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簡稱香港巴塞爾)總是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藝術家與藏家等藝文人士匯聚香港。此際的香港本該是藝術活動高峰期,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影響,本屆的香港巴塞爾於2月即宣布採取線上展廳的模式舉辦。今(18)日,主辦單位率先推出VIP日的線上展廳、並自3月20至3月25日平臺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如同實體藝博會的階段性呈現,囊括了來自世界的234間畫廊展出。藉由首次大型藝博會的線上化體驗,典藏ARTouch團隊也將帶來一系列的報導,介紹各個精選畫廊展間及藝術作品。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線上展廳」:www.artbasel.com/viewing-rooms
耿畫廊:繪華人世界現代繪畫的多元面向
耿畫廊藉由張宏圖、蘇笑柏、蔣友梅、彭薇等四位藝術家描繪華人世界現代繪畫的多元面向。張宏圖早期就以普普藝術的方法諷刺毛澤東,他的創作以多元融混的風格回應東西方藝術與文化交流,乍看是老掉牙地談論東西方對比的藝術觀,但實際上卻是意圖以實驗與再製的方式質問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格形式。在德國杜塞道夫學院的經驗,成為蘇笑柏得以重新考察傳統媒材與生活器物的養份,中國的大漆是他創作的重要媒材,藉由繁複的製作過程對比簡約精煉的畫面,體現了大道至簡的道家精神,使繪畫成為一種跨越文化經驗的自然表露,提取出歷史性的文化符碼,開創出其獨特的藝術語彙。
彭薇《窺 – 28》,水墨、絹,50x75cm,2020。(耿畫廊提供)
TKG+:呈現四位藝術家的跨文化交會
TKG+將展示四位藝術家李綾瑄、侯怡亭、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與彌載映(Mit Jai Inn)的作品。四位藝術家通過各自殊異的觀看視點來處理其創作之核心命題,李綾瑄具有渾厚質感的作品,來自其對油畫及油等材料的研究,並在探索過程中,將傳統上用於平面的顏料跨至雕塑領域,呈現出具有戲劇性的裝置作品。彌載映則透過顏料和材質的運用,揭示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獨特觀點。侯怡亭在攝影疊層上刺繡效果,營造出熟悉而又富異國情調的視覺衝擊。而薩望翁.雍維繪畫中的歷史敘事建立在對存檔圖像和文字組成的重新詮釋和重複性之上。
侯怡亭《歷史刺繡人 No.3-1》,刺繡縫線、數位影像輸出、畫布,40×60 cm,2019。(TKG+提供)
亞洲藝術中心:前畫會時代大師馬白水
亞洲藝術中心將呈現馬白水個展,展現藝術家「以繪畫搭一座溝通中西特質精神的彩墨之橋」的宏大目標。馬白水是臺灣「畫會時代」之前的大師,透過這次展覽,呈現其繪畫的三個階段:大陸寫生期/自然描寫期 (1948前)、臺灣表現期/自然寫意期 (1949-1974)、紐約創作期/自然創作期(1975-2003)。「馬白水風格」的風景畫色彩鮮麗、簡潔有力的大面積色塊,以及他融貫中國傳統思想與形式並疊加入歐美現代用色觀念的眾多作品當中,在戰後便已淋漓盡致地表現他「亦彩亦墨、也中也西」的特色。馬白水有著深厚的水墨創作根底,其筆法力度厚實。虛實對應、三遠法等傳統水墨畫理論在他的畫中充分活現,富有多彩與濃厚的文人意境。
馬白水《廬山瀑布》,彩墨紙本,61x46cm,1990。(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安卓藝術:「雅努斯」 香港巴塞爾項目展
安卓藝術以神話人物「雅努斯」為名,以「山水」和「抽象」為題,結合不同藝術家對此主題的不同詮釋:展出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以及首次合作的楊世芝等七人。相對於傅饒擷取山水意象轉化而出的動態場景三聯作《深淵》,李明則最新的複合媒材作品《阿巴斯》將現實生活的材料和詩意融入傳統書畫形式。而石晉華《走筆#173 霽月吹雪圖》則在水墨繪染的底紙上以白色鉛筆行走,持續完成他自然風景上的浪漫行旅;史金淞《百衲圖.山水練習三》以解構的方式破除山水畫的傳統,又同時重構出一種全新的山水美學。
傅饒《深淵》油彩、畫布,220x420cm,2020。(安卓藝術提供)
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當代水墨的突破與革新
藝倡畫廊展出11位來自海內外的當代水墨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包括享負盛名的海外華裔畫家丁雄泉、國際知名的內地藝術家徐累、張羽、南溪和藍正輝、香港雕塑家甘志強、新銳女畫家張藝蓉和張小黎,以及多媒體藝術家張健君,以及兩位旅居中國的美國藝術家秋麥(Michael Cherney)和芭芭拉.愛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長期以來,當代水墨藝術僅限於亞洲,甚至更出現公眾對其單調乏味的誤解。然而,根植於傳統水墨的藝術家積極探索水墨作為創作媒介的可能性,將攝影、壓克力顏料、不鏽鋼甚至行為藝術與水墨藝術互相結合。當代水墨藝術家既令觀眾出乎意料,又積極與傳統對話。本次藝倡畫廊嘗試透過線上展廳的呈現,凸顯東方當代水墨之於時代的重要性,而中國藝術家不單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他們更透過運用創新的媒體、選擇獨一無二的主題、表現形式或構圖,力求革新傳統形式及重新展現傳統水墨藝術。
