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保利香港2018年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

保利香港2018年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

保利香港2018年秋季將呈獻亞洲現當代藝術的多元面向,包括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朱沅芷的代表作、草間彌生1980年代末的經典作品。
保利香港2018年秋季將呈獻亞洲現當代藝術的多元面向,包括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朱沅芷的代表作、草間彌生1980年代末的經典作品,藤田嗣治罕見金箔作品《聖母及三女子》,以及一系列林壽宇作品、井上有一的書法專題等,鋪陳出不同文化脈絡下多變的發展風格;當代部分則以周春芽、何多苓、羅中立、劉野、蔡國強的關鍵時期作品折射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觀點與時代精神,奈良美智、KAWS等作品將更豐富藏家的視野與收藏領域。
朱德群《構圖》,油彩、畫布,65×50cm 1979。(保利香港提供)
書法、光源與色彩:朱德群的東方抽象
經過1950年代中後期對於抽象元素的探索,朱德群開啟了將自身中國傳統水墨融合西方油彩的道路。《構圖 No.169》創作於1968年,朱德群筆下的書法線條開始著重意象的拿捏與掌控,粗獷筆觸和細膩線條的反覆運用,將觀者視覺由下往上開始向中心凝聚,在恣意的節奏感中隱約構築出山水之形。蒼莽有勁的線條之下暗藏著幾近石青、石綠的礦物顏料色澤,在靜謐幽靜的氛圍營造中,極具想像力和音樂性的幻象空間彷彿能隨同藝術家走入其心中的抽象風景。
1970年代開始,朱德群以光線的營造開啟了嶄新的視覺體現,《秋,1978年5月1日》展現朱德群進入純粹抽象表現後,立基於中國美學的底蘊上,結合西方關於光影與色彩美學的論點。朱德群藉由光線強化運筆過程中的節奏性以及或快或慢的痕跡,光源啟動了四周被淬煉過的繽紛色彩。深沉背景影射了「秋高氣肅」的氛圍,朱德群卻以色彩與筆觸的交織,創造出宣洩而下的幽微光線,與前景一隅強烈而明亮的黃色塊面,呈現激烈的對比與明暗互補關係。朱德群藉由掌握西方繪畫中豐富的顏色運用,和運用油彩本身的飽和與透明度,表現東方兩元對立的陰陽宇宙觀。1979年作的《構圖》同樣結合了朱氏獨有的光影美學,精巧的尺寸讓藝術家更加著重於肌理和線條的建構,在交錯縱橫之間開啟了作品的律動和音樂性。朱德群對於色彩和美感的調度得宜,使得畫面飽富詩意,對應了東方對於色彩的視覺情感理論。
吳冠中《早春》,水墨、設色紙本,68.4×136.3cm,1993。(保利香港提供)
吳冠中色彩斑斕的點、線、面組構
1999年1月,熊秉明與陸丙安喜結連理,於巴黎舉辦婚禮,同年熊秉明攜妻返京辦展時,多年老友吳冠中送上作品《早春》以表祝福。《早春》創作於1993年,是吳冠中在抽象彩墨開拓上的標誌性之作,畫面上濃郁的黑墨筆觸粗獷跳躍,以較淺的墨色暈染襯托形構出層次與空間感,而綠、黃、紅等跳躍的色點更是點睛之筆,如3月的早春,萬物萌發蠢蠢欲動,一派盎然生機之勢。作品一直珍藏於熊秉明與陸丙安家中,逾20年後首現市場,《早春》不僅是吳冠中在晚期抽象探索的代表作,更是吳冠中與熊秉明相交多年情誼之見證,其珍罕可見一斑。
林壽宇《1967年1月》,油彩、鋁、畫布,127.7×127.7cm,1967。(保利香港提供)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林壽宇的白色極簡
