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4年十大工藝品排行,不難發現,佛教造像類仍然強勢,十個席位中有四席由佛教造像拿下,該領域市場堪稱穩健,不容小看。此外,家具、玉器、青銅器甚至紫砂壺、古琴都在工藝品拿下席次,品類依舊豐富。
仔細看成交價及成交拍賣公司,似乎訴說著疫情後市場的改變。首先是十大的高標逐年下滑,2023年仍有四席破人民幣5000萬元大關,但2024年卻落得一席都沒有的境地,一擲千金風光買東西的場景看來是越來越難再現了。此外,十大低標也略為下修,從人民幣3000萬元來到了人民幣2000萬元。這一年工藝品十大,也幾乎成為了香港及海外拍賣公司的天下,中國大陸拍賣公司僅剩三席,往年霸榜的盛況不復再現。

而這一切除了和全球通貨膨脹,大家錢錢都變小不無關係,或許也和中國大陸房市、股市在疫情後的疲弱不振、民眾可支配收入成長緩慢、消費者對未來信心不足等因素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面上收入支出逐漸無法平衡之際,要再掏錢出來買藝術品,似乎更加困難。
1 明晚期〈黃花梨獨板大架几案〉
中國嘉德.人民幣4542萬5000元

中國嘉德2024年春拍於5月11日舉槌,當晚即有不錯的斬獲。中國嘉德多年經營的中國古典家具專場「清隽明朗─明清古典家具」,總成交額人民幣7738萬元,成交率90%。其中,奪得該場龍頭者即為2024年工藝品十大榜首明晚期〈黃花梨獨板大架几案〉,該拍品估價待詢,最終成交價為人民幣4542萬5000元,占了該場次總成交金額逾58%。同場次第二高價者為拍品編號1838號的清早期〈黃花梨靈芝紋玫瑰椅〉四具一堂,成交金額為人民幣1840萬元。
明清家具一直備受古董家具藏家的喜愛,通常造型典雅、保存完善者,在拍賣場上都能斬獲不錯的成績,當中又以黃花梨者最為稀貴。目前黃花梨家具市場中最高紀錄者為2021年北京保利明末清初〈黃花梨獨板架幾式巨型供案〉,以人民幣1億1500萬元之姿打破了當時的中國家具世界拍賣紀錄。
中國嘉德此件拍品面寬403公分,尺寸實屬不小,且相當厚實。表面木紋醒目生動,美觀流暢,底部自然皮殼彰顯著歲月的痕跡。兩側箱形架几以八根厚料橫豎榫接,做成骨架,圓格角相交,工藝考究。架几樸素嚴整,沿邊不起線,簡約凝練至極,頗有「少即是多」的審美理念。堅實的馬蹄足落於托泥上,結構流暢,氣勢雄渾。
2 西周中期公元前10至9世紀〈周㗬壺〉
紐約蘇富比.540萬美元

在中國工藝品拍賣市場中,想要博得好價錢,「皇家」加身是不二法門。西周中期公元前10至9世紀〈周㗬壺〉,就是件身披皇家殊榮的作品。〈周㗬壺〉以450萬美元落槌,成交價為540萬美元。
這件青銅壺於壺身、壺蓋都帶有銘文「周㗬作公日己尊壺 其用享於宗 其孫孫子子萬年永寶用 周」,可以知道壺主名為周㗬。學者楊樹達認為銘文中之「公」字,當謂父也,故銘文記周㗬為其父日己做此尊壺,用饗於宗廟,供其子孫後代萬年永寶之。銘文最末之字為族徽,表明周㗬所屬族氏。該器少了商代青銅器常見的華麗、繁複的裝飾,走的是周代更加典雅、莊重的簡單紋飾,整器更顯古樸莊重。壺蓋及壺頸處的獸面紋,線條簡單清晰,壺兩側各有一獸首銜環。
該器的重點不只在於周代青銅器的典型樣貌,也來自於它不凡的典藏過程。該器曾經是清乾隆內府收藏上古青銅器之一,收錄於乾隆朝青銅圖譜《西清古鑑》(器身及銘文),而壺蓋及蓋銘則與現存臺北故宮之壺的壺身同錄於《西清續鑑甲編》之中。也就是說,現藏臺北故宮的無蓋周㗬壺的壺蓋即有可能為此件拍品的壺蓋。學者推測,此對青銅壺或許於流出清宮時壺蓋就已配錯,而另一個壺蓋不知所蹤。出身清宮的輝煌過往加上上古工藝等特質,讓它在拍場上獲得了應有的成果。
3 明宣德〈鎏金銅寶帳大黑天立像〉
香港蘇富比.4080萬港元