張小黎《石語》,絹上墨彩,40x40cm,2019。(藝倡畫廊提供)
索卡藝術:呈現六位亞洲重點藝術家
索卡藝術將呈現六位亞洲深具影響力之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以西方油畫概念傳達中國山水的悠遠意境聞名的洪凌,將文人精神與自然融於畫中;中國西南藝術群體的領軍人物之一、以「物的肖像」享譽藝壇的毛旭輝,近幾年回歸具有象徵風格的人體描繪與探索;首位被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永久典藏的華人藝術家趙夢,在創作觀念上復興東方傳統價值,同時也在傳統基礎上融合西方現代藝術的精神;王易罡的創作同時傳遞西方藝術的抽象表現主義精神與東方藝術的禪宗精神,深受美術館以及私人藏家的喜愛;深受包括姚謙在內藏家西海的張英楠,透過對於自然景觀與基礎幾何的造型揉合,讓作品帶有一種特殊微妙的孤獨與疏離感;而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在學期間即獲獎頻頻,作品也曾被瑞銀收藏。
洪凌《柔雨》,油彩、畫布,110x120cm,2019。(索卡藝術提供)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同步呈現線上展廳雙平臺
「論繪畫:線上巴塞爾藝術展」於香港巴塞爾首屆線上展廳與「卓納線上展廳」(David Zwirner Online)同步呈現,展出作品總價高達1,600萬美元。參展藝術家均塑造了如今具象繪畫的定義,或探索了具象繪畫的歷史意義,或圍繞這種媒介在當代的理念維度展開了哲學思考。展覽將呈現來自卓納藝術家及藝術遺產的16件作品,包括傑夫.昆斯(Jeff Koons)、盧卡斯.阿魯達(Lucas Arruda)、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克里.詹姆斯.馬歇爾(Kerry James Marshall)、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尼奧.勞赫(Neo Rauch)、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劉野、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等重點藝術家的全新與經典作品,其中多件為首次公開展出。
傑夫.昆斯(Jeff Koons)《Gazing Ball (Botticelli Primavera)》, 2017-2020。( © Jeff Koons)
大未來林舍畫廊:跨世代的抽象表現
大未來林舍畫廊將呈現三位不同世代藝術家吳大羽、陳蔭羆、申亮的抽象表現,嘗試從中國的傳統筆墨美學中,重看現代與當代中國藝術中的「抽象」繪畫。吳大羽的畫作不拘於對象的形似,畫面頗具抽象性,其繪畫可與傳統東方繪畫精神有所銜接,東方抽象是為「意象」,介於具象和非具象之間。陳蔭羆藉古代藝術文獻的形式,重新解構、堆疊出超越抽象平面的真實質感,畫面上的空間擺脫舊有形制,進而淬鍊出更具歷史維度的藝術表現。申亮的「皮紙系列」、「畫書系列」延續對日常事物探索的脈絡,透過個人時而戲謔、時而嚴肅的詮釋,以嶄新的面貌走入當代人的文化生活。
吳大羽《無題》,油性蠟筆、紙,14.8×10.2cm。(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Rossi & Rossi 畫廊:西亞.阿瑪賈尼的《登陸月球》計畫
1985年於倫敦成立的Rossi & Rossi畫廊,將引介伊朗裔美籍藝術家西亞.阿瑪賈尼(Sia Armajani)的作品。本次將展出該藝術家1950至1970年代的早期作品,包含1969年的作品《登陸月球》(Moon Landing)。藝術家於人類第一次登月行動的時候購買了一臺攜帶型電視,並自開始登月起一直開著電視機,直到八天後太空船平安回到地球為止。之後藝術家拔掉電視電源並鎖住插頭。同時藝術家同時逐字對《紐約時報》登月行動的特別報導的每個字畫線,藉此象徵性地標誌人類首度登陸月球這個重大的歷史時刻。
西亞.阿瑪賈尼(Sia Armajani)《登陸月球》(Moon Landing),1969。(Rossi & Rossi畫廊提供)
德薩畫廊(De Sarthe Gallery):網路時代的圖像特質
德薩畫廊於線上展廳推出原定在藝博會現場展出的「碎片:香港與北京的後互聯網藝術」,包含北京藝術家鍾慰及香港藝術家麥影彤二這兩位作品皆具網路圖像世代特質的藝術家的作品。鍾慰的作品描繪中國凌亂卻充滿生機、同時也受高度監視的網路視覺文化,他蒐集網路模因和圖像,組成豐富的數據庫,利用電腦建構電子草圖後再將構圖轉移到畫布上。麥影彤二的三聯畫《美好家園》(2019-2020)則藉助暢銷電子遊戲《模擬人生》,透過淘寶通訊網絡邀請三位不同的畫家各自完成一部分,分拆作品的製作過程,闡明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巨大落差,更對著作權、山寨文化以及有關家的論述作出評論。