根據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的《向大師致敬系列: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白色」系列最大尺幅作品《現代繪畫浮雕雙聯作》現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而今次拍賣的《1967年1月》則是出版中私人收藏最大尺寸的60年代創作,林壽宇將具體澎湃的情緒收斂為極簡的線條,於白上白的重複堆疊間,建構多重空間的序列,畫面上的鋁片因質地差異成功地超越平面限制,表現出東方禪學中宇宙空間的無限與內涵。60年代末纖細的高彩度色段取代鋁片的存在,為潔白的畫面增添色彩,《1971年5月》畫布右側邊緣是一道鮮黃筆直的疆界,刻意未畫滿的有色線段,為穩定的節奏感增添空間韻律的變化,融合了精確理性運算的架構,呈現具有結構性與空間構成的作品。
本季林壽宇的專題作品將涵蓋藝術家主要的創作時期,從1957年於英國嶄露頭角的抒情抽象紙上創作,至1960年代中期,將厚油彩直接上於畫面的《示意素描》,和一組4件首次曝光於拍賣場的版畫《春、夏、秋、冬》,與1960年代晚期至1970年晚期最受矚目的「白色」系列,畫面從具體的型態過渡至稀疏筆觸的勾勒,最後昇華至純白世界,清晰的圖解藝術家不同階段創作歷程的蛻變,見證林壽宇在生命不同階段對藝術的主張與追求。
朱沅芷《公園小徑》,油彩、木板,50×60.5cm,約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作。(保利香港提供)
朱沅芷曲折多彩的夢境
20世紀初期華人藝術家以自身獨特風格融匯西方現代主義的最佳例證,標誌了中國現代藝術發展劃時代的突破。朱沅芷先後旅居於巴黎與紐約這兩個西方前衛藝術中心,與眾不同的經歷成就了他多變的藝術風格。創造於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的《公園小徑》脫離共色時期的拘謹筆觸與構圖,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是為了實現畫作主題夢境的安排。畫面中肆意舞動的樹幹與中心的人物相呼應,使得原本靜態的風景一下子生動起來,流暢卻虛幻的場景,符合了朱沅芷當時以夢幻來剖析現實的一種手法。藝術家運用大量橘黃色調、墨綠與大地色系,明度的對比映襯彷彿在強烈光照下的場景,隨著曲折小路鋪陳出豐富的景深與層次。《公園小徑》顯示藝術家從形式主義的探索中轉往更為私密與個人的內在解析,代表藝術家創作中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草間彌生《紅南瓜》,壓克力顏料、畫布,38×45.5cm,1989。(保利香港提供)
草間彌生經典變奏《紅南瓜》及《遙遠的愛》
1989年作的《紅南瓜》是草間彌生為經典的南瓜題材所譜寫的一首變奏曲,從中分開的瓜瓣彷彿有著擬人雙腿的動人姿態,突破了以往南瓜的厚實形體,顯得更具人性化與活潑氣息。作品背景以黑色為主軸,工整又纖細的紅色網線在上方一一連結交織,畫面中心的南瓜主體則以相反的大小白色圓點點綴,在色彩的對比反差中取得了絕妙的平衡。而畫面上方萬紅叢中一點綠,巧妙地突出了南瓜的瓜蒂,讓人在目眩神迷之餘又能一眼發掘到嶄新的視覺焦點。《遙遠的愛》則體現了草間彌生多樣的藝術軌跡,從網點變化而來的有機橢圓體在背景呼應著魚兒身上的鱗片,由微觀至宏觀,從圓點到線條的疊加,皆賦予無比繽紛的色彩,作品幾乎囊括了藝術家生涯創作中的所有重要元素,堪稱是集大成之作。在看似甜蜜的親吻之際,透紅的魚眼結合作品名稱中的寓意,似乎暗示著草間彌生對於自身愛情回憶的投射。
何多苓《俄羅斯森林(黃金時代)契珂夫.夜鶯》,油彩、畫布,200×150cm,2017。(保利香港提供)
從《紅色天氣的馬》至《俄羅斯森林(黃金時代)契珂夫.夜鶯》:何多苓近三十年創作蛻變
