫學傳統、宗教門派乃至文化體系,自有一套詮釋身體運行的思考模式。人類社會歷經數千年發展演進,為了因應大小疾病災疫,代代淬鍊出多樣且多變的治療技術與藥方。漢民族正是在這樣的智慧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食療不愈,然後命藥」等養生思維,欲藉飲食預防疾病,進而獲致食療補益功效,達到延年長壽之目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醫事很早便成為歷朝施政的重要環節;醫理、藥理的不斷精進,更帶動整體醫療文化與技術的提昇。
正是在上述脈絡下,「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透過「人之始生」、「透視身體」、「面對疾病」、「外證治療」、「百草千金」、「宗教醫療」、「養生延壽」以及「醫事制度」八個單元,勾勒中國傳統醫藥與身體、疾病、信仰、制度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對日本、朝鮮等鄰近國家的影響。以下將分別介紹這八個單元,並從每個單元中擇一展件詳加介紹,作為參觀展覽時的攻略參考。
一、人之始生:《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
人之始生起始於婦女受孕的那一霎那,爾後歷經妊娠、安胎、分娩等過程,一個全新的生命因此而誕生,展開一場奇幻之旅。不過,剛出生的嬰幼兒往往因發育未全、抵抗力不足,易出現驚、疳、吐、瀉、痘、疹等症狀,時常困擾著新手父母。本單元展陳古代婦女如何求子、妊娠、安胎、分娩,以及古人對婦女產後調理與小兒易患病症的重視。
人之始生起始於婦女受孕的那一霎那,爾後歷經妊娠、安胎、分娩等過程,一個全新的生命因此而誕生,展開一場奇幻之旅。不過,剛出生的嬰幼兒往往因發育未全、抵抗力不足,易出現驚、疳、吐、瀉、痘、疹等症狀,時常困擾著新手父母。本單元展陳古代婦女如何求子、妊娠、安胎、分娩,以及古人對婦女產後調理與小兒易患病症的重視。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藏有宋景定間環溪書院刊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為南宋名醫楊士瀛(生卒年不詳)所撰,是一部影響後世深遠的兒科專著。此書將小兒諸病分為:驚風、疳積、傷寒、脾胃、丹毒、瘡疹等諸門,每門各列疾病子目,分別介紹證治與方論。其中,驚風的類症包括:驚悸、抽搐、驚癇、痙症……等;疳症指的則是兒童營養不良所導致的羸瘦、病眼、鼻爛、瘡疥、齒齦出血等症狀。
南宋名醫楊士瀛撰,宋景定間環溪書院刊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就宋刊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方論》的版本價值而言,兩宋時期是中國雕版印刷的鼎盛時代,無論國子監等政府機構,或是民間的家塾、坊肆等,皆競相刻書。刻書範圍甚廣,不僅儒家經典受到重視,醫藥方書也備受青睞。與其他版本的醫藥典籍相較之下,宋版醫籍對紙、墨相當考究,且字體俊美、裝幀美觀大方、刊刻精美、校勘嚴謹,再加上流傳至今者稀少,故顯彌足珍貴。
二、透視身體:《耆婆五臟經》
不同的醫學傳統對於身體的敘述及其觀看身體的方式往往大相逕庭,尤其中醫認為身體表面布有穴位,是臟腑、經絡的氣血輸注於體表之所在,與體內臟器相互對應與疏通,既可反映人體臟腑的病變,亦可透過針法、灸法等方式刺激穴位以治療或緩解病痛。本單元呈現傳統中醫、日本與朝鮮醫學、佛教、道教、傳統法醫學等相異文化視角下的身體論述,以及傳統中醫和近代日本醫學的穴位理論,進而一窺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不同醫療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不同的醫學傳統對於身體的敘述及其觀看身體的方式往往大相逕庭,尤其中醫認為身體表面布有穴位,是臟腑、經絡的氣血輸注於體表之所在,與體內臟器相互對應與疏通,既可反映人體臟腑的病變,亦可透過針法、灸法等方式刺激穴位以治療或緩解病痛。本單元呈現傳統中醫、日本與朝鮮醫學、佛教、道教、傳統法醫學等相異文化視角下的身體論述,以及傳統中醫和近代日本醫學的穴位理論,進而一窺古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不同醫療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本院藏有日本天保四年(745)相庭熙鈔本《耆婆五臟經》,此書帶有鮮明的佛、道色彩。耆婆是西元前6世紀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代的名醫,在印度佛典中,耆婆由於高超的醫術而被稱為「醫王」,進而形成一種對耆婆的崇拜,《耆婆五臟經》即是托名耆婆而來。全書一共有19幅圖像,皆為手繪而成,其中彩圖十幅,白描圖九幅,內含「黃庭秘圖序」、「五臟所膚之圖」、「九真宮」、「胎藏界金剛界」等。由《耆婆五臟經》所繪之人體臟器的位置可知,這些身體圖像並非反映實體臟器,而是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人體觀。
