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首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8K技術賦予人文新感動

故宮首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8K技術賦予人文新感動

今日故宮針對博物館的數位轉型,邀請典藏社長簡秀枝擔任主持人,與故宮院長吳密察、副院長余珮瑾、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主任張文櫻、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夏普常務董事王建二、志工會長何昭姬等與談人,首度舉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同步網路直播,一同暢談見解、激盪共識。
故宮首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左起為:夏普常務董事王建二、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台達電副董事長郭珊珊、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主任張文櫻。(攝影/藍玉琦)
近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致力於運用數位科技重新詮釋古物,賦予千百年來積累的皇家收藏新的活力與吸引力。今年的肺炎疫情,迫使世界各地主要國家的美術館與博物館長時間無法開放,使得數位線上應用更形重要。故宮在國內博物館數位化的領先經驗,成為後疫情時代重要的參考借鑒。今(29)日故宮針對博物館的數位轉型,邀請典藏社長簡秀枝擔任主持人,與故宮院長吳密察、副院長余佩瑾、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主任張文櫻、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夏普常務董事王建二、志工會長何昭姬等與談人,首度舉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同步網路直播,一同暢談見解、激盪共識。



故宮首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左起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暨主持人簡秀枝、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擷取自故宮數位人文圓桌論壇直播影片)
吳密察談到故宮的數位化開展,始於1990年代所進行的數位資料庫建置計畫,由於有這樣的建置基礎,使故宮可以在網路時代的浪潮下,可以迅速跟上數位數位發展的腳步。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博物館的數位進展已經是必然之勢,而故宮也必須回應這波疫情下的數位轉變進行轉型。但得益於台灣政府的長期規劃,以及台灣產業的堅強實力,吳密察對於故宮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數位化的轉型,心中既感激也興奮。
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於數位人文圓桌論壇中期待將來民眾也能視故宮是一個優秀的博物館,透過先進的科技與展示技術,將博物館的藏品能讓全民共享,落實開放博物館的理想。(擷取自故宮數位人文圓桌論壇直播影片)
其次,吳密察回應主持人簡秀枝所提到的「藝術國家隊」議題,他認為在科技的介入下,使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得以有全新的研究角度的方式,所謂的國家隊,應該是跨學科、跨部門的整合,運用人文學科說故事的能力,在科技的幫助下,使故宮文物有更豐富的詮釋空間與可能性。科技應該成為人文發展的幫助,但基礎的內涵,仍是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
吳密察回應主持人簡秀枝所提到的「藝術國家隊」議題,他認為在科技的介入下,使人文學科的研究者得以有全新的研究角度的方式,所謂的國家隊,應該是跨學科、跨部門的整合,運用人文學科說故事的能力,在科技鞏固的幫助下,使故宮文物有更豐富的詮釋空間與可能性。(擷取自故宮數位人文圓桌論壇直播影片)
而就技術的角度上,台達電與夏普已經在2017年參與過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8K技術攝影,此次故宮挑選6件國寶文物,希望透過台灣現有的尖端影像技術,盡可能留下文物完整的身影。這6件既有來院必觀的人氣文物,也有歷史悠久的書畫作品,一方面可以藉由科技的力量,保存文物作品最完整的面貌,另一方面也能夠在後續的延伸運用上,有更多開展的可能性。透過故宮志工、研究員的現場分享,也可以看到科技應用在博物館當中的各種面貌,甚至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使民眾更容易接觸到博物館的收藏與內容,多方面的感受到文物本身的美感與價值。
台達電與夏普已經在2017年參與過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8K技術攝影,除了讓觀眾觀賞作品本身以外,更能以科技輔助把畫作看得更清楚。(擷取自故宮數位人文圓桌論壇直播影片)
故宮首度數位人文圓桌論壇大合影。(攝影/藍玉琦)
吳密察認為,大家過去都只把故宮當成收藏古代文物藝術品的地方,但如今他期待將來民眾也能視故宮是一個優秀的博物館,透過先進的科技與展示技術,將博物館的藏品能讓全民共享,落實開放博物館的理想。並希望故宮的成員也能與時俱進,讓故宮可以博物館的身分,走向世界。簡秀枝則期許在科技的輔助下,使民眾可以期待一個以數位科技打造的「新」故宮,也能成為一個可以讓全民共享的「心」故宮。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