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

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

典:故宮文物以華夏文化為核心,院長對於外界質疑的「故宮是中華民國的故宮?還是台灣的故宮?」有何看法? 林:現在…
典:故宮文物以華夏文化為核心,院長對於外界質疑的「故宮是中華民國的故宮?還是台灣的故宮?」有何看法?
林:現在世界各國包括人的流動和物的流動。多元族群是人的流動,背後包括太多因素,今天不談。物的流動也一樣,大家都希望保有世界各國的文明,就故宮的話,既然來到在這塊土地,當然希望可以將這些文物好好保存。在保存的過程中,也讓我們理解到台灣就是由多元文化所組成,包括不同時期「政權」的輪替。台灣的文化歷史發展,在不同時期的定位跟重要性,這是歷史學家的問題,但以文化來說,現在故宮就是在台灣的一個博物館。而講是中華的故宮還是台灣的故宮,這樣好奇怪。在巴黎,我們可以看到埃及等各類文明,會懷疑的問說這是法國的羅浮宮還是埃及的羅浮宮嗎?它是以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文化的脈絡和歷史的發展去鋪陳。所以有很多文明性的物件、珍貴的文化遺產,各國都搶著要,現在很多國家也都設有其他文明或藝術博物館,像德國柏林的博物館島(Museumsinsel)、東京國立博物館裡也設有東洋館。所以就文物的流動性而言,來到這,當然就屬於台灣的故宮了。各國都想盡辦法去了解他人的文化,然後把這些文化做為整個文化養成或民眾的學習美感經驗的累積中,很重要的一個資產。
典:北京故宮表示「暫停和台北故宮交流」,日後與北京故宮以及其他各省重要文博單位之互動,具體的想法?
林:北京故宮目前表示暫停出借文物,其他文博單位借展「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都仍照常,研究的部分則已經排定到2020年,並未受影響。交流互動牽動的是整體政治和兩岸氛圍。得先觀察情勢氛圍,若有需要的時候,主動交流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單獨意願,其實也行不通。關於未來,我持開放的態度想法,不要限定死,但有原則:互相平等、尊重,那當然是很樂意交流。我也曾經提過,現有關係網絡頻繁,透過溝通協調,不排除可以聊一聊,只要對人類的文明發展有幫助,對大陸人民有幫助、對台灣人民有幫助,而非短視,那交流時大家就應該摒除意識形態和政治干擾,還是要回歸到人民為主。
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價值系統,博物館回歸到博物館的專業上,去思考博物館的價值在哪裡?它的使命在哪裡?它的定位在哪裡?不斷地去思考,所以關於很多問題,我都覺得很開放,因為開放也才有不同的可能。要不然覺得應該如何,沒有互相討論,或者說我以個人意志去將故宮定在什麼樣的方向,這個都會影響。包括先前講的人事布局或是組織定位等,我持開放想法。我無黨派。兩岸也是互相影響,價值系統、文化的互相影響,不然我們文化交流要做什麼?文化交流是要做高興的嗎?不是啊。交流就是要學習,對社會大眾有所助益才交流。交流不是目的,回歸到文化交流的價值和目的上去做思考。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院區。攝影/張筠
典:南院後續問題,除工程驗收外,在人員管理及展覽策畫上的規劃想法,以及庭院中的十二獸首是否拆遷?
林:南院以組織結構來說就是,院長-副院長-南院、本院,以南院處去做管理,在統合性事務上則是所有的研究人員包括所有的人事,同一群人去負責二個院。如果在思考中沒有把南北二院當作統合的運用,派一位副院長駐守也沒有用。故宮整體的發展,南院是故宮的一部分,就是必須要一體。
將來透過交流合作展覽,借重國際策展人。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就分有五個不同主題去策展,一個主題由法國、英國、瑞士等外國策展人和中國策展人聯合策展。未來在南院的部分,也可以有聯合的國際策展人,如: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透過策畫亞洲主題,我們的人員和他們一同策展,對他們的傳統文化會有認識,和他們新關心的、現在呈現的文化內涵也會有所認識,跟國際上有更多的對話。希望故宮有不僅邀請人家策展,我們自己也有機會學習和成長。
對文化藝術不要一下子就有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整體空間上和文物上尊重大家和專業的意見。十二獸首拆除與否,先了解姚仁喜建築師規劃的理念與整個過程,及文化藝術界的想法,整體理解後再做評估,是否符合本身空間的意涵,是否有博物館的意義價值在,不先預設立場。
典:南院已興建完成,接續著對於本院的擴建及整建、興建藝文園區的「大故宮計畫」的態度想法為何?