「黃庭秘圖序」文字部分源自唐代女醫胡愔(生卒年不詳)所著之道家養生學著作──《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其後繪有一人體彩圖,採蹲坐式,所標示之人體臟腑自上到下依次為:上焦、肺、大腸;小腸;肝;腎、脾、命門;胃;下焦;膀(胱),屬於道教體系的人體圖。「五臟所膚之圖」彩繪了人體內九蟲(尸蟲、肺蟲、寸白、苗蟲、咽蟲、饒蟲、肉蟲、胃蟲、惡蟲)的形象,亦載錄了三魂、七魄及三尸神,皆為典型的道教身體觀。「九真宮」圖則根據朱雀、青龍、白虎、玄武四個方位來描繪人體結構,內有「自元真人」等字樣,是道教人體結構圖。「胎藏界金剛界」圖則是描繪坐在蓮花上的菩薩,有背光、飄帶,一向右傾,一向左傾,且手勢、頭冠均有所不同。《耆婆五臟經》之作者在此兩幅圖之後,列舉了五臟、五方、五行、五明王、五佛、五智、五部、五門之間的對應關係,現將此關係整理如【表一】。
不著撰人,日本天保四年相庭熙鈔本《耆婆五臟經》載「九真宮」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其中,五明王、五佛、五智、五部、五門皆為佛教用語,將人體五臟與佛連繫在一起,五臟即是五佛,五佛去則五臟壞,藉此告誡修行之人須時常修法。以此與中醫原有之五臟、五行理論相互搭配,強調修行五方佛即能祛疾攘災,增加福壽。
三、面對疾病:《繡像翻症》
中醫認為人如果受到風、寒、暑、濕、燥、火之「六邪」侵襲,或因怒、喜、思、憂、悲、恐、驚等「七情」不調,或出現過勞、房室傷、飲食不節等「不內外因」,皆會使人體之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氣、血失衡,引起五臟、六腑失養,進而導致生病。翻開史冊,人類歷史上曾經遭逢的疾病種類繁多,諸如:傷寒、溫病、腳氣病、情志病、麻風(大風/癘/癩/大麻風)、楊梅瘡(廣瘡)、天花、鼠疫、痢疾、霍亂、沙(痧)症……等,對人類造成重大傷害。本單元透過展出多部醫學典籍,追溯與回顧人類疾病的歷史。
中醫認為人如果受到風、寒、暑、濕、燥、火之「六邪」侵襲,或因怒、喜、思、憂、悲、恐、驚等「七情」不調,或出現過勞、房室傷、飲食不節等「不內外因」,皆會使人體之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氣、血失衡,引起五臟、六腑失養,進而導致生病。翻開史冊,人類歷史上曾經遭逢的疾病種類繁多,諸如:傷寒、溫病、腳氣病、情志病、麻風(大風/癘/癩/大麻風)、楊梅瘡(廣瘡)、天花、鼠疫、痢疾、霍亂、沙(痧)症……等,對人類造成重大傷害。本單元透過展出多部醫學典籍,追溯與回顧人類疾病的歷史。
本院藏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樹德堂刻本《繡像翻症》。「繡像」原指作工精細的畫像,「翻」則為瘟疫在明清時期的別稱,又稱為「痧」或「扎」,所以《繡像翻症》為一種描繪痧症病狀與治法的疾病圖譜。其實,痧作為疾病,並非始自清代。宋代以前,痧通常寫作「沙」,被認為是一種因沙虱鑽入皮膚所引起的疾病;其症狀為皮膚起紅疹如砂粒,治療方法以刮去蟲子為主,這也是後來刮痧的起源。宋代以降,「痧」逐漸取代了「沙」,且被認為是一種與瘴氣有關的疾病;刮仍是治療痧的常用方法,惟刮痧沒有特定的器具,可以採用繩子、碗片、銅錢等。到了清代,痧不再指涉單一疾病,而改指涉瘟疫,傳染甚速,之後遂逐步成為各種疫病的總稱,強調刮放與方劑治法,且出現不少討論痧之論著。
本院所藏《繡像翻症》為雙面大版印刷,且無序、目錄、跋,不分卷。全書圖文並茂,透過繪圖具體呈現痧之症狀,並以文字敘述病徵與治療方法,淺顯易懂。卷末亦附有勞傷吐血、小兒禿瘡等20種疑難雜症的治療方式。《繡像翻症》以具體的動物形象為各種病症命名,反映了清人對痧所引起之疼痛的想像,其痛的程度、部位和痧的疾病進程關係密切。舉例來說,此書記載當感染疫病時,患者如果因腹痛而彎腰,呈現「長身伸脖」體態,時人便因患者身形如鵞,而將此種症狀稱之為「鵞翻」;治療方法為「用鵞毛三根燒水,飲之即愈」,簡單易行。由痧的疾病指涉、病症命名、治療方法以及書寫方式可知,《繡像翻症》反映的是民間流傳的疾病醫療知識,而非正統醫學的醫病分類知識,且多為實用取向。
不著撰人,清光緒二十九年樹德堂刊本《繡像翻症》載症狀「鵞翻、鷹翻」。(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四、外證治療:《外科理例》
中醫「外科」一詞,首次出現於南宋,在此之前,與外科有關的疾病與治療方法,稱之為「瘍醫」。不過,此處所指的「外科」,與現代西醫所稱有所不同。西醫外科是指需要手術才能治療的疾病;中醫所謂的外科疾病,則多涉及出現在體表的外部症狀,且往往目之可視或可以用手直接診見,諸如:癰疽、瘡腫、疔瘡、金瘡、潰瘍、骨傷、火傷、凍傷等。本單元旨在觀看古人如何透過藥石、麻醉以及劀、刀割、穿刺、正骨之類的外治手法,來治療癰疽、金瘡、骨傷等外證。
