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匯聚全球重量級藝廊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終於正式開展,首屆於 2019 年1月18日至2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隆重舉行。「台北當代藝博」為前香港巴塞爾任藝術展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所創辦的全新國際藝術博覽會,任天晉表示:「以台北發展悠久的藝術舞台為根基,台北當代這個令人雀躍的全新藝博會,將向台北強大的藏家族群推介眾多精選藝廊,並向更廣大的觀眾呈現專屬台灣和亞洲的文化創作。藝術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理念,台北當代致力成為可以交流這些理念的場合,降低令人卻步的門檻,為更多人呈獻一個欣賞藝術的環境。」
「台北當代藝博」的參展畫廊經過嚴格的評選團隊把關,嚴選來自世界各地共90家的頂級畫廊,典藏ARTouch編輯部也以現場即時報導的方式引領讀者認識這次參展畫廊的實況。
2019年匯聚全球重量級藝廊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於今(17)日正式開展。(本刊資料室)
高古軒畫廊(Gagosian)
全球畫廊巨頭高古軒(Gagosian),非常慎重挑選本來參展的作品,畫廊資深總監王涵怡(Han-I Wang)說,高古軒將「台北當代藝博」台北當代與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HK),以同一個標準等量齊觀。其中部分作品,同樣是畫廊於瑞士巴塞爾、香港巴塞爾的推薦藝術家,帶來其最新或是代表作;例如巴塞利茲(George Baselitz)的2018年作品《5 mal endwärts》,尺幅達305 x 490公分,是巴塞利茲透視人性的力作。而1月24日,高古軒紐約畫廊將於紐約空間呈現巴塞利茲的最新個展,這次帶來台北的即是同一系列的最新作品,足見對從台北幅射而出的亞洲藏家重視程度。另外,還帶來以批判、諷刺美國上流社會知名的兩幅約翰.科林(John Currin)新作。還有去年在上海K11展覽,以噴槍大作刷屏藝術朋友圈的卡塔琳娜.格羅斯(Katharina Grosse)作品。還有美國1960年代即以自然流洩油彩及、浸泡染色技法,於抽象表現藝術家群裡,脫穎而出的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作品。除了這些力薦名家,高古軒此次帶來逾20件作品,件件有特色,心意十足的全球畫廊巨頭,誠意滿滿的來到台北。
高古軒畫廊(Gagosian)資深總監王涵怡與巴塞利茲作品《5 mal endwärts》合影。(本刊資料室)
高古軒畫廊(Gagosian)展出的李希特(Gerhard Richter)作品《Abstraktes Bild》(右),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Diamond Dust Shoes》(左)。(本刊資料室)
誠品畫廊
繼2015年在畫廊空間為鄭君殿舉辦個展後,誠品畫廊為「台北當代藝博」帶來他近三年來(2016-2018)累積的新作,以名為「陌生的花園」的系列亮相,延續畫廊近年來面對不同藝博會的單一藝術家個展策略。一系列描繪日常生活不同類型元素的色線畫、具象畫和素描新作佔據展牆內外,植物、人物以精心的構圖安排呈現,色彩變化萬千卻又異常精準,大尺幅讓隱於作品中的生命力顯得張力十足。其中,充分展現鄭君殿繪畫特色的色線畫也是一大亮點,遠近觀看各有趣味。藝術家與畫廊共同決定的展位布局,也在作品之間創造出富有節奏感的對話關係。
誠品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誠品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
來自韓國的國際畫廊此次呈現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最新系列作品。梁慧圭曾於2014年參與台北雙年展,近年來,也因其於觀念性創作的挑戰及實踐享譽國際。國際畫廊此次將展位規劃成一檔完整的個展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脈絡,除了展示梁慧圭對裝置、雕塑、拼貼和聲音等媒材的廣泛使用之外,更突顯畫廊試圖與台北建立緊密關係的雄心。最新作品《孵化與疲憊》(Incubation and Exhaution)是梁慧圭與現居柏林的平面設計師曼努埃爾.雷德爾(Manuel Raeder)的合作完成,首次展出是於法國蒙貝利耶(Montpellier)的La Panacée美術館(La Panacée MoCo)。具有層次性的全景牆紙營造一種獨特的氛圍,最初靈感來源於藝術家在法國南部的奧克西塔尼亞(Occitania)所接觸到的異教文化、歷史以及該城市近期在高科技產業上的成功。此外,此次亦展出她以百葉窗為媒材的「索爾.勒維特翻轉」(Sol LeWitt Upside Down)與「中間類型」(The Intermediates)系列的最新創作。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此次呈現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個展。(本刊資料室)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此次呈現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的個展。(本刊資料室)
