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 19)肆虐全球,各地大型藝文活動停擺。去年因疫情而移師線上的國際藝壇盛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今年終復辦實體展,並於本月19日起一連五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同時保留「線上展廳」,讓無法親身到場的藏家,也可透過網路參與藝博會。
然而,疫情仍對今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規模造成一定影響。相較 2019 年共有 242 間來自 35 個國家的參展畫廊,本屆參展商少了一半以上,只有 104 間來自 23 個國家的藝廊參展,展會場地亦由原本的兩層展廳減至一層,由「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 (Insights)和「藝術探新」(Discoveries)三個主要展區組成。雖然規模不及前年,但似乎不減一眾藝術愛好者的興致,就現場觀察所見,首兩日預展人潮與往年相當。
此外,今年實體展會亦不乏一些引人注目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包括:香港藝術家陸浩明的《產物、殘物》,懸掛裝置的鋼肢上掛著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球體,地上的膨脹泡沫冒出一尊尊水泥圖騰,探討自然進化的循環式過程;以及美國跨領域藝術家何賽·帕拉(JOSÉ PARLÁ)的大型壁畫、簡鳴謙(Tobias Klein)的立體作品系列《「無」的實體》等等。
在疫症時代舉辦大型實體藝博會,絕非易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闊別一年捲土重來,《典藏 ARTouch》特地訪問了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詳談疫情下的藝博新模式,以及籌備過程中的危與機;亦邀請了多間香港及國際藝廊分享他們對本屆展會的看法。
亞洲總監黃雅君:疫情加速整個藝術產業的網路發展
「過去這一年半,充斥著無數挑戰。」回想起在全球疫情反覆的情況下籌備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黃雅君不禁感嘆。無奈計畫總是跟不上變動,從一開始根本無法肯定有哪些參展商,到以為香港會與部分國家實施「旅遊氣泡」,最後已不再奢望短期內可恢復跨國旅遊。「不停地、不停地計畫,這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直到今年三月,策展團隊才有最終定案——多元(hybrid)。
黃雅君所指的「多元」,不止是實體展與線上展廳同步舉行,還要構思各類方案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藏家與藝廊負責人也能參與其中。針對藏家方面,除了保留線上展廳與交易外,主辦單位採取一系列措施令線上觀眾感受現場氣氛,例如現場直播片段每日在指定時間上線、工作人員拿著自拍棒在場內四處走動為線上貴賓進行導覽。黃雅君說:「至少要讓大家感覺到香港與你同在。」
至於藝廊方面,今年特設「衛星展位」,滿足希望參加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卻因疫情無法抵港的展商的需要。「衛星展位」的操作方法是事先請藝廊把藝術品運送到香港,主辦單位再聘請工作人員處理展位的大小事務。假如藏家對相關展品有興趣,可用手機掃描展位中的 QR 碼,直接聯絡畫廊。另外,部分衛星展位更是擺放了 iPad 或手提電腦,身在國外的藝廊負責人可與藏家即時進行視訊會議溝通。
雖然推出「衛星展位」以兼顧國際畫廊的參與度,但黃雅君指出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此做法,因此仍然有藝廊選擇不參加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她解釋指,不同藝廊與其旗下藝術家都有各自的合作模式,有時候藝術家也未必希望用這種方式處理自己的作品。「所以從當我們決定採用『衛星展位』的時候,就知道不會所有畫廊都願意參與。」黃雅君透露,原本估計最多也只有20間藝廊以此方式參展,而且大部分都是來自亞洲地區,豈料結果竟然有 55 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衛星展位」,業界反應遠比想像中活躍。