論起買賣,地點也很重要,2024年的拍賣場上就見證了這個道理──工藝品十大中的第三名明宣德〈鎏金銅寶帳大黑天立像〉及第七名明初〈鎏金銅喜金剛立像〉。這兩件拍品原本在2024年的紐約蘇富比春拍上拍,兩者估價為400萬至600萬美元及300萬至500萬美元,開拍前引起不少討論,最終卻無緣落槌。等到2024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兩件拍品移師香港拍場捲土重來,此次終獲買家青睞,順利拍出。
〈鎏金銅寶帳大黑天立像〉,張口露齒,怒目圓瞪,髯鬚捲曲,眉若熛焰,眉心開三眼。髮帶、頸鍊、耳飾、臂釧、手鐲及踝鐲皆作盤蛇形象,長纓斜跨左肩結於鼓腹,亦作蛇形。頭戴骷髏冠,腰纏虎皮套垂鈴骨圍裙,有飄帶及人頭花環繞肩。雙手托抬,原一手捧嘎巴拉盌、一手持金剛鉞刀,現均失佚;屈腿而立,腳踏仰臥一人。蓮臺單獨鑄造,正面上方鐫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年款,座底帶封,封板以銅造,塗覆紅料,正中刻十字金剛杵。該拍品流傳有緒,此次從「菩提曼拏羅基金會」(Bodhimanda Foundation)釋出,背景經得起推敲。現場以900萬港元起拍,落槌價3400萬港元、成交價4080萬港元,逾預估價二倍之姿榮登2024年工藝品十大探花。
4 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4世紀〈銅鎏金金剛總持像〉
巴黎邦瀚斯.416萬2400歐元

前面提到,名人典藏是拍賣品能否拍出好價錢的重點之一,有清楚來歷才能加深買家的信心,所以各大拍賣公司經常會舉辦著名收藏家的專拍來吸引人氣買氣。巴黎邦漢斯於2024年春拍推出知名亞洲藝術收藏家斯佩爾曼(Jules Speelman)的收藏專場,一共包含了28件拍品,包含了11至18世紀西藏、尼泊爾與中原佛教造像及用器等。該次專拍最終有26件拍品順利拍出,成交率92%,總成交金額近1520萬歐元,當中不少拍品都是溢價賣出,足見偏低的估價也左右著買家出手的意願。
該拍場最高價者為拍賣編號12的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4世紀〈銅鎏金金剛總持像〉,其碩大的體量推斷此像可能曾供奉於一座小型廟堂。造像寶冠下緣中央見一張齜牙咧嘴的怪獸面具,兩手相交置於胸前,分別拿著法鈴與金剛杵。神祇的面部體現尼泊爾造像的特徵。正如經文所描述,其面部年輕俊美,下巴中央見一道淺痕,嘴角微微上揚,蘊含笑意。雙眉為大弧線,流暢舒朗,下方為小巧的杏眼。前額之白毫為一塊長方形的綠松石,烘托神祇之尊貴。該拍品最終以落槌價340萬歐元、成交價416萬2400歐元,逾五倍餘的好成績成功易主。
5 清乾隆〈御製「湘江秋碧」連珠式琴〉
北京保利.人民幣3047萬5000元