新畫廊
新畫廊帶來中國前衛水墨藝術家王天德的「後山」系列最新作品及「數碼」系列作品,試圖引領觀者進入東方當代藝術的版圖中。「後山」系列最新創作延續藝術家自2015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展覽後的創作革新,將雪景融入山水景致,畫面中的冷白基調平衡了複雜性,同時結合古代文人書法的蒼勁與以拓碑形式所呈現出來的厚重歷史感,構成歷史與時空書寫的文本,凸顯其在水墨創作的獨到之處。新畫廊負責人黃清泉指出:「此次展出的是王天德於2018年推出的最新系列創作,藝術家前後準備了將近10個月的時間,是令人十分期待的呈現!」此外,展位亦展出新加坡南洋畫派重量級華人藝術家鍾泗濱(Cheong Soo Pieng)的抽象畫作及中國藝術家徐冰的書法作品。
新畫廊負責人黃清泉。(本刊資料室)
新畫廊於「台北當代藝博」呈現現當代華人藝術家的精彩繪畫作品。(本刊資料室)
安全口畫廊(Gallery Exit)
經常活躍於台灣獨立出版刊物的智海,這次他的饒富詩意的作品並非出沒在書香市集,而是出現在「台北當代藝博」現場香港本地個性前衛鮮明的安全口畫廊展位。選擇推出智海的作品,是否能夠帶來商業上的效益,不是安全口畫廊首要的考量,畫廊主要是想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語彙,以及對藝術性純粹的追求。此次展出的智海被喻為香港最後一個漫畫詩人,尤其在重商的香港社會中更顯得可貴,透過不同漫畫形式的油畫作品細節,呈現當世代面對繁忙社會的心境、避世的念頭與疲憊之感,展現了緊繃的當代生活真實的現狀,卻同時又透露出絲絲溫暖。
安全口畫廊(Gallery Exit)呈現智海的作品《Sleep Through This》。(本刊資料室)
安全口畫廊(Gallery Exit)呈現智海的作品《草地上》。(本刊資料室)
耿畫廊
耿畫廊在「台北當代藝博」的展位呈現,凸顯其深耕華人現代藝術的畫廊整體策略,並且透過王攀元、蘇笑柏、楊茂林、林鉅、姚瑞中、蘇孟鴻與紀嘉華這七位或長期、或新近開始合作的藝術家畫作,以多元化媒材展現水墨創作語彙的現、當代演進。最大亮點當屬王攀元兩幅分別創作於1985年和1990年的畫作,標示耿畫廊正式開始與王攀元遺作的合作關係。姚瑞中的首件屏風作品也於展位中亮相,以新載體呈現「姚氏山水」的色彩與結構。蘇笑柏和紀嘉華的代表作同樣吸睛,楊茂林的近作更是為將於下個月(2月)的畫廊個展作了鋪墊。
耿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耿畫廊展位一景,呈現姚瑞中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白立方畫廊作為1990年代「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幕後推手,此次於「台北當代藝博」的現場也完整呈現多位YBAs重要旗手之作品,包括三位皆獲得泰納獎(Turner Prize)殊榮的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以及翠西.艾敏(Tracey Emin)的作品。透過現場展呈除了能理解英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白立方畫廊展位也同樣呈現包括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西斯特.蓋茨(Theaster Gates)以非洲藝術與東方文化對話的創作、莫納.哈同(Mona Hatoum)集合行為主義與材質與物件等特質,展現了對於現代性與極簡主義的探問。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展位呈現莫納.哈同(Mona Hatoum)和喬治.巴塞利茲 (Georg Baselitz)作品。(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展位呈現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作品。(本刊資料室)
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