林:大故宮計畫我聽到很多聲音,包括當地居民都反對,環評也是個大問題,交通狀況整個塞滿,現在500多萬人次就塞了,未來若是增加更多人次,當地居民說以後乾脆用走路的。依現有空間,館舍已五十幾年了有的地方還漏水,典藏空間不足、修護空間不足、展示空間不足,這些也都是後續必須要處理的。一方面怎麼樣將現在空間調整到實際需求,一方面顧及周遭居民環境,降低衝擊,希望能創造雙贏。之前去業務交接座談時,秘書室說現在館方還在用海龍滅火器,我在十年前籌建國美館典藏庫房時,大家就在談「京都協議書」不能用氮氣。這麼重要的博物館現在還在用海龍,如今大家也都不用了。不管大故宮計畫做不做,整修補強、汰舊更新都是必須要去做的項目。
文物科技保存研究中心的設置等新空間都有需要,尤其是典藏空間。這些文物來到台灣故宮,我們就有責任要保護好,這是人類的文明遺產。在空間上,文物保護是列第一優先。我會比較用博物館的專業去思考,典藏保存的安全為首要,其他則視未來需求。即使現在不再增加觀眾數,當地居民也還是苦不堪言,對其生活和交通衝擊都還是很大,如何讓衝擊性降低,可能透過整個交通管制、動線,甚至是控管參訪的人流、人數,以技術性和空間規劃來獲得改善,這部分是目前的一個思考。大故宮計畫要聽當地居民、內部同仁的想法,我也希望聽聽藝術界的思考。
我排了幾個優先開會主題,包括大故宮計畫規畫了多少空間、是否可調整,這麼重要的計畫怎麼可以沒有替代方案。十二獸首也會開會討論。還有是不是策展方向和呈現方法可以再思考,能不能借助國際策展經驗、成立策展小組,或本身在策展時有專業的審查評選制度等。故宮內部策展能力強,但有些層面可以再去做討論。現在的展覽如果用較傳統的策展形式,參訪人次越來越少,以前40萬人是基本,現在剩十幾萬,藝術性、文化性的參與度低,遊戲性、娛樂性的就熱烈。另外還有,台灣博物館組織聯盟的推動,都列入優先開會的討論。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之十二獸首。攝影/廖堯震
典:剛提到諸多優先開會的項目,其中的第一要務是?
林:第一要務是台灣博物館組織聯盟的推動,故宮未來將加強和國內其他博物館合作,會先做整個資源的整合,跨部會的去做,和博物館學會著重研究不同,是以偏向文化體驗和美學教育為原則,現在規畫要提出整個執行方案。我一直覺得美學教育不足將影響未來很大,所以當我在台中時就一直推動,與台中市長林佳龍夫人、也是奇美博物館副館長的廖婉如組織了一個美學教育推動小組,專門針對中小學教育,如何跳脫那種Know How知識性、功利性、填充式的傳統式教育,去改造中小學的教育方式。我從以前就說,台灣的整體環境要改變,包括文化藝術環境要改變,如果教育形式不改,我們的美感教育沒有去推動去落實,都不大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尤其現在是網路世代,要讓這世代接觸人和藝術文化,走到有感覺性的體驗,這是種教育,那真的是要從我們的小學教育做起,而博物館美學教育就是一個很直接很重要的學習場合。
現在教育部、文化部和故宮三個單位,都有理解到美學教育或美感教育上的重要,這部分就會去推動,但美感教育所要接觸的是什麼?他不能只接觸很在地的文化藝術,要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目前我們先有一個咖啡平台,至於未來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型態再擬出來。
典:關於故宮消費合作社盈餘分配1.7億元的追討問題,您的態度想法是?
