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年透納獎展覽因疫情停辦,改為獎助十位入選藝術家每人一萬元英鎊

2020年透納獎展覽因疫情停辦,改為獎助十位入選藝術家每人一萬元英鎊

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波及,倫敦泰德美術館於本月26日宣布取消今年原定回歸倫敦的透納獎展覽,改為獎助十位入選藝術家各一萬元英鎊(約新臺幣36萬元),在藝術產業為疫情重創之際,救濟藝術家之生計與創作所需。這同時意味著透納獎將連續兩年不見單一獲獎者,皆由多位藝術家平分獎金。
每年5月,英國倫敦泰德美術館(Tate Britain)總會固定公布一年一度透納獎(Turner Prize)的入圍名單,並於當年12月選出得獎者,入圍藝術家作品則於9月底至隔年1月初盛大展出。但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波及,美術館於本月26日宣布取消今年原定回歸倫敦的透納獎展覽,改為獎助十位入選藝術家各一萬元英鎊(約新臺幣36萬元)。
身兼泰德美術館總監與透納獎評審團主席的亞歷克斯.法爾哈森(Alex Farquharson)表示,除務實考量現下情勢對他們而言,已不太可能再如期舉辦一檔透納獎展覽外,主辦單位更希望在此崩壞與不確定充斥的艱困時局中,給予更多藝術家實質的支持與協助,「我相信曾計劃將財產留予藝術家急需之用的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會贊同我們的決定。」
身兼泰德美術館總監與透納獎評審團主席的亞歷克斯.法爾哈森與其後透納的《自畫像》(Self-portrait,circa 1799)。(攝影/Facundo Arrizabalaga,©EPA)
今年透納獎將不再如過去選出得主,頒贈25,000元英鎊(約新臺幣90萬元)獎金,並獎勵其他三位入圍者各5,000元英鎊(約新臺幣18萬元),而將改由評審團於今年6月底,從過去一年來的觀察中選出十位入選藝術家,一次性地頒發每人各一萬元英鎊的「透納獎助金」(Turner bursaries),在藝術產業為疫情重創之際,救濟藝術家之生計與創作所需。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透納獎便已首次消解了獎項的競賽性質,四位入圍藝術家——來自哥倫比亞的奧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來自約旦的勞倫斯.阿布.哈姆丹(Lawrence Abu Hamdan)、曾為社工的黑人藝術家海倫.坎莫克(Helen Cammock),與素人藝術家泰.莎妮(Tai Shani)——自發向評審遞交聯合聲明,以「共通、多樣與團結」之名,強調各自關注的不同社會議題,不該因獎項遴選而有優勝劣敗或相互對立之聯想,最終促成評審無異議通過四位共同獲獎的顛覆性決議。除了獎金史無前例地平分四份,身分背景各異的四位藝術家攜手獲獎的歷史性畫面,對深陷脫歐風暴的英國社會,傳達了堅定的多元共融意象。
2019年透納獎由四位入圍藝術家共同獲得,由左至右分別為泰.莎妮、勞倫斯・阿布・哈姆丹、海倫.坎莫克、奧斯卡.穆里略。(攝影/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Europe)
此一極具象徵性的手勢,引發各界高度議論。而隨著疫情爆發,以及本屆獎助金的相應舉措,去年四位入圍者相擁的身影,顯然已成為力抗分離裂解的象徵典範,藝術獎項名譽權威的維持必要,也因社會現實的劇變,以及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持續受到挑戰。比如由加拿大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主辦的索比藝術獎(Sobey Art Award)在今年四月也首次將獎金平分給25位、來自加拿大五個區域的入圍藝術家,一人獲得25,000元加拿大幣(約新臺幣90萬元)。作為當地40歲以下的藝術家爭相角逐的代表大獎,可說是接棒似地在大西洋對岸與透納獎相互回響,索比藝術基金會(Sobey Art Foundation)主席羅布.索比(Rob Sobey)亦同樣呼籲各界重視疫情對藝術家生存與未來創作實踐的長遠衝擊。
身分背景各異的四位藝術家攜手獲獎的歷史性畫面,為深陷脫歐風暴的英國社會,傳達了堅定的「共通、多樣與團結」意象,亦持續在疫情衝擊下,作為力抗分離裂解下的象徵典範。(攝影/Stuart C. Wilson,©Getty Images Europe)
2020年加拿大索比藝術獎將獎金平分給25位入圍藝術家。(©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這是邁入第37年的透納獎,自1990年因主要贊助商美國德克索投資銀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破產而陷入財源危機後,第二次被迫宣告停辦。當年的危機卻也讓透納獎於隔年做出重大變革,在英國第四頻道公司(Channel 4)的資金救援下,獎金提升一倍,展覽規模擴增,並確認了延續至今的四名入圍數,另新設定的50歲年齡限制,則延續至2017年方被打破。透納獎從1984年開辦起至今,走過1980年代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主政下的保守荒瘠,1990年代「年輕英國藝術家」(the 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s)的群起雲湧,2000年代中生代藝術家的語彙創發與立基,以及近年針對身分政治之熱議與得主形貌之屢屢創新,其除了作為英國當代藝術的指標性獎項,年復一年不斷引發各界話題議論,業已成為全球藝術圈萬眾矚目的焦點,反映並引領藝術創作的趨勢走向。此番連續兩年取消單一獲獎者、由多位藝術家平分獎金的重大決策,是否意味著傳統獎項將逐漸走下神壇,或愈發民主開放,又是否將持續形塑眾人對藝術創作與獎制的思考,包括機構單位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實際對藝術家進行奧援,值得後續持續追蹤。
透納獎得獎者的形貌近年不斷被創新,亦持續形塑當代藝數創作與獎制的思考。(攝影/Sarah Lee,©The Guardien)
本屆透納獎評審團成員包括:倫敦當代藝術學院(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特約策展人理查.伯克特(Richard Birkett)、波羅的海當代藝術中心(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總監莎拉.孟洛(Sarah Munro)、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總監法托斯.於斯泰克(Fatoş Üstek)、奈及利亞裔時裝設計師杜羅.奧羅伍(Duro Olowu)。
2020年透納獎原定回歸倫敦泰德美術館內展出。(By 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 – Tate BritainUploaded by Magnus Manske, CC BY 2.0)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