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思婷(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
一個展覽在開幕之前,經歷了什麼?
在決定策展人和參加展出的藝術家之後,會先為展覽定名、共同確認展出的作品,開始撰寫展覽相關文字。此時,許多工作必須呈樹枝狀、同步的展開:美術設計人員開始設計主視覺、邀請卡、宣傳用的各種文宣品,編輯人員負責展覽說明小冊,交給印刷人員。
空間設計人員開始處理展場設計,討論展牆高度、顏色,作品在空間中的配置;藝術行政人員處理作品包裝運輸、保險等行政事務;佈展人員在短暫的換展時間內,裁切木板(以便隔間)、油漆、吊掛或裝置作品、調燈、設定理想空調溫度。
典藏與修復人員檢視作品狀況;教育人員依據展覽內容討論導覽形式、設計教育活動內容;公關宣傳人員處理開幕邀請名單、聯絡媒體採訪。負責現場服務工作人員,撰寫展覽中各展品的特別注意事項。最後在展期內,還有保全、展場人員的加入,加強現場參觀的引導。
這差不多就是你所參觀過每一個展覽,在被呈現出來之前所經歷的過程。其中書中出現很多小細節,真的會讓美術館從業人員(如我)會心一笑:你有注意到兩位藝術家工作室裡,都有出現的「進度表」嗎?(那是大家要一起遵守的「法律」!)有看到策展人建造的一個展場小模型?以及佈展人員工作時所需要的配備和工具(展覽平面圖、水平測量儀、電鑽)。身為展覽幕後工作人員的我們,應該是最不「活在當下」的一群人了!我們總是在籌備兩個月後的活動,或兩年後的展覽,涉及的工作面向和細節越多,就越需要拉長準備的時間。
葛洛芭絲與布雷克在《打造一場精采的展覽》中,寫實的描述藝術家作品從工作室到美術館的過程,包括作品製作、裝箱運送、不同領域專業人員的投入……而到了開幕的那一天,「一個好的展覽少不了作為觀眾的你」。
集眾人之力所呈現出來的展覽,在成形之前,第一個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提問總是:「這個展覽,要帶給觀眾什麼?」而觀眾的參與,是展覽完成的最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為什麼不寫一本書、譜一首曲、拍一部電影,為什麼要做「展覽」?因為讀一本書、聽一首曲、看一場電影和參觀一個展覽,帶給我們的心靈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作者花了幾頁篇幅告訴我們,藝術家是如何觀察、體驗生活,如何思考創作,如何完成作品;透過藝術家的雙眼和雙手,彷彿給我們安上一對翅膀、戴上一副新奇的眼鏡,透過他們的作品,每一位觀眾都能得到新的感受與啟發。
推薦閱讀:
推開藝術工作的大門
共同打造一場精彩的展覽!
藝術家如何創作雕塑或是畫作?
這些靈感從哪兒來?
他們的工作室會有什麼不同?
藝術作品怎麼進入美術館?
最後,如何完成一場精彩的展覽呢?
由美國知名David Zwirner卓納畫廊所策劃的第一本藝術童書。
推開藝術工作的大門,探索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從發想到完成,再從工作室前往美術館的一段旅程。
沿途遇見的每一位人物──藝術品包裝人員、策展人、館長、佈展人員、登錄員、保全人員、修復員、燈光設計師,還有許多具備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以及進場的觀眾──都是展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進入這趟藝術的旅程,看看每一位專業的夥伴,如何共同打造一場豐富、精彩的展覽吧!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