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紫砂在中國閩粵──素樸風雅的砂壺茗事

紫砂在中國閩粵──素樸風雅的砂壺茗事

中國區主要分為三櫃展示,分別說明作為引領者的宜興紫砂壺、追隨宜興的潮汕作坊和當時流行的孟臣款梨形壺樣式。首先,「百家爭鳴的宜興作坊」陳設了大小不一、不同造型和不同作坊的紫砂壺。
潮汕壺:商業市場導向的生產
宜興壺與潮汕壺最大的不同在於兩者製作技法,宜興所製的壺皆由打身筒或鑲身筒技法完成,而潮汕壺的壺身則是以拉坯成形,因此在壺身或壺內經常可見明顯的同心圓拉坯痕跡。在宜興紫砂茶壺的風行與閩粵工夫茶俗的影響下,潮汕窯開始仿製這類工夫茶小壺。為求快速大量生產,製作壺式多以圓形器為主,壺流也常見簡單的直流造型。另外,潮州的朱泥胎顏色偏紅磚色,為了更接近宜興紫砂,多數潮州壺會在壺身上紅泥漿,覆蓋原本的胎色,因此壺內與壺身顏色多不同。
潮汕除了仿宜興紫砂壺造型,宜興名作坊的署款也一同被模仿,底常見的名家署款,如「惠孟臣」、「惠逸公」、「思亭」等名款,由於刀刻款的成本高昂,費工又費時,因此潮汕壺生產的壺多為印章款。除了模仿宜興名款,潮汕地區也發展出自己的品牌,如19世紀後期〈朱泥「安順得記」款壺〉底款為「安順得記」,為楓溪潮州地區的著名製陶廠。「安順」在清代創立,至今仍頗負盛名,在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都頗有影響力。
19世紀後期〈朱泥「安順得記」款壺〉,臺灣私人收藏。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19世紀後期〈朱泥「安順得記」款壺〉,臺灣私人收藏。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梨形壺與孟臣款的相會」展櫃展示的是孟臣款梨形壺在19世紀流行於市場上的現象。惠孟臣生於明末清初,為宜興製壺名匠。清道光年間周凱《廈門志》卷十五記載喝茶「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這裡的孟公指的就是惠孟臣。18到19世紀間宜興名家作坊出產的「孟臣壺」幾乎成為紫砂壺代名詞。然而,署有孟臣款的紫砂壺造型這麼多,為何梨形造型能脫穎而出?原因有二,第一、梨形壺式作為紫砂圓器的經典款,能用較少的泥料創造出較大容量,減少泥料使用成本。第二、壺身愈往下愈寬圓,肥圓的壺身讓每一茶葉充分舒展,適合烏龍茶出湯,深受市場青睞。
受孟臣款與梨形壺兩相加乘的價值吸引,潮州窯也開始大量仿造孟臣款梨形壺,利用拉坯成形法及改用鈐印取代刀刻孟臣款產造的方法,在閩粵地區大量生產,出土的潮汕壺內甚至有茶葉的殘留。從東南亞沉船出水的〈紫砂迪沙如號出水「孟臣製」款梨形壺〉可以知道,孟臣款梨形壺不但在中國內銷,也大量銷往東南亞市場,給中國閩粵地區移民使用。〈紫砂「孟臣」款六方梨形壺〉則打破梨形壺的圓器形制印象,以鑲身筒技法製作,壺身、壺蓋、壺鈕、流嘴乃至壺把均作六方形,由於朱泥燒成收縮率高,接片接縫處容易因收縮而分裂或變形,因此製作相當困難,需要極高的工藝水準。
中國宜興18世紀上半〈紫砂菱瓣壺〉,臺灣私人收藏。此菱瓣壺式造型取自花果筋紋,屬於筋紋器類。淺彎流嘴,壺把尾端帶勾,壺蓋與壺身曲度一致,通轉自如。壺身花瓣帶有凸起稜線,每個瓣葉結構對稱,曲度一致,俯視時壺體以壺鈕為中心,被均分為八瓣,並於壺底精準收束於一點,工藝技巧超凡精準。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19世紀下半〈紫砂「孟臣」款六方梨形壺〉,臺灣私人收藏。此壺打破梨形壺的圓器形制印象,以鑲身筒技法製作,壺身、壺蓋、壺鈕、流嘴乃至壺把均為六角形。底款筆畫遒逸,鐫刻「中有十分香 孟臣」底款,道出壺內茗香,短筆劃處為「三刀法」,整器呈現晚清成熟的紫砂工藝。圖/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紫砂漫遊.聚焦臺灣」
展期|2018.01.26-06.18
地點|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全文未完,其它篇請見「紫砂漫遊.聚焦臺灣」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紫砂特展
中國區主要分為三櫃展示,分別說明作為引領者的宜興紫砂壺、追隨宜興的潮汕作坊和當時流行的孟臣款梨形壺樣式。
百家爭鳴的宜興作坊
首先,「百家爭鳴的宜興作坊」陳設了大小不一、不同造型和不同作坊的紫砂壺,紫砂壺造型主要分為圓器、方器和筋紋器三類,其中以圓器最為常見。〈紫砂菱瓣壺〉則是在圓器的基礎變形而來,壺身造型取自花果筋紋,壺身稜角轉折銳利,線條陰陽起伏交錯,俯視以壺鈕為中心放射均勻被分成八等瓣,並於壺底精準收束於一點,壺蓋通轉自如,這把壺製作繁複,需要很高水準的工藝技巧才能完成。宜興紫砂茶器原以製造江南地區慣用的大壺為主,像是〈紫砂「惠漢公」款桂花砂壺〉和〈紫砂「徐恒茂」款〉,都屬於早期江南地區使用的大壺造型,由於朱泥泥性不利單獨成大器,大壺多需藉摻砂手法來補強坯體強度,且具有梨皮的裝飾效果。直到18世紀左右江南宜興受到閩粵工夫茶俗飲用小壺的影響,開始製作小壺銷往閩粵地區,之後紫砂小壺逐漸成為飲茶市場的主流。
宜興地區的紫砂工作坊作為市場流行的引領者,生產了各式壺形來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這裡也可以看到宜興為了外銷市場生產的〈紫砂廣彩花蝶紋梨形壺〉,廣彩的創燒始於康熙晚期,此類壺多數是在宜興生產後送到廣州上彩,在19世紀初期之後被大量外銷出口。此壺身上繪有牡丹、菊花、玉蘭、蝴蝶、瓜果等中國吉祥題材的紋飾,受到國外市場的喜愛。另外,已經出名的作坊或陶匠家族經常為了延續和保持作坊品牌的名聲,其家族後代的作品也多會署上品牌創立者的款識,而仿造者通常也會選擇已經有名氣的陶匠來模仿。名款製作由難至簡可分為刀刻款、寫款和印章款三種,其製作多由專人負責,字跡和刀工的優劣是時人賞玩的重點。
紫砂在中國閩粵──素樸風雅的砂壺茗事
魏孟瑜( 1篇 )
朱佑霖(Chu Yu-Lin)( 57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