鍾慰《Resistance to Drugs》,布面丙烯,150x200cm,2020。(德薩畫廊提供)
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藝術定義的詰辯與反思
西蒙.李畫廊呈現畫廊代理的諸多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包括克萊爾.伍茲(Clare Woods)、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貝爾納罗.弗里茲(Bernard Frize)等人。伍茲的畫作擅長透過顏料的物質性,探索其物理形態。修讀雕塑出身的她,以大型的琺瑯、鋁製風景畫而聞名,作品《Airdrop》從黑白照片中提取的玻璃倒影、金屬和水晶的混淆所營造的折射光暈產生了複雜的視覺效果,藝術家試圖將其與自己的無序思想聯繫在一起。而皮斯托萊托的鏡面繪畫(Quadri specchianti)表達了他認為藝術家是思想和經驗的調解者,而不是創作者,這一理念使得觀者的影像出現在其作品中,共享兩個相對的空間,同時成為作品製作的一部分,讓觀者與作品本身之間產生引人注目的相互作用。弗里茲運用創造力的繪畫方法,對繪畫的定義過程進行檢查和細化,從而使他能夠深入探索其方法和媒介的實質性。塗漆表面上的筆刷痕跡以及壓力和速度的變化實現了不可預測性,同時為線條和顏色的探索開闢了新的選擇。
克萊爾.伍茲(Clare Woods)《Airdrop》,油彩、鋁,200x100cm,2019。(藝術家及Simon Lee畫廊提供)
馬凌畫廊(Edouard Malingue Gallery):對於美學與概念的追尋和探索
馬凌畫廊將展出多位亞、歐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涵蓋多種媒介,體現了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美學追求與概念性探索。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藝術家袁遠、劉曉輝所創作的繪畫作品,從構圖、色彩等不同側重面向提煉繪畫主題與日常場景,而此次與線上觀眾見面的臺灣藝術家周育正作品則為其知性簡約的畫作;于吉、楊嘉輝、黃炳、馬來西亞藝術家菲利普.黎(Phillip Lai)的雕塑裝置分別觸及多種不同媒材的實驗;楊嘉輝也另有一件與陶輝的作品,並陳為此次錄像部分的精選之作;香港藝術家關尚智與盧森堡藝術家謝素梅的攝影作品分別指涉社會政治與自然環境;此外,法國藝術家艾域克.柏達(Eric Baudart)從杜尚「現成物」概念出發、經過媒材重組的繪畫性裝置令人耳目一新。
謝素梅《Reflection #1》(Fram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Jean-Lou Majerus),彩色攝影装裱於德邦板、表面覆壓克力,174x118cm,2017。(馬凌畫廊提供)
紐格里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以藝術反映時代
於德國柏林成立於1994年的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Neugerriemschneider),展出丹麥籍冰島藝術家奧拉佛.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今年的新作《你認知事件的視野》(Your event horizon of knowing)。以200多個鋼製框架的玻璃球體,讓觀者隨著移動感受球體多變的色澤和迷幻的視覺反射,增強了觀者對自我、色彩和空間的感知。泰國藝術家里克力.提拉凡尼加(Rirkrit Tiravanija)帶來一貫關注和使用格言般語句的作品《無題 2018 (這場革命不會在電視轉播, 南華早報, 2014年7月2號) (藍), 2018》(untitled 2018 (this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uly 2, 2014),使用《南華早報》為基底,覆蓋上「這場革命將不會被電視報導」字樣,並在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期間發行,作品以參與式行動詰問媒體和社會的關係。此外,德國藝術家安杰.梅耶斯克(Antje Majewski)以持竹掃把的清潔人員,日復一日地掃著落葉,深刻地體現日常物件背後的意涵。
里克力.提拉凡尼加(Rirkrit Tiravanija)《untitled 2018》(this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uly 2, 2014 [blue]),油彩、報紙、畫布、聚酯纖維和黃銅,175×206.5×4.5cm,2018。(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提供)
Tags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