中醫「外科」一詞,首次出現於南宋,在此之前,與外科有關的疾病與治療方法,稱之為「瘍醫」。不過,此處所指的「外科」,與現代西醫所稱有所不同。西醫外科是指需要手術才能治療的疾病;中醫所謂的外科疾病,則多涉及出現在體表的外部症狀,且往往目之可視或可以用手直接診見,諸如:癰疽、瘡腫、疔瘡、金瘡、潰瘍、骨傷、火傷、凍傷等。本單元旨在觀看古人如何透過藥石、麻醉以及劀、刀割、穿刺、正骨之類的外治手法,來治療癰疽、金瘡、骨傷等外證。
宋元以前,面對外證,多採取開立外用藥方,或使用刺破、針灸、截肢等方式處理。宋元以降,脈診與內服方藥日益重要,尤其明代醫者汪機(1463~1539)的《外科理例》更在書序中開宗明義指出:「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其如視諸掌乎。」強調處理外科疾病,不能僅注重體表的局部病灶,而是必須內外並重,內外兼治。
本院藏有清乾隆間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外科理例》,此書為汪機在李東垣(1180~1251)、朱丹溪(1281~1358)等人關於瘍科醫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心得撰寫而成。全書詳述外科諸證的發病原因與醫治法則和方藥。汪機非常反對濫用刀針,主張治療方式應依不同病況而有所差異。譬如,面對膿瘡,膿未成之前,應以消散法為主;膿成,則宜盡早將其切開治療。而且,他也強調治療外科疾病,應該詳審脈證,開方亦應以調補元氣、鞏固根本為原則。《外科理例》說理透澈,論治詳明,為學習、研究和臨床的重要參考書籍,對中醫外科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
五、百草千金:《經史證類大觀本草》
「本草」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稱,包含草、穀、菜、果、木、蟲、鱗、介,以及禽、獸、金石、水、土、火、服器、人等部類。醫者據患者的病象、病症,以本草組成單味藥或配製複方,對症下藥。7世紀以降,中國醫籍與醫學知識大規模傳入日本;15世紀始,中、朝醫藥文化交流亦日趨頻繁。日韓兩國遂陸續湧現參照中國醫藥典籍,編寫纂輯而成的本草與方書。本單元透過多部杏林經典以及採藥圖、馬寶等珍貴文物,引領觀眾進入古代藥物學的世界;同時藉由日本、朝鮮傳寫之本草方書,呈現中國傳統醫學在東亞的影響力和傳播軌跡。
「本草」是中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稱,包含草、穀、菜、果、木、蟲、鱗、介,以及禽、獸、金石、水、土、火、服器、人等部類。醫者據患者的病象、病症,以本草組成單味藥或配製複方,對症下藥。7世紀以降,中國醫籍與醫學知識大規模傳入日本;15世紀始,中、朝醫藥文化交流亦日趨頻繁。日韓兩國遂陸續湧現參照中國醫藥典籍,編寫纂輯而成的本草與方書。本單元透過多部杏林經典以及採藥圖、馬寶等珍貴文物,引領觀眾進入古代藥物學的世界;同時藉由日本、朝鮮傳寫之本草方書,呈現中國傳統醫學在東亞的影響力和傳播軌跡。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其書名原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宋大觀二年(1108),重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並改名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六年(1116),經醫官重新校訂,再次改名為《政和新修經史證類本草》。本院典藏《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之版本包括:元大德六年(1302)宗文書院刊本、明覆刊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修補本、清光緒三十年(1904)柯逢時覆刊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朱印校樣本以及朝鮮翻刊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本。其中,明覆刊修補本雖號稱以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刊本為底本,但仔細比對可發現,兩者並非同一版。而且,明覆刊修補本中,即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版,顯見明刊本已經過不同版式的翻刻,並非完全覆刊元大德六年本。相較之下,光緒年間朱印校樣本刊印品質較好,係根據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刊本為底本覆刊而來,且以紅色印刷,天頭有黑色墨筆注明需要修版、訂正的地方,是一部正式印行前校對的樣稿。