於韓國首爾、天安和中國上海三地設立空間的阿拉里奧畫廊則帶來中、日、韓三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包含白南準(Nam June Paik)、名和晃平(Kōhei Nawa)、孫遜、高磊、閆珩及盧相浩(Noh Sangho)等。作為韓國最具重要的畫廊之一,此次參與首屆「台北當代藝博」,阿拉里奧畫廊延續其代理的亞洲藝術家的多維性。在展位中呈現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媒體藝術家白南準於1994年的重要創作《寫於1954年的東京(音樂盒)》,充分體現白南準創作的實驗性與創新性。值得一提的是,阿拉里奧畫廊專為「台北當代藝博」精心挑選的19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包括高磊、孫遜和閆珩,藝術家們以不同媒材進行創作,充分展現創作的多元性。
韓國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於「台北當代藝博」現場呈現中、日、韓三地藝術家精彩作品,完整展現畫廊藝術版圖。(本刊資料室)
韓國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於「台北當代藝博」現場呈現中、日、韓三地藝術家精彩作品,完整展現畫廊藝術版圖。(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佩斯畫廊以多元類型的展區規畫,挑戰以畫作展呈為主體的傳統藝博會形態。其在亞洲深耕的歷史,從展位上自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岳敏君、宋冬等旗下重要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可見一斑,而正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館藏廳展出的劉建華,其燒瓷裝置《白紙》簡約而迷人。其餘的展位亮點,包括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羅馬尼亞國家館的個展藝術家藝術家艾德里安.格尼(Adrian Ghenie)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巨幅畫作《風暴》、以色列藝術家米歇.魯芙娜(Michal Rovner)的影像作品、里奧.維拉里爾(Leo Villareal)的燈光裝置⋯⋯他們皆是國際上已相當成熟、但仍有待為台灣觀眾深入介紹的藝術家。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
漢雅軒展位呈現與台灣藝術史發展脈絡切面的提問,兩位跨世代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對話。葉世強於2012年辭世,葉偉立則因負責人張頌仁「入勝」展覽計畫,從此踏入葉世強荒煙蔓草的故居裡,以及遺物與身世的梳理間。葉世強一生撫琴、教畫,生活清寂閒野,也造就其繪畫寫意、清暢與樸真的繪畫特質,葉偉立則透過與葉世強作品進行再對話的創作行動,可以看到兩個完整藝術系統的相互承接、對應、疊合,以及回到藝術家面對生命與記憶本質思索的相互脈絡。漢雅軒的展位呈現出張頌仁策展思維與經營思維的雙軸,此次面對葉世強作品,葉偉立以「框」的創造方式對應,在質地與框的形式上以隱身又貼近的方式,創造兩個藝術體系再次對話的契機。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負責人張頌仁(右)與藝術家葉偉立(左)。(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Hanart TZ Gallery)呈現出葉世強個展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安卓藝術
安卓藝術對於畫廊經營與收藏生態始終具有使命與洞見,並經年投入提高藏家品位與精準度的相關推廣。今年「台北當代藝博」安卓藝術展位推出傅饒與黨若洪的作品。中國藝術家傅饒作品探討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其作品大多創作於紙上,這些色彩艷麗的奇幻風景,關注於自然與人類開發間複雜的關係。黨若洪創作則是一貫呈現不斷拆解過去建構的範式,超越自身的企圖,優越的色感與渾然天成的筆觸,以及藝術家創作肉身血肉剖析,凝視創作的鮮活,定格創作鮮美一瞬的企圖。
安卓藝術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安卓藝術呈現黨若洪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
來自英國倫敦的知名畫廊賽迪HQ畫廊此次於展會充份呈現畫廊跨越市場區塊的特質,帶來繪畫與雕塑、具象與抽象藝術作品、十餘位明星藝術家的強大陣容。參展藝術家中包括米歇爾.埃伯利斯(Michele Abeles),烏里.阿蘭(Uri Aran),卡蒂.赫克(Kati Heck),吉姆.蘭比(Jim Lambie),莎拉.盧卡斯(Sarah Lucas)等。其中,盧卡斯將玩世不恭的幽默感融入創作,作品充分體現藝術家慣以日常「現成物」作為媒材,塑造片段式的肉體觀感,盧卡斯的藝術通過殘酷和輓歌、猥褻和抒情,探討了諸如情慾、死亡、墮落和難以捉摸的語言概念。
