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北宋書畫傳說級展覽:聚焦「北宋書畫精華」亮點展品

北宋書畫傳說級展覽:聚焦「北宋書畫精華」亮點展品

Legendary Exhibition on Northern So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ighlights at the Exhibition, “Masterpieces of Northern Song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根津美術館即將重磅推出「北宋書畫精華」特展,集日本公私立單位的宋代書畫收藏精華,並自國外借展,國寶、名件雲集。展覽的一大賣點,是同時展出北宋李公麟的二大名作〈五馬圖卷〉與〈孝經圖〉。

隨著今年東京的楓紅,根津美術館即將重磅推出「北宋書畫精華」特展,集日本公私立單位的宋代書畫收藏精華,並自國外借展,國寶、名件雲集,當中多有堪稱中國藝術史「教科書等級」的作品,展品陣容之豪華,絕對值得親赴觀賞。

展覽的一大賣點,是同時展出北宋李公麟的二大名作〈五馬圖卷〉與〈孝經圖〉,在眾多託名李公麟的作品中,此二件是極少數被接受為李公麟真蹟之作,乃是認識李公麟白描畫風、宋代文人畫旨趣的重要途徑。它們的同框出現絕不容易,〈五馬圖卷〉在民初傳入日本,二戰之後有約80年下落不明,近年才重見世人;而〈孝經圖〉曾為著名書畫鑑藏家王季遷收藏,之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贊助人唐騮千將之購入,並於1996年捐贈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相距半個地球遠的〈五馬圖卷〉與〈孝經圖〉,如今跨洋來相聚。

您也萬不可錯過展覽中日本收藏宋代山水畫的三傑──傳董源〈寒林重汀圖〉 李成款〈喬松平遠圖〉以及燕文貴〈江山樓觀圖卷〉,一口氣展現「董巨」、「李郭」和「燕家景緻」三種山水風格的代表性作品。除此之外,展覽匯聚宋代皇帝和文人書蹟、佛教文物、人物肖像,各有來頭。本文選介其中數件展品,呈現「北宋書畫精華」精彩的一隅。

夢幻真蹟,傳奇再現:李公麟〈五馬圖卷〉

重要美術品 北宋11 世紀 李公麟〈五馬圖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取自Colbase。

一件下落不明、可能消亡的神品,在數十年後安然無恙地現於世人眼前,如此作夢般的情節,便是李公麟〈五馬圖卷〉在近年上演的真實。長久以來,人們僅能透過黑白圖版認識〈五馬圖卷〉,忽然重見真蹟的心情,大概似2022年黃土水〈甘露水〉再現時,帶給臺美史研究者的激動。

李公麟〈五馬圖卷〉之畫作與收藏史皆充滿傳奇色彩。畫家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為北宋文人畫家,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好。李公麟嗜畫馬,根據文獻整理,李公麟在元祐年間頻繁出入皇家馬廄,觀察馬的姿態,有多件馬畫見於歷代著錄。〈五馬圖卷〉採緻密的澄心堂紙,畫西域進貢的良駒,五馬依序為鳳頭騘、錦膊騘、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前四匹旁皆有小字註明名稱和來歷,唯滿川花無題字。滿川花的部分,用筆和紙材也異於前面四紙,乾隆在畫上題跋,推測最後一匹當為後人所補。

既然沒有題寫馬名,何以知道第五馬是滿川花?〈五馬圖卷〉卷後有黃庭堅和南宋初曾紆的跋,曾紆跋提到提到一件軼事,說李公麟在畫滿川花後,滿川花便死去了:「(黃庭堅語)異哉,伯時貌天廄滿川花,放筆而馬殂矣。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既有此「畫殺滿川花」的記載,第五馬很可能就是被攝去魂魄的滿川花。

根據學者板倉聖哲研究,〈五馬圖卷〉可考的收藏歷程是:宋代文人張詢、劉延仲,之後入南宋高宗睿思殿收藏,元代經歷王芝、柯九思、張霆發(待考),明代入江南收藏家、昆陵莊氏,清康熙時為宋犖所藏,乾隆年間進入清宮。清末民初,溥儀將〈五馬圖卷〉賞賜給帝師陳寶琛的外甥劉驤業,由他將作品帶至日本展覽,之後售與企業家末延道成(1855-1932)。隨著二戰爆發,此作的下落成謎,多數認為已經毀於戰火。長期以來,研究者只得透過早期圖版和珂羅版印刷研究〈五馬圖卷〉,由於圖片以黑白呈現,人們多以為此卷就是白描。

