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克林姆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再現拍場,有望締造歐陸最高拍賣紀錄

克林姆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再現拍場,有望締造歐陸最高拍賣紀錄

Klimt’s Last Portrait “Lady with a Fan” Headed to Auction, Expected to Break European Records

倫敦蘇富比於2023年6月底舉槌的「現代與當代藝術晚拍」,以奧地利藝術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的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Dame mit Fächer / Woman with a Fan, 1918)領銜,預估成交價上看6,500萬英鎊,有望挑戰歐陸最高價成交等三項拍賣紀錄。此作繪製於克林姆的創作鼎盛階段,不僅精湛刻畫女子獨有的風情與自信,亦流露出對於東方藝術的著迷與援用,反映藝術家對肖像畫的表現持續進行不同的詮釋角度與實驗性創作。

倫敦蘇富比(Sotheby’s)於本月27日舉槌的「現代與當代藝術晚間拍賣」(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vening Auction, featuring Face to Face: A Celebration of Portraiture)將上拍奧地利藝術家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的絕筆之作《持扇的女子》(Dame mit Fächer / Woman with a Fan, 1918),此為少數仍由私人收藏的肖像畫之一,睽違30年再臨拍場,預估成交價已上看6,500萬英鎊(約合8,000萬美元)高價,有望締造歐陸最高拍賣紀錄。

克林姆的《持扇的女子》拍前估價上看6,500萬英鎊,有望締造歐陸最高拍賣紀錄。(蘇富比提供)

截至目前,克林姆的最高拍賣紀錄為創作於1903年的風景畫《白樺林》(Birch Forest),係在去(2022)年11月紐約佳士得(Christie’s)舉辦的「先鋒創見:保羅・艾倫珍藏」(Visionary: The Paul G. Allen Collection)登場,拍出1億458.5萬美元(折合9,200萬英鎊)成交價,使他躋身為少數拍價達億元等級的藝術家。

克林姆的創作以濃麗的色彩與平面化的空間處理,以及經常於畫面中同時揉合人物寫實與幾何造型的風格,帶有強烈的華美裝飾感而具鮮明的辨識度。尤其他筆下的女人往往流露出引人遐思的魅惑風情與頹靡美感,其不言而喻的情色內涵帶有高度刺激感官的撩撥意味,克林姆就曾經寫道:「就繪畫題材而言,我對他人的興趣甚於對自身的興趣,女性則尤為吸引。」毫不掩飾自己描繪與頌揚女性之美的意圖。

身為黃金工匠之子,克林姆也很早就流露出藝術天分而進入奧地利藝術工藝博物館附屬工藝學校,在學院訓練下養成高超的古典寫實與裝飾藝術技法,20多歲便以歷史繪畫風格開始承接大型委託案而嶄露頭角,不過也因為他後續的創作內容漸趨大膽露骨,而迎來正反兩方的論戰。克林姆在1891年加入維也納藝術家合作社,之後在1897年不滿主流藝壇的守舊風氣,而與理念相近的藝術家們另組創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並擔任領銜人物,他們力求突破當時的審美框架,並高度關注同時期的外國藝術潮流動態,可視為奧地利現代藝術的發軔。其組織並無設立確切的綱領與風格,且大力支持與實踐「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所提倡的綜合藝術造型概念,而對每個人的創作抱以開放的包容態度,因此成員涵括繪畫、設計、裝飾以及建築等專業人士,許多成員也游刃於跨界創作;如同克林姆自身除了繪畫獲得讚譽之外,也始終對建築裝飾、工業設計以及服裝設計等領域皆懷有高度的熱情並有豐碩的產出。而他於1903年造訪曾為西羅馬帝國首都的義大利拉溫納(Ravenna),親炙當地精美宏偉的拜占庭藝術與馬賽克鑲嵌畫,那種充滿裝飾性與象徵意味的藝術風格,對於日後展開最受著稱的「黃金時期」有深遠的啟發。

克林姆「黃金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當屬被譽為「奧地利蒙娜麗莎」的《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 I》,油彩金箔銀箔畫布,138×138 cm,1907。© Neue Galerie

克林姆所處的奧匈帝國當時在音樂、藝術與哲學等領域的發展極為鼎盛,尤其在19與20世紀交會之際所瀰漫的人文風尚,被稱為「世紀末的維也納」(Fin-de-Siècle Vienna)可謂當時歐洲的藝文中心,然而整體社會氛圍仍偏於保守,也因此作品大多圍繞著「愛慾生死」題材的克林姆儘管已聲名大噪,其創作所展現出顛覆傳統敘事的圖像以及蘊含其中的情色意涵仍不時會遭到傳統勢力的非議。不過,這般直接探詢與表述情慾的創作其實也呼應著同時期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所提出的精神分析觀念,以性慾作為觀照與剖析人性的線索;克林姆領先同時代的前衛作品,不僅將其熱切的情感投映在畫面當中,同時也揭示出普羅大眾不便言明的內心伏流而讓他成為當時最炙手可熱的肖像畫家。「想要了解我——主要是藝術家的一面,這是唯一值得留意的部分——就應該仔細看看我的畫,從中看出我的本質和意圖。」他曾如此表示。

