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深根大學校園,在歐美國家都有極成功案例,例如,美國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都有知名的藝術館,英國也不遑多讓,劍橋、牛津的館博地位,都是舉世聞名。大學藝術館興設,一來讓藝術成為信仰,提升人性、滋養校園,二來則讓傳道、授業、解惑的盛園裡,因藝術加持而達到平衡效果。藝術在大學校園中,更能取學術之便讓展覧純粹化,增強學術論述,阻隔過多的商業化操作。
但當一般大學校園在談藝術館時,大多集中於硬體的興建。尤其,一些頂尖學府,由於傑出校友眾多,在功成名就後為了飲水思源,捐贈藝術館等大型建設也蔚為風潮。因此放眼世界,被冠名的藝術館不在少數。同樣,臺灣歷經一甲子的勵精圖治,經濟發展卓然有成,尤其1970年代開始招聘海外科技人才返臺,發展高科技產業。臺灣的半導體的研發與製造,緊抓著全球晶片咽喉,成為一座科技之島。臺灣科技界菁英,回饋母校的善行義舉,也時有所聞。
如在臺復校的國立清華大學,向來以理工專業為主,近年也擴大人文藝術,甚至生命科學等領域,在前校長賀陳弘(1958-)的大聲疾呼下,希望推動清大文藝復興運動。現任校長高為元(1968-)則延續該理念,逐漸在有心師生努力下,清大校園有如雨後春筍,出現了文物館、文學館、音樂廳與美術館,理念逐一落實,開展出令人欣喜局面,可望成為大學校園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清大畢業校友謝宏亮(1950-),因個人熱衷藝術收藏,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下,從早期捐出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沉思者》銅雕作品,作為清大百歲校慶禮獻後,又慷慨地捐贈興建一座現當代美術館,格局與視野令人刮目相看。謝宏亮累積30多年收藏經驗,他深諳藝術要在大學校園生根,絕非大興土木、提供硬體,而是需要集視野、信仰、理念讓軟硬體並重。因此,他找來優秀建築師團隊——「大尺建築」郭旭原、黃惠美建築師、最細膩的內裝名家林存謐(阿蜜團隊),以及身經百戰的藝術將才謝佩霓(1966-),為即將於明(2025)年落成啟用的「清華大學宏亮美術館」運籌帷幄,讓校園美術館一步到位,站上21世紀的時代至高點,開枝散葉,落實文藝復興在大學校園的理想。謝佩霓則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評論家、策展人、藝術史學者,現任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理事長、臺灣女建築家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曾擔任逢甲大學室內及景觀設計學系與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國際藝評人協會臺灣分會常務理事、國家文藝獎評審、金鐘獎評審、中華民國文化部公共藝術獎評審等職務。
她的教育養成十分特殊,自靜宜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她前往比利時魯汶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Leuven)深造,成為歐洲共同體培育的首批國際青年人才。除了藝術文化的專業養成外,她也多次前往世界各地從事人道服務,對社會充滿正向能量。2009年謝佩霓接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成績斐然。2016年擔任臺北市文化局長時,亦是少數具備體制內經驗的傑出人才,允文允武,在國際溝通、交流上的能力極強。接掌「清華大學宏亮美術館」對謝佩霓來說,彷彿是智慧與能力展的時刻,從她悲天憫人的性格,連結新竹科學園區,協助在地新住民發展,再到她所熟悉的國際的交流,跨國策展、與學術研討等,讓人寄予無限厚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