宋唐慎微撰,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刊本《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載本草「江寧府天南星」。(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唐慎微撰,明覆刊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修補本《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載本草「江寧府天南星」。(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唐慎微撰,清光緒三十年柯逢時覆刊元大德六年宗文書院朱印校樣本《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載本草「江寧府天南星」。(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是北宋醫家唐慎微(生卒年不詳)將嘉祐年間(1056~1063)官修之《嘉佑補注神農本草》與《本草圖經》相互融匯,並徵引諸家方書、經子傳記等而成。全書繼承《神農本草經》將本草分為上、中、下三品的分類方式,且分為玉石、草、本草、木、人、獸,以及禽、蟲魚、蟲、果、米穀、菜諸部,附圖930幅,除敘明每味藥物之特性效用,亦附載相關方劑供對照參考。《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不僅涵蓋宋代以前本草學的基本脈絡,更保留大量珍貴文獻,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而得以保存下來,奠定後世本草論著的根基。
六、宗教醫療:《雲笈七籤》
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曾涉入醫療相關事務,藉醫療以宣教,亦各有獨特的疾病觀與治療方式。患者面對疾病時,往往既求醫,也拜神。儘管專業醫者時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但對病人而言,結合信仰慰藉的醫療方式或許更有助於緩解、消減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甚至強化其病癒的信心,故自古以來便是民眾擇醫的重要選項。本單元展陳佛、道經典中關於醫藥的論述,並配合畫報中有關民間宗教醫療的圖繪,以及檔案中涉及祕密宗教醫療活動的記載,呈現宗教在醫療史上的意義。
古往今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曾涉入醫療相關事務,藉醫療以宣教,亦各有獨特的疾病觀與治療方式。患者面對疾病時,往往既求醫,也拜神。儘管專業醫者時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但對病人而言,結合信仰慰藉的醫療方式或許更有助於緩解、消減心理上的焦慮與不安,甚至強化其病癒的信心,故自古以來便是民眾擇醫的重要選項。本單元展陳佛、道經典中關於醫藥的論述,並配合畫報中有關民間宗教醫療的圖繪,以及檔案中涉及祕密宗教醫療活動的記載,呈現宗教在醫療史上的意義。
《雲笈七籤》是一部道教類書,為北宋進士張君房(生卒年不詳)總編。道教稱書箱為「雲笈」,並將道書分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與「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總稱「七部」,故名「雲笈七籤」。其內容包括:經教宗旨、仙真位籍、齋戒、服食、煉氣、方術以及讚頌詩歌、神仙傳記等,分類輯錄,為研究道教的重要資料。
《雲笈七籤》內含不少道教醫療養生方法,諸如:導引術、煉丹、按摩、呼吸吐納、存思靜坐等。其中,煉丹分為外丹和內丹。外丹是指煉製鉛、汞等藥物來製作長生不老的丹藥,起初稱為金丹,後來為了與內丹有所區隔而稱為外丹。煉外丹的必要條件有三:一曰鼎爐,二曰藥物,三曰火候,丹家對鼎爐神室的設計、煉丹藥物的選擇以及煉丹火候的控制,處處依循著宇宙天地的法則進行,其最終所求的,不外乎掌握宇宙萬物之根本源頭,以達到超脫肉身與長生不死的目標。外丹此種思維與追求,日後幾乎完全為內丹所承襲,惟內丹強調從身體小宇宙當中去掌握道,以達到長生不死的境地。內丹的修練方式是以人體為鼎爐,在身體內部煉丹,以體內的「精」、「氣」為藥,透過行氣、導引、吐納等方法,使精、氣、神凝結成「聖胎」,進而修煉成仙,長生不老。
宋張君房輯,明萬曆三十七年張萱清真館刊本《雲笈七籤》載「還丹五行功論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七、養生延壽:《飲膳正要》
