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COVID-19將促使視覺藝術生態的網路應用邁入新階段?

COVID-19將促使視覺藝術生態的網路應用邁入新階段?

「虛擬博物館」和「藝術電商」過去在世界太平時期,只是視覺藝術界聊備一格,象徵自己也跟上時代的宣傳品。這次因為武漢肺炎的疫情,中斷了產業活動,在什麼都動不了的情況下,幾乎成為藝術界對外僅存的窗口。如果這次的經驗,重新審視「網路」在這個產業可以扮演的積極角色,或許可以幫助視覺藝術生態的網路應用邁入新的階段。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又稱武漢肺炎、COVID-19)持續在全球攻城掠地,不僅對製造業、交通與觀光等產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藝術文化活動也無法倖免。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簡稱香港巴塞爾)取消3月的藝博會、以及各大國際拍賣公司延後春拍之後,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的基層員工亦唯恐博物館淪為「防疫漏洞」,3月1日以「298票同意:2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緊急發起罷工。至於中日韓許多重要的博物館舍,則早已宣布暫停或延期開放,各地許多畫廊也開始調整上半年的展覽計畫,武漢肺炎打亂了所有人的日常。
不過,這次武漢肺炎和17年前的SARS疫情時期的產業環境相比較,有一點很大的不同,電子商務的便利性與普及性,有效減緩了人們在防疫措施下的許多不便,包括視訊教學讓學習不至於中斷。網路科技的應用取代了過去面對面的人際往來與溝通,在疫情持續嚴峻之下,社會仍得以維持大部分的運作。
日前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主辦方表示雖然取消了香港巴塞爾,但將於3月20日推出線上展廳,為畫廊及藏家提供線上展示及銷售平臺,且今後線上展廳也將成為與展會平行的展覽空間。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馬克.皮格勒(Marc Spiegler)說道:「藝術市場不斷在發展,我們也在一直探尋新科技,以全新的方式支援參加我們展會的畫廊。」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線上展廳」。(擷自Art Basel官方網站)
視覺藝術生態網路應用的兩條發展路線
視覺藝術在網路應用的發展上,大致可以分成兩條路線:「市場交易」與「展示應用」。
市場交易方面,巴塞爾藝術展的「線上展廳」,並不是藝術界的創舉。2010年紐約James Cohan畫廊的所有者James和Jane Cohan,聯合全球多家國際重要畫廊共同成立「VIP Art Fair」(註),是第一個專門在線上舉行的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屆博覽會於2011年1月22日至30日舉行,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138個當代畫廊參加,其中包括臺灣的誠品畫廊。在為期九天的線上展期中,VIP Art Fair吸引了大約41,000名參觀者。
VIP Art Fair以網路技術建構線上藝博會,當時吸引全球藝術媒體的目光,引發新一輪討論「網路」作為藝術市場行銷工具的可行性,之後APP的運用也逐漸成為全球藝術博覽會提供的服務工具之一。距離上世紀網路泡沫十餘年之後,雲端、行動裝置等技術的結合,讓這個數位及網路化程度最低的產業,重新燃起了「網路行銷」的熱情。不只線上藝博會,線上交易和拍賣平臺也如雨後春筍般的一個個冒出,如大家熟知的Artsy和Paddle8。
VIP Art Fair是於2011年以網路技術建構線上藝博會,距離上世紀網路泡沫十餘年之後,雲端、行動裝置等技術的結合,讓這個數位及網路化程度最低的產業,重新燃起了「網路行銷」的熱情。(©VIP Art Fair)
Artsy宣稱透過其建立的「藝術基因」(art genes)、超過550項的判斷特徵,包括了美學條件——創作媒材、色彩、題材,以及作品資訊——作者、流派、創作時間、材質、尺寸等建立「藝術基因資料庫」。使用者輸入關鍵字,Artsy便會從中得出基因組合(Art Genome)結果,列出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藝術品。
不過,依據藝術市場研究公司ArtTactic和保險公司Hiscox合作的「藝術線上交易報告」(Online Art Trade Report),一方面儘管全球藝術品線上交易的件數與金額不斷提升(圖1),2018年來到46.4億美元。另一方面各大藝術電商平臺仍然持續虧損,得利的應該是國際拍賣公司的線上拍賣,成績不俗(圖2)。
圖1。(©ArtTactic、Hiscox)
圖2。(©ArtTactic、Hiscox)
這一波的網路風潮中,臺灣似乎顯得保守與觀望,只有少數畫廊用心經營網路市場這一塊。加入Artsy會員的双方藝廊,雖然每月負擔臺幣2萬元以上的費用,但據其負責人胡朝聖表示,透過Artsy每年約有三、四筆以上來自海外的訂單,相對於出國參加藝博會動不動就花費臺幣上百萬元的高昂費用,就效益來說其實是相當值得的。
Artsy宣稱透過其建立的「藝術基因」(art genes)、超過550項的判斷特徵,包括了美學條件等,使用者輸入關鍵字,Artsy便會從中得出基因組合(Art Genome)結果,列出使用者可能感興趣的藝術品。(擷自Artsy官方網站)
你可能不知道,臺灣畫廊也曾經是網路世界的冒險家,1990年代網路泡沫時代,臺灣的敦煌藝術中心、龍門畫廊亦接連開設了「網路畫廊」的業務,將網路技術引進藝術市場,成為畫廊經營的工具之一。不過,如同VIP Art Fair一樣,礙於當時消費習慣、經營思維與技術尚未到位等因素影響,網路並沒有為這二家畫廊帶來商機,隨著全球網路泡沫化之後,龍門畫廊與敦煌藝術中心也在2002年之後陸續歇業。
