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單調的單色 :「千載霓霞:鮑氏 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展

不單調的單色 :「千載霓霞:鮑氏 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展

一道釉瓷於唐、宋兩代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千峰翠色的越窯青瓷、類銀似雪的邢窯白瓷,雨過天青的汝窯青瓷、美若古玉的南宋官窯和龍泉窯青瓷等,都是古代顏色釉瓷中的名品佳物。
一道釉,或稱單色釉、純色釉、顏色釉、一色釉,專指具單一色彩的上釉瓷器。中國歷代陶工瓷匠曾創燒出絢麗多彩的各種顏色釉料,並以其天然淨穆和典雅凝重而聞名於世。從即日起至2月3日止,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Fondation Baur, Musée des Arts d’Extrême-Orient)與香港竹月堂攜手舉辦「千載霓霞(Mille ans de monochromes)」特展,共同展出200件從唐至清的一道釉瓷,力求全方位呈現中國單色瓷的發展歷程與傑出成就。
鮑氏東方藝術館與竹月堂
座落於瑞士日內瓦的鮑氏東方藝術館,珍藏中國與日本工藝品約9000餘件。奠基者阿爾弗雷德‧鮑爾(Alfred Baur,1865~1951)經商起家,自1924年遇見古董專家富田熊作(Tomita Kumasaku,1872~1953)之始,他便熱衷收藏能反映東方古代物質文化的名品佳作。尤其在1928年後,鮑氏逐漸對中國陶瓷感到興趣,最終收藏從唐至清約756件作品,內容包括陶瓷史上的典型器與標準物。就在鮑氏逝世不久前,他購下一棟19世紀末建造的私人別墅,並在此集中放置其收藏。為了回饋社會大眾與推動藝術活動,博物館於1964年對外開放,成為瑞士最重要的東亞文博機構之一。
唐〈邢窯白瓷盞托〉,竹月堂藏。
竹月堂主人簡永楨出生香港名門,先祖曾為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創辦人。簡氏家學淵源,學貫中西,為執業土木城規工程師。其在業餘之際嗜古甚深,收藏瓷器秉持三大準則:精、真、新,後因收藏出眾而在1995年成為香江精英古董收藏家協會「敏求精舍」會員。竹月堂是簡氏齋名,原出自「竹門斜月入」句意,乃「簡」字之衍義,以表堂主念祖之孝思情懷。2005年陶瓷學者林業強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策畫「五色瓊霞」一道釉展覽,展示竹月堂的精品收藏。這次再度撮合鮑氏東方藝術館與竹月堂合辦一道釉瓷展覽,雙方互展其長,互補其短,匯聚中西公私頂級藏品,可謂意義深遠。
嶄露頭角:唐、宋、元時期
一道釉瓷於唐、宋兩代占有重要地位,例如千峰翠色的越窯青瓷、類銀似雪的邢窯白瓷,雨過天青的汝窯青瓷、美若古玉的南宋官窯和龍泉窯青瓷等,都是古代顏色釉瓷中的名品佳物。從元代開始,製瓷產業重心逐漸向江西景德鎮遷移,該地創燒的高溫鈷藍釉和高溫銅紅釉等瓷器,則賦予傳統顏色釉新興的審美意義。這次為了鋪陳明清一道釉瓷的發展歷程,策展團隊遂精選唐、宋、元瓷器20件置於入口處為引導。其中竹月堂提供唐器七件,非黑即白,一如邢窯〈白瓷盞托〉;宋瓷包括底部刻有「官」字款之北宋定窯〈白瓷盞托〉與宋元時期龍泉窯〈青瓷雙魚耳紙槌瓶〉為例。鮑氏東方藝術館則端出南宋官窯或哥窯〈厚釉開片五瓣鉢〉和元代鈞窯〈紅釉衝耳三足爐〉等以饗大眾。
 
宋或元〈龍泉窯青瓷雙魚耳紙槌瓶〉,竹月堂藏。
南宋〈官窯或哥窯厚釉開片五瓣鉢〉,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創發啟後:明代
洪武二年(1369)太祖頒布詔書,明訂祭器須為陶製才合乎《禮記》古法。其後朝廷便以單色瓷取代青銅器,將白色用於奉先殿、月壇、皇陵與宗教儀式上,藍色用於天壇,紅色用於日壇,黃色則為地祇壇與皇帝專用,此舉促使景德鎮御器廠創燒出一系列的多色器具。就原料與技術而言,利用礦物元素製成的單色釉料,會因溫度差異而有不同的焙燒程序和工法。例如高溫釉(攝氏1200度以上)包括使用氧化鐵的白色、銅紅色、鈷藍色和青瓷色等;中溫釉(攝氏950~1100度)囊括以氧化銅為基質的綠松石色(中國孔雀綠)以及衍生自氧化鐵的銅綠色和黃色;低溫釉(攝氏800度以下)則富含鐵紅色的霧面色調。
 