2019年,〈五馬圖卷〉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出人意料地以東博館藏的身分登場。據報導,默默收藏〈五馬圖卷〉日本收藏家希望作品能夠留在日本,並以完好不分割的狀態公開,讓人們得以欣賞,因此決定捐給東博。捐贈過程相當保密,直到現在仍未公布藏家身分。〈五馬圖卷〉的保存狀況極佳,與多數古書畫發黃、起皺的狀況大相逕庭,也因為真蹟的出現,我們才知道原來原作有著淡雅、細緻的設色。畫況如新,讓人很難聯想〈五馬圖卷〉已有九百餘歲高齡。明代收藏大家項元汴曾經寓目〈五馬圖卷〉,他感嘆「此卷已載《雲煙過眼錄》三百年來,余生多幸得獲覩焉」,如今又過數百年,請把握這份比項元汴加倍的幸運,親眼去欣賞。

黃庭堅晚年得意之筆:黃庭堅〈伏波神祠詩卷〉

重要文化財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黃庭堅〈伏波神祠詩卷〉局部,東京永青文庫藏。(前、後期展出不同段落)

此卷作於靖國元年(1101),黃庭堅受從弟黃叔向之請,大字行書劉禹錫五言詩〈經伏波神祠〉,並題有長跋。「伏波」是東漢名將馬援,拜伏波將軍,曾在57歲時領軍平定交趾(越南)的動亂,62歲時還帶兵遠征武陵五溪蠻,惜兵困病死途中。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都典出於這位老將軍。

靖國元年五月,黃庭堅剛結束宜州貶謫,被召為吏部員外郎,但他以羸病為由,請求在安徽當個地方官就好。此年黃庭堅57歲,〈經伏波神祠詩卷〉跋文提到「建中靖國元年五月乙亥,荊州沙尾水漲一丈,堤上泥深一尺,山谷老人病起,鬚髮盡白」,透露一種老而將退的心情。

黃庭堅在元符元年(1098),因「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桌」而悟筆法,此後書法精進,此〈伏波神祠詩卷〉和著名的〈自書松風閣詩〉、〈寒山子龐居士詩〉,皆是晚年行楷的代表作。卷後文徵明跋稱讚此作「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乃「正晚年得意之筆」。

〈伏波神祠詩卷〉歷代流傳於名家之手,經宋代養正善、明代沈周、項元汴、嚴嵩,清代梁清標、成親王、劉墉,近代歷葉恭綽、顏世清。有意思的是,此作後入張大千大風堂,張大千友人朱省齋曾在筆記寫到:「(〈伏波神祠詩卷〉)最近歸吾友張大千所得,其自印度來書,謂對於是卷寤寐以求之者,幾已二十年云云,今一旦願償,喜可知也。」這件張大千夢寐以求的佳作,最後輾轉成為日本東京細川護立氏所有,即永青文庫的創辦人。

三件行書,看米芾交誼與書法品評:米芾〈行書三帖卷〉

北宋 米芾〈行書三帖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取自Colbase。

〈行書三帖卷〉是米芾行書精品,由〈叔晦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合裱成一卷。其遞藏曾歷明代項元汴、汪砢玉,以及清代梁清標、安岐收藏,清末流入日本,為阿部房次郎舊藏。〈叔晦帖〉是米芾送別朋友余叔晦時所寫,他提到兩家人是世交,並列出雙方子孫的名字,望後代子孫再相逢時,此書可以作為情誼的紀念。米芾本名黻,中年(41歲)更名為芾,從落款可知此書作於改名前。

〈李太師帖〉論李太師所收晉賢十四帖,李太師為仁宗駙馬李瑋,能書善畫,富收藏。根據《書史》記載,「晉賢十四帖」包含張華、王戎、陸機、郗鑒、謝安、王羲之等人的尺牘及晉武帝的批答。米芾在〈李太師帖〉點評其中三位「武帝、王戎書若篆籀,謝安格在子敬(王獻之)上」。

〈張季明帖〉中, 米芾自述收得張旭(字季明,又稱張長史)〈秋深帖〉,帖中「氣力復何如也」連貫的筆勢即是仿自〈秋深帖〉。米芾稱此帖為「長史世間第一帖也」,而他心目中的第二名是〈賀八帖〉,其他帖就沒那麼喜愛了……(節錄)

北宋書畫精華

展期|2023.11.3-12.3
地點|日本根津美術館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板倉聖哲《李公麟五馬圖》,東京:株式会社羽鳥書店,2019。
小林〈日本學者板倉聖哲談李公麟〈五馬圖卷〉真蹟現身始末〉,刊於
《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239310,2023.10.23檢索)。
陳榮軍〈天籟閣舊藏黃庭堅〈經伏波神祠詩卷〉題跋考論〉,《嘉興學院學報》35期,2023年5月,頁5-11。
黃浩、于有東〈米芾〈李太師帖〉遞藏考〉,《大學書法》,2021年4月,116-121。

(完整文圖請見《典藏.古美術》374期〈北宋書畫傳說級展覽──聚焦「北宋書畫精華」亮點展品〉,作者江采蘋。)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江采蘋( 65篇 )

《典藏.古美術》編輯,古文明愛好者,關注書畫藝術活動,秉持幽默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