網路在視覺藝術展示應用上的難題
聲音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重量」、也摸不到,只要聽得到,幾乎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是為什麼「網路」成為「音樂」欣賞與傳播的重要載體,雖然和音樂會現場的感受仍然有差距,但基本上的「體驗」沒有太大的誤差。然而視覺藝術就完全不一樣了,螢幕顯示器無法忠實呈現作品的「面積」、「體積」與「重量」,有時連「顏色」對不對都無法掌握。還有,裝置作品如何重現等諸多問題,現階段的網路技術還不到位,除了可以查詢大量的作品圖片之外,在觀看的「體驗」上,基本上和我們看印刷品的圖片差不多。
日前,文化內容策進院 (3月3日)公告「沉浸式內容國際合資或合製補助申請要點」,最高補助新臺幣350萬元,申請主題不限、形式不拘(可為VR360、互動式、多人連線、XR、體感、沉浸式聲音和複合式內容場域體驗等)。「沉浸式體驗」正是時下許多博物館展示投入發展的一塊,所謂「虛擬博物館」的概念很早就有,但可以精準再現博物館的內部空間,360度欣賞立體作品,是結合很多技術所達到的效果。
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因武漢肺炎疫情而暫時關閉,特別在網路上推薦其所建構的虛擬博物館,透過螢幕走入博物館內部,可以各種角度觀看每個展覽。和過去用3D軟體搭建的室內空間相比,臨場體驗已經提升不少。不過,這只是每一個展廳利用360度的環景攝影所串接起來的效果,距離現場的觀看體驗還是有不小的落差。如果它先拍空景建立3D的展示空間,再把展示的文物用3D攝影建模技術安置在展示點,將可以提供觀眾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上隨意走動,還能環繞所有展示文物,以360度欣賞展示文物的每一面。
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博物館因武漢肺炎疫情所設的虛擬博物館。(擷自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博物館虛擬博物館)
3D攝影建模技術已經算是成熟,解析度雖然還可以再提升,但應用在立體作品的數位典藏上,可以解決過去針對立體文物、作品必須同時儲存各種角度照片的問題,一個檔案就可以提供360度的欣賞功能,還能以3D列印開發衍生性商品,同時對日後若有修復需求提供必要性的協助。可惜,臺灣博物館舍對這方面的技術應用尚不普遍,儘管我們擁有技術成熟的公司。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利用AR或VR技術進行創作,而這些技術日後都有移轉為博物館展示科技應用的潛力,不用出國就可以參觀法國的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美國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等世界重要的博物館,也許和音樂一樣,現場的音樂會和聽CD、MP3還是有差,但就欣賞的角度來看,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還是免費。
視覺藝術在網路應用上的幾個盲點
檢視過去視覺藝術在網路應用上的做法來看,有幾點是可以討論的。
當年VIP Art Fair嘗試在線上複製實體藝博會的操作經驗,一般網友只能看到有限的作品圖片資料,而具有VIP身分的貴賓才能暢行無阻,但必須輸入帳號密碼。「階級區分」是全球藝術市場上常見的手法,這在強調「平權」的網路世界,其實有點格格不入。加上其技術和頻寬的限制,逛起來卡卡的,也遭受不少批評,自然也影響實際上的銷售成績。這次香港巴塞爾的線上展廳,依然採取這樣的做法,具有VIP身分的人可以提前兩天上網瀏覽。實體藝博會因為空間限制,為了讓這些VIP客戶有一個舒服的觀賞體驗,限制入場人數有其必要性。但是在網路上,根本沒差啊,會當掉應該是網路頻寬的問題,這很容易處理,不然淘寶網的光棍節怎麼辦?
產業數位化的效益在於網路可以累積大量的數據,透過這些數據的分析,找出潛在買家、減少成本支出、進行有效管理等。但這些效益在視覺藝術產業似乎不太明顯,也導致這個產業的數位化程度不高,會造成這樣的現象要從甚麼是「數位化」來討論。做一個網頁,把文字和圖片掃描放上網路就是數位化嗎? 當然不是,Artsy為何要建立超過550項判斷特徵的「藝術基因庫」,就是據此可以收集客戶的使用行為,進一步分析得出客戶的喜好,再從數據庫中找出客戶會感興趣的作品,以提高成交率。但建立這樣的數據庫,其實很花時間、也花人力,和大多數人以為在鍵盤上敲幾下結果就出來的認知不同。在這之前,有很多表單是必須填寫的,而且越細越好,當然花的心力、時間與成本也都不低,這是必須下苦功夫的差事。習慣圖像思考的視覺藝術界,通常是做不來的。
「虛擬博物館」和「藝術電商」過去在世界太平時期,只是視覺藝術界聊備一格,象徵自己也跟上時代的宣傳品。這次因為武漢肺炎的疫情,中斷了產業活動,在什麼都動不了的情況下,幾乎成為藝術界對外僅存的窗口。如果這次的經驗,重新審視「網路」在這個產業可以扮演的積極角色,或許可以幫助視覺藝術生態的網路應用邁入新的階段,畢竟技術問題都好解決,比較困難的是「觀念」和「習慣」。但願這是疫情災難之外,帶來的正面效益之一。

 2013年4月,VIP Art Fair宣布被Artspace收購。
石隆盛( 15篇 )

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的觀察研究、長年推動國內多項文化與藝術政策調查研究與法令修訂。 曾任 : 畫廊協會秘書長、畫廊協會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 、 帝圖科技文化公司附設亞洲藝術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 、 兼任畫廊協會策略長。現任藝科智庫執行長,從事數位科技在視覺藝術領域應用工具的開發與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