中國工藝品十大在2010年前後幾年被古琴項目霸榜,但過後幾年幾乎不見精美高價者,直至2023年北京保利拍賣編號5591明初寧獻王朱權製〈「飛瀑連珠」琴〉(成交價人民幣4197萬5000元)再次爬回十大榜內。而今年北京保利再次以一把古琴榮登工藝品十大排行,即清乾隆〈御製「湘江秋碧」連珠式琴〉。
該琴琴樣為連珠式,金徽,朱紅漆,通體仿刻梅花斷紋。琴面造型渾圓,琴面、琴邊發連體小蛇腹斷紋。琴面岳山至七徽處繪有祥雲閑鶴。琴軫、雁足等刻有鶴舞祥雲紋,填以金漆。這把琴還有個小故事:乾隆皇帝還只是14歲的少年時,於瀛臺南側的書屋讀書,屋前正好有兩棵梧桐樹,其中一樹於乾隆十年時枯死,乾隆皇帝感慨往事,故命人以梧桐樹製作了四把琴,而這把〈御製「湘江秋碧」連珠式琴〉即是當中的一把。此琴由汪尤敦、張若靄奉旨所製,蘇州織造圖拉監製,前後花費了大概11個月製作,當中多次呈覽給乾隆皇帝,反覆修改而成,足見乾隆皇帝對於製作此琴的用心。
鳳沼納音處篆文墨書琴名:「湘江秋碧」,鈐「御賞朱印」;龍池、雁足間二寸許橢圓音孔納音處墨書銘:「乾隆十年秋補桐書屋製,尺度一依欽定律呂正義」。鈐「比德」朱印;龍池納音處墨書銘:「不解攫醳解琴意,七弦掛壁何不可。暉十有三丁晨星,導和理性圖書左。湘江夜月來水仙,窗映飄蕭綠陰鎖。何須鳴玉覓金儒,愛渠亦復周旋我」、「御製」,鈐「乾隆御筆」朱印。
6 約17世紀〈藏中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
巴黎邦瀚斯.392萬400歐元

約17世紀〈藏中銀局部鎏金及銅鎏金尊勝佛母像〉,與前述十大第四名的尼泊爾馬拉王朝早期14世紀〈銅鎏金金剛總持像〉來自同拍場,也是斯佩爾曼的多年珍藏。對於這次將珍藏品拿出來拍賣,斯佩爾曼曾表示:「此藏上拍,讓我甚是百感交集。我極為好奇這些我珍重數十年的藏品,在市場上會帶來怎樣的迴響。拍賣會的英文原名用上『Devotion』(奉獻)一字,所指的不單是藏品本身作為宗教器物、曾讓虔誠信徒世世代代供奉之敬意,也是我作為藏家多年來對其熱誠投入、愛不釋手之情意。」
這件佛母像出自西藏中部,呈現出尊勝佛母優美的三面八臂之形象。中央面龐的雙眼向下凝視,迎接信徒的目光;右臉寧靜安詳,同樣慈目低垂;左臉忿怒而有力,獠牙外露,怒目圓睜。在藏傳佛教信仰中,尊勝佛母為釋迦摩尼佛頂上所化,能破除一切煩惱、業障、穢惡、惡道之苦,經常以白色身、頂戴五葉寶冠、三面八臂之姿出現,當中白色身即代表消災消難。此件拍品同樣估價不高,最後以近高估價五倍的392萬400歐元成交。
7 明初〈鎏金銅喜金剛立像〉香港蘇富比.2640萬港元

與明宣德〈鎏金銅寶帳大黑天立像〉同為「菩提曼拏羅基金會」(Bodhimanda Foundation)舊藏的明初〈鎏金銅喜金剛立像〉,也在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珍品」斬獲佳績,兩者分列該場第一、二名,也攜手擠入了2024年中國工藝品十大排行榜。該件拍品現場以750萬港元起拍,現場、電話買家爭相競逐,最終以成交價2640萬港元成交。此兩件佛教造像也是該場次唯二破千萬港元的拍品,據悉應該是同一位電話買家買下。
此組造像塑密宗本尊喜金剛,八面、四腿、十六臂,各手捧一嘎巴拉盌,部分盌上另設法器,可見一貓、一獅、一馬尚存,皆單獨鑄造。喜金剛著錦衣華服、珠寶瓔珞,頭頂骷髏冠,肩披人頭花環,腰裹骨圍裙,裙襬垂鈴,所擁無我明妃持嘎巴拉盌及金剛鉞刀,亦戴骷髏冠、人頭項鍊並穿垂鈴骨圍裙。主尊以右展立姿站於雙層蓮臺上,內膛中空,可藏經卷,以銅鎏金板封印,封板與瓔珞融為一體,位於喜金剛脊背中央。
8 東漢中期〈玉「延年」璧〉
佳士得香港.2518萬港元