何多苓是一位富有詩人氣質的畫家,他憂鬱抒情的特質並不源於特定的社會和時代變遷,而是深植於生命本體,何多苓選擇繪畫這種「文體」使抒情以極為微妙、感人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來。創作於1991年的《紅色天氣的馬》,彜族女人與馬以一種與觀看相悖的空間錯位對視,女人的服飾和髮飾與凝重斑駁的背景、白馬與沉穩鮮明的紅色相互映襯,女人與白馬各自處於獨立的空間,在靜默的色彩拼接中猶如巴洛克式的紀念碑,像是掛在牆上的畫作又像是恰好在窗外的風景,具有強烈的超現實意味。《俄羅斯森林(黃金時代)契珂夫‧夜鶯》是何多苓創作於2017年的近作。自知青歲月裡何多苓就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還曾為契珂夫的小說《帶閣樓的房子》創作過同名連環畫,何多苓自稱這是為了卻自己的「契珂夫情節」。俄羅斯森林是俄羅斯人的精神宿地,契珂夫被置身於廣闊的森林中,何多苓沒有採用普通的森林景色,而是將人物及背景均處理成氤氳的灰色,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灰色的深淺暈染以內斂深刻的涵意引發人們的思考和想像,這與契珂夫文學作品的深刻犀利,批判現實主義的風格也體現出一致性,使畫面彌漫出文學的幻想,彷彿召喚起永恆的時間意識。
羅中立《過河》,油彩、畫布,160×200cm,2007。(保利香港提供)
羅中立的鄉土美學再延展
鄉土是羅中立一以貫之的繪畫主題。特別是「過河」這一描繪大巴山農民日常生活的場景在羅中立的作品中反覆出現。《過河》創作於2007年,但在表現形式及繪畫技法上同以往的「過河」系列相比有很大轉變。人物造型較以往更為誇張,色彩更為飽和明快且對比強烈,特別是那些佈滿畫面的呈放射狀線條的處理,使人物變得張揚有力。大巴山民不再被置放於一個具體的場景中,而是將人物高度提煉成平面化的符號。這種符號又讓人容易聯想到剪紙、泥塑、布偶、皮影等中國民間藝術,產生出獨特的鄉土美學。羅中立自1980年代至今,雖然繪畫的外在表象幾經變化,但是對大巴山民淳樸真摯形象的塑造,以及畫面中流露出的關切從未中斷,這種人文關懷恰是羅中立各時期作品可貫串遵循的清晰脈絡,而這也正是羅中立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
周春芽《桃花與綠狗》,油彩、畫布,200×250cm,2008。(保利香港提供)
周春芽的繁盛春景與張揚綠狗
《桃花與綠狗》創作於2008年,罕見地結合了桃花題材以及從愛狗「黑根」而開始的「綠狗」系列元素,這件作品中的綠狗便是藝術家屠宏濤的狗「TT」。周春芽筆下的桃花是非常具有表現性的,往往能感染觀者情緒,濃烈的情感在畫布上盛開,在繁盛的春景中綻放著激情。桃花野性的冶豔風情與粉紅色調對比藝術家傳承自中國的筆墨神韻,色彩上的衝突和強勁有力的線條塑造出周春芽獨特的美學性格,奔放恣意的外表也隱藏著優美典雅的元素。藝術家自由奔放的筆觸活化了畫中事物,在花叢間的綠狗就像藝術家化身般凝視著豔麗的花朵,令人血脈賁張的緋紅桃花充滿著生命力,即是藝術家內心的最佳寫照。
劉野《飛翔的天使》,油彩、畫布,40×40cm,1998。(保利香港提供)
中國山水間《飛翔的天使》
創作於1998年《飛翔的天使》是劉野從德國回到中國後,對於美學認知的重要的歸納與總結。他以富含特殊意義的大面積紅色,暗示時代的情境,而畫面中的一對天使,是藝術家將自我形象昇華為天真、無邪的表徵,代表回到中國後劉野對童年記憶的追溯。畫面中暗藏理性邏輯對空間秩序的結構,實現藝術家長時間推祟恆定、靜謐的規律和美感。此階段重要的特徵:中國山水圖式,劉野從傳統山水畫中對空間留白的佈局,啟發下一階段純化背景為單一色塊。《飛翔的天使》融匯了劉野在德國時期代表性的創作思維,與返國後對於自身經驗的重新組構,為往後的藝術發展提供重要的養分,可說是階段性總結的代表,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蔡國強《天空中的飛碟和神社》,火藥爆破、水墨、紙本,259×339cm,2002。(保利香港提供)