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帶來國際重量級藝術家作品。(本刊資料室)
賽迪HQ畫廊(Sadie Coles HQ)帶來國際重量級藝術家作品。(本刊資料室)
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
尚凱利畫廊以全局之姿亮相台北,既有剛設立的項目空間、以及旗下法國藝術家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在台北雙年展的參展,更是在台北當代以一套頗具企劃性的策略,展呈旗下從中堅藝術家到青年藝術家的代表性傑作,媒材多元,並且帶來旗下兩位重要的華人藝術家——謝德慶與劉煒的作品。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大尺幅攝影塑造出喧鬧展場中的一方凝滯時間,而森萬里子(Mariko Mori)譬喻宇宙大爆炸後電漿天地的剔透雕塑《Plasma Stone I》更是引人駐足。同時於台北項目空間推出個展的蘇格蘭藝術家卡勒.英納斯(Callum Innes)的抽象作品同樣延伸至展位正中,成為畫廊全新亞洲布局的一種象徵。
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呈現森萬里子 《Plasma Stone I》。(本刊資料室)
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 Gallery)呈現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作品。(本刊資料室)
TKG+
TKG+近年已成為台灣前衛新銳藝術家指標的創作發表平台,畫廊經營的重點是與當代藝術發展的共時感極強,也發展與支持許多藝術家前衛的策畫,畫廊總監吳悅宇期許畫廊成為具質感與前衛性並置的台灣畫廊品牌。這次參與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了泰國藝術家彌載映(Mit Jai Inn)的作品,其創作顛覆繪畫的傳統框架、展現創作媒材多元豐富性。另還帶來包括緬甸藝術家Sawangwongse Yawnghwe、饒加恩、周育正等橫跨多樣媒材的創作者。
TKG+展位呈現周育正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TKG+展位呈現彌載映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
來自義大利的常青畫廊,此次推出多位藝術家聯展,位於主展場位置吸睛的鏡面裝置即是印度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經典代表,以鏡面反射將觀者帶進作品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另一件在光影交錯下幻化為流逝的時間,展現藝術家捕捉不可見概念的絕佳功力,是來自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之作,而另一件位於展位旁邊的巨型蘑菇裝置為被分割的蘑菇德國藝術家卡斯滕.霍勒(Carsten Höller)的蘑菇裝置,卡斯滕.霍勒去年於北京舉辦個展,此次為他首度在台灣曝光。曾是自然科學家的卡斯滕.霍勒,以科學家的理性精神探索世界,他以「方法論」為概念從不同切面解剖蘑菇,探索線條如何穿越平面形成巨型雕塑,而毒蘑菇打破人們既有的刻板思維,攪動生命以不同面向進行深度的反思。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呈現印度藝術家卡普爾的鏡面作品經典之作。(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格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
格萊斯頓畫廊一直以藝博會補充在亞洲未設據點的遺憾,而「台北當代藝博」就是他們的最新平台,尤其旗下藝術家作品,許多都從未來到台灣。因此,格萊斯頓趁此良機,帶來畫廊的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烏戈.榮第隆尼(Ugo Rondinone)、艾米.西爾曼(Amy Sillman)、薇薇安.蘇特(Vivian Suter),以及麥克.威廉(Michael William)。蘇特本次即有作品《拉拉山.帕納哈切爾》參展台北雙年展。本次帶來的阿根廷藝術家蘇特作品,是她於未繃緊的帆布創作,並且置於戶外,讓大自然的地水火風,一起參與了創作。而本次展出的梅普爾索普攝影作品,是最值得人們近距離觀賞的攝影作品。此次,畫廊帶來藝術家在人生最後幾年拍攝的靜物花卉,是梅普爾索普面臨愛滋病侵襲,依然不放棄創作的創作堅持。今年1月,紐約古根漢將舉行藝術家的回顧大展,將分兩階段舉行長達一年!本次台北當代,恰是梅普爾索普的攝影作品首次亮相台灣藝術市場,不容錯過!