洪武年間出現的白瓷作品,多以雲紋和五爪龍鳳裝飾為特色,而永樂朝甜白釉之發展則達到顛峰。當時景德鎮御器廠曾創燒出一種半脫胎的白瓷釉色,其胎白釉瑩,色澤潔白純淨,彷如白糖色澤,故得此名。此次展出的永樂〈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僧帽壺〉,壺口作僧帽式,寬頸,鼓腹,圈足,且壺柄上下兩端均作如意雲頭形。造型秀雅,胎體厚實。在內外口沿與外壁滿布暗刻紋飾,除了有纏枝花卉與蓮紋,器身亦劃纏枝蓮花承托八吉祥,依次為輪、螺、傘、蓋、花、魚、罐、結。
明永樂〈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僧帽壺〉,竹月堂藏。
另一件成化〈白釉大碗〉,撇口,深腹,圈足。造型飽滿,比例端整,且胎體輕薄,瑩釉如雪。內外皆施白釉,顏色滋潤細膩。足底白釉泛青,內書青花「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從景德鎮的遺址出土物中顯示,明初朝廷為了宮廷儀式和日常用途曾委製陶瓷器具,儘管接下來數個統治時期的出產量減少,但仍持續製造各種釉底的白色碗碟。此類大碗在明代亦作出口之用,多至南亞及中東地區,為當地的皇室宮廷視之珍寶。
 
明成化〈白釉大碗〉,竹月堂藏。
景德鎮工匠的另一項成就為創燒氧化銅紅釉,這是極難製作成功的顏色釉品種之一。明初御器廠燒造的紅釉色澤濃深,釉汁瑩厚,如同雨後天空所見紅霞,所以稱為霽紅。另外此種紅釉瓷又是當時朝廷郊祭日壇的用器,因此亦有祭紅之名。本次展出的洪武〈紅釉暗花雲龍紋盤〉,撇口,淺弧壁,大圈足。造型典雅,胎質堅緻,通體內外施紅釉。在口沿部分,因為高溫熔融的關係,使得銅紅釉料垂流而顯露出白色胎骨。其外壁光素無紋,盤心刻劃三朵等距排列的如意狀雲紋,內壁則模印兩條行龍。
明洪武〈紅釉暗花雲龍紋盤〉,竹月堂藏。
不同於銅紅釉料的反覆無常,鈷藍則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氧化物質,易於控制與操作。此類顏料在明初時使用率不高,推測可能是因為這種進口氧化物過於昂貴之故。但是自永樂朝起,一種含有多鐵少錳的鈷礦,獲得充分的進口供給,此即所謂蘇泥麻(又稱蘇來曼、蘇勃泥、蘇泥勃或蘇麻離)之特有鈷料。例如嘉靖〈霽藍釉鐘式杯〉,撇口,深弧腹壁,矮圈足。色彩秀雅,線條流暢,通體內外施霽藍釉,調性深邃穩重。足內施白釉,泛青黃,內書青花「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
明嘉靖〈霽藍釉鐘式杯〉,竹月堂藏。
另一件嘉靖〈霽藍釉雙耳祭器犧尊〉,撇口,短頸,豐肩,上腹外鼓,下腹漸斂。肩部對稱製雙耳,器形敦厚,胎體實重。外壁施霽藍釉,釉色濃郁,並刻劃牛形紋樣,足內書青花「大明嘉靖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此罐應為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皇家祭祀用器,如同《大明會典》記載︰「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霽藍,又可稱祭藍、積藍與寶石藍,純粹單色釉除外,工匠也會使用金彩或暗花等手法來施作紋樣圖像。
 