《天空中的飛碟和神社》:外星人與信仰的連結
蔡國強以他橫跨繪畫、裝置、錄像及表演藝術等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寬了傳統平面空間創作的疆界,在國際當代藝壇獨樹一幟。2002年,蔡國強參加日本北海道帶廣國際當代藝術展,《天空中的飛碟和神社》即是當時爆破計劃的火藥草圖。他將一枚巨型碟狀飛艇漂浮在空中,飛艇的底部懸掛了源自日本神道教的銀砂神社,並在展覽的最後一天用火藥將其點燃,強大的能量在爆破的瞬間噴射而出,在畫紙上留下的橢圓形印記宛如神眼,凝視萬物,又富有張力,穿越並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爆破這種毀滅後重生的創作語言,是藝術家一貫信仰的道教中凡事對立,世間萬物可見與不可見的陰陽哲思的最佳呈現方式,在《天空中的飛碟和神社》中,人類的精神家園與宇宙深層的能量被緊緊相連,是一件極具代表性、不可多得的傑作。
劉丹《湖石東頭》,水墨、紙本,70×67.8cm,2014。(保利香港提供)
當代水墨的「形」與「意」:井上有一、劉國松與劉丹
是次秋拍,保利香港梳理了20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其中幾位亞洲水墨藝術家,包括井上有一、劉國松和劉丹等,探討現代社會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傳承。劉國松作品《地球何許之八十二》中可充分見其精髓。作品以臨空俯瞰的特殊視角,描繪出一輪圓月與下方連綿起伏的浩瀚山脈,又或是渺茫無垠的宇宙星辰,營造出宏大至極的氣魄。
劉丹是現今最具影響力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之一,其作品量少而精,極富禪意與哲理,引人遐想。他用深厚的繪畫功底與獨特的藝術語言,不斷突破傳統水墨的邊界,也體現出他的認知世界並通過畫作來達到知行合一。《湖石東頭》創作於2014年,此幅畫作主體是翦淞閣所藏的太湖石,這枚湖石頗具美感,線條遒勁有力,石頭的外側線條圓潤曲折,而石體內側線條則頗具稜角,在藝術家纖毫畢現的筆觸中,這枚湖石盡現遺世獨立之感。
井上有一以放蕩不羈的表現性書法結構,革新解放被傳統書法束縛的人性,受到國際藝壇的高度肯定,此次將呈現跨越其20年創作生涯的一系列代表作,從1960年代充滿動感和表現力的筆觸《泰》、《懶》、《放》與罕見非單字為題的《大巧無術》,過渡至1970年代著重於對文字意義解讀的《花》與《月》,甚至是1980年代透由文字結構傳遞繪畫表現性的絕筆期《舟》,提供觀者對於井上有一研究更全面的風貌。

保利香港2018年秋拍:現當代藝術專場
台北預展
展期|2018.09.15-16,10:00-18:00
地點|台北克緹國際大樓(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05號14樓)
香港預展
展期|2018.09.28-29,10:00-20:00
地點|香港君悦酒店(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香港拍賣
日期|2018.09.30,11:30-
地點|香港君悦酒店(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今藝術&投資編輯部( 2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