在疫情席捲全球的情況下,只能不斷推陳出新,打破一些舊有想法。黃雅君形容,本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就像是場「巨大的實驗」。同時,藝術界整體上對藝博會形式的想法也被迫改變了許多。黃雅君笑言,若將這次的藝博會模式放在 2019 年,大家的反應大概會是一面倒地說「No Way」、「痴線(瘋狂)」。 她接著說:「但經歷 2020 年後,(線上展會)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去年,巴塞爾藝術展首推線上展廳(OVR, Online Viewing Room),以減低香港展會因疫情取消對藝廊及藝術家所造成的影響。今年復辦實體展會,同時保留線上展廳,但兩者展示的作品會有所不同。黃雅君指出,一般而言,大家會以為線上展廳只是把實體展直接搬到線上,「但有些藝廊選擇當冒險者」,改變展示策略。她舉例,有的藝廊會選擇在實體展集中展出大型作品,小型作品則於網上展廳展示。
此外,黃雅君指過去藝廊會把線上展廳視爲等同實體展位般操作,「若有十件作品就十件全放上去(網路)」,但他們漸漸發覺這做法並不合適,畢竟透過屏幕展示作品的效果始終與三維空間不同,故陸續重新思考線上展廳的最佳使用方式。就目前觀察,黃雅君認為藝術家個展的網上展廳效果普遍不錯,反之若用作展示多位藝術家作品,有時會顯得雜亂無章。她相信,藝廊以至整個巴塞爾藝術展團隊都還在學習當中。
除了策展方式有別外,藝廊在線上、線下展會所觸及到的藏家類型也有一定差異。黃雅君留意到一些年輕藏家不大喜歡參與實體展會,「比如說他們想要穿 T-shirt、短褲到會場,可能感覺會被一些藝廊老闆評頭論足」,但在線上交易買賣雙方不需要見面也可進行溝通,也不用逐一詢問作品價格。
問及今年的銷售情況,黃雅君指目前難以估算,暫時未有全面的展會銷售報告。但根據開展首兩天與參展藝廊的對話交流,她得知不少藝廊挺滿意今年的銷售表現,甚至遇到些新買家。根據大會提供的首兩日畫廊重點銷售成績,國際頂尖畫廊厲蔚閣(Lévy Gorvy)以約 1950 萬美金售出紐約畫派大師米榭爾(Joan Mitchell)的《 12 Hawks at 3 O’Clock 》;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以 175 萬美金成交美國知名藝術家康多(George Condo)的《 Blues in A flat 》,並以 80 萬美金成交康多的另一件作品《 Haunted By Demons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則以 30 萬美金成交美國畫家皮特曼 (Lari Pittman)的《 Found Buried #4》。
至於未來甚至疫情結束後會否繼續沿用實體展會與線上展廳雙線並行的模式,黃雅君表示「很難斷言線上展不會再發生」,因為經過這幾年大家都意識到了有些人傾向於線上操作,有些人更喜歡實體接觸,「但要如何平衡這兩者,我們目前還沒有答案」。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藝術世界也陸續產生變化,從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到近期的「NFT 藝術」熱潮,如今藝博會也在疫情限制下被迫展開新模式。「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加速了我們整個行業的網路發展與銷售策略。」黃雅君總結道。
方由美術:香港購買力強
香港藝廊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就是其中一個在疫症時代下快速適應行業新常態的例子。創辦人梁徐錦熹(Henrietta)笑道:「我們(對於線上形式)已經駕輕就熟,成了精。本身已經做很多線上活動。」
過去一年多,方由美術已進行過許多線上活動,其中包括數十集的藝術家對談節目。這次重返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方由美術更是今年少數在實體展位提供 NFT 交易的藝廊,相關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彭劍的「柳成蔭系列」以及澳門藝術家吳少英的「繁花系列」。NFT 藝術在香港尚未普及,梁徐錦熹亦承認目前很多人連 NFT 的電子錢包都沒有,「但我仍然要做,因為我相信區塊鏈會一直存在」。