養生之目的無他,唯延壽與安老而已。多元紛呈的養生良方不僅對古人饒富意義,對當今社會亦深具影響。舉例而言,五禽戲、八段錦等導引術,至今仍廣為流傳;食療與藥膳亦依然風行,且被賦予更豐富的時代特色。本單元展陳醫藥養生書籍與文人文集,呈現古人之養生知識與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傳及應用。
養生之目的無他,唯延壽與安老而已。多元紛呈的養生良方不僅對古人饒富意義,對當今社會亦深具影響。舉例而言,五禽戲、八段錦等導引術,至今仍廣為流傳;食療與藥膳亦依然風行,且被賦予更豐富的時代特色。本單元展陳醫藥養生書籍與文人文集,呈現古人之養生知識與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傳及應用。
《飲膳正要》為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又名和斯輝,蒙古人,生卒年不詳)所撰,內收錄奇珍異撰、湯膏煎造、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以及日常所食之穀肉果菜中有補身效果者。全書共三卷,配有附圖,內容包括:生活起居、飲食禁忌、食療諸病、各種滋補養生方以及常用食品之特色與功能介紹,反映了元代宮廷飲食文化。
書中內含蒙、漢、回、藏等民族的食物名稱與飲膳術語,如阿巴兒忽魚。想必大家都會念這五個字,也知道每一個字的意思,但合成「阿巴兒忽魚」,就是令人沒轍。那麼,究竟何謂「阿巴兒忽魚」?原來,阿巴兒忽魚即為鱘魚,生長於遼陽東北海河中,大者可達一、二丈長,味甘,無毒,利五臟。又如頗兒必湯,「頗兒必」即羊膝骨,《飲膳正要》記載將頗兒必30至40個用水洗淨,經熬煮、去油去滓並凝結後,成「頗兒必湯」,可利血脈,益經氣。
強調食療與食補的功效是《飲膳正要》的特色之一。例如水腫是女性常見的問題,不同於西醫注射肝素(Heparin)或吃抗血小板凝結的藥物,《飲膳正要》記載以大鯉魚搭配赤小豆、陳皮等熬煮成鯉魚湯,可治療水腫、消渴等疾病。再如該書也記載以生地黃、烏雞加上飴糖,燉成生地黃雞,可治腰痠背痛,骨髓虛損、盜汗少食等症狀。《飲膳正要》這種透過飲食來療養疾病的觀念,與中國傳統醫學中「醫食同源」、「食療罔效而後藥療」的觀點相互呼應,為研究中國古代食療養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元忽思慧撰,明景泰七年內府刊本《飲膳正要》。(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八、醫事制度:《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歷代政府大都將醫療相關事務視為國家施政的一環,其涉入的醫療活動主要包括建立醫療機構、編纂醫藥典籍、遏抑疫病蔓延、取締巫醫治病等面向。本單元透過官書與國家編纂之醫學典籍,展示政府對醫療活動的控制及其為確立與傳播正統醫學知識所做的努力,進而重新認識古代國家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歷代政府大都將醫療相關事務視為國家施政的一環,其涉入的醫療活動主要包括建立醫療機構、編纂醫藥典籍、遏抑疫病蔓延、取締巫醫治病等面向。本單元透過官書與國家編纂之醫學典籍,展示政府對醫療活動的控制及其為確立與傳播正統醫學知識所做的努力,進而重新認識古代國家在醫學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和劑局是宋政府建立之專門負責藥材加工和成藥生產的機構,其職責包括配方製藥供惠民局出售,以及製備朝廷賞賜給臣僚之夏藥、臘藥、瘴藥。宋徽宗(1100~1126在位)曾下令太醫局向民間廣泛徵集確實有臨床實效的驗方,選收編輯成冊,並以此調整和劑局的製藥配方,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出版《和劑局方》。此書後來屢經重修,過程中有所增補,書名、卷次也多次調整。至南宋紹興年間,設「太平惠民和劑局」,總領「太平惠民局」與「和劑局」之事,《和劑局方》因而改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院藏有是書元大德八年(1304)余志安勤有堂刊本。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書共十卷,分諸風、傷寒、痰飲、諸虛等14門,記述驗方的主治病症與配伍製法,所收錄者,多為醫家與民間常用有效方劑。書中所列之藥材易得,價格低廉,劑型則以丸、散為多,便於服用保存。該書所載之方不但廣泛被宋代以後之各家方書所引用,其中有些方劑,如:牛黃清心丸、逍遙散、四物湯……等,更是作為成方規範而流傳至今。
宋陳師文撰,元大德八年余志安勤有堂刊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小結
