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臺灣畫廊參展觀察:香港巴塞爾建構多元藝術地景的獨特概覽

臺灣畫廊參展觀察:香港巴塞爾建構多元藝術地景的獨特概覽

Observations by Participating Galleries from Taiwan: Unique Overview of Art Basel Hong Kong’s Diverse Art Landscape

ARTouch編輯部針對銷售成果以及展呈模式的轉變訪問了來自台灣的尊彩藝術中心、安卓藝術、大未來林舍畫廊、耿畫廊、TKG+畫廊以及索卡藝術,請畫廊負責人分享各自參展的觀察。

第九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已於上週落下帷幕,除了在報導展會現場亮點,我們也邀請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為我們分享後疫後香港巴塞爾展開的藝博新模式。而本次,ARTouch編輯部針對銷售成果以及展呈模式的轉變訪問了來自台灣的尊彩藝術中心、安卓藝術、大未來林舍畫廊、耿畫廊、TKG+畫廊以及索卡藝術,請畫廊負責人分享各自參展的觀察。

尊彩藝術中心負責人陳菁螢。(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負責人陳菁螢:唯一走完整防疫流程的參展畫廊,觀眾與藏家族群正悄然轉變

連續七年參加香港巴塞爾尊彩藝術中心,是本次藝博會唯一從境外前往香港並完整走完整個防疫流程後參展的畫廊團隊,據負責人陳菁螢介紹,此次尊彩藝術中心雖在種種限制之下來港的工作人員僅有四人,但至少達到往年85%的業績,藝博會後也依舊有在洽談中的作品,無論是總營業額、還是擴展客群等方面,陳菁螢都認為香港巴塞爾依舊是優質藝術市場的代表。

陳菁螢也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觀察經驗。她觀察到今年香港巴塞爾在觀眾與藏家群組成上的明顯變化:首先是中國大陸藏家鮮少旅行到港觀展,出現在藝博會現場的中國大陸藏家大多本就長居香港;二是主辦方取消了往年官方邀請國際知名藏家、國際館博機構人士到港參與藝博會的計畫,但現場參與的香港本地國際人士依舊絡繹不絕;另外一個顯著變化,則是高單價作品的主要客群——中高齡資深企業家藏家大幅減少,藝博會現場觀眾整體上趨向年輕化。去年受疫情衝擊而停辦實體展會後,香港巴塞爾與UBS合作、加大力度開發本地金融界新進藏家,40多歲的香港企業高層人士在今年觀展人群中佔據相當比例,他們中不少人甚至並非香港本地各畫廊的常客。包括他們在內的年輕化客群也有不同於中高齡資深藏家群的特徵,包括整體上購藏資歷尚淺、需要更多時間去作謹慎的決定,以及偏向西方審美品味、喜好更具現代感或更具國際議題的藝術品。在尊彩藝術中心的展位上,畫面更具現代感、媒材較為國際化的蕭勤與李重重的作品就尤受歡迎;相較之下,以創造性的東方水墨、書法見長的于彭的作品則需要他們花更多時間理解。陳菁螢也觀察到古典大師作品在今年展會現場相對不易成交,在必然的客群年輕化趨勢下,畫廊未來如何透過策劃讓這些藏家喜愛、理解、進而收藏古典作品,就將成為新的課題。陳菁螢也留意到香港藏家中間抱持投資心態的屬於少數,另外除了專業收藏的藏家類型之外,也有大量屬於高收入、對於生活環境品質有進一步要求的藏家,他們中間不乏將藝術品收藏作為人生美好一部分的收藏人生觀。

尊彩藝術中心在種種限制之下,仍帶四位員工來港參加展會。(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對於陳菁螢而言,此次縮小規模的香港巴塞爾反而為畫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與藏家更深度交流的契機:原本高效率、快節奏,卻經常讓畫廊與新藏家不易建立長期關係,此次雖然較為年輕的藏家決定購買所需的時間更長,但他們得以更從容地來回觀看作品,也讓畫廊有更多機會在會場內外與他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這也為尊彩藝術中心在香港巴塞爾的銷售模式帶來些許改變。

