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為後世傳稱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那後人幾乎無法複製的天青色釉,溫潤細緻,擄獲人心。更進一步說,汝窯薄胎薄釉,胎土顏色呈淺灰色、灰色等,因看似灰燼之色而又被稱為「香灰胎」(圖1),胎土空洞處較多,吸水性較高;釉色上,除傳世品常見的天青色釉,尚有粉青、月白等顏色,應於釉料施罩的厚薄有關。此外,目前所見汝窯多有開片,原因在於釉藥的熔點較低之故,產生有冰裂紋、魚鱗紋、網格紋的開片效果。跟北宋定窯因覆燒而導致口沿無釉的情況相對,汝窯以匣缽支釘墊片正燒的方式,成品多為滿釉,又因支釘細小如芝麻,底部所產生的支釘痕細小,且多以三、五為數。
圖2 〈汝窯天青釉刻劃蓮瓣紋荷葉形座薰爐〉(殘件),2000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平台、本刊資料室
除了傳世品的分析,學者們更希望能夠找到汝窯確切的窯址地點,因而從1930年代起考古探查活動不斷,並因汝窯之名而將地點鎖定在當時河南汝州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臨汝縣)一帶,但尋找未果。轉機出現在1977年,受到同為宋代五大名窯定窯窯址並非在州治所在地啟發,學者探訪範圍逐步擴大,此時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馮先銘、葉喆民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採集到一片天青釉瓷片,經化驗竟與北京故宮藏汝窯作品一致;之後在1986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上,來自寶豐縣的王留現帶來一件清涼寺村採集的天青釉盤,促使上海博物館汪慶正派人前往清涼寺村進行窯址調查,開啟清涼寺窯址考察的開端。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涼寺窯址進行第一次正式考古考察及試挖,之後到2002年間一共進行八次系統性發掘,並在2000年第六次發掘中出土一大批相對完整的汝窯瓷器、窯具及模具等(圖2、3、4),讓汝窯窯址重現天日。
圖3 〈火照〉,2000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為測定窯內溫度的工具。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平台、本刊資料室
近期關於汝窯相關展覽,首先是2006年台北故宮「大觀—北宋汝窯特展」,是展展出台北故宮21件傳世汝窯精品外,也展出英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的傳世汝窯及河南省文物局的出土汝窯等。另外也展出韓國高麗青瓷及清仿汝窯作品,讓觀眾了解汝窯對周遭文化及後世影響之深。2009年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則推出「北宋汝窯青磁—考古發掘成果展」,主要是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展出數十年來寶豐清涼寺窯址豐碩的考古成果,當中也並陳與北宋官窯議題息息相關的河南張公巷窯址出土物,北宋官窯議題再度引起討論。到了2015年,北京故宮則集合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寶豐縣文物管理局、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等地汝窯傳世品及相關考古文物,舉辦了「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為中國大陸第一次較為大型且全面的汝窯特展。
圖4 〈汝窯帶支釘墊片〉,2000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平台、本刊資料室
「官窯」不「官窯」?
汝窯窯址的發現只是故事的起點,學界緊接著討論的是「北宋官窯在哪?」和「汝窯到底是不是北宋官窯?」葉寘《坦齋筆衡》及顧文薦的《負喧雜錄》的記載可知,北宋有「已於京師置官窯」,而「官窯」作品的樣貌引發各界推論,包括在20世紀中後期有小山富士夫的「東窯務」說和1980~1990年代間盛行的「官鈞」說,但現都已證實並非真正的北宋官窯。
那汝窯到底是不是北宋官窯?雖然在文獻中可見有如宋人周煇《清波雜志》中所提「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可知汝窯曾經為宮中用瓷,但卻沒有明顯的文獻可以佐證汝窯即為北宋官窯。謝明良爬梳出現在「汝窯為官窯」的觀念有可能完整成形於乾隆皇帝外,大維德爵士也是此一論點的較早支持者。
關於今日北宋官窯的論證,謝明良也整理出幾個可能的方向,一為北宋官窯是設立於當時首都汴京的窯址,至今仍未發現;二為北宋官窯即清涼寺汝窯;三為北宋官窯為汝窯,窯址在清涼寺一帶;四為北宋官窯為汝州張公巷窯。二、三說主要是以清涼寺窯址發現作為分水嶺,而第四說則是有鑑於張公巷窯的考古發掘。學者各有意見,有待時間證明,然汝窯的美已經歷上百年的淬鍊,典雅優美的天青色澤業已成為永世的經典,流傳於世。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余佩瑾〈北宋汝窯 獨領風騷〉,《故宮文物月刊》286期(2007.1),頁28~43。
彭盈真〈百年尋青—二十世紀汝窯認識論的變遷〉,《故宮文物月刊》287期(2007.2),頁46~55。
小林仁,曾裕洲譯〈汝窯身世之謎—清涼寺窯帶來破解&再加密: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北宋汝窯青瓷—考古發掘成果展」〉,《典藏.古美術》207期(2009.12),頁108~113。
伊藤郁太郎,曾裕洲譯〈伊藤郁太郎的汝州張公巷窯論考—一窺清涼寺汝窯的近親〉,《典藏.古美術》207期(2009.12),頁114~119。
謝明良〈北宋官窯研究現狀的省思〉,《故宮學術季刊》27:4(2010.6),頁1~44。
孫新民〈汝窯考古發現述略〉,《紫禁城》2015年第11期,頁104~109。
呂成龍〈認識汝窯〉,《紫禁城》2015年第11期,頁22~35。
林柏亭、余佩瑾、陳玉秀《大觀:北宋汝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北宋汝窯青磁:考古発掘成果展》,大阪:大阪市美術振興協會,2009。
故宮博物院《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本文內容摘錄2017年11月號,原標題為〈戀戀汝窯:從一只〈汝窯天青釉洗〉拍出2.94億天價回探汝窯身世〉。)
今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一只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逾2.94億港元之姿刷新中國陶瓷世界拍賣紀錄,拍前人們爭相目睹真容、拍場中相繼競標,世人對汝窯的瘋狂不言可喻。對汝窯的迷戀可不是到現代才開始,從南宋時期就有人寫下其貴重程度,明代文人筆下更是記下無數汝窯之美,更別說一代大收藏家乾隆皇帝為它賦了多少詩。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可以惹得後世收藏家心癢癢,怎樣都想見上一面、擁有一只?
汝窯今昔:特點、考古挖掘與相關展覽
「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釘。」──明.高濂《遵生八牋》
什麼是汝窯?20世紀初期因為未見確切的作品,學者及收藏家僅能憑藉著相關文獻、古籍和少數出土殘片,汝窯曾一度被認為是影青瓷器(青白瓷)的一種,又或者有人認為是「北方青瓷」之一(現今認知的耀州窯青瓷),直至英國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根據文獻爬梳及分析傳世品發表一篇〈A Commentary On Ju Wares〉,歸結出汝窯多項特點,才為世人踏出認識汝窯的第一大步。
圖1 〈汝窯天青釉刻劃水波龍紋缽〉(殘件),2000年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圖∣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平台、本刊資料室
Tags
王怡文( 9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