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喜馬拉雅藝術為邦瀚斯之強項,每每推出吸睛拍品,已成閃亮招牌。香港邦瀚斯2024秋拍「誠虔映韻」佛教專場拍品陣容強大,橫越印度、尼泊爾、西藏、中國等地域,囊括犍陀羅、笈多、帕拉、清宮藏傳佛教等藝術風格,甚至有一系列顯赫知名的丹薩替寺造像,呈現佛教藝術脈絡之豐美。11月27日晚間舉槌,33件拍品,24件成交,成交率72%,總成交額4772萬900港元。
邦瀚斯位於太古廣場六座的全新亞洲總部10月啟用,本次秋拍為在新大樓舉辦的第一屆拍賣,嶄新開闊的空間帶來新氣象。拍賣現場人聲鼎沸,藏家躍躍欲試,首件拍品即受熱烈歡迎,溢價成交,帶動氣氛。經短暫暖場,重要拍品印度北部笈多時期《釋迦牟尼銅像》迅速登場,估價800萬至1000萬港元,為本場最高。笈多時期為印度經濟、文化、藝術的黃金年代,象徵印度古典主義藝術的最高成就。此時期造像軀體勻稱,透露氣質高雅,存世罕有,部分藏於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洛克菲勒亞洲協會等重要博物館,在市場更為罕見。
本件釋迦牟尼肉髻高隆,螺髮規整,五官秀美,弧形濃眉、鷹勾鼻與豐唇呈現印度面孔的特色。身著通肩式袈裟,薄衣如出水般服貼身體,曲線畢現。左手輕拈衣角,右手掌心向外,施無畏印,指尖有蹼扇,此種特徵在笈多時期的石像亦可見得。釋迦重心在右腿,左膝微曲,靜止中有婀娜姿態。作品鑄於笈多後期,反映鹿野苑風格逐漸成熟的動態造型美感,與秣菟羅衣紋風格的影響痕跡,典雅流暢的線條彰顯平靜莊嚴的氣質。2013年首都博物館舉辦「佛韻—造像藝術集粹展」,匯聚歐美、臺灣、香港等地區的公私收藏,印度、尼泊爾、西藏、中原等的佛教造像,本拍品為當時展品之一。
拍官以500萬港元起拍,至700萬港元首先由現場女士應價,800萬港元由中國藝術資深專家Dessa Goddard為客戶舉牌,此後二人你來我往15回,最終Dessa的客戶以1380萬港元讓現場女士打退堂鼓,成交價1715萬2000港元,現場一致鼓掌賀喜。
次高價為本場封面拍品,乾隆時期《錯銀錯紅銅舞姿佛母銅像》或為顰眉佛母,估價500萬至700萬港元,以380萬港元起拍,由現場牌號882的男士以500萬港元落槌,成交價635萬4000港元。《錯銀錯紅銅舞姿佛母銅像》風格上溯11至12世紀印度東北部帕拉造像藝術,這種風格由印度經由西藏再進入清宮,佛母髮髻高聳,周身滿飾葉形珠墜,保留銅色而不鎏金,反映乾隆對復古的喜好。一般而言,舞蹈姿的佛母通常是憤怒相,而這尊佛母罕見的呈寂静相,面容安寧恬靜,在藏傳佛教圖像學中相當罕見。除了圖像學上的特殊性,近一公尺的大型尺寸,更指向清宮皇室造像的身分。據專家考察,2020年河北承德博物館舉辦「須彌福壽:當紮什倫布寺遇上避暑山莊」,展覽中有一尊與本拍品尊極為相似的四臂舞姿佛母像,除高102公分,姿態與裝飾風格和本次上拍者如出一轍,因此推測兩者產自同時期,可能為位於承德的皇家寺廟而造。
丹薩替寺系列拍前即受矚目,二件造像拿下場次第三、四名。藏中丹薩替14世紀下半葉《豐饒女神銅像》,雙手托舉一輪珠寶,其身分曾讓專家一度苦思。經研究,推測為13或14世紀一座吉祥多門塔的大地與豐饒女神Bhumidevi Dridha,其周圍環繞長壽女神與財寶女神,曾經位於門塔第六層的東方,是目前唯一已知此形象之女神。細膩的尼泊爾風格、厚重的背板顯示作品為珍貴的早期丹薩替風格,恬靜細膩而氣韻壯觀。
估價250萬至350萬港元,由牌號882現場買家、網路買家以及印度、喜馬拉雅及東南亞藝術部拍賣主管兼專家Dora Tan的電話委託客戶,展開精彩的三方角逐,一路由250萬港元廝殺至460萬港元,最終現場買家擊退對手,460萬港元落槌,成交價584萬6000港元,位列場次季軍。
第四高價則為藏中丹薩替15世紀早期《銅鎏金大黑天像》,大黑天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密中的護法,特徵為忿怒相、身材矮壯。此尊大黑天屬於「持鉞刀黑天(Mahakala Kartaridhara)」,右手高舉金剛鉞刀,象徵割除負面思想與現象;左手當胸持盛滿鮮血的顱缽,代表容納穢物。三目圓瞪,頭戴五骷髏冠,佩戴新鮮斬下的人頭串珠,下身著虎皮裙。雖為忿怒相,張開的口卻帶有笑意。根據學者埃斯圖內爾(Estournel)的風格學,本件應作於15世紀初。估價350萬至450萬港元,成交價444萬9000港元。
拍前特別宣傳的另一件藏中丹薩替《銅鎏金金剛鏁菩薩像》,塑造的是造型特殊的金剛鏁菩薩(「鏁」為「鎖」之異體字),與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鈴菩薩、合稱「四攝菩薩」,對應佛法中度化眾生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金剛鏁菩薩像極其罕見,丹薩替造像中恐僅有此例,估價400萬至600萬港元,惜未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