林:這不單是故宮的問題,早期文建會也是這樣分,這類似歷史共業。在依法的過程當中學習,也要讓所有的公務人員理解到這就是公帑,不能做私人的分配。所以這是個過程,了解這個過程,然後才不會再發生這些類似的案件。這部分我必須聽專業律師的想法,有時候去告也告不贏。而要把它追回來,也非常困難。那說追討再難,發個文也就是對簿公堂,依法處理。然而,依照以前的合作社法,有沒有信心或充分的理由將款項追繳,假如法律有模糊爭議地帶,那在執行追繳上也不會有任何的幫助。當然,若覺得法律有問題的話,就去進行修法。像是勞動部訴請多名關廠工人返還借款案,編列預算去追討弱勢者的錢,整體上也不是社會正義。不能說沒有責任去追,但要整體評估,看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我一直覺得在這過程當中讓大家去理解,理解不能把公帑放入個人口袋。公帑就是公帑,是人民納稅的錢,要理解這款項且必須能夠好好的去使用。
大故宮計畫位置示意,圖取自行政院環保署(1021381A) 《大故宮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
典:院長過去經營「Yii」品牌創造巨額產值的成功經驗,對於塑造故宮文創品牌是否有所目標?
林:公務單位是花錢單位,不是賺錢單位。要花錢要整合,目的還是在扶持國內的文創產業,這是要釐清的首要概念。對於文創業的輔導、品牌的塑造,以及將文創品推介到國際上,這部分故宮做的比較少,所以大家會局限在故宮文創品的營收淨利。故宮文創應是在塑造整體品牌或是協助國內文創業者去推行。故宮本來就是一個國際品牌,有很好的內涵資產,所以怎麼透過故宮去協助扶植整體產業才是重要的。在過去任職工藝所時,好幾個主委在說產值、產值,你要去賣。我說我一個公務人員能賣多少,又不能拎個包包,跑去國外跟人家談行銷通路。我希望能提升的是整個工藝產業產值,創造「Yii」是打整體工藝產業的一個品牌。我心想從800億元做五年的話能不能達到960億元,提升20%,怎麼可能自己一個人去賣到160億元?整體意象扶植產業就達到了!後來三年內就從780幾億達到1300多億元。我提這個例子不是要說這個計畫多成功,而是要說政府的定位要很清楚,重要的資產資源能不能讓民間的文創業者應用的更有競爭力,然後透過品牌,整體包裝行銷,塑造整個產業意象,推展到國際,然後更有競爭力,這是應該去思考的。未來,輔導業者是很重要的,若從此角度去思考,那包含授權方法等各方面就會很不一樣。
典:「大故宮計畫」裡在興建故宮藝文園區中有著「故宮創意基地」之計畫,對此平台您的看法是?
 
林:對於文創產業來說,若有很好的資產、品牌的價值,到最後都會認為去建立一個平台,但平台只是文創輔導的一部分,平台也不盡然設立在故宮就好。因為就參訪的習慣性去做思考,在安排旅遊觀光時會如何去安排時間行程,現在一般來說是安排一個半天的行程在故宮,加上博物館區和周邊景觀,而陸客從故宮到台北101只要30分鐘,若在故宮設立創意基地,那會有多少人去參訪?所以要去思考參訪習慣、行程安排,當現在台北有這麼多文創園區時,會去選擇松菸文創園區或是空總創新基地?有時候不一定要設立這麼多的實體建築空間,協助扶植文創產業發展有很多方式,可以去發展網路平台,推介國內業者去國外參展,有很多實體或虛擬通路可以去做思考。
典:院長受外界期待很高,未來最怕遇到的阻礙干擾?
林:政治性的干擾。不問本質,不問專業,不問內涵,以意識型態做事,若是要撲火、滅火就會浪費很多精力。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攝影/廖堯震
典:公布人事以來已近一個月,對於外界輿論的看法心情?