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綿延不絕,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積累了上萬部醫學文本,不僅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精選院內諸多不同類型的醫藥文物,展陳婦幼健康問題、人體臟腑經絡、疾病病證,面對疾病時所採取的外治療法、本草醫方、宗教療法,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思維及其操作技術,以及歷朝歷代國家對醫療事務的涉入。力求藉由這些題材,勾勒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面貌以及醫療與身體、疾病、信仰、制度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希冀能引起大家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興趣,進而從中領略醫療與養生的奧祕。
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綿延不絕,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積累了上萬部醫學文本,不僅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精選院內諸多不同類型的醫藥文物,展陳婦幼健康問題、人體臟腑經絡、疾病病證,面對疾病時所採取的外治療法、本草醫方、宗教療法,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思維及其操作技術,以及歷朝歷代國家對醫療事務的涉入。力求藉由這些題材,勾勒中國傳統醫學的發展面貌以及醫療與身體、疾病、信仰、制度之間的關聯與互動,希冀能引起大家對中國傳統醫學的興趣,進而從中領略醫療與養生的奧祕。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李建民《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明《絲路醫明》,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趙中振《中振說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韓毅《政府治理與醫學發展:宋代醫事詔令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Hanson, Marta E.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Oxon: Routledge, 2011.
祝平一〈瘟疫與社會:以清代的痧症為例〉,收錄於祝平一編,《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頁95~117。
蓋建民〈唐代女醫胡愔及其道家醫學思想〉,《中國道教》,第1期(北京,1999),頁22~24。
蕭進銘〈從外丹到內丹─兩種形上學的轉移〉,《清華學報》,第36卷第1期(新竹,2006),頁31~71。
李建民《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明《絲路醫明》,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7。
熊秉真《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趙中振《中振說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韓毅《政府治理與醫學發展:宋代醫事詔令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Hanson, Marta E.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Oxon: Routledge, 2011.
祝平一〈瘟疫與社會:以清代的痧症為例〉,收錄於祝平一編,《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頁95~117。
蓋建民〈唐代女醫胡愔及其道家醫學思想〉,《中國道教》,第1期(北京,1999),頁22~24。
蕭進銘〈從外丹到內丹─兩種形上學的轉移〉,《清華學報》,第36卷第1期(新竹,2006),頁31~71。
壽而康—院藏醫藥圖書文物特展
展期:2019.03.27-06.3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103,104
Tags
劉世珣(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