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
「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如椽巨筆——境與象出版社的漢寶德筆耕成就
「書寫」有多重的意義:是漢先生對書寫的詮釋,是漢先生終生勤於筆耕著作等身的至佳寫照,亦是漢先生核心關懷所在。綜觀漢先生的...
扎根自生活與文化的全方位藝術創作者——楊英風
楊英風是一位創作力豐沛的藝術家,創作時間超過60 年,作品超過2,554 件,創作面向廣泛,從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
冷戰視角下的戰後臺灣藝術及其國際文化交流
回首冷戰初期,當時甫於臺灣站穩腳跟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思考對外文化交流事務時,往往以外交需求作為首要考量。討論戰後臺灣現代美...
Taiwan是一座屬於世界的海島,這400年有誰來到了臺灣?專訪臺史博「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
「跨.1624──世界島臺灣」國際大展,歷時兩年策劃,展出近20所國內外代表性館舍共百餘件精品。本次臺史博不但展現了館內...
所有的相聚都是久別重逢──講座「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林育淳分享研究郭雪湖的緣分與歷程
邁入深秋之際,國立歷史博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與郭怡美書店合作舉辦「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講者林育淳談...
「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大稻埕郭怡美書店登場
入深秋之際,國立歷史博館與郭怡美書店合作舉辦「文物,有意思──史博館《歷史文物》書展」(展期2023年10月1日至10月...
航向心內的所在——郭雪湖的戎克船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了1幅20世紀臺灣傑出藝術家郭雪湖(1908-2012)於1992年所創作的戎克船《帆船》,這位與臺灣...
重回家鄉土地 廖修平教授談「家」的印象
(本文摘錄自《歷史文物》317期封面故事)廖修平在藝術界素有「現代版畫之父」的美稱,尤以臺灣廟宇、生活器物為原型創造一系...
與藝術家相遇的悸動:周美玲導演談史博館口述歷史紀錄片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6期封面故事)眾人對周美玲導演的印象,多半來自她的影劇作品,如《刺青》、《流麻溝十五號》...
1960年代最強書法男團:以史博館為舞臺的「十人書展」旋風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5期封面故事)若我們有機會翻開書法相關雜誌、書籍,瀏覽臺灣前輩書家的遺墨,或者透過收藏展...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