 
林:外界對我的看法倒是其次。我希望到故宮能有貢獻,對我自己來說,若沒有貢獻也不會想去,我不是想做官的人,什麼更上一層樓的。到故宮收入還短少至少一倍以上,那到故宮幹嘛,當然是想做事。美學的養成是我的中心思想,所以才會一直想要投入藝術教育,想說把這麼重要有價值的資源,怎麼樣去融入到整個社會,讓後代將這些優秀的文化文明內化為自我涵養。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所以也會覺得有責任壓力,如果我是當官的人,就依照常規routine,不會覺得壓力那麼大。一個朋友對我說:人家是去當官,你是去做勞力,你林正儀就算是掃廁所也是會做到很辛苦。我就個性關係,一種責任心。我經常會反問自己,若沒有貢獻能力或沒能力就不要去,占位子是阻礙台灣發展進步,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理念。我從很在地的團隊做起,也待過整個都是藝術家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接觸過各類群,各類群的特性我也還算清楚。帶著大家一起努力,而不是說要去管人家。大家價值系統都不一樣,去理解,努力做,成為一個團隊。
4月20日,準行政院長林全公布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由林正儀出任。消息一傳出,旋即掀起各界關注。故宮院長此名器大位,既為國內博物館界龍頭且居國家體制之中堅身分,肩負文化、教育、外交等專業與政治重責,言行舉止動見瞻觀,任重而道遠。
林正儀從文建會基層職員做起,歷練扎實,並涉足於工藝、美術、音樂、公共藝術、博物館學、藝術管理、文化行政、藝術策展等多元領域,從實際經驗累積出的經歷,讓他有別於之前有著學術背景的學者型院長。他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秘書任內,籌辦「200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首度官民合辦的藝博會,吸引國際買家,將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產值及規模晉升為國際級大型展覽活動;任職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時首度辦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讓國美館成為台灣實質的紀錄片推廣與典藏中心,並積極參與國際展覽,將台灣文化藝術推向國際舞台;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時創立台灣工藝國家品牌「Yii」,走進國際,被英國評選為十大國際創新品牌,為台灣工藝產業創造巨大產值。
2012年卸下公務,獲邀擔任雅凱藝術公司總經理,並在奇美博物館基金會擔任董事兼顧問,與業界、美術館界保持密切往來。林全表示,過去故宮院長多以學術地位成就為選擇重要考量,這次改變想法,故宮未來作為世界級博物館,能有更多發展和新的布局,希望未來故宮能與國內其他博物館、展所有更多密切交流,也讓展覽在國際結合,讓故宮維持現有國際學術地位,同時發展博物館業務。
本刊於上期由社長簡秀枝撰文〈對故宮新院長的期許!〉提供不少思考方向及建議;在520正式就職前夕,《典藏‧古美術》團隊於5月17日與林正儀面對面。林正儀南北奔波,行程緊湊滿檔,即便有著資深的行政歷練,面對未來絲毫不敢懈怠,百忙之中接受訪問。一身輕便得宜的淺藍夏季西裝,流暢的輕快腳步,活力自信,親切的笑容,在東區的咖啡廳裡的林正儀沒有任何官樣。平和的語調不疾不徐,口語對話不生硬,偶爾自然穿插幾句鮮活生動的台語,直率的展現出在地親和力,樸實有禮,對於故宮的諸多面向及未來規劃藍圖,他侃侃而談。訪談後,請院長寫下一句給故宮未來話,他表示要好好的思考,二天後編輯部收到林正儀慎重親筆所寫的「深耕在地,發展國際」,紙面上的圓珠筆端明顯地為那認真氣力留痕。未來,值得期待。以下為專訪紀要。
典:故宮現行在國家體制下的位階隸屬於行政院,外界有提出隸屬於總統府或置於文化部之下,院長認為?
林:這是看每一個國家或每一個區域的不同屬性。假如這個國家對博物館事業覺得非常重要,那可能在整個施政思維上,就會有不同的概念或想法。我一直覺得博物館保留人類很多文明,很多重要資產,對人民的美感養成、美學教育非常重要,它是一種社會力、國家力的展現。故宮院長是以政務官擔任,具閣員身分,有其優勢。長久來說,假如覺得博物館事業非常重要,那當然位階越高,推動的力量也就會越大。我們慢慢要跳脫比較政治性的思考,像美國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它是一系列博物館和研究機構的集合組織,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囊括有19座不同類型的博物館、九座研究中心等,它的董事會是由美國副總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三名參議員、三名眾議員和六名非官方人士組成,這位階很高吧。博物館事業是整體性的,包括空間的整合,資源的整合。台灣博物館現有的狀況就是定了一個博物館法,然後去做管理,各自發展,但是這並沒有積極性。我期待的是,所謂的位階最後不是成為很行政化的一個位階,而是能整合資源,能思考長久博物館發展需要的一個組織出來,就是我怎麼樣去整體思考台灣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讓它發揮更高的效益。博物館隸屬於教育部不少、文化部不少,透過跨部會,故宮當然是博物館整個未來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可利用本身的典藏、維護及研究等專業,協助台灣地方博物館發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長林正儀。攝影/藍玉琦
藍玉琦( 25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