中國玉器文化發展甚久,上古到漢代為第一個發展高峰期。商周時期玉器可能與連接神祉相關,到了漢代,玉器逐漸趨於「親民化」,成為禮教的一部分。佳士得香港自2019年起為臺灣知名古董商張偉華舉辦高古玉專場,而2024年秋拍舉辦的「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拍品則來自臺灣古玉藏家許作立,許多拍品都是雲中居張偉華經手。延續著此前張偉華「雲中玉筵」四次專場的熱度,發燒熾烈再創高峰。更曾經於1999年臺北故宮「羣玉別藏續集」特展中展出,更為其鍍上一層金身。
「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共有75件拍品,百分百成交,總成交額為2億1477萬8200港元,收穫頗豐。當中的第一、二高價者也分別榮登2024年工藝品十大。拍品東漢中期〈玉「延年」璧〉為該場次第一高價,為典型的漢代玉璧造型,兩面滿飾乳丁,圓璧上鏤雕有「延年」二字,兩側亦鏤雕對稱帶翼神獸,帶有明顯的吉祥寓意,博物館中也可見有「長樂」、「宜子孫」等鏤雕文字的此類玉璧。此件拍品拍前預估價僅有100萬至200萬港元,甫一開拍,便有買家一口喊上600萬港元,其他買家一口一個價陸續推高價錢,最終以2050萬港元落槌,成交價2518萬港元,逾高估價12倍餘。
延伸閱讀|佳士得香港2024秋拍器物,藍田山房古玉2.14億港元全場賣爆
9 明〈香雪庄舊藏時大彬蓮瓣如意提梁壺〉
江蘇觀宇.人民幣2185萬元

時大彬是誰?收藏紫砂壺的人,肯定對時大彬不陌生。時大彬,生卒年不詳,據學者考據可能出生於嘉靖晚期,成名時間約在萬曆二十年(1592)之後。學者對於時大彬生平不甚清楚,根據為數甚少的文獻可知,明清不少文人愛其茶壺,一把時大彬的茶壺甚至可以賣到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貴矣」。關於時大彬製壺的特色,〈宜興瓷壺記〉曾記載:「時為人敦雅古穆,壺如之,波瀾安閒,令人喜敬。」目前所見之大彬壺,多數也是相對樸實,裝飾少,壺身也就為壯實,並非清代所流行的小壺。
此拍品形制具有典型的明代風韻,容量碩大,氣勢雄偉,胎骨摻以粗砂,包漿瑩潤。提梁壺平正方扁,方中寓圓,外側以「戳印」手法,裝飾著工整的回紋,中心另作對稱狀的如意雲紋。壺蓋表面另以「貼泥」工藝貼飾了一圈如意雲紋。此外,壺頸亦圍飾著繁複的蓮瓣紋帶。全器裝飾華而不麗,典雅莊重。壺腹以雙刀法精刻「雅洽荊溪水,偏宜陽羨茶,大彬仿古」。
香雪庄主人為新加坡藏家陳之初(1911-1983),經營東南亞香料致富,於1930年代開始其收藏之旅,收藏種類多,數量大,素質高,文房雅器,書畫古玩,無不涉獵。
10 西漢晚期至東漢〈白玉龍首勺〉
佳士得香港.2215萬5000港元

同樣為「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拍品,西漢晚期至東漢〈白玉龍首勺〉是該拍場舉槌後的第一波高潮。拍品估價50萬到80萬港元,舉牌者絡繹不絕,瞬間突破千萬港元,但喊價速度不見趨緩,反而更加激烈,最終以1800萬港元落槌,2215萬5000港元成交。
此件湯勺在器形上並不是什麽特別的造型,沒有特殊的政治意義,但其玉質卻非常細膩白嫩,有雜質但少,有部分沁痕。在那個時代的技術下,竟表現出如此打磨技術,使其表面光滑異常。整個勺柄弧度優美,足見當時製玉技術之進步。除此,此件玉勺尺寸頗大,長17公分,在當時玉料原料不甚豐富的情形下還能有如此體量,實屬難得。「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斬獲佳績,當中一共有五件破千萬港元拍品,其他三件分別為西漢〈綠松石辟邪〉(2094萬5000港元)、石家河文化至夏代〈白玉神人像〉(1610萬5000港元)及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的〈玉羽人辟邪〉(1187萬港元)。
延伸閱讀|佳士得香港2024秋拍器物,藍田山房古玉2.14億港元全場賣爆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90期〈5000萬門檻搆不到?十大拍品地點轉移?──2024工藝品十大,海外市場強勢〉,作者:王怡文。)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