格萊斯頓畫廊(Gladstone Gallery)總監蔡秉橋,與蘇特的3件繪畫作品合影。(本刊資料室)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掙脫9:注連繩》。(本刊資料室)
谷公館
谷公館經年累積參與國際性藝術事務的經驗,並講究每一次參與國際平台的品質與規劃,堅持畫廊質感品味和藝術家名單的有效性,試圖藉由展示提供收藏更寬廣的文化遠景。今年面對首屆「台北當代藝博」,谷公館完整呈現其對於亞洲布局,以及台灣新世代藝術家的精準切面,包括韋嘉、劉安民、宋琨、羅智信、汪紹綱、郭俞平和簡翊洪。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也表示對於此次的期待,台灣細緻的當代藝術生態,終於有個完整、優質的平台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當代藝術的理解,而從預展首日高密度的人潮,也可體會這個令大家引頸企盼的氣氛。
谷公館展出羅智信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谷公館展出陳可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
在藝博會裡採取個展形式,是一個既大膽,又能突顯畫廊個性的策略,但往往也會伴隨著銷售風險。本屆台北當代,可以選擇聯展形式,卻選擇個展形式的國際畫廊,包括豪瑟沃斯、國際畫廊到西蒙.李畫廊,就是本屆的大膽派畫廊。梅爾.博赫納(Mel Bochner)個展,正是西蒙.李畫廊進入台灣市場展出的初試啼聲。作為美國概念藝術家之一,博赫納一直以書寫字句於畫面上聞名,近期以「blah blah blah」系列更為人所知。「blah blah blah」就是口英文裡,當發現表達內容冗長又乏味是,就可以這個作為總結。此次,西蒙.李畫廊則帶來博赫納最新的「Ha Ha Ha」系列。藝術家的畫面,將色彩融入字體,具有強烈的平面設計感。藝術家將瑰麗的大寫字母H與A,繪製在天鵝絨面上,既抽象,又簡約,完全符合博赫納尋求的概念與極簡風格,而且,在當前社群媒體時代,這些字母與字詞,無限次的出現在我們手機畫面裡。準備好,一起到西蒙.李畫廊,來「哈哈哈」了嗎?
西蒙.李畫廊(Simon Lee Gallery)的兩位總監方瑀璠(Yvonne Fong)與Aenon Loo(右)。(本刊資料室)
博赫納作品《Ha Ha Ha》, 此作定價約8萬5千美元。(本刊資料室)
魏畫廊(Amanda Wei Gallery)
魏畫廊恰是本屆台北當代諸多強權畫廊裡最年輕的畫廊。2017年成立的魏畫廊的創辦人是魏麗洋(魏麗洋Amanda Wei),她喜愛文物到當代藝術,因緣際會因收藏而成為畫廊主。她,本次呈現抽象藝術家譚平的作品,幾乎以小型回顧的方式,回顧譚平這十年來投身抽象藝術階段的精采作品,一次在台北當代亮相。在譚平迄今達40年的藝術創作道路,他一直致力探索繪畫、版畫、多媒體、設計等多個領域,透過不斷的研究實踐,作品可說融合了激浪、觀念、抽象、極簡主義等多種樣貌,就像他有著嚴謹的中央美院訓練,再負笈德國,身兼東方與西方兩家之長。而近十年,譚平專注於抽象藝術,魏畫廊呈現從「細胞」到「覆蓋」,再到而今的「線條色塊」系列,完整讓觀者一睹譚平繪畫歷程的演進。而譚平,他的教學與創作生涯裡,是央美設計學科的奠基者,直到擔任央美副院長後,才真正有時間重拾畫筆。但這段歷程,不可避免的融入他的所思所想。譚平的創作核心,就是不依循傳統的不斷塑造,而是不斷破壞,從改變工作方法開始,才有開創新的可能性。當代中國的抽象進程,可以從譚平作品看到某一部分的縮影。
魏畫廊(Amanda Wei Gallery)畫廊主魏麗洋。(本刊資料室)
魏畫廊(Amanda Wei Gallery)呈現譚平2018年的最新抽象作品。(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