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睽違三年,基隆美術館開館:開館展「未記持」從基隆出發,探索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

睽違三年,基隆美術館開館:開館展「未記持」從基隆出發,探索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

整建完工的基隆美術館,最早的前身是1903年的基隆公會堂,後於1985年由市政府改建為基隆文化中心,在當時亦為全臺首個文化中心。歷時35年之後,基隆市政府於2021年宣布整建,將文化中心整建翻修為現代化的美術館空間。在開館進度數次延宕之後,終於在2024年4月正式開館亮相。

耗時三年整建,基隆美術館終於正式重新開館,在今日的開館記者會中,基隆市長謝國樑、文化局長江亭玫、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黃金博物館館長林文中和藝術家張炳煌等皆到場出席。其中,張炳煌更於現場贈與為基隆市美術館親筆揮毫的匾額。

由基隆市文化局和水谷藝術共同主辦的基隆市美術館開館展,邀請策展人林宏璋以「未記持」(bē-kì-tit)為題策畫展覽,集結22組國內外藝術家,探索台灣十餘年來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並以基隆城市為背景,通過藝術家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反映出歷史、記憶與未來之間的複雜關係。

藝術家張炳煌更於現場贈與為基隆市美術館親筆揮毫的匾額。(本刊資料室)
由基隆市文化局和水谷藝術共同主辦的基隆市美術館開館展,邀請策展人林宏璋以「未記持」(bē-kì-tit)為題策畫展覽。圖為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bē-kì-tit)現場。(本刊資料室)

從基隆公會堂到基隆美術館開館:市府、國藝會與企業多方資源眾志成城

整建完工的基隆美術館,最早的前身是1903年的基隆公會堂,後於1985年由市政府改建為基隆文化中心,在當時亦為全臺首個文化中心。歷時35年之後,基隆市政府於2021年宣布整建,將文化中心整建翻修為現代化的美術館空間。在開館進度數次延宕之後,終於在2024年4月正式開館亮相。

謝國樑於開幕典禮致詞時首先感謝市府團隊,並表示此次基隆美術館開館的整建過程十分不容易。「基隆是臺灣頭,也是臺灣門,未來將會好好利用美術館場地,讓更多的好作品呈現給基隆市民,也呈現給海內外的觀光客。」

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在致詞時說,自己在24年前也正式成為基隆人,身為基隆人非常高興看到基隆美術館開館,是基隆美術史的新篇章。而國藝會亦很榮幸在視覺藝術策展專案中,補助支持基隆美術館的開館展「未記持」(bē-kì-tit)。林淇瀁特別感謝支持補助計畫、亦出席開幕典禮的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麗芬,讓國藝會有機會作為企業支持美術館策展的橋樑,也讓大眾看見臺灣企業對藝術環境的支持。

整建完工的基隆美術館,最早的前身是1903年的基隆公會堂,後於1985年由市政府改建為基隆文化中心,在當時亦為全臺首個文化中心。圖為基隆市長謝國樑於基隆美術館開館記者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林淇瀁特別感謝支持補助計畫、亦出席開幕典禮的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麗芬,讓國藝會有機會作為企業支持美術館策展的橋樑,也讓大眾看見臺灣企業對藝術環境的支持。圖為國藝會董事長林淇瀁於基隆美術館開館記者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而基隆市文化局局長江亭玫表示:基隆美術館以開館展為起點,以回顧歷史為開端,將展開基隆未來的新一步,目後將以基隆特色「委託行」及「港口」概念,日後也將引進國內外優良藝術展覽,並且培育基隆藝術人才及作品。讓美術館成為美學能量的交換場域,並讓藝術融入生活,以親民、同樂等體驗,讓民眾走進美術館就如走進巷口的委託行,在日常之中,即能汲取藝術、參與藝術。不過,有關於基隆美術館館長人選的消息,市府團隊於記者會現場並未特別提及。

策展人林宏璋表示,「未記持」(bē-kì-tit)一方面是向克里斯・馬克(Chris Maker)致意, 另一方面討論台灣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以台灣的出入口「基隆」為精神地理學的座標。 「在歷史上,所有的殖民者、外來者從基隆出入,1859年,『黑面朱利安』(Julian Edwards)也從基隆進來,以攝影術紀錄當時的台灣人文,也從基隆離開。」展覽標題的英文新創字Immemory,則討論字首「IM-」的「非」、「外」、「未(來)」的記憶技術問題, 同時也是「I‘m memeory」(我是記憶)的主體性提問。

基隆市文化局局長江亭玫表示,基隆美術館將以基隆特色「委託行」及「港口」概念,日後也將引進國內外優良藝術展覽,並且培育基隆藝術人才及作品。圖為基隆美術館開館記者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圖為秦政德&游佳臻作品《描,寫》於「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未記持」(bē-kì-tit)展覽介紹

「未記持」(bē-kì-tit)的概念源自於對台灣當代藝術「歷史轉向」的反思,以及對基隆地方性的想像、回顧與展望。策展人林宏璋邀請22位創作上與基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所對話的藝術家與團體們,在展覽中透過藝術作為「物」的概念,探討了自反性歷史書寫的可能性,並對應了多個面向的記憶工程,從而串聯起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流動。展覽包含空間裝置、錄像、攝影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新思考歷史的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

「未記持」分為五個展區,分別為「定居殖民主義與殖民主義」、「先驗歷史物」、「冷冷戰」、「外置記憶的政治」和「檔案病」等,分別探索不同主題下的藝術作品,展示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藝術家將透過視覺、聲音、影像等媒介,呈現複雜的歷史觀與身份認同,探索記憶、文化與政治的交匯點。

「未記持」展覽不僅是基隆美術館的開館展覽,更是對基隆和台灣歷史的挖掘與重建的再展示。展現基隆市政府對於綜合發展基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歷史,以及對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期望。「未記持」於2024年4月9日至6月30日在基隆美術館免費開放參觀。

王毓淞作品《基隆燒》於「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何經泰攝影作品於「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林羿綺作品《(不)可視的訪客:基隆港》「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引爆火山工程作品於「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bē-kì-tit)Immemory

參展藝術家|引爆火山工程、王毓淞、何彥諺、何經泰、克里斯.馬克、吳天章、吳家昀、沈昭良、周武翰、林安狗、林怡君、林羿綺、致穎、秦政德 & 游佳臻、張乃仁、郭敬耘、陳飛豪、彭弘智、劉柏村、蔡國傑、鄭明河、鄭桑溪
策展人|林宏璋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
展覽地址| 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指導單位|基隆市政府
共同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局、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

「未記持」展場一隅。(水谷藝術提供。攝影:三月影像/許博彥)
陳晞( 8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藝術創作中的另類繪畫性與敘事方法等命題,亦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