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安卓藝術的「生生長流」:疫情風暴中屹立的10週年

安卓藝術的「生生長流」:疫情風暴中屹立的10週年

在武漢肺炎造成全球藝術界重創的非常時期,位於臺灣臺北的安卓藝術卻在逐步解封的6月6日當天有了開幕歡慶的慶祝會,在基本防護優先的前提下,也算是為低迷且各種國際博覽會都紛紛取消或延期的藝術界,打了一劑強心針。
安卓藝術10週年展,與會來賓共襄盛舉,算是臺灣疫情解封後,率先開始的藝術展覽開幕活動之一。(安卓藝術提供)
在武漢肺炎造成全球藝術界重創的非常時期,位於臺灣臺北的安卓藝術卻在逐步解封的6月6日當天有了開幕歡慶的慶祝會,在基本防護優先的前提下,也算是為低迷且各種國際博覽會都紛紛取消或延期的藝術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回首10年前,當時安卓藝術的創辦人李政勇,其實一開始打算經營的是藝術顧問公司,並沒有開設藝術空間的打算,但後來因推廣需要,曾在內湖向祥輝藝術包裝公司商借空間展出,後來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得到了都市更新前閒置空間活化的機會而開始經營畫廊空間「新生十六」。約滿之後,2016年遷至現今的安卓藝術現址。走過10年,卻在疫情風暴中展望下個10年,安卓藝術對未來藝術產業與推介形式的改變有何想像,也是我們好奇的地方。
安卓藝術創辦人李政勇,在疫情中慶祝10週年,預示了後續藝術界可能有的重要變革。(安卓藝術提供)
李政勇表示,在籌備這個10週年展出時,首先當然受到疫情影響,把展期從原本的三月延到現在的六月,後來也順應當時藝術界加強網路媒體作為替代與推介重點的風潮而有相關規劃。5月16日到6月4日先開放線上觀賞,以Instagram、臉書與Ocula等平臺持續更新相關的線上活動,之後再開幕實體展覽。對安卓藝術來說,並非是將展示行為與空間線上化,而是和藏家與觀眾的互動線上化。一方面臺灣的疫情狀況還允許實體的展出,另一方面,在嘗試了許多博覽會單位提供的線上展示平臺之後,李政勇認為,目前的虛擬實境與網路技術,還沒有辦法取代現在臺灣中小型藝廊常見的繪畫、雕塑與裝置的實體空間展示,比較適合用在觀念或數位藝術的展成情境。他也看過例如臺北當代的Taipei Connection直播,但認為這樣的方法,其實比較適合用於理念的傳播或是特別的議題討論,要用來完全取代藏家的藝術品觀賞跟交易,還是有點困難。也因此在線上的部分,多是加強於推介的行銷活動之上。
傅饒,《雲火》,油彩、畫布,140×195 cm,2019-2020。(安卓藝術提供)
李政勇觀察到,這次上半年的疫情期間,藏家與觀眾來到畫廊的來客數明顯減低,因此他們勢必要想出另一種與藏家互動的方法,在疫情中以最低限的面對面互動情境,驅動他們能到場觀賞作品,或是在不到場的情況之下,也能完整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就在今年,安卓藝術也開始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並且推出了「Look Deeper」的節目,以3分鐘的時間篇幅。第一集以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為主題,包含本次10週年展亦有參加的傅饒、黨若洪等人,目前做到第6集,而這些影片也會透過前述Line、Instagram與臉書等傳播出去,作為替代實體空間交流的推介方法。除了影片的製作與Youtube頻道經營以外,配合這次展出10週年的展覽主題,安卓藝術也在臉書上推出了「藝術家心目中的理想畫廊」單元活動,邀請合作藝術家以一句話說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畫廊。例如藝術家陳曉朋便認為:「我心目中的理想畫廊,是與藝術家彼此互相瞭解和信任,能一起在藝術道路上共同成長和升級的工作夥伴。」另外藝術家安娜 · 瑪瑞亞 · 米庫(Ana Maria Micu)則表示:「一直以來對我來說,不言自明的真相就是圖像從不單獨存在,而是從屬於更大的視覺系統,其中有許多的應用方式可以延伸去定義理想畫廊之角色,一個畫廊應該要更加宏觀,不能僅止於是白色的立方空間,除非是個非常美麗的白立方。」
安娜・瑪瑞亞・米庫,《往右去一個……這區域企圖》,炭筆、鉛筆、麻布,175×317 cm,2020。(安卓藝術提供)
鄔一名,《薺菜14》,水墨、宣紙,154×180 cm,2020。(安卓藝術提供)
安娜 · 瑪瑞亞 · 米庫的話放在當下藝文產業受到疫情重創的現今特別引人深思,過去十分倚賴實體空間互動展示與人際交流的的藝術產業,在病毒肆虐且人人需要保持距離的當下,如何讓這些原本存在於實體空間的人際交流持續下去且不降溫,成了藝術界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在至少近一年的數位媒體不太可能取代實體展示的當下(除非未來這些新媒體在技術的改進之下,能有突破性的進展),藝廊或展場如何突破這樣的限制,以「更大的視覺系統」延伸出去,想必是畫廊經營者們需要動腦思考不同推介形式的時候。在10週年的當下,安卓藝術這次新的嘗試與整理思考,面對的依舊是下一個充滿變數的十年。
陳飛豪( 118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