明嘉靖〈霽藍釉雙耳祭器犧尊〉,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低溫黃釉器創燒於明初景德鎮官窯,以後多有製作,其中以弘治朝最為人稱道,一如展品〈淡黃釉盤〉所示。其盤口微斂,圓弧形淺腹,矮圈足。造型典雅莊重,釉面光潤瑩亮。足底施白釉,內書青花「大明弘治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因為當時多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又因色澤嬌嫩,亦具嬌黃或雞油黃之美譽。弘治黃釉器造型以碗盤居多,罐類等大件物品則較少見。明代出現的新興工藝創作,為清代單色釉的鼎盛高峰揭開序幕,成為耀眼的藝術成就之一。
明弘治〈淡黃釉盤〉,竹月堂藏。
多元繽紛:清代
雍正十三年(1735)當唐英(1682~1756)準備自景德鎮離職前夕,他寫下著名的《陶成紀事碑》。文中不僅總結其督理陶務的心得和規章,亦紀錄當時御窯場「仿古採今,歲例貢御」的「各種釉水、款項五十七種」。其中單色釉種類達近40種,可謂釉色齊備,品類繁多。值得慶幸的是,唐氏提及的大部分釉色,現今仍可與傳世作品相互對應。因此這回策展團隊便利用該書記錄之單色釉,籌畫本展架構與圖錄編撰安排,讓觀眾能進一步理解盛清製瓷工藝的高度發展。
康熙朝曾新創以微量黃金為呈色劑的低溫紅釉,因其表現出濃豔粉紅色,如同胭脂一般,故有胭脂紅釉之名。另外又因釉料內含少量金料,故一名金紅。胭脂紅釉是清代名貴的顏色釉,以雍正和乾隆兩朝製品最精。活躍於清末的陶瓷研究者陳瀏(1863~1929),便在其著作《陶雅》中稱「胭脂紅也者,華貴中之佚麗者也。」此處展品為乾隆〈胭脂紅釉蓋碗〉,敞口,斜深腹壁,圈足。碗與蓋之外壁皆施胭脂紅釉,內壁與足內則均施白釉,足底及蓋頂內分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
清乾隆〈胭脂紅釉蓋碗〉,竹月堂藏。
另一種創燒於清初的低溫鐵紅釉,則為珊瑚紅釉。其始自康熙,盛行雍正及乾隆年間。該釉料色澤紅中閃黃,與珊瑚顏色相似,故有此名。在一件雍正〈珊瑚紅釉雙耳小爐〉上,可見爐呈鼎式,厚唇外撇,扁圓腹,平底。上立兩只對稱環耳,下則承以三乳狀足。造型古拙樸實,胎質堅固細緻。爐器外壁施加珊瑚紅釉,底心書青花「雍正年製」四字雙行楷書款。除了作為單色釉瓷,以珊瑚紅釉為底地的器物也常見於盛清。那時工匠多用五彩、粉彩與描金等描繪裝飾花紋,以凸顯王室之富貴堂皇。
明嘉靖〈霽藍釉雙耳祭器犧尊〉,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康熙年間亦出現一款仿明宣德高溫銅紅釉的釉色,稱之為豇豆紅釉。其色調淡雅宜人,清新明快,因酷似熟透豇豆的顏色,並帶有綠色苔點,呈色多變,故得此名。〈豇豆紅釉貼塑綠螭龍瓶〉為康熙朝之作,瓶直口,細長頸,腹下漸斂。一只綠釉螭龍環繞貼塑於瓶中央,造型栩栩如生。此紅綠雙色相應互補,營造出強烈的對比感受。其造型秀美,胎體堅實,釉色深淺不一並帶苔點紋。足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以豇豆紅釉燒製的盛清作品多屬書齋雅玩,例如太白尊、水洗和盂瓶,廣受文士學人的喜愛。
清康熙〈豇豆紅釉貼塑綠螭龍瓶〉,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在藍釉方面,清初景德鎮窯場曾創燒出一種淺藍高溫色釉,釉中含1%左右的鈷料。該色調淺淡素雅,有若蔚藍天空,而具天藍釉之名。製作於康熙朝的〈天藍釉劃纏枝花卉紋瓶〉,撇口,細長頸,圓腹,腹下向內斜收。胎質堅固細密,釉色瑩亮光潤。通體施天藍釉,外壁則刻繪纏枝花卉紋數層,造型俊秀,紋飾舒展。一般所見康熙天藍釉瓷之釉色略有深淺之分,深者呈雅緻天藍色,淺者則更顯清淡。兩者發色均較純正,透露一種柔和雅凈之感。
 
清康熙〈天藍釉劃纏枝花卉紋瓶〉,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有著悠久歷史的青釉,自南宋龍泉窯發展之始,便創燒出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色。其呈現的粉潤青綠,彷彿半透明青玉一般。到了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場,在製作出來的粉青釉色中,則顯示帶有些微閃藍的淺湖綠色,表明除了鐵質成分,尚有微量鈷元素的存在。乾隆〈粉青釉鼓釘花插〉是以鼓釘繡墩形為造型的插花器具,其腹部上下飾有鼓釘紋和弦紋各一周,器腹兩側則貼塑二對稱鋪首銜環。通體施淺青釉,色澤淡雅瑩亮,足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
清乾隆〈粉青釉鼓釘花插〉,竹月堂藏。
孔雀綠釉是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中溫顏色釉,因其色澤呈現碧翠亮麗,恰似孔雀尾羽而得名。孔雀綠釉的燒製最早可遠溯自元代景德鎮,到了明代成化、弘治、正德等三朝亦曾製作孔雀綠釉作品。至於清代,則以前期較為流行,例如一件雍正〈孔雀綠釉菱花式洗〉。其通體作六瓣菱花式,淺弧壁,平底,矮圈足。造型古樸,胎體厚實。儘管內外皆施孔雀綠釉,但部分色澤深淺不一,展現豐富的層次美感。此處要說明的是,雖然字面上名為孔雀綠釉,但該釉色呈現出來的實際情況,卻是更偏向為鮮豔的藍色屬性。
 