可惜的是,克林姆受到流感侵襲在1918年因併發症辭世之際才56歲,留下許多未竟之作,而當時的工作室畫架正擺著《持扇的女子》與另一幅名為《新娘》的作品。多年來,《新娘》都在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Österreichische Galerie Belvedere)展出,館方在2021年時透過借展讓這兩件作品再度同場亮相達一年,別具紀念意義。而對於即將上拍的《持扇的女子》,蘇富比歐洲區主席兼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部環球主管 Helena Newman表示:「《持扇的女子》是古斯塔夫・克林姆在他驟然殞逝之前完成的最後一幅肖像畫;當時正值克林姆藝術生涯的顛峰,創作他最純熟精湛又具實驗性的作品,其中不乏他標誌性的肖像畫委託畫作。然而,這幅畫截然不同——呈現爐火純青的技法且破格不凡,以及發自內心對於絕對至美的禮讚。」

克林姆於1918年驟逝時,畫室上擺著繪製中的《持扇的女子》與《新娘》。(截自網路)

於1917年開始創作的《持扇的女子》,儘管模特兒的身分尚待確認,且其相對裸露的尺度亦不太可能為資產階級的貴婦名媛,然而她所流露的性感卻不失堅毅的氣場仍令觀者折服。倫敦蘇富比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晚間拍賣負責人Thomas Boyd Bowman作出如此評析:「這幅肖像畫的美麗和感性在於細節:藍色和粉紅色點使模特兒的皮膚更有生氣,纖長的睫毛和噘起的嘴唇讓她的臉看起來更有個性。克林姆自由恣意地在畫布上描繪了一個絕美的女人。她挑逗微露的香肩結合了沉著和安靜的自信,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克林姆,《持扇的女子》,油彩畫布,100.2×100.2 cm,1917-1918。(蘇富比提供)

《持扇的女子》體現出克林姆對於肖像畫創作風格的轉變,除了維持畫面各環節均有精心構思的細緻描繪之外,在構圖上,他恢復了早期創作肖像畫所採用的方形畫面,並在背景的處理上也近似於知名作品《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 I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I),創作於1912年的此作亦是迄今克林姆最高價成交的人物作品,在2008年紐約佳士得拍出8,793.6萬美元(約合4,619.2萬英鎊)成交價,當時的買家為美國知名媒體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在此時期的人物表現已不若更早之前的《吻》(The Kiss, 1907-1908)、《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 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1907)彷彿融入背景般以致趨於平面化,而是採用鮮豔色塊與繁密圖式的對比與鋪排使背景呈現一股流轉的動態感,這樣的作法或許也與克林姆曾在1909年造訪法國與西班牙,見到後印象派以及野獸派等作品有所關聯。

克林姆,《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 II》,油彩畫布,190×120 cm,1912。(截自網路)

儘管《持扇的女子》已跳脫「黃金時期」常見的滿幅金箔與幾何元素的構圖來突顯華奢迷眼的氛圍,但整體仍以明亮的嫩黃色為背景,並流露出克林姆對東方文化與藝術的著迷以及投射的創意,如背景可見許多中式圖案如:象徵不朽與重生、好運與忠誠的鳳凰以及象徵愛情、幸福婚姻與純潔的蓮花。至於背景的扁平化處理與各式圖案的鋪排並置,亦反映出日本木版畫對克林姆的深切啟發,如:女子以側身露肩的姿勢,使身體線條更顯柔和與增添變化,可看出日本浮世繪美人畫的影響;至於女子所著的長袍亦有繁複的紋飾,也反映出克林姆收藏的中式長袍與日本和服之喜好與投射。

而這般帶有濃厚東方情調的呈現,除了《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 II》之外,亦可見於克林姆為當時另一位鼎力支持藝術的奧地利名媛所作的《艾麗德里克.瑪莉亞・貝兒肖像》(Portrait of Friedericke Maria Beer, 1916),起初克林姆讓瑪莉亞・貝兒試穿多款中國長袍與日本和服,但最終仍決定穿著奧地利知名設計師Eduard Josef Wisgrill(1882-1961)所設計的連身裙,而畫作背景則是從他的東方收藏品汲取靈感,例如17世紀的中國花瓶和盤子以及具有豐富圖樣的東亞繪畫、版畫和織品,畫面背景設定為緊湊的戰爭場面則投射當時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現實情況,不過在當中仍融合中國戲曲人物與面具等東方藝術元素。而在一戰結束後所作的《持扇的女子》,在背景的處理上延續鋪排各式元素的滿版構圖,不過在元素的選擇上自然也轉為更具正向、喜氣的象徵符號。

克林姆,《艾麗德里克.瑪莉亞・貝兒肖像》,油彩畫布,168×130 cm,1916。(截自網路)

《持扇的女子》在克林姆去世不久後,便被維也納工業家艾爾文.伯勒(Erwin Böhler)購得並掛於宅中,伯勒家族長年作為克林姆與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的密友與贊助者,克林姆亦不時在與該家族的聚會交遊過程中進行取材與創作。而後此作幾經轉手,前一次現身拍場是在1994年,當時以1,160萬美元易主。時隔30年,《持扇的女子》再度翩然現身拍場,如能以預期的6,500萬英鎊(約合8,250萬美元)成交,即一舉締造三項拍賣紀錄:首先,便是改寫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其次,有望刷新歐洲拍賣史上最高價的藝術品以及畫作,目前此兩項拍賣紀錄分別為: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的銅雕《行走的人 I》(L’homme qui marche I, 1960)於2010年倫敦蘇富比拍出6,500萬英鎊(約合1.043億美元)、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油畫《光之帝國》(L’empire des lumières, 1961),於2022年倫敦蘇富比以5,942.2萬英鎊(約合7,980萬美元)成交。

《持扇的女子》於伯勒宅中展示。(截自網路)

楊椀茹 (Yang, Wan-Ju)( 138篇 )

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