在陳菁螢看來,香港巴塞爾依舊是一個深具文化底蘊的國際性藝博會,而她也感受到台灣在這樣全球目光下的亞洲市場中仍處於邊緣。與此同時,陳菁螢也觀察到高度發達的拍賣市場也深刻影響了香港藏家購藏的偏好,藏家族群中先於二級市場而養成的藝術品收藏「先知」特質在此有所框限;即便不少藏家已有十來年面對亞洲的藝術家以及畫廊的收藏經驗,對台灣及其整個藝術生態顯陌生。因而她認為台灣畫廊應透過日益發達的數位媒體而盡力建立國際連結,藝術家是否在互聯網世界擁有足夠的英文資訊,在當下會成為能否快速獲取認同與購買機會的關鍵。強大的台灣內需市場讓大多數台灣畫廊都毋需積極向外擴展,因而在今日的亞洲市場上顯得品牌形象不夠鮮明,這也將是台灣畫廊值得努力的方向。

因疫情而必須歷經嚴格的防疫流程而參加今年香港巴塞爾後,陳菁螢對本屆展會的防疫力度印象深刻,她認為在開放時期如何面對防疫,同樣值得台灣相關藝文展演產業借鑒。

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安卓藝術提供)

安卓藝術:香港巴塞爾線上展廳體驗提升,虛擬平臺未來將持續成為藝博會重要輔助

安卓藝術本次未有畫廊團隊成員前往香港,因而在參展藝術家與展出作品的選擇上採取了較為保守的策略:四位藝術家中李明則和石晉華過去就曾出現在安卓藝術的香港巴塞爾展位,而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與傅饒則是畫廊近年來的市場寵兒,此次展出的十件作品也以預售為主要銷售形式,在開展前便銷售六成,也另有香港巴塞爾現場銷售、後續洽談等方式進行交易。

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表示,藝博會主辦方為此次無法前往香港的參展商規劃牽線了具相當品質的現場工讀生,提前一月與畫廊團隊密切溝通後得以在現場提供基礎介紹與簡單回應,他認為這對參展畫廊參展意願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對他而言,此次遠距離參展經驗中最大的不足來自現場燈光的鋪設,均勻照明讓完全訴諸繪畫的安卓藝術展位上的作品展示,與畫廊展示時有相當的落差。

李政勇也特別提及本屆香港巴塞爾的線上展廳(OVR)體驗較去年有大幅升級,介面更為清晰友善、也增添了新的分類路徑,此次也有藏家首先透過OVR而向安卓藝術購買作品。此次許多參展畫廊會強調在實體展位與線上平台上推出不同的展示內容,李政勇認為這比較適合已具相當知名度、因而不易被錯過的大畫廊,而安卓藝術這類中小型畫廊倘若如法炮製,則有失焦的疑慮。他認為鑒於OVR的日漸成熟、加上使用者自身對於線上平台使用經驗的日益豐富,虛擬平台未來將會持續作為實體藝博會的重要輔助而存在,不會因為疫情的趨緩而消失。

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本刊資料室)

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親身參與博覽會具有無可取代性

此次於香港巴塞爾推出申亮個展的大未來林舍畫廊負責人林岱蔚表示,由於此次未能親身參與,又必須為現況做許多妥協與調整,原先預設的期待自然會較過往低,但整體而言,銷售情況算是在預期內,甚至稍好,不僅從現場來的資訊得知駐留展間、看展的人不少,申亮以書籍創作的「畫書」系列更是每天都有洽詢與成交,畫作除了大幅的作品難免需要多些溝通,但帶去的新作均順利售出。林岱蔚認為,巴塞爾畢竟有其號召力,因此儘管因為疫情而相對封閉,但現場參觀的人還是不少,這次接觸到的藏家都是來自現場、不認識的新面孔,部分是香港本地人或住在香港的中國人。不過無法第一時間便能做仔細的介紹與溝通,將想法完整傳遞給對方,是林岱蔚認為最可惜的地方,也因而錯失一些機會。雖然大會安排了現場接待,但關於畫廊如何看待、經營一位藝術家,認為其特點所在、乃至於藝術家完整的創作想法,都是需要畫廊自身才有辦法完整傳遞的,而對非營利機構、美術館等,藝博會的意義也並不止於當下的交易,還有未來可能可以拓展的活動與合作等,而這些都是親身參與博覽會無法被取代的重要特質與意義。

TKG+負責人吳悅宇。(TKG+提供)

耿畫廊藝術總監暨TKG+負責人吳悅宇: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盡可能地突破原本的限制與框架並進行變通

並非第一次參與無法親自出席的博覽會,耿畫廊藝術總監暨TKG+負責人吳悅宇表示,畫廊其實才在一週前結束Frieze紐約的參展,但相較於紐約是尋求認識的業內人士協助顧展,此次香港巴塞爾開展之前的心理壓力其實比較大,但所幸大會選派、訓練的代表雖非科班出身,但無論是在代表畫廊做第一線的介紹、詢問,或是回報資訊給畫廊的速度等,都比想像中順暢。而此次參展作法上自然相對保守,但卻有出乎預料的好成績。耿畫廊展出的蘇笑柏與蘇孟鴻均有銷售,蘇孟鴻更不僅在現場全數售出,台北個展的作品也連帶成交。

而於現場推出鄺鎮禧個展的TKG+也有將近一半與持續接洽中的作品銷售。吳悅宇表示,鄺鎮禧很擅長因地因時的創作,也因為覺得他的作品很能呼應現下整體面臨的狀況,因此一開始便決定做他的個展,而展覽也被Artsy評定為最值得看的10個展位之一。對於無法在現場,推出的又是甫合作且相對年輕的藝術家,能在銷售與評論上都獲得正面回饋,也可謂超乎期待。

TKG+於2021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位一景。(TKG+提供)

對於大會盡可能突破原本的限制與框架並進行變通,吳悅宇也表示肯定。相較於耿畫廊的作品銷售大部分來自現場,TKG+則有一半來自現場,一半來自線上平台,甚至有日本藏家正是因為參加大會為服務無法出席的藏家而舉辦的虛擬導覽,認識到鄺鎮禧並進而收藏。從細節處也可看見大會的用心,即便選擇配合的代表經驗未必充足,但在調性上卻是與畫廊合拍、也真的對當代藝術有熱忱的人員。此次認識的客人也幾乎都是全新的客人。雖然畫廊也在疫情期間支持過其它新平台,但相較於年輕平台的因應能力,巴塞爾在摸索新的工作模式時,畢竟擁有長期經驗、人脈與數據累積,而能擁有更好的決策、評估與應變能力。

索卡藝術負責人蕭富元。(索卡藝術提供)

索卡藝術負責人蕭富元:展會規模縮小影響銷售,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熱絡

自索卡藝術參加第一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以來,就在持續以旗下藝術家陣容作為推廣呈現。本次畫廊推出的三位藝術家毛旭輝、洪凌及張英楠是長期合作代理的藝術家。由於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規模的縮減,影響到參展畫廊的展呈及銷售狀態,蕭富元表示,索卡藝術也有所體會:今年展會的整體規模縮小三分之一,相較於過往,索卡藝術的展位坪數約為120平方米,展出的代理藝術家數量在6位左右,銷售業績基本落在150萬到250萬美元的區間。然而今年,索卡藝術亦隨著展會而縮減,以40平方米的展位規模展出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展會規模縮小,但索卡藝術卻以靈活的策略適應展會的改變,也交出一份優異的銷售成果:總銷售量高達60萬美元,首次參加展會的藝術家張英楠的5件展出作品全數售罄,同時還有八件未展出的作品被藏家預定,這也凸顯索卡藝術以穩健的發展腳步,面對後疫情時代藝術市場的考驗。

蕭富元發現,潮流藝術品、尤其是價位在新臺幣50萬元以下的作品在線上銷售的業績較佳。他指出:「畫廊的大多數參加仍青睞觀賞實體作品,畢竟深入作品,才能感受藝術創作的獨到之處。」此外,近三年以來,當代藝術市場的地景也正悄然轉變中,索卡藝術長年於北京發展,蕭富元特別觀察到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近期很熱絡,尤其是當地本土拍賣行,無論在選件或是成交數量及金額上皆有大幅度的進步。與此同時,日韓、西方當代藝術品也在中國藝術市場中的曝光度也提升,一展市場國際化之多元面貌。因此,蕭富元仍將帶領畫廊團隊堅持其核心發展理念,他也透露,2022年,在索卡藝術成立30年之際,畫廊將不斷增強當代藝術家陣容,明年更會加入兩位臺灣年輕藝術家,提升其曝光度並提升畫廊競爭力。

ARTouch編輯部( 168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