清雍正〈孔雀綠釉菱花式洗〉,竹月堂藏。
雍正〈綠釉菊瓣盤〉是以菊花瓣式為造型,敞口,弧壁,圈足。造型規整,胎質堅緻。通體內外施綠釉,釉色瑩亮潤澤,足內書青花「大清雍正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根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雍正皇帝曾收到菊花式瓷碟12色,當中每色一件。之後便交與燒瓷處,照此樣式,每色燒造40件。但究竟是哪12種釉色,卻並未留下明文記錄。今日博物館與市場上皆流傳雍正朝的精美菊瓣盤,當中釉色早已超出12種。可以想見皇帝對於此種單色碟盤,應該有著情有獨鍾的特殊喜好。
清雍正〈綠釉菊瓣盤〉,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低溫鐵黃釉創燒於明初官窯,明清兩代皆列為皇家專用顏色。弘治朝以嬌黃著名,而清代也不遑多讓,在康熙時因官窯引進舶來物料,而調製出各式新釉,其中出現了以銻為呈色劑的低溫黃釉。其釉色鮮黃,略帶乳濁而不透明,近似檸檬,而有檸檬黃釉之稱。譬如一只乾隆〈檸檬黃釉高足盤〉,敞口,淺弧壁,下承中空高足。造型端整,胎質堅細。通體內外施檸檬黃釉,色澤亮麗動人,質感勻淨細緻。於高足內壁近底處,則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橫行篆書款。現今存世的檸檬黃釉器,多為杯、碗與盤等,少有此類高足盤,實屬難得一見的精品。
清乾隆〈檸檬黃釉高足盤〉,竹月堂藏。
在明代弘治朝時,景德鎮窯場也創燒出以猛為呈色劑的低溫顏色釉,因其釉色似茄子皮,故有茄皮紫釉之稱。此類釉色在盛清頗為流行,顏色有深淺之分,如同成熟與生澀的茄皮外觀。此次展出的康熙〈淺茄皮紫釉刻雙龍紋碗〉,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形端整,胎壁輕薄。外壁施淺茄皮紫釉,釉下則刻劃雙龍紋,兼飾火焰紋。內壁及足底則施白釉,足內書青花「大清康熙年製」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同時陳列的還有一對雍正〈淺茄皮紫釉刻龍鳳紋碗〉,其器物造型與工藝手法如火純青。
清康熙〈淺茄皮紫釉刻雙龍紋碗〉,竹月堂藏。
乾隆〈金釉花觚〉呈喇叭狀,長頸,腹部弧形微鼓,高足外撇。造型別緻,胎骨細密。通體內外及足底皆塗刷金釉,釉彩閃亮奪目瑩潤,足底刻寫「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陶瓷器上裝飾金彩源於唐代,宋、元、明代使用金彩的機會增多,技術上多屬金箔貼金,清代則普遍採用描金之法。另外瓷製花觚則始見元代,明清多有燒製。除了景德鎮,龍泉與德化等地窯廠也都曾出產作品,主要有青花、五彩及顏色釉等,多為陳設裝飾之用。
清乾隆〈金釉花觚〉,鮑氏東方藝術館藏。
最後壓軸登場的罕見精品,是一件雍正〈仿古玉釉梅瓶〉。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平底內凹呈圈足。造型俊秀,胎質細緻。外壁施仿古玉釉,色澤光亮而變化萬千,足內刻寫「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根據竹月堂主人指出,其嗜古數十載,於拍賣會上所見者僅此一件而已。這種釉色確實曾記錄於文獻上,但存世作品則不知所剩幾許。本次藏家把此件珍品公開於眾,莫不期望藉之相互交流學識心得,讓更多專家學者及愛好人士,能有機會在一道釉的領域中繼續鑽研與論證。
清雍正〈仿古玉釉梅瓶〉,竹月堂藏。

「千載霓霞:鮑氏 東方藝術館及竹月堂藏唐至清一道釉」展

展期:2018/9/27~2019/2/3
地點:鮑氏東方藝術館

 

林逸欣( 7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