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藝術先驅Dara Birnbaum逝世,享壽78歲
美國知名影像藝術家達拉・伯恩鮑姆(Dara Birnbaum)於上週五辭世,享壽78歲。她的長期代理畫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已證實死訊,但並未透露死因。Birnbaum被譽為徹底改變影像藝術樣貌的重要藝術家,其對電視與大眾媒體的批判性解構影響深遠,也啟發了今日無數的藝術家。
自1970年代末期起,Birnbaum便開始以錄影帶重新剪輯主流電視節目為創作素材,藉由影像的重複、錯置與循環,揭示電視媒體潛藏的性別偏見與權力運作。她的代表作《科技/轉化:神力女超人》(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Wonder Woman, 1978–79),即是透過反覆剪輯Lynda Carter扮演神力女超人的畫面,質疑該節目對女性解放的想像是否僅是另一種男性凝視的投射。
除此之外,她也以非法錄得的電視節目素材為創作起點,解構如《Laverne & Shirley》、《Kojak》等節目結構,將聲音與影像分離,令觀眾不再只處於被動接受訊息的角色,而重新開始思考影像的意涵。除了媒體批判,她亦關注政治議題。1990年,她製作《天安門廣場:訊號中斷》(Tiananmen Square: Break-In Transmission),運用懸掛的小型螢幕與斷續訊號播放方式,象徵訊息的被干擾與真相難以拼湊,回應中國1989年學運事件。
Birnbaum的創新與前瞻性至今仍影響著當代數位藝術家。藝術家Cory Arcangel曾於2023年對她表示:「妳預見了現代人如何透過科技表達自我。」Martine Syms也曾稱她為「我的英雄」。Birnbaum可說是為影像藝術開啟了全新視野,她所挑戰的媒體結構與性別權力問題,仍是當代創作的核心命題。她的離世也代表著藝術界痛失一位深具批判性與實驗精神的先鋒。

歷時三年翻新,英國國家藝廊塞恩斯伯里翼重新開放
為慶祝成立 200 週年,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啟動總預算達 8,500 萬英鎊的「NG200 計畫」,其中自 2021 年展開、歷時三年的塞恩斯伯里翼(Sainsbury Wing)翻新工程為最具指標性項目。此計畫由紐約建築師安娜貝爾・塞爾多夫(Annabelle Selldorf)與其事務所贏得委託,翻新後的翼樓已於日(5/11)前正式重新對外開放。
塞恩斯伯里翼位於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西北角,由後現代建築先驅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與丹妮斯・史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設計,於1991年落成開放,曾因結構中大量石柱而獲兩極評價。此次翻新,塞爾多夫重新調整空間配置,將此翼樓改造為美術館的主入口,減少柱體數量、引入自然光源,並強化內外空間的連結,使建築與廣場的公共空間相互融合。
此次改造工程與國家藝廊的館藏重整同步進行。塞恩斯伯里翼展有包括義大利、南北方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繪畫作品,以及翼樓中央縱列的大型祭壇畫與世俗繪畫。地下一樓空間則曾舉辦如「李奧納多.達文西:米蘭宮廷畫家」等展,此層預計將於九月重新開放,並推出「激進與和諧:海倫・克勒-穆勒的新印象」展覽。
倫敦國家美術館館長加布里埃爾.芬納迪(Gabriele Finaldi)表示,翻新後的塞恩斯伯里翼將「更輕鬆、更友善、更顯眼」,而且對於「那些認為國家美術館不適合自己的人來說,這裡也更親切。」作為全球參觀人次最多的美術館之一,國家美術館去年吸引超過 300 萬名訪客。透過此次改造,館方積極提升空間可近性,希望進一步拓展年輕族群與多元觀眾的參與。

遲來的徵件:美國終於開放2026威尼斯雙年展提案
美國務院終於開放了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的策展申請,但距離展覽開幕僅剩不到一年,如此延遲引發了藝文界的高度關注與憂慮。根據《Vanity Fair》報導,過去美國通常在展覽前18個月開放申請,但此次直到2025年5月初才有初步消息,時間緊迫使得策展與籌備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延遲的原因可能與意識形態有關。報導指出,國務院教育與文化事務局(ECA)目前缺乏主事者,且新發布的申請指南中,原本強調的「多元與包容」等價值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推廣美國價值觀」等措辭。此外,新增的「監督訪視」條款也引發對藝術自由的憂慮。美國自1895年首屆威尼斯雙年展以來,除了二戰前為抗議法西斯主義到二戰爆發期間之外,美國從未缺席。
儘管如此,美國館的申請窗口已正式開放,獲選者將獲得37.5萬美元的資助,並有機會將其藝術構想搬上國際舞臺。然而,在政治與行政的雙重變數下,2026年美國館的最終呈現仍充滿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