雖然致力開發線上展演活動,但梁徐錦熹未減對實體展會的熱情,亦樂見今年人流與前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不相伯仲。她強調實體展會不可取替,因有些藝術品的質感只有在現場才可感受到,但同時也歡迎「線上展廳」做法,以照顧到無法親臨會場的藏家。梁徐錦熹同意線上展演會是藝博會的未來趨勢,並與實體展會相輔相成。「線上展有輔助作用,可發掘同培養新藏家,但展示藝博會盛況仍需以實體形式」。
此外,梁徐錦熹亦預計本屆展會整體銷情不俗,「很多頂尖畫廊在開幕前已經賣完,我們也已經賣掉了一些」。綜觀 2020 年至 2021 年上半年業績,她透露方由美術銷情是令人滿意的,「香港購買力好強,許多中國企業家和老闆都在香港,銷情其實完全沒有變差」。
卓納畫廊:參與實體展時,根本不會意識到有線上展
國際畫廊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總監許宇(Leo Xu)認為就實際銷量百分比,今年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倒是疫情下有很多作品沒辦法運送到香港,或許會影響到銷量。許宇透露,卓納畫廊今年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實體展會。他強調,線上展覽雖然會帶來新機遇,例如可觸及很多本來不認識畫廊或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但從實際本質這不是 Business 的主要核心」,因此實體展會仍有其重要性。他補充指,一旦身處展會現場,其實不會意識到有線上展廳的存在,「因為這裡有很多客人,已經有足夠多的對話,讓我們去參與其中」。
問及闊別一年重回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心情,許宇指「官方說法」就是大家很開心、很興奮,可在藝博會跟大家見面,加上比起在螢幕上看作品,能夠親眼看到原作才是最棒的事情。除此以外,他認為這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讓大家重新看看疫情下所有藝術消費平臺所產生的變化,「促進整個藝術行業去思考怎麼做這些展會,怎麼帶作品、跟客人介紹和交流」。他舉例,主辦單位拍了許多影片,現場也有許多工作人員拿著自拍棒進行導覽。他認為這些新嘗試是個好開始。加上疫情限制了國際旅遊,許宇認為會促使藝廊與藝博會更加珍視其所在地的市場。
然而,對於卓納畫廊這種國際一線畫廊而言,更大的難題在於疫情下各地藝博會如何協調。許宇透露,自己這次在香港待一天後就要馬上去深圳進行隔離,以趕上參加之後在北京舉行的博覽會。他直言,「疫情期間有很多不可確定性,那你這些活動怎麼能互相協調好時間?畫廊怎麼選擇?客人怎麼選擇?這些問題之前沒那麼難,但現在成為大家一個很大的挑戰」。
Rossi & Rossi:線上展只是入門,終究要回歸實體展
至於在香港及倫敦均設有藝術空間 Rossi & Rossi,也認為疫情為整個藝博會帶來了不少難題。總監 Charles Fong 表示,不同藝廊有不同情況,以他所知,部分業界朋友因為外國技術團隊無法抵港,而遇到不少困難。
除了策展及布展問題外,疫情會影響本屆銷售情況?「當然!因為根本沒有人要來。」(sure!Because no people are coming.)Charles 不假思索地答道。他認為大部分藏家還是希望可以親眼看到作品,而不是在網上看幾張照片了事。
Charles 不排斥線上展廳,也很歡迎多一種交易平臺,但他強調藝術品有許多細節是無法透過相片呈現。線上展演只能是藏家的入門途徑,絕不可能取代實體展會。他相信一些資歷較淺的藏家成長到某個階段,就不會再對網上展廳有興趣,因為他們渴求更細緻、更專業的購藏體驗。
他遂以黑膠唱片愛好者為喻,「他們希望享受最高音質,因此開始去買不同裝置、講究聽音樂的環境。但他們很有可能以前都是聽 mp3 的。」藝術收藏也一樣,可以從虛擬世界起步,但終究還是會走進一個實體空間,近距離細看每份藝術品,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疫情時代下的這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得來不易。有不得不克服的困難,也有意想不到的機遇,讓人進一步反思藝博會的可能性。或許正如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黃雅君所言,整個業界都還在一步步地學習